人人圆桌 | 当社交勾搭上阅读

社交是人类的本质需求,熟人间的联络,陌生人之间的认识,同兴趣人群的沟通,社交重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而阅读是人类提升自己的途径,通过阅读去体会别人的人生经验,获得知识,度过无聊的空闲时间。可是,当社交勾搭上阅读会产生什么?微信团队最近推出了微信读书,试图将社交+阅读连接了起来:浏览身边好友在读以及推荐的书籍、PK书籍阅读时长、随时随地与大家分享书籍信息与心得体会,那么社交加阅读还有那些可能性?社交和阅读结合在一起真的是生活中的痛点么?
人人圆桌19期针对以上问题,在微信群内进行了讨论。
讨论的开始,大家便针对话题,对问题进行了拆解
- 什么样的阅读场景下需要社交?
- 阅读+社交和社交+阅读哪种更有可能性?
- 微信读书有哪些优势和问题?
- 社交+阅读应该怎么设计?
什么样的阅读场景下需要社交
阅读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浅阅读,也就是移动时代的来临,信息通过碎片化、个性化的方式,追求的是信息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属于快餐式阅读;另一种是深阅读,是基于兴趣或者以获取知识的目的来进行的,获取、理解、提炼并转化成的过程,属于沉浸式的大餐。我们常说的“读书”多是基于深阅读,而看自媒体、新闻、小说等多是基于浅阅读。
所以浅阅读中,因为没有沉浸,成本低,大家更乐于在阅读中交流,比如看大家对某个观点的看法,交流小说剧情,围观对新闻的吐槽,从而帮助理解、获得更多有意思的观点,而深阅读中,由于自身成本付出较大,会更乐于去在阅读前开始选择阅读对象,参考别人的书评、图书的热度等综合因素,好书推荐是最受欢迎的方式,对于有共鸣的书籍,还会在阅读后分享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考或者是内心的情感。
那么,基于阅读的社交,主要集中在交流内容、推荐书籍、分享看法,分布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各个过程中。
阅读+社交和社交+阅读哪种更有可能性
阅读+社交就是以阅读为本,社交为附加,集中所有对某一话题、类别感兴趣的人,形成兴趣小组,类似主题贴吧、豆瓣小组等,核心是对话题的兴趣,做聚焦阅读的垂直社交,更强调“趣缘”,对强弱关系要求不大的社交类型,甚至在陌生人建立新关系中更多的适用。
而社交+阅读,这更像现在微信做的,在熟人关系的基础上、平台上建立更加深入交流的机会,加深了解,促进关系发展等,核心是朋友关系,更强调你与一群人认识之后去筛选更加契合的朋友,或者发现朋友圈中志趣相投的人。
前者市场上有很多产品都是如此定位的,如今大多数面临商业化的问题,比如豆瓣读书等,而后者目前由于很多公司没有像腾讯家这样庞大的人脉基础,所以除了微信读书外,还很少有人来考虑,但随着一些社交软件的关系沉淀,会有更多的平台涉足,也就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微信读书有哪些优势和问题
体验一番之后,微信阅读的阅读还是做得很细致,并没有因为有社交撑着二万人怠慢了核心的阅读体验,保持了腾讯家一贯的传统。
也有朋友反映,通过微信阅读,二次发掘了朋友圈内交流不多的朋友原来兴趣是如此的相投,加深了朋友的友谊。
微信读书把微信运动的竞技机制引入阅读中来,拼比谁读的时间长,看的书多,从而激励人们去阅读,不得不说,确实看到有这个功能后觉得很好玩,也不排除有人因为终于有了可以炫耀知识的途径而特别欣喜,然而读书并不是走路,成本低的马上就可以行动,阅读并不是为了炫耀,万能的pk也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求,作为刺激,而不能永久。
同时微信读书因为刚上线不久,并没有积累像豆瓣读书那么多的优质书评,优质ugc内容,大家的观点都是即时的感受,深入的交流很少,如果不做引导,很容易变成单纯的书单推荐广场而让人无所是从。
大家猜想,微信阅读更希望做用社交来卖书,看到朋友在看,基于对朋友的了解而选择跟随阅读,而大家买书多数时候喜欢看书评,看评分,再在电商书城上下单。除非我们都对推荐此书的人非常了解,才会冲动去买。一般消费者很谨慎。
社交+阅读到底应该怎么设计?
关于如何设计,大家讨论了很多方案,也有很多种发展方向,只能说是大家基于现有认知的思考。也许不一定正确,但应该有参考意义。
第一种是以兴趣为出发点,从弱关系出发,可能就不是基于微信平台,而是一个已读书为切入点,认识志同道合的一种方式,读书只是辨别身份的条件;因为立足于社交,所以阅读会是浅阅读,碎片化的,可以覆盖到读书前中后的各个阶段,读前寻找共同读书的好友;读中和好友分享看法,读后则总结推荐或者吐槽。也可以在此场景中,做“我读你看”的职业拆书,将厚重而难懂的书籍通过自己的理解写出梗概,梳理结构,方便其他感兴趣的人快速理解。
第二种是以用户ugc为立足点,先将用户对书的喜好划分成不同的标签,以类似百度贴吧的模式运营,鼓励用户生成更多优质内容,多半是在读书之后的书评、感悟等,并添加打赏等有趣的功能,向自媒体的优质内容平台靠近,最终开辟付费功能,为认真写书评,提供ugc内容的人提供更实际的激励。
总结:
微信读书只是个开始,阅读社交还应该有更好的设计。微信读书首先探索了熟人间阅读社交的各种可能性,整个社交+阅读中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web3.0深度学习被普及后,人类的阅读范围都可能被定制化、匹配化,而社交的推荐也会更为精准,无论怎样,这是一个社交+阅读的好的实践,是个很好的起点,所有的想象,需要我们慢慢实现。
往期圆桌
【人人圆桌】产品需求文档PRD模版(附产品需求文档模版下载)
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以下成员参与(排名不分先后):
海德先生、褚伟、姬莲、斯奇奇、张鑫、GOD&&、崽、庄小梅、WAITING、孙林浩、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鱼精 根据圆桌记录整理,如有错漏,敬请见谅,转载请标注来自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保留本文链接。
我认为:
微信读书的本意是让本来是熟人的人,以书会友,有更加深入的精神层面的沟通。
本意是好的,但是按现有的功能的话,不会有太大的前景。
首先,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有可能看一些业务有关的书,也有可能看一些与工作无关,与未来发展、兴趣有关的书,,而微信是熟人社交平台(亲戚、朋友、工作伙伴、泛熟人等),读书在微信上不设权限的交流,不一定合适,目前微信读书没有设置圈子的范围,你看什么书,只要是微信好友即可看到你看的什么书,花了多少时间。
从场景上来分析,你是读书人,你常常在工作时间看书,还老看闲书,你是否会担心被上级发现?另外,你喜欢看些玉蒲团之类的闲书,微信读书时你是否担心?
清风徐来:交流的核心是“书”,不是熟人。交往的圈子再大,读书的都是有限的,精华内容不够。或者你分享的内容,熟人不一定能懂你。微信运动 定位大众,咕咚运动定位专业,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微信读书不清楚是否有PC版,一般读书还是以PC为准,特别是做书评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