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堂】二期总结—新媒体,I Want U !

0 评论 2901 浏览 0 收藏 12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曾几何时,坐着公车看着报纸,不时抬头看看窗外的车水马龙是我对未来上班的文艺憧憬。

可惜,现在的场景是,我被纷涌而至的人群挤上车,在不扶着也不怕摔倒的拥挤空间中快速浏览着手机里的文章。

时代在变化,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强烈冲击着传统媒体的防御,新媒体从起初的跃跃欲试成长到现在的炙手可热只用了短短几年,在这个传统媒体渐露疲态,新媒体磨刀霍霍的关键时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7群(7661422)大伙们对此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讨论,究竟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位媒体新秀,他该怎样让自己稳步前进,怎样让自己持续耀眼呢?

一、移动互联网的前进成就新媒体的必然

作为80后,90初的这么一群人,我们刚好是经历了新旧媒体纠缠不清的时期,所以对于传统媒体我们应该或多或少有点熟悉。当年青涩的我背着书包,跑到报刊亭去买期待已久的《科幻世界》《萌芽》,那是我逝去的青春;但现在我再也没有那个耐心去等待要一个月或者半个月才出一期的报刊了。

1、速度与资源

鲜果的梁公军说过,现在互联网的信息源至少有500多万个,而传统媒体只有大概500多家出版社,加起来也就一万本杂志差不多。从数量等级上看,传统媒体就已经落后不止一个节拍了,更不要说报刊那种动不动就是周刊甚至月刊的发行速度,在这个“来去匆匆”的时代,任何滞后的信息都是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

2、碎片化时间

碎片时间也是现在大家一直在提的,出来工作的人们再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坐下来安静的阅读,繁忙的工作把大伙的时间切得七零八碎,用这些零散的时间去阅读动辄几页的文字显然是不现实的,甚至我还没找到那本报刊,时间就已经走了。而现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获取信息,就像我最喜欢的“马桶伴侣”,我不可能每次上厕所都带着一沓报纸或报刊吧,但手机你不可能不带过去吧。

3、精准阅读

上面两点说了,新媒体信息量大,而读者的时间少,难道这是个矛盾?当然不是,新媒体的另外一个杀手锏正好协调了这两点,那就是他的精准。垂直领域的各个博客,相关领域的各种网站,微博上的名人名嘴,微信上无奇不有的公众号,都算是一个精准的信息源,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媒体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户群,每个用户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信息源。

二、新媒体如何顺势而立

1、快速是不可靠的

互联网的快速迭代造就了有着同样特性的新媒体,但作为媒体来说,快速可以作为一个优势,但却不能作为一个依赖,速度的快慢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信息不对称的差距正在变的越来越小,当到了“全民皆媒体”的时候,所有的快都是一个虚假的东西,像之前微博的速度,那绝对是媒体拍马不可及的。但质量就不同了,优质的内容不是谁都可以产生的,互联网的丛林法则会让更强的更突出,劣质的只能成为化肥,以后的新媒体会是质量为王。

同时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当信息快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他就很难控制了,无法控制的信息不会是媒体想要的。

2、传播介质筛选了用户

传统媒体是通过纸张、广告位、电视视频等渠道来作为传播介质的,这些相对来说更加普及。新媒体是建立在网络这样一个平台上的,他需要的终端和网络反而对新媒体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无论是地区还是读者都会被先筛选一次,留下的人才是可以享受这些媒体的。

3、资讯细分是基础

想象一个场景:我是一个很忙的人,但我的工作要求我每天都要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那我怎样才能方便的获取这些资讯呢?

500多万的信息源包含各个领域的信息,绝对不会全都是优质内容,其中同质化的、无价值的信息很多。于是这时我需要的是“分众跟分发”。分众可从那些做垂直领域的媒体博客看到,如36kr,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上的各个自媒体等,都是只针对一类人来做的内容,需要这类内容的用户自然会主动关注这块。分发是由媒体与用户合作产生的结果,一个媒体平台可以有各种资讯模块,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订阅,如zaker,网易云阅读,也可以像无觅,豆瓣FM那样,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来智能推送,做最了解你的小秘书。

4、媒体必须社会化

资讯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而人也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所以媒体摆脱不了社会化,我的喜怒哀乐需要有人知道,我看到的好东西希望与人分享,我喜欢的内容我要能给予作者肯定,这就是新媒体的另一个特性—分享与互动。纸质媒体受时空限制无法广为传阅,但互联网上的东西不一样,我点一下“转发”,所有我的好友都能看到我的分享,这种传播的爆发力是很强的。互动则能让内容制造者获得有用的反馈,例如我订阅了你的公众账号,看完文章偶尔回复下感想,发表下看法或意见,内容制造者当然后看到这些信息。通过这种互动,增进了两者之间的沟通,作者也能更直接的了解到读者的想法和意见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5、闷声而立

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显然在互联网新媒体这里也不例外。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做老大的就必须时刻警惕那些不甘做老二老三的,只要你在最顶端,那么你下面的就可能都是你的对手。所以,你要做的是努力做好自己,做媒体肯定要做好内容,提高影响力,只有你足够强大你才能胜过别人。

三、新媒体如何进入丰收的秋天

种子已经在春天播下了,夏天的雨水也很丰沛,现在秋天即将到来,新媒体们要怎样进入这个收获的季节呢?

1、自媒体靠的是影响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媒体这块趋之若鹜,但自媒体能够盈利的例子真心不多,那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冲进去呢,必然是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他们,我们觉得这东西就是影响力。罗辑思维在一次语音中提到了一本书,关于泡妞的那种书,第二天这本书销量直线上升。有人说雷军也算是一个自媒体,通过他的微博等媒介的影响力,间接给小米带来了销量,这就是影响力。所以,自媒体要发展好,必须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2、广告必须做的可口

广告对用户来说是个反体验的东西,越多的广告会造成越多的干扰,但媒体要靠这个赚钱啊,怎么办?其实这个不难,就是让广告成为一种辅助的东西,达到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的效果。想象一下,我在一条商业街逛街累了,想找个吃饭的地方,用手机打开个“美食软件”,他立马能定位到我所在的地方,由现在的时间段判断出我要吃午餐,再根据我平时选餐馆的口味,自动帮我推荐几个适合我去的地方,其中加几个广告,顺便派发几张优惠劵,那么我就不太会反感。当广告与内容合二为一的时候,广告即内容,内容即广告,何来反体验。

3,渠道压缩利润上流

互联网的介入让渠道的价值逐渐降低,价值会向源头转移或者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也就是说媒体利润会上流到内容的源头,优秀的内容制造者能获取最大的利润,从这里看,自媒体的发展潜力很大。

4、内容的周边

新媒体很多都是越做越细分,如果你的内容足够优质,那么你的用户对你也会越来越依赖,待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新媒体的想象空间就很大了。看看现在的知乎,依靠最开始邀请的那批人做种子用户,积累下大量优质内容,有了优质内容之后可发展的方向就很多了,例如前不久开办的知乎周刊。还有人认为类似这种知识类网站可以做成相关领域的搜索,如百度知道这一类产品,或者像现在的大部分产品类阅读网站,靠内容积累相关用户,然后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产品讲座来盈利,都是一些不错的方法。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新媒体搭乘着互联网这艘巨舰滚滚而来,但横在巨舰前面的是几座冰山,如何躲避并航行的更远就看各家本事了!

本文讨论主题来源:《新媒体屌丝创业的上位之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保留本文链接。

感谢参与讨论的各位同学(排名不分先后):阿航-PM-深圳、vivi-打杂-北京、喵了咪-PD-北京、小豆-产品-东莞、漓江-PM-北京、Bella-助理-深圳、星-打杂-广州、R9_产品_深圳、打杂-深圳-强哥、绝迹-UX-成都、小莫-PM-北京、喜少-产品-广东、小麦-PM-南京、shar-运营-深圳、达令-pm-上海、阿泉-PM-武汉、jacky-打杂-广州、有关部门-上海、阿咪娜-PM-新疆、狗窝-运营-福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3998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抽奖作为一种活跃用户的运营手段之一,在产品运营的工作里是一项大家必须掌握的技能。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抽奖类活动的设计指南。
专题
1967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什么是中台?为什么要建中台?中台建设的切入点在哪?本专题的文章将提供这些问题的解答。
专题
1349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一款产品,若想做到极致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功能会变得越发臃肿。但在产品设计中,也可以做做减法,去除一些不必要或不重要的功能和元素。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给产品做减法。
专题
12858人已学习14篇文章
现在,不少企业和行业都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征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字化营销策略。
专题
13957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挑起不同的情绪,如果将情绪映射到设计/运营中呢?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将“情绪”映射到设计/运营中。
专题
6979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想要做款好产品,这些规范你得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