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领域的野马:得到app产品分析

6 评论 22110 浏览 131 收藏 42 分钟

知识付费兴起的今天,得到APP为越来越来热爱学习的人们所熟知。本文作者对得到APP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一、产品概况

1. 前言

近两年知识付费一直是内容市场的热门,除了人们的知识焦虑、信息泛滥、碎片化时间增多外,也与国内的付费习惯养成有关,而得到app作为知识付费领域的佼佼者,就更应是研究的重点对象。

2. 产品简介

得到app是逻辑思维团队于2015年上线的一款视听阅读的知识服务应用,内容来源以PGC为主,团队提倡以碎片化学习,让用户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知识。

二、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1. 定义市场

市场边界与天花板

得到这款产品就目前而言,属于知识付费这个市场。那么知识付费的人群都是哪些人呢?我们初步可以抽象归纳出付费人群的一些基本特征:年轻、高学历、白领、高收入、买书者。

根据华菁证券知识付费报告中的结论,知识付费的人群基数是高学历、白领、经常买书人群的交集。具体如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华菁证券的研究人员通过学历筛选和职业筛选,得出知识付费领域的付费人群数有1.4亿人。那么我们再看看艾瑞咨询的监测数据:

从上图中我们也能看出截止2017年12月,知识付费的用户为1.43亿。与华菁证券的得出的人群数据几乎一致。

因为我们知道知识付费人群与学历和职业相关,按照学历与职业进行估算,每年的本科毕业生有700万,大专毕业生有400万。那么到2020年这个用户数将达到2亿多的用户量。

说完了知识付费的用户量,我们再看一下目前市场的产业规模。按照华菁证券的推算,2020年付费率45%、2亿人群、360ARPU值,意味着将有一个320亿收入规模的潜力。

而根据艾瑞数据的表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在人才、时长、定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2020年将达到235亿。

两者估算差距较大,但可以肯定的是,至2020年知识付费的产业规模是在235亿~320亿之间的这样一个规模。

三、产品数据表现

1. 产品数据

根据得到团队自己公布的数据,目前产品的总用户量为529万,日活跃用户数为42万。而从易观千帆上得到的日活数据,基本上也是在35万至55万之间徘徊,证明其数据是比较准确的。所以在数据上的参考上会尽量以易观数据为准。

从易观数据上可以看到得到的月活用户量为236万,次月留存率在11和12月份留存率都很高,但是在1月和2月却下降的厉害,可能与罗胖一年一度的知识发布会有关,吸引了一大批用户,但却不是目标用户。

同时,根据得到团队在2月21日公布的公专栏订阅数为130万份。为了验证一下里面是否包括有逻辑思维1元的课,特地去找了在2月份还在更新的专栏订阅数,得出的结果是122.2万份,与结果相差不大。那么按一份订阅专栏199的价格话,得到当时最高的营收就有2.5亿。

除却以上是其他渠道和自己公布的数据外,接下来的数据为笔者在得到app上统计的数据:

  • 统计了所有专栏订阅数得到的数据:约282万人订阅*199约等于5.6亿
  • 听书VIP收益:听书VIP的勋章目前约有30万获得,乘以365约等于1.1亿,因为vip是17年5月发布,有一定的复购率,取其喜马拉雅和知乎的平均值算作得到的复购率为48%,那么约等于0.5亿,听书VIP的收益为1.6亿。
  • 统计了所有精品课数得到的数据:250万*20约等于0.5亿
  • 统计了所有大师课数得到的数据:53万*99约等于0.5亿
  • 其余单品内容,如单独购买的电子书,实物商城购买的东西,由于无法统计到具体的金额为多少,大致估计为3亿
  • 总收入为11.2亿

6月29日统计的得到大神勋章人数为:489483人消费金额超过五百、85311人消费金额超过两千、11760人消费金额超过五千。

  • 超过500低于2000取其平均值1250元*49万人约等于6.1亿。
  • 超过2000低于5000取其平均值3500元*8.5万人约等于3亿
  • 超过5000的由于没法具体估算,以6000元*1.2万人约等于0.7亿
  • 低于500的人数脱不花公布的人数529万减去其他金额的人数为约470万人,这部分用户数量庞大,按照罗胖自己的说法,花费了一元的客户也是我们的用户,估计这470万的平均消费100元。那么100*470万约等于4.7亿
  • 总收入为14.5亿

在收入数据上面,两者对比相差并不是很大,如果以上查到的数据没有问题的化,除却部分无法统计部分信息大概估计了下,可以看到得到的盈利能力还是相当强的。

2. 竞品数据与对比

在知识付费领域,由于暂时没有第二个以PGC内容为主的产品,所以选择了喜马拉雅听书和知乎作为间接竞品做对比。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可能我们会有一些疑惑产生。

  • 为什么得到在知识付费领域的影响力那么大,但日活、月活等却都不如知乎与喜马拉雅呢?
  • 为什么得到的用户使用时长和频次都比较低,但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却比知乎和喜马拉雅高呢?
  • 得到的用户属性与其它竞品的差异原因?

第一个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知乎与喜马拉雅成立时间都比得到要早,它们在没有做知识付费内容之前,其产品本身就已经有一大批用户的了。

其次,知识付费的内容产品,几乎都是愿意主动学习的人。而主动学习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逆人性行为,所以用户量相对会少很多。得到是纯知识付费产品,但知乎却属于社交领域,喜马拉雅属于音频娱乐领域,两者的人群覆盖范围都比得到的要广。

最后,得到的用户几乎都是付费用户,但是知乎与喜马拉雅还有很大一批是属于免费用户。

第二问题:

首先,使用时长和频次相对竞品较低,个人认为还是与主动学习的逆人性有关系,学习时间的长度绝大多数都比不过娱乐、社交时间的长度。

而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的对比竞品较高,个人认为得到的用户定位精准、用户筛选较为严格。据罗胖某次例会上说,行业朋友免费为得到在彩票的背面印上广告,却被罗胖拒绝了。

这从侧面反映出得到的用户群体精准度较高,所以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也较高。

第三个问题:

其一,得到的用户偏向超一线与一线城市,而知乎与喜马拉雅偏向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一部份原因是知乎与喜马拉雅成立较早,宣传推广时间也更长。用户已下沉到三线用户。而得到因时间关系稍微较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下沉城市。

其二,在付费人群上,各个产品的差异性不是很大。都是较少低消费、高消费人群,较多中低消费、中等消费、中高消费的腰型结构。这与市场对知识付费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

其三,在年龄上知乎是与得到、喜马拉雅相差比较大,其中的原因是知乎毕竟是一个社交产品、走的是社区路线,用户主要由较多的问问题用户和较少回答问题的用户组成。而提问者,通常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组成,所以适合的用户是年龄层次偏小的人群。

喜马拉雅和得到,因为内容知识较为专业化、体系化,则适合已在社会上工作的人群去使用。

3. 市场分析

通过易观的数据报告显示,我们知道知识付费的萌芽起于2012年。时至现在,整个市场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华菁证券的知识报告也表示,目前的知识付费市场,以PGC内容为主的得到和UGC内容为主的知乎,只是在一个未知的市场撕开了一个口子。其证明目前这个市场仍然处于一个增量市场,而在该赛场的玩家们的收入规模也有望持续盈利。

从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得到是第二个开始付费知识服务的产品,同时也是第一个PGC内容服务的产品。知乎则是第四个入场知识付费领域,目前国内最大的UGC内容产生地。喜马拉雅慢了一拍,第六个入场知识付费领域。

至于其他的产品,如第一个入场的在行,目前的活跃用户已然只有几万人的规模,其它的也相差不大。

所以按照目前的数据对比发现,在活跃人数、下载量、日活、月活上我们可以看到,喜马拉雅排在第一位,知乎第二位,得到排在第三位。但在知识付费领域的影响力上,得到公认是影响最大、其次才是知乎和喜马拉雅。

综上所述,结合各家产品的数据和行业影响力等方面的考究。

个人认为,其一得到虽然在各方面的数据上不如另两个竞品,但是得到团队的内容把控的质量水平是行业内最高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团队继续在内容质量上做优化,时刻领先于行业的其它竞争者。不妨后续会有更多的用户使用得到的产品。

其二罗胖每年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知识发布会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创,每年的举行都有大量的人观看,得到团队完全可以从这个IP上吸引更多的用户。

对比总结:

首先,得到是走在知识付费领域的领头位,在市场的影响力也是首屈一指。得到可以凭借自己在知识付费市场的先发优势,来制定知识付费里的行业规则。改变消费者在知识付费领域的习惯,对于得到产品的未来发展是有利无害的一件事。

其次,由于得到产品的成立时间较晚,在用户量上相对较少。得到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营销工作,无论是口碑营销还是广告营销都应该双管齐下来实施。

最后,由于主动学习是反人性的特征,消费者在学习上难免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惰性。就如单日的启动次数和使用市场都没有竞品多,除了在内容上的品质保证,得到也需要在学习的效果、趣味上花上一定的功夫来提高它的水平。

四、产品定位与用户画像

1. 产品定位

得到是一款知识服务的产品,提供给用户一个碎片化的终身学习平台,通过对内容品质的把控,帮助愿意主动学习的人群,把知识深奥内容打造成普通用户也能看懂的内容,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

2. 目标用户群

白领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时间越来越少,知识焦虑越来越大,对获取知识的效率要求比较高,而获取有用的知识以便帮助自己在职场、生活中提升竞争力是白领选择知识产品的主要目的,白领的付费能力一般,其中有学习意愿的用户可以作为得到的主要目标用户群。

大学生群体因为没有社会上的工作压力,主动学习意愿的较少,付费能力较低。不过因为大学生的时间较多,人群基数大,且近年来大学生中主动学习的意识有加强趋势。所以大学生中有的主动学习意识的人群可以作为次要目标用户,为成为主要目标用户做储备。

3. 用户学习动机与痛点

学习动机:

  • 归属和爱的需要:学习情感知识、亲子知识确保能和家人朋友愉快的相处,学习专业知识,期待能融入到专业领域的圈子。
  • 尊重的需要: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同时希望在社会上得到别人的尊重。
  • 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如创业、成为领袖等。

需求痛点:

  • 信息爆炸的时代,低质量、非专业的知识越来越多,用户很难找到或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找到高质量、专业化的知识。
  • 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拿不出整段时间来学习知识,所有希望用碎片化的时间也能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 社会上升通道变窄,竞争越发激烈,不学习就落后的言论大行其道,人们的知识焦虑感越来越高,所以需要获取知识提高自己,同时稀释人们的知识焦虑感。

4. 用户画像与使用场景

用户画像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 男女比例:性别差别男性稍微偏多些
  • 白领为主:年龄在24至40岁之间、消费能力中等上下
  • 大城市人群居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超一线与一线城市。

同时根据数据抽象出了以下三个典型角色:

  • 24岁以下、消费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群体
  • 24岁至40岁之间、消费水平中等的白领阶层
  • 40岁以上、消费水平较高的精英阶层

使用场景

基本信息:张山峰,男,西安某高校一名23岁大四学生

个人需求:喜欢阅读,但是只看一些有趣的内容和职场经验方面的内容

用户故事:

张山峰喜欢看一些历史、科技、职场方面的书籍或视频,某一次在优酷上看到了“逻辑思维”节目,里面讲的历史人物或故事非常有趣,他特别喜欢,就一直追了下去,某天“逻辑思维”推出了得到app。张山峰就尝试着下载下来,看看怎么样。结果发现里面的内容,有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且还很不错,所以他就一直听了下去。

使用场景:早上起床的时候、去学校路上的时候、吃中饭晚饭的时候、洗澡的时候

基本信息:李思,女,29岁,深圳某互联网公司运营经理

个人需求:希望学习一些能提升自己的视野和管理能力

用户故事:

李思在公司管着一个小团队,和她同级别的还有另几个团队。她已经连续两个月业绩排名垫底了,迫切想要提升自己的管理和运营能力。她向朋友求助,朋友介绍了得到里的某些内容不错,于是她下载了得到,听了某些内容,并且运用到工作中,发现效果很不错,所以也就一直使用下去了。

使用场景:上班的路上、下班的路上、晚饭之后

基本信息:赵磊,男,42岁某传统小企业老板

个人需求:一直有在学习一些互联网商业方面的知识,来转型自己的公司

用户故事:

赵磊年轻时靠着自己的头脑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近年来因为互互联网的冲击,盈利越来越少。他会看一些权威人士写的一些东西,感觉收益很大。最近他知道某个他一直关注的专业人士在得到里开了一门课程,所以便追了过去。

使用场景:上班的路上、上班期间、下班的路上

五、调研与核心功能分析

1. 用户调研

通过我们的调研可以发现,在访谈的目标中:

大多数是通过原来的《逻辑思维》转化的老用户,其时间段大多集中在上班之前与下班之后,听的频率每天1~2次,每次的时长在40~80分钟之间,周末听的频率比较低,有的只有10分钟,有的甚至是不听。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用户主要是在平常的碎片时间学习的,时间比较少。这就需要得到团队如何在这段时间内,把最优质的内容交付到用户的手里,而不是尽可能多的去增加产品。

在观看的内容方面,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一样,相应的使用路径也是各不相同。不过在内容的效果方面,几个人觉得比目前市面上的其它学习软件好很多。不过有一点比较一致的是如果光是听音频,效果会差很多。

在问及复购商品时,几个人都比较理智,会在心里衡量是否值得购买。关于分享自己的学习状态,用户是不太愿意的,除非分享这个能衬托自己的价值。

而在推荐上,几个人都有过推荐给别人,证明其产品的确是做的好,不然是不会有人会推荐给别人的。

2. 核心功能分析及建议

学习计划模块

  • 主要需求:满足用户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的需求
  • 次要需求:满足用户对学习内容规划的需求

模块分析:

学习计划模块里面主要由学习日历、学习计划调整和每日计划内容组成。功能比较简洁,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的学习效果。由于用户关注的永远是学习的效果怎么样,那么在学习计划模块主要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获取内容上,所以必须在给用户获取内容上做到极致的效果。

优化方案:

内容分类和推荐:建议在学习计划的调整计划里加入内容分类与推荐的功能。

目前学习计划里的内容是按照用户购买的产品,每天更新的文章堆砌在上面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分类。如果用户在学习的时候经常在很多个内容知识之间跳来跳去,会造成用户往往第一个领域知识没有理解完成,就马上听另一个领域的知识。

在这种恶性循环下,用户可能一个领域的知识都没听懂。如图:

得到在每天听本书里面,已经开始在做书籍内容的分类了,现在主要是由主编筛选集合起来的内容。

比如第一个关于“透过表象看内心”的书单,用户可以从不同的作者写的书籍角度去理解内容,有利于用户对内容深度的理解。

其实,这种方式还可以覆盖到得到的整个内容知识体系。假如有某个专栏的作者也讲了“透过表象看内心”的知识点,我认为也是可以推荐至一起观看的。

用户在看完某个专家的某个领域知识,要想增加学习效果,推荐相类似的内容。让用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某个知识点,效果会好很多。

如用户正在看李笑来对于“活在当下”的理解,那么在文章结尾处推荐武志红关于“活在当下”的理解、以及“活在当下”类的书籍。

这其实是订阅专栏的老师说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我要了解一个内容,先把所有与此有关的内容都抓取过来,然后有意识的去对比观看。

推荐的方式是由用户为每一个内容打上标签,然后由管理员为标签最多的内容进行关联。

如图:为某一篇文章,用户会与其他老师讲的内容相关联。

目前方案:

建议方案:

内容的复习:我的建议是用户使用两种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后,完成的任务率为120%,使用一种学习方式,学习的完成率为100%。

得到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有文稿和音频的,但是在学习计划里,用户只要使用了其中的某一种获取方式,这个计划就算完成了。这种方式用户可以获取一定的知识量,但无论怎样还是没有同时运用两种方式的效果好。具体规则如下:

完成次数20次,为初级勤奋勋章,奖励用户一本虚拟书籍;完成次数100次,为中级勤奋勋章,奖励用户满5.1元减5元的优惠券。成次数500次,为高级勤奋勋章,奖励用户满19.9元减10元的优惠券。

  • 笔记模块
  • 主要需求:满足用户复习笔记的需求
  • 次要需求:满足用户分享笔记、修改笔记的需求

模块分析:

目前的笔记分析模块中我的笔记,记录的是用户在阅读文章时,针对某一段文字而去记录的笔记,这些笔记可以进行的操作有查看该次笔记的内容、转载、评论和点赞功能。

笔记的功能是用来干嘛的?是对以前知识的复习、是为了加深印象。

但是目前得到的功能并没有很好的满足主要需求,反而是满足了一定的社交需求。通过轻微的社交属性功能,是可以激活一部分人记笔记的欲望。但是往深了说,如果用户只是因为社交而记笔记,那么记笔记的意义也将本末倒置。所以还是要在记笔记本身这个需求上下功夫。

优化方案:

(1)给予优秀笔记用户一定的激励,在该篇文稿内容中展示点赞数最高的感悟笔记。同时给予该笔记作者勋章奖励。

不管自己领悟的怎样,吸收一些别人的观点和看看别人的笔记,对自己理解的知识都是很有帮助的。

具体激励为用户点赞数超过50且次数超过10次,获得初级才华横溢勋章,奖励用户满19.9元减10元的优惠券。用户点赞数超过100且次数超过10次,获得中级才华横溢勋章,奖励用户满98元减20元的优惠券。用户点赞数超过200且次数超过10次,获得高级才华横溢勋章,奖励用户满199元减50元的优惠券。

(2)建议我的笔记增加修改功能,其他人可在笔记中发布评论和建议,同样可以纳入笔记中。

对于笔记,我第一次写笔记的时候可能写的不完全,然后经过别人的评论或者复习一遍,发现还有知识点没有写到,想重新修改一下。

(3)借鉴高效记笔记的SQ3R法。

具体为用户在看一篇文章前,先想好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写在笔记中;然后在看文章的时候,选中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所有内容,黏贴至写笔记中;最后根据选中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具体图形可参考原型。

知识城邦模块,首先,目前内容主要是专栏作者和内容输出较多的人在分享笔记,实际从笔记内容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很好,如图,专栏作者的最多点赞才23,而得到请来的大 V的就只有2个。

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用户上得到的首要目的是去学习,所以用户学完某个知识点后,才有动力去看与此相关的其它内容,如评论、笔记等,内容与评论、笔记的关系是强相关的。

其次,按照得到团队的想法是想打造成一个知识笔记分享的集合。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我是想来学习的,先不说笔记的质量,我可以看大 v们的笔记,但是至少我不是什么内容都看。而现在知识城邦的内容,用户就是想看感兴趣的内容也难,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知识城邦里寻找内容。

最后,大 v与用户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强,用户首先看的是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去看其它相关的内容,最后关联至大 v,而目前的情况是内容与内容间是割裂的,并没有一个连接点。

所以,个人认为知识城邦大v 输出的笔记内容,需要与平台的出品内容进行连接,具体方式上图中的笔记模块原型已展示,大 v 和普通用户可在某个专栏内容中,查看所有用户笔记,并且可以在此写上自己的笔记。

勋章模块

  • 主要需求:用户激励作用,提高用户的留存率、活跃率、成交率
  • 次要需求:增加用户的成就感

模块分析:

此模块毫无疑问是给予用户激励的,而激励后的效果主要有两点,一点是获得勋章增强了用户成就感,有一定效果提升主动学习的动力。另一点是获得勋章后给予的奖励,获得奖励会产生愉悦感,具有正反馈作用,能够调动用户继续此行为的积极性。

虽然目前的方式可以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个人认为勋章模块的功能还是比较偏弱,大部分的勋章获得,都是用户不知不觉间得到的,并没有与用户的内容输出做很好的结合。如果在用户输出内容上进行结合,那会极大的增强用户学习知识的动力,同时学习的效果也会提升,自然而然也会对得到的口碑形成正向反馈。

优化方案:

根据前面的方案,已有了内容复习的勋章奖励和写笔记的勋章奖励,其实除了这两种增强单次学习的效果,还应该设置更多的与用户正向行为相关的其它勋章,如一些增加频次、时长等的勋章奖励。具体如下:

用户每天学习10分钟,连续30天获得初级毅力勋章,奖励用户满19.9元减10元的优惠券。用户每天学习30分钟,连续30天获得中级毅力勋章,奖励用户满98元减20元的优惠券。用户每天学习1小时,连续30天获得高级毅力勋章,奖励用户满199元减50元的优惠券。

用户一个月内登陆次数30次,获得初级好学勋章,奖励用户满19.9元减10元的优惠券。用户一个月内登陆次数60次,获得中级级好学勋章,奖励用户满98元减20元的优惠券。用户一个月内登陆次数30次,获得高级好学勋章,奖励用户满199元减50元的优惠券。用户每次登陆少于10分钟,不计算在内。

增加勋章模块的曝光率,与用户行为贴合起来,而不是让用户感觉不到奖励的存在,不然勋章就根本没啥用了。

六、运营及推广策略分析

得到运营团队策划过多起活动事件,如“奥巴马演讲事件”“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事件、马伯庸“显微镜下的大明”事件等,并且每次的效果还都很好。由于近期得到并没有活动事件,这里以以前的马伯庸事件来谈一谈得到团队的运营推广策略。

马伯庸事件:

12月12日在得到app的每周例会中,向得到用户提醒明天会发布一个价值十万的文章。

12月13日得到app上,开始宣传此次活动,推荐给5个好友,就可以拿下这篇文章。但是这种行为又不是强制的,用户只需签下自己的姓名,不管有没有分享,都是可以得到这篇文章。

没有强制行为,用户一开始就不会产生抵触心理,接着让用户签下自己的姓名,这一行为相当于用户承诺了会帮忙传播,传播效果会更有效。

同时得到发布微博,大意是说花钱买来的内容,希望与用户做一个交易,从发布的内容可以看到,得到的用意是想进一步的推广得到app。


通过看得到发布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

其一,拉近关系,一般的活动推广方式,活动方与用户的关系通常是施舍关系——免费给你东西、交易关系——等价交换东西,这两种方式联系到生活中根本就是一种陌生的关系,隔着一定的距离。

但是,得到在此次活动中扮演的是一个朋友关系,我有求于你,并不是白让你帮忙,这就像中国特有的送礼文化,而且并不是那种上下级的送礼,而是等级一致,君子间的送礼。所以整个活动一开始就已经抵消掉大部分对推广的抵触心理了。

其二,塑造价值感,得到花十万买下了一篇文章,给人印象是这篇文章很贵并且内容值这个价,但是疏远了用户,最后一句免费,则又把用户拉了回来,一推一拉制造了强烈的吸引力。除了这一点,十万一篇的文章也是供人们在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在用户之间制造了口碑传播。

其三,增强传播性,在日常的活动推广中,用搞笑段子或是大胸妹子这种稍微比较低俗的,来获取流量的太多了,反而一些好的内容得不到传播。

得到运营团队把这个说出来,一方面再一次的重申这篇内容的价值性;另一方面用户传播了内容,也有利于用户在朋友圈传播的时候,竖立自身道德感,传播正能量内容的一个形象。


12月14日早上6点逻辑思维公众号推送语音和一篇文章,语音大意与微博发布的内容差不多,并且说了这种推广方式的活动效果好的话,以后可能都会这么做。

文章内容为和菜头写的,除了部分内容的描述,内容传达的意思是一篇这么好的文章被随便放到网上,不值得。由得到团队买下这篇文章,并且把网上的免费版全部删掉。

由此可见,得到团队玩的这个推广模式算是一石二鸟了。其一,由团队花大价钱买下的文章内容,对于用户来说,这么有价值的内容不看白不看。其二,更重要的是得到在此竖立了一个形象,只要是好的内容,得到团队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这对于内容生产者,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紧接着在早上9点,马伯庸的微博也发布了微博,讲述了这篇文章的来源,以及把十万元转给参考文献的作者的事,与得到团队的推广的主题相呼应。知识应该是有价的。


最后,在晚上9点的时候,得到汇集了活动期间发布的一些内容,作为整场活动的结束。

我们可以看到,整场活动开始于12月12日的周例会,先向得到用户告知活动的概要,13日正式启动活动,在得到app上宣传,同时得到运营团队在微信、微博为这次的马伯庸事件宣传,14日事件有关人员也在微博和知乎上进行造势。至此,整场活动算是结束了。

那么整场活动的结束,我们可以发现,得到团队在活动渠道推广方面,并没有什么新意。就是在微信、微博、知乎这几个平台上借助自己或其他人一起进行宣传。

主要的特色在于得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关系,这也与得到长期以来对待用户的态度有关,无论是知识内容的讲解还是服务本身,得到都是以一个身边人、朋友的一个角色来定义的。所以在活动推广的时候也用这种方式,用户并不会太反感。

最后,在运营推广方面,很多公司都知道要在微信、微博、知乎、今日头条、百度等渠道推广自己的产品,但是真正能把一场线上活动做的很好的却很少。

原因在于什么?在于公司忽略了用户的情绪和人性,隔离了情感。用户是挑剔的,对用户而言如果活动是一个冷冰冰的推广,没有任何人会喜欢。如今,只有在情感上与用户建立联系,以朋友的关系去做活动,并且让用户感受到诚意,这样用户才会原因主动的为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结语:

在知识付费领域里,人们更在意的是产品的内容,好的内容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用户是能感受的到的,而得到对内容的严格程度也是业界出了名的高。以这种认真打磨内容的团队,能取得如今的这番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作为得到的一名老用户,笔者也是希望未来得到能持续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知识。借用得到说的:每天20分钟,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扩展认知,终身成长。

 

本文由 @画龙点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篇文章真的太长了,建议拆分一下不然真的没耐心看完

    回复
  2. 请问华菁证券的相关数据怎么收集到的?

    来自北京 回复
  3. 可以咨询一下,里面的讲师是如何进行分红的吗?

    回复
  4. 我觉得你所说的一些产品改版有待商榷,用户自己添加课程反而没有系统性 很随性,知识体系就会混乱。同时用户“懒惰”还是比较多的,他只想跟着书籍学习,不想主动思考。

    回复
  5. 请问,中间部分02月份的柱状图怎么理解?

    来自广东 回复
    1. 其实就是得到、知乎和喜马拉雅的用户在年龄、城市、消费能力上的差异,看一下占比多少是可以知道一些东西的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