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呀App:声音社交的产品分析

24 评论 28016 浏览 114 收藏 23 分钟

1月23日,一款名为吱呀App名列Store免费社交榜下载第四,在这几日排名一直在4-6名区间。这是一款名不见经传的应用,同时也是一款很特别的应用——声音社交,这是社交的新方向吗?

2019年1月,多款社交产品上线,背靠大树的聊天宝、马桶、多闪被称为三英战微信。所以天浩这几周一直在观察App Store中国区榜单排名,研究用户对每款社交产品的热爱程度。

比较让我意外的有两件事:

一是21日上线App Store的多闪被归为“摄影与录像”类别,24日登顶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第一。要知道,App Store对产品的类别选择非常严格,每款App自己也可以提交产品的分类属性,多闪为何没有归到社交类别的具体原因,暂时还不清楚。

1月23日Store免费社交榜

另一件事,是1月23日,一款名为吱呀App名列Store免费社交榜下载第四,在这几日排名一直在4-6名区间。比较有意思的是,吱呀是一款主打声音和陌生人社交App,正式上线于2018年,在三英战微信的热潮下竟然能够处在一个比较不错的位置上,似乎声音社交有自己独有的魔力。

为此,专门下载了吱呀App进行体验,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探究声音社交的一个未来走向。

一、基本信息

体验机型:iPhone X

系统版本:IOS12

APP版本:12.1.3

体验时间:2019.01.13-16

分析目的:

分析吱呀App声音社交的特点和细节;

探索声音在陌生人社交中的未来潜力;

体验产品的优缺点,提出建议;

解读声音社交模式独特之处;

二、市场背景

2.1 声鉴技术的发展,为声音社交带来更多可能性

陌生人社交一个关键的核心功能就是匹配,QQ时代我们是通过查找功能提供的“所在地”、“性别”、“年龄”、“摄像头”等标签查询;后来衍生出陌陌、探探基于LBS匹配,辅助以图像提高成功率;多闪的出现,显然想从视频方向来切入这个市场。

以上几个模式,都是解决陌生人社交如何匹配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用户来到你的平台,你怎么解决他们认识到想认识的人问题。

在陌生人社交上,声音相比图像有几个优势,因为声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状态和其他信息,内在的基因上更适合作为陌生人交流的“媒介”。声鉴技术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声音社交提供发展基础,带来了商业上的诸多可能性。

2.2 当95后渐成陌生人社交主体,新的人群带来新习惯

另一个是:我觉得声音社交风口将来的因素是年轻群体的变化。

去年8月,酷鹅用户研究院发布的《95后用户的社交行为报告》显示,社交聊天成为95后上网的主要目的。声音社交屏蔽了很多杂音,荷尔蒙不再成主导因素,在陌生人社交方面具备一定的穿透力。

2.3 声音经济愈发发达,社交潜力亟待挖掘

在过去的2018年里,“声音经济”越来越流行。从亚马逊Echo到谷歌Home,以语音来进行操作的智能音箱发展迅猛。同时,知识付费产业中语音产品的成绩非常亮眼,例如喜马拉雅上吴晓波频道3-4亿的播放量是视频作品的十几倍。

另外,一直是国内综艺风向标的芒果台去年也上线一档《声临其境》综艺节目,游戏方面也诞生了如《恋与制作人》这样的游戏。

声音经济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社交领域声音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其中的市场潜力非常值得去挖掘。

2.4 传统“看脸”社交目的性过强,声音沟通更有温度

我们知道传统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更多的强调看“颜值”,新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如吱呀、Soul都在试图突破“颜值”这个层次。

我们从陌陌越来越泛娱乐化也会发现这个问题:看脸的陌生人社交目的简单直接,这就导致平台的氛围非常浮躁,需要一些泛娱乐的功能把用户留存下来。

相比之下,声音沟通起来就更有温度,双方聊天起来不会有太多心理负担,在通过声聊产生感觉后就可以进一步沟通,比较符合国人偏于内秀的特点。

2.5 相比图片匹配,声音社交更具备效率

基于LBS和照片去做陌生人社交,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匹配效率,陌陌和探探呈现的则是两种解决思路,陌陌更强调强匹配,所以规则上用户只要发现附近的人可以直聊;探探强调“两情相悦”,需要男女双方相互点击了好感才能进行聊天。因此前者男女比例7比3生态失衡,后者配对效率较低。

前者的强匹配机制缺乏对“被动角色”女性群体的保护,而后者过于强调女性权利,抑制了陌生人社交的快速匹配性。比如在探探上想要匹配女生,除了个别颜值较高的男性,往往划过了100位,可能也没有女性回复。

——其实,这是因为图像的存在,让这些陌生人社交平台缺乏了“公平性”:一上来就曝光了个人照片的女性就像“猎物”,这一公平性的缺失极大的阻碍了传统陌生人社交模式的发展。

相反,声音社交则具备几个优势:

首先,声音和图像一样,同样可以客观地反映用户的相关属性,以声音作为“敲门砖”可以很好的匹配驱动两个陌生人去聊天。

其次,声音交流环境更加自然,双方即保持神秘感,也能通过对方的声色情况实现“真实的接触”,满足陌生人社交在情感沟通上的需求。

因此,兼具“触摸”与“神秘感”的声音,更适合作为陌生人相识的介质,匹配效率自然比之传统平台做的更好。

三、产品介绍

3.1 产品定位

吱呀APP于2018年正式上线,产品定位为一款针对语音社交所开发的软件,希望利用「声音社交」的概念对传统的陌生人社交模式进行改造与转型。它的最大特点是,将陌生人关系匹配的介质由LBS+图像转变为声音。

声音作为媒介,新奇好玩,比较符合陌生人社交的氛围,或许是吸引很多人下载的原因。

3.2 产品结构图

吱呀App整个产品逻辑非常简单,一级目录中只有3个选项,从左到右:聊天-找朋友-我的;下载并注册吱呀后,系统会先让你录制自己的声鉴卡(强迫性),吱呀基于声鉴技术会给每个用户产出一个“声音名片”,这个名片就是该平台陌生人匹配的底层逻辑。

声音名片录制

“录制声音”是该App注册的必要步骤,当然你可以尝试多次录制,也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重新录制,官方会提供台词参考,比如土味情话、歌词、冷笑话等,用户也可以自由发挥,这种优先级引导让用户的尝试门槛就低了很多。

官方提供的台词参考:土味情话、歌词、冷笑话等

在聊天功能上,吱呀强调社交链条的极简,注册用户打开App是找朋友界面,平台推荐的“声音瓶”就会播放,用户可以选择“喜欢”进行私聊或加好友操作,也可以选择“扔掉”切换下一个系统匹配的好友。从这几天体验情况上来看,推荐给天浩的女生的“声音瓶”都同我喜爱的类型较为符合,这对增加陌生人社交体验是很不错的形式。

从左至右:对话框界面、聊天界面、派对界面、派对展示界面

另外,聊天界面里,用户可以直接和已经加了的好友进行聊天,也可以进入上方的派对房间参与声音版的直播。派对由房主创建房间,然后主持人来负责维护秩序,有 8 个可以发言的位置,上台后可以用声音交流,其它人则是观众的身份。用户可以通过申请上麦来上台,也可以潜水在群里发文字沟通,可以说是声音版的聊天群,玩法有几种,K 歌、交友、游戏等。

整个App把极简做的很好,一打开App就是匹配的好友,点击喜欢就可以直接聊天,推荐机制类似探探,但成功率要高的多。在我使用的时间里,在线5分钟内,基本都能收到2-3人的回应,属于效率很高的精准匹配。

相比于使用传统图片为主的陌生人社交App,这里和陌生人用语音聊天更随意和放松,整体感觉将会打开陌生人社交的新领域,尤其是像我这样不爱拍照的人,会更钟意语音的玩法。

四、用户使用驱动分析

4.1 声音更符合陌生人社交的匿名属性

体验了一番后,我发现声音社交在春节前这么高的下载量并不是偶然,在体验上用声音交流更符合陌生人社交中的匿名属性。

相比于需要上传个人照片去交友的传统模式,声音这个媒介即对外开放了自己声音“一面”,同时也极大的保留了个人的神秘性,没有心理负担的陌生人社交氛围,更容易激发用户积极的去认识新朋友。

4.2 视觉匹配偏向走肾,声音兼具个性与气质偏走心

提起陌生人社交人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YP”,这种偏见显然局限了陌生人社交的边界。原因在于:传统平台LBS+图像组合本身能够传达的信息非常少,除了直接“YP”目的外,难以实现其他方向上的引导。

然而,如果脱离了LBS+图像,也面临着如何让两个陌生人聊起来的冷启动问题,导致早期陌生人社交同YP深度绑定。

而声音背后兼具个性与气质,每个人独特的声线本身就是话题和吸引力,前者走肾后者走心。

QQ时代我们用标签搜索陌生人,除了荷尔蒙驱动之外,我们也想认识更多不同的人,陌生人社交拥有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求知欲、想认识不同的人、扩展自己的人脉圈等等。

声音为介质,将赤裸裸的“照片”隐藏起来,代之以有温度的声线碰撞,偏走心的陌生人社交市场会更大。

声音名片浓浓的二次元风

4.3 声音标签玩法让二次元风的95后感觉更有趣

吱呀App体验的这几天,发现年轻用户群体占比较高,当然这也符合陌生人社交人群覆盖的特点。

95后一代偏爱二次元风,吱呀声音名片的设计充满了二次元元素,例如说卡通头像的设计,以及性格关键词的漫画感:女生分为萝莉音、御姐音、女王音,男生分为正太音、青年音、青叔音,二次元感或许也是吸引95后的重要因素。

声音瓶

4.4 声音瓶匹配迅速,更满足陌生人交友心理

声音瓶无论是界面外观和功能设计上,都像一个语音版的漂流瓶。

这些声音瓶是吱呀声鉴技术在后台根据每个用户的音色标签进行的匹配,利用大数据帮助用户筛选好友;用户可以选择扔掉或点击喜欢,当你对一个声音点击喜欢,系统会自动发送打招呼的话语,两者就可以进行沟通。

这种系统匹配,用户自由选择的模式,兼具了效率和选择两个问题。而且“以声会友”极具神秘感,更能满足陌生人社交上的真实心理。

五、透过产品看声音社交的痛点

5.1 技术能力决定匹配效率

以“听觉”代替“视觉”做陌生人社交的好处显而易见,但非常考验声音社交平台的技术实力。

吱呀声鉴业务的核心算法是音色鉴定模型,该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框架建立的,模型分训练和推理两个过程,技术上的硬实力支撑了吱呀的运营。

该模型首先收集音频数据并打好音色标签,然后对音频进行切割,再进行特征的提取,最后搭建深度学习框架对特征进行训练。

反之,训练得到的模型就有了鉴定音色的能力,然后就可以部署到服务端对接声鉴业务,此过程便是模型的推理过程。

5.2 声音试听破冰“尬聊”

匹配好陌生人后就是交流,陌陌、探探利用图像作为媒介,多闪希望用视频作为媒介,声音社交平台则是通过声音来“破冰”尬聊。

吱呀强迫性的为每个用户赋予一个声音名片,她/他的声音你喜不喜欢,是萝莉音还是御姐音,念的的段台词还是唱了首歌,都在为两个陌生人的相识搭桥铺路。

在吱呀App上声音试听成为破冰“尬聊”的关键,其实无论何种社交平台,如何驱动用户聊起来,都是运营逻辑的核心。

5.3  简化聊天框增加有效互动

从QQ到微信的过渡,就是聊天软件不断简化的一个过程,而最近刚出现的多闪,同吱呀一样采用的是三个一级功能的极简模式。

不只是一级界面上,吱呀里聊天框也仅只支持发语音和文字/表情两个选择,并没有其他多余的选项。简化功能设计让用户能够更关注聊天本身,是增加互动率的一个手段。

5.4 派对“群”仍是重要娱乐活动

群一直是国内聊天类平台必备的功能,一堆陌生人聚集在一个群里天南海北的嗨聊,即是发现新好友的一个渠道,也是有共同爱好、属性的用户聚在一起的场景。

吱呀上派对比较活跃,在这里用户可以认识新朋友,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进入不同的派对里发言或潜水,是私聊之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应用功能。

从吱呀身上能看到其在追求极简上的努力,在社交App越来越臃肿的当下,这种回归聊天本质的做法,对于吸引更注重聊天本身的95后群体,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不过在体验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吱呀在追求简单化的同时,舍弃了过多的延展性,未来在破冰和增强互动上还待加强。

六、对现有功能的一些建议

6.1 更灵活的玩法

声音名片玩法需要更灵活,让用户拥有更多通过声音媒介展现自己的可能;吱呀上用户可选择不同类型内容进行声鉴录制,例如唱歌、绕口令、冷笑话、饶舌等等。

但是用户的“声音名片”只能有一个,比如在我讲了一段绕口令时,上一次唱歌的声音名片就被替代了。

未来,声音名片可不可以分成多一些的维度,而不是只能多选一,能不能给用户多一些的声音名片,让他们拥有更多向陌生人展现自己不同“声面”的机会。

6.2 “声音”朋友圈

可以考虑增添“声音”朋友圈,陌生人社交同样需要互动,声音朋友圈可增加互动性;吱呀将极简做到了极致,派对、聊天框、声音瓶、声音名片、个人中心外就再没有多余的功能。

陌生人社交强调快速匹配,但也有用户愿意去更深的了解匹配而来“陌生人”的过去。在陌陌和探探上都已有类似“朋友圈”的功能,吱呀上能不能也提供一个声音版的朋友圈呢?陌生人社交同样需要互动,声音朋友圈或可增加吱呀上用户的互动性。

6.3 个人资料

个人资料需要进一步丰富,更多维度的内容让每个用户更加立体,增加用户留存时间;现在吱呀上个人资料支持的信息并不多,显然平台更多的想用户去关注声音这一媒介,把所有可能影响注意力的功能全部砍掉。不过声音与图像一样,都是展现的人的某一个面。

个人资料作为用户自由填写的功能模块,理应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对于那些乐于展现自己的用户而言,个人资料的丰富显然非常重要。

6.4 更多的声音玩法

应该加一些围绕声音聊天的玩法,增加声音社交的趣味性;目前吱呀App聊天框还不能支持语音转文字,技术上对声音这一媒介新玩法的开发上并不多。

未来能不能在聊天框里添加一些小游戏,比如说一起念台词测试声音恋爱指数,比如说绕口令语速PK,比如说用动画口型猜字等等。声音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精准匹配指纹和标签,也拥有很多的开发空间。

七、总结

总体来看声音在陌生人社交领域具备很强的渗透力,尤其是更爱玩的95后,比较容易接受这种略带神秘的新社交玩法。

但陌生人社交的核心痛点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能够基于声音这个媒介更精准的匹配用户,如何基于声音设计一些功能解决陌生人社交“尬聊”问题,陌生人社交生态的构建才是关键。

陌生人社交不应该被矮化到只有“YP”,它还具备更多的价值,走肾思维应该让位走心,这些不仅仅是传统的陌陌、探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吱呀这样声音社交新秀要考虑的方向。

#专栏作家#

师天浩,微信公众号:shitianhao0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科技自媒体人,曾就职于博客中国、互联网实验室、百度等公司,i黑马/创业邦等平台的专栏作者。曾在《南方都市报》《计算机应用文摘》等报纸杂志刊文。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分析得很专业,如何联系作者呢

    来自湖南 回复
    1. 关注公号:天浩观察 有好友添加方式

      来自河北 回复
  2. 回归到本质,其实在语音APP中的陌生人社交,类似于一个人在公众演讲,与在生活相类比,真正把话讲好的人永远是少数,大多数骚话都是熟了以后才会发生。所以在这里,其门槛依然不会太低,而且从成本上考虑,语言可以反复斟酌修改,但语音却很难。不过依然不失为一个突围好方向,但上限不会太高。

    来自广东 回复
    1. 容易尬聊

      来自山西 回复
    2. 是的,打字都解决不了的痛点,即时语音就更难了。所以还得引入场景,才能够加快破冰过程。但话说话来,游戏这些。。。已经做的很好了

      来自广东 回复
  3. 短视频效率高是因为恰好符合了人们的“懒癌”,简单的重复操作正好满足了人们不许多动脑经和劳动就能获得信息的心理需求。
    附近交友(陌陌,探探,旅行baby)效率不错是因为满足了想要陌生人交友的欲望并且进行要求匹配和附近搜索
    而这个吱呀就是满足了每个人对于交友时不知道对方信息的神秘感,会让用户有无限的遐想

    来自浙江 回复
    1. 是的 都有自己的目标人群

      回复
  4. 虽然没用过,但是明显没有看到这款产品太大的价值,首先社交群体的定义在了95后,95后需要什么没有弄清楚,其次声音社交在社交沉淀的属性上注定无法沉淀,顶多用户会因为软件的“奇”加入,但是无法留存,意义不大

    来自广东 回复
    1. 请问,您“声音社交在社交属性上无法沉淀”的结论是怎么的出来的呢,以及95后用户的社交需求,你觉得是什么呢,方便探讨下么。

      我觉得当下95/00后最根本的社交需求是孤独,而在破冰初期,如果用户之间不是为了YP,那么在应用内的交流就相当于我们有了沉淀用户的机会,而语音房间、或单聊是一个很方便、轻松的认识陌生人的方式。

      而如果APP本身可以“玩”、有的“玩”,那么这些有机会沉淀的用户就有很大几率留下来的,毕竟你在APP内交的朋友每天都在APP内玩,你不来玩的话,那么还有的交流方式就只能靠微信、QQ了,但是用户的精力是有限的,实际上是可以有用户沉淀的。

      来自北京 回复
    2. 要留存的话需要开拓更加多元化的声音社交场景才有可能。

      来自山西 回复
  5. 个人认为短视频的社交效率最高,其次是图片,声音,文字,我是根据载体所承载的内容信息排列。首先要了解陌生人交友本质,试问作者去认识一个陌生人会出于什么目的?不知道作者以前有没有网聊的经验,一般发展到后面基本就是要求见面的,结局可想而知了。单从声音社交这个维度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产品设计者不想让用户暴露过多的信息,吸引进来的用户也大多是【音值控】,在这个颜值当道的社会里,算是比较独特的定位了。最后提一点,不管是音值还是颜值,本身都是一个人的社交货币,只要是社交货币总有被消耗完的一天,所以怎么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帮助用户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才是声音社交类产品需要考虑的

    来自浙江 回复
    1. 人群的细分 人口多 每个细分市场都大的不得了

      回复
    2. 人群的细分 人口多 每个细分市场都大的不得了

      回复
    3. 陌生人社交的终点未必是线下交友,尤其对于Z世代的人来说,他们更注重内在的匹配和认同感,线上的聊天、点赞等都能满足Z世代孤独而渴望热闹的心。要想增加留存,让用户能玩起来,必须要开拓多元化的社交场景。

      来自山西 回复
  6. 并不认为声音社交比图片社交更有效率

    来自浙江 回复
    1.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趋势

      来自北京 回复
    2. 目前市场上语音社交产品大约有200款左右,这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了

      来自北京 回复
    3. 上面很多朋友说的很中肯了,社交市场中,声音不是彼岸,能做到通过声音沉淀关系获得真正的价值才是。如果能的话,加油;不能的话,最终走向还是“你声音真好听,加个微信吧”

      来自浙江 回复
  7. UI太丑,限制用户使用欲望。。感觉一个产品先做好一梯队用户口碑再考虑下沉问题(或者不考虑)除非一开始用户画像就定位的是低端用户。
    来自一个UI设计师的个人吐槽

    来自北京 回复
    1. 嗨,有两个问题:
      1、通过吱呀的UI,你的感受是此款App定位低端用户,这个怎么判断的呢?
      2、定位90后、95后的社交App,UI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您有思考过吗?想和您交流一下

      来自上海 回复
    2. 就是因为他的UI才决定下载这个APP的。

      来自四川 回复
    3. 感觉您要不就是80后设计师,要不就是刚培训出来不到1年的设计师呢

      来自北京 回复
    4. 从“艺术”层面来说,的确欠佳。不过作为一个产品,好不好看还是目标用户说了算吧。总体的情况是,大部分的中国网民还没有高审美。

      来自广东 回复
    5. 我觉得蛮好看的呀 ➡

      来自山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