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类应用产品形式分析

0 评论 11899 浏览 42 收藏 8 分钟

产品所提供的是载体,而优秀的产品需结合特定的行业领域选择其适宜的形式进行表现。在今年的大牛市中,市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金融社交类的产品,伴随着牛市火热的行情也着着实实火了一把。此文通过对比不同的产品形式,并结合市场及理解,与大家共同探讨。

炒股大赛(在线交易系统)

炒股大赛是一种比较传统的产品形式。

案例:叩富网、和讯实盘大赛

形式:提供模拟或实盘炒股大赛,用户通过报名参赛,在特定期限内进行买卖交易,根据收益率决定排名。

附加功能:免费/付费报名,订阅选手的交易动态及查看持仓。

优点:简单、直接。用户的使用及接受程度较高,且便于结合运营活动进行推广,如校园大赛、公司大赛等。参赛用户的活跃程度相对较高,因为一旦报名参赛,就需要经常登录,查看收益率情况及进行买卖操作等。

缺点:从模式上来看,并无太多创新的亮点。而且,此功能模块较为独立,用户的关注点停留在收益率,较难深入挖掘用户的其他底层需求,如互动探讨的需求。

优化点:

  1. 丰富用户行为。如传统的大赛一般只基于用户账号层面的搜索,炒股大赛可进行基于参赛选手操作的股票个股进行搜索,譬如通过搜索000001,然后将所有进行过此个股交易的用户及操作记录进行展示。
  2. 将炒股大赛与晒单进行结合,用户完成交易时,系统自动进行交易内容及收益率的晒单。

投资组合

投资组合起源于国外的Motif,近期逐渐在国内流行。

案例:雪球

形式:用户可创建投资组合,在投资组合内进行单个或多个标的的交易操作并配置仓位,组合收益率可实时展示。其他用户可查看投资组合及组合内的调仓明细等。

附加功能:免费/付费订阅组合,进行跟买投资组合,给投资组合添加标签及主题。

优点:投资组合实质是在线交易系统的升级表现形式。既兼容了传统交易模式的功能,又以更互联网化的方式进行表现。此形式的容量比直白的模拟/实盘交易更丰富饱满,并将侧重点从用户账户的个人层面向账户所产生的内容层面进行转移。

缺点:着重展示收益率及操作,但对用户的风格、观点、思维分析过程的表达支持偏弱。另外,如何让用户在大量的投资组合中,寻找到他真正感兴趣(收益盈亏、操盘风格、关注板块)的组合是一个长期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优化点:

  1. 投资组合可以视为一个更大的范围载体,可拥有文章、问答、在线交易等辅助功能。
  2. 目前市面上的投资组合均只局限于股票领域,未来可向期货、债券、基金领域拓展,打造成一个全领域覆盖的大组合,进行家庭资产配置等。

在线直播

以在线交流互动的形式,为房间主(圈主)与其他成员之间提供实时互动的平台。

案例:赢贝

形式:一部分用户申请成为房间主/圈主,成为实时互动交流的主导人,另一部分用户则可进入房间/圈子进行在线浏览与发言。

附加功能:可提供视频及音频直播的辅助功能,另外可补充订阅操盘计划的功能。

优点:相较于文章/贴吧的传统形式,直播间的实时互动性可以更全面地满足多种不同情形下的表达需求。在金融领域内,便于提供操盘点评及喊单业务活动。

缺点:功能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像文章/帖子一样提供更精准的内容主题功能及定向内容索引功能。在线交流是一个需求性很广的功能,但具体的使用效果,特别需要房间主/圈主与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配合。若从功能属性来看,则只是一个基础的单薄功能。

优化点:

  1. 直播间的产品形式需结合特定的行业领域进行完善,如炒股类房间和圈子,则可关联绑定行情、交易的信息,使特定的衍生功能更具粘性。
  2. 面对一个大而泛的功能载体,后期一定要加强用户体验等配套体系,如只看圈主发言的过滤功能,发言内容的置顶,禁言,踢人,问答及道具积分体系的配合等。

其他几种功能性形式

除了以上几类以外,还有一些更偏重功能属性的产品形式:

操盘计划

操盘计划相比于直接交易的买入和卖出操作,可更充分地表达计划中操作的依据,如买入理由和针对未来不同的市场走势所计划的分别应对措施等。

交易晒单

在大的功能载体中,晒单更适合扮演一个功能应用模块的角色。而且晒单可适应叠加于任何一种金融社交的产品形式中。

策略指标

策略指标形式将交易主体从“人”的角色上转向于自动化的程序交易。一些平台打造策略商城和指标云等形式,丰富了内容及展示,但需结合配套功能,如交易直播、收益统计分析等。

数据挖掘

单纯的交易晒单形式是基于单笔交易层面上的展示,数据挖掘则可上升到对所有用户的某一种投资标的/品种进行挖掘分析,或可对某一个用户账号内的所有交易收益盈亏进行统计及数据挖掘等,充分利用交易数据。

总结

行业的未来和现在的最大差异体现不在于功能,而在于表现形式。功能与功能之间是可以贯通整合的,而形式决定谁为主,谁为辅,谁去承载谁。合适的形式可覆盖用户行为的上下游,并在用户体验上完整统一。

大家其实都清楚,未来的潮流必然是互联网和移动化。所以,未来哪种产品形式能更好得适应互联网移动化,便更能为市场所接受。

 

本文由 @朱宇迪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