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报告丨微信读书,阅读社区如何留住用户?
最近,微信读书频频刷爆朋友圈,将阅读与社交进行结合,依靠微信的关系链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如何能够将两者更好的融合,留住更多的用户,笔者将进行仔细分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阅读是一个人的事,你怎么可能在看书的时候不孤独呢?
所以我在想社交+阅读是不是个伪命题。但转念一想,可能并不是这样。
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我会认为阅读是件孤独的事?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 可能许多人最开始爱上阅读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知心的朋友,或者找不到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 你很难找到和你看一本书或者对同一本书有些想法,甚至是能够看同一本书的人。
- 爱看书的人可能本来就很少。
但仔细一想,社交+阅读似乎并不冲突,而且巧妙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 阅读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是你用阅读+社交并不代表吵闹,你完全可以一个人在手机上看书,然后和人交流想法。
- 社交+阅读正是帮你找到朋友的一个办法:可能在生活中你是一个内向敏感或者是找不到话题的人,但是社交+阅读正好帮你找到话题。而且不是尬聊,是关于某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另外,生活中不知道对方都喜欢阅读的人,可能借此知道彼此的爱好,有利于情感的建立。
- 阅读+社交正是将共同读一本书的人聚集在一起,不存在找不到看同一本书的人。
- 爱看书的人虽然很少,但看书的人其实还是很多的。
读书的人大概分两类:一种是炫耀知识,另一种是取悦自己;而取悦自己的也分两种:一种是感动自己的人,另一种是真正获取知识的人。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我想社交+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
应该是让别人真正有所得或者是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一本书的知识。或者是借助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或者庞大的知识储备量,甚至是随便翻阅一些别人的感想或方法以及荐书等。
基于这些考虑我对“微信读书”做了一些分析:
一、产品框架
产品主要功能结构图
“微信读书”主要是以阅读+社交的模式为中心来进行产品架构的排布。
主要分为四个选项卡:发现、书架、想法以及我的。常用的书城选项分布在“发现”中,另外还有两个主要的界面为书籍介绍和书籍正文的部分。
“微信读书”的面对用户的功能主要为阅读、点评、想法以及推送活动,针对这些功能可以提炼出以下的使用路径:
二、市场分析
近年来,国内文娱消费升级,人民精神需求日益增强,而移动阅读作为互联网内容的典型代表,规模正在稳步上升。同时政策上的倾斜,使得数字阅读在文化振兴上的浪潮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发展机会。
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
内容生产的专业度与垂直度不断加深,优质内容成为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移动阅读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如图,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18年市场规模达到162.6亿,用户规摸达到3.7亿,预计19年仍会持续增长。
但同时随着数字阅读的不断发展与挖掘,市场开始进入增速放缓期,寻找到新的增长入口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下图数据可以看到,最近一年内“微信读书”的用户在稳步增多,1057万的安装数量。
相对于8.17亿的手机网民群体,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增高,人们为知识付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用户为了提高自己或者缓解焦虑,正在建立一个巨大的市场,而读书是实现这种目标的一个非常可行的行为。
“微信读书”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机会。
综上可知:现在我国手机用户规模巨大,且有着较强的精神消费意愿。尤其在提高自己的数字阅读与知识付费领域,因此阅读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未来增长不足的困难,因此寻找新的增长入口形式正成为当下的机遇与挑战。
三、用户分析
产品定位
“微信读书”的产品定位是和书相关的兴趣社区。通过与好友的交流,发现好书并交流阅读感想。
Slogan为“让阅读不再孤独”,旨在为用户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社区。
“微信读书”主要有阅读、听书、优质公众号三块业务。服务于喜欢看书的用户,并通过优质的想法与好友关系去进行社交上的互动。
用户画像
微信读书的用户男性用户远高于女性用户。
在年龄分布上,25-30岁用户占比最大,为34.12%;其次是31-35岁,占32.59%;24岁以下用户占23.37%。其中,35岁以上人群占比很小。
由此可见,用户群体偏年轻化,主要为青年人,00后、90后、80后居大多数;同时,男性用户远高于女性用户。
在地域上,用户多集中在广东、山东、江浙、河北等沿海省份。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有更多的文化精神需求和发展自己的意愿,也希望能够更多的通过读书去结交与自己有共同语言与爱好的人群,来实现精神上的丰盈。
通过对一些朋友的访问以及对产品内用户的一些交流,得知微信读书有以下几类用户:
用户1:研究生在读,男,24岁。偏文艺,空闲时间较多希望通过阅读提高自己。涉猎较广泛,小说、社科、历史类无所不读,有时也会查阅专业类书籍。看书时经常会写一些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告诉别人自己在看书。
用户2:职场人士,男,35岁。在一家汽车生产相关公司做技术方面的工作,收入还算可以,但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实现财务自由。经常看一些财经类、心理类书籍,偶尔也看热门小说,阅读时间较长,因以提高自己为主要目的,故不常发表想法。
用户3:个体户,男,31岁。经营一家宠物店,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营知识与专业知识。看的书主要是经营管理类和一些宠物相关的书籍,看书频率较低,几乎不发表想法。
用户4:出版业人士,女,27岁。因在出版业公司工作,经常翻阅各类书籍,包括人文社科类,文学艺术类,以及各种当下热门的小说,点评与想法较多,也经常会为看过的书籍打分,“书架”及“最近阅读”里的书籍非常多。
用户5:自由职业者,女,23岁。刚刚毕业,工作主要是写小说。手机里的阅读软件很多,看的书主要是小说与历史题材。在“微信读书”的时长一般,但频率不高,“最近阅读”里的书也很多,很少写想法与评论。
总结了一下朋友的使用习惯以及自己的使用体验,得知使用场景有以下几类:
- 看看好友都在看什么书
- 看自己没看完的书
- 书荒,在书城找找要看的书
- 地铁上、公交上无事可做,看看书或听一本书
- 最近看到一本书的推荐,来看看评分和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 看看读书排行榜,和好友攀比一下
- 实体书有些贵,来APP看看
- 参加组队抽卡活动、分享赠书活动
- 还差几分钟就能时长换书币了,把这几分钟补上
四、运营分析
现有运营方式
微信读书的运营方式主要有三种:组队抽卡,分享领书/得卡、买一送一以及时长兑书币。
组队抽卡
组队抽卡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可以能够很有效的拉新与促活。数量大,波及面广,可以一下让一个人带动四个人来参与活动,是不错的活动。
但可能需要频繁的发朋友圈,导致好友反感并忽略。
分享领书/得卡
能够让用户有获得感,发个朋友圈就能获得一本书或是几天的阅读体验。
但获得书的人可能并不珍惜,而几天的阅读体验开始还有效,到后面可能就没有用了。
所以感觉活动能量很有限,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两天的阅读卡或是一本书而频繁的发朋友圈,即使发布也会很快的删除。
另外,不知是设计团队有意还是无意,分享时即使只是打开发布的页面,没有发出去,也能领取成功,所以感觉意义不大。
赠一得一
个人感觉买一送一的活动对拉新和促活的效果很好:因为一般送的人都是比较亲密的或是有共同爱好的人,目标性比较强。
不会像发朋友那样毫无目的性且容易引起反感,很容易由一个人去带动另一个人进入读书环境,是一个很好的点对点的模式。
时长兑书币
时长兑书币对于经常看书的人是一个很好的鼓励:一方面能够为爱书之人获取买书的本金;另一方面还能在赚取书币的时候,使时长增长,促进排名的提升,是一个双向鼓励的办法。
但是,可能只是在用户进入初期效果较好,长期的话很难调动用户的积极性,难以从长期用来促活。
单单依靠赠书、送卡以及书币的活动可能能够较快的拉取用户,但很难长时间的留存用户。
这种形式太单一,给用户的期待感是有限的,难以让用户长时间的留存,所以时长排行榜上长期有大量的好友的读书时长为0。而且像“读书”类的产品应该是靠内容驱动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送福利。
因此,寻找新的形式的、能够真正吸引用户的内容才是重中之重。
目前,“微信读书”中还没有能够让用户自发去吸引新用户,或者凭借口碑让新用户自发进入的内容。
现在留存用户更多的不应该是从同类APP中区竞争。
如前文所述,现在的互联网市场唯短唯快,短视频、微博、知乎、微信号等大量短小快速的内容充斥在用户的手机中。阅读类APP这种长时间长篇幅的内容很难吸引用户。
所以我认为应该根据阅读类APP的特点进行精准定位,吸引那些特定的爱读书或是有读书意愿的用户,然后帮助用户养成阅读的习惯,使用户重新爱上阅读。
补充运营方式
吸引用户的主要的因素是期待感。换句话说,用户期望从这个产品中得到什么,是否真正的对自己有利,或者能让自己坚持下去。
阅读类产品大多偏文艺,使用用户主要为学生,职场人群以及一部分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人。
所以这个产品的定位应该是文艺并带有高级感的产品,用户渴望得到的是知识,自身的提升或是炫耀的资本。
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帮助用户使用“微信读书”,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我提出以下几种运营方式:
①媒体宣传:
给用户传递一种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告诉目标用户他们可以在“微信读书”得到他们期望的东西,这是一个可以让他们有收获的产品。
同时传递出一种读书是高级感行为的信号,设立门槛,让用户有提高自己的期待从而主动的进入“微信读书”。
利用各类媒体肯定读书的积极作用,同时与其他媒体合力推广“微信读书”。
将用户从短视频等大量耗时间又没有获得感的产品中抽离出来,吸引到阅读产品上来,可以与文化读书类节目合作,对其进行广告的宣传,比如《一千零一夜》、《一路书香》、《朗读者》等节目。
②线下宣传:
告诉用户将时间挤出来用在阅读上,比如:在等公交、坐地铁的路上,做一个睡前的阅读,平时休息时手不释卷等。
在地铁上、公交站等地设立“微信读书”的宣传广告,进行个性化设计:在站台设置二维码,扫码可以随机推荐一本专属你的书籍并赠送,给用户惊喜,让用户感受到尊重肯定。
③高校宣传:
学生是阅读的主要目标群体,如果能够获得学生群体的拥戴,自然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流量,而且能够在未来依然有很大的期待,有利于培养整个社会群体的阅读习惯。
所以可以在学校的阅读类社团创建活动站,提供经费组织相关的活动,为学校内的各种和知识、文化、阅读甚至科技类的活动进行冠名赞助,这样能够迅速打开“微信读书”的知名度。
而且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有利于“微信读书”的快速成长。
④联合推广:
与其他的类似获取知识的产品进行联名合作,比如“得到”“ONE”等。
⑤书店推广:
在各大书店进行实体店线下推广,与人气书店联合举行活动,为“阅读”行为造势。
推出“微信读书”联名读书卡,该卡片应该既能在“微信读书”中享受优惠,也能在实体书店享受优惠,甚至可以推出限量版,为其增加收藏价值。
这样既能促进书店的销量和知名度,又能为“微信读书”进行推广,还能够提升人们阅读的观念,可谓一举三得,达到双赢的目的。
⑥强化评分:
强化微信读书评分系统的概念,现在提到评分言必及豆瓣,其实“微信读书”中也有“评分”的功能,可以将其打造成另一个读者认可的权威评分系统。
当然,这就需要有更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受到信赖的评分系统,应该加强评分系统的运营,严防刷分等恶意行为。同时,对于优秀的点评加以推荐,使其成为用户交流与创作的一个平台。
⑦优化点评:
在“评分点评”的区域,应该对优秀的书籍简介类的点评置顶,使用户能够最先看到,快速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让用户有短期快速获得大量知识的感觉。
或是对书籍的简介有了好奇心进而促进其阅读整本书的冲动,可以对点评加进“图片”的功能。有利于构建思维导图或人物关系图,使用户能够更加快速容易的理解,让其有获得感或是期待感。同时优秀简介的创作人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认可感。
⑧吉祥物:
制作“微信阅读”吉祥物,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可以为以后的周边产品做准备。
甚至可以创建活动,让用户自己设计心目中的吉祥物。然后进行评比,选出最佳创作者给予奖励,对于所有参赛者均送出一本书籍进行鼓励。
这样既能让创作者进行投入同时获得成就感,也能帮助“微信读书”进行推广。
⑨分章推送:
现在的用户注重短平快的节奏,其实可以将用户正在读的书给其按章节分段进行每日推送,使用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避免一些用户因为强迫症或是仪式感而一定要去寻找大块时间去阅读。
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知识。将其分段后每天为读者推送,有利于其养成阅读的习惯。
⑩版权引进:
“微信读书”应该加强版权方面的积累。
在内容方面,版权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运营的好的话,用户也能够忍受一些版权方面的缺陷,比如网易云音乐。但不应该完全押在这方面,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争取一些版权。
毕竟阅读这种社交属性没那么强,或者说社交属性依靠于书籍存在的行为,书籍库对于用户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同时,应该多签一些作者,或者是培养一些自己平台内的作者,加强对这些作者的推广与培养。独一无二的明星作者能够吸引用户,而且能够形成壁垒。
五、功能分析
书城
大部分的阅读类APP的书城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选项卡存在的、
而微信读书与众不同,放在了“发现”的顶部,在“书架”中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存在,而是以在底部以一个“+”的形式存在。
我猜测这样设置的原因可能是想给用户设置一个浸入式的阅读环境,让一些只想看书的人直奔主题,不被其他事情干扰,而且界面看上去也很简洁。
但我看过许多好友的主页,他们的表现并不像期待的那样——许多人的最近阅读有很多书,但书架上的书却寥寥无几,读完的书更是寥寥无几。这说明在书看到一半或者是进入“书架”时,用户经常去书城寻找新书。
另外,在我刚使用“微信读书”的时候,我有过找了半天没有找到“书城”入口的情况,这个书城的位置太不明显了。
而且如果每次找书的时候都要去“发现”页或是滑到书架底部,可能对于用户来讲不是一件很方便的事。
所以我觉得可以在不打乱现有格局的情况下将书城设置的醒目一点,并且在书架中设置一个“书城”的入口,如下图:
为你推荐
“发现”中的为你推荐的算法感觉不能够精准定位。
在我刚使用微信阅读的时候,“书城”和“为你推荐”中推荐的总是一些网络小说。
而且一些书籍我只是点击进去看了几页甚至是误操作只看了个简介,算法就不断地按照这些书籍去做推荐,所以会让用户感到反感。
我推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①小说的吸引力比较强,能够促进用户的使用时长
②因为书不像音乐、视频那样短小,不能产生足够的量,所以只能根据用户提供的有限线索去做算法。
但是我觉得推荐应该做到宁缺毋滥,有一些读者就是不看小说或者是网络小说的,就算你给他一直推荐他也不会看的。
所以当读者长时间从未看过网络小说时,可以尝试推荐一些最近热门的出版小说,或者是比较文艺的冷门小说。
另外,推荐时应该按照读者对书籍的阅读时长来进行推荐,而不是只要蜻蜓点水式的翻过几页就认为读者喜欢这本书。
应该设置一个翻阅的百分比:比如可以按照5%,或者按照读过的页数;比如30页,或者根据不同厚度的书进行不同的推荐;比如当小于300页时,当阅读10%进行推荐;当超过300页时,阅读5%进行推荐。
或者根据搜索历史进行推荐。
同时,在“发现”页面中出现的“为你推荐”的书中应该能够让用户自主选择不感兴趣。
比如“长按”某一本书时,可以跳出“不感兴趣”和“不再推荐同类书籍”的选项,让用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另外,书城中的推荐分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DIY,如下图:
当点击“我的分类”时进入“分类”界面,并提示“点击‘编辑’设置喜欢的分类”。
当点击“编辑”时就可以让读者自己选择在书城首页优先看到的分类了。
PS:个人认为,“微信读书”的界面较为简洁清爽,给人高级感,而且其主打宣传就是“精心打磨的阅读体验”。
所以我觉得,在推荐时应尽量选择一些好评优质的书籍进行推荐。尽管书籍数量很大,难以甄选,但是最起码应该选择那些拥有较为清晰封面的书籍,而非下图这种近似打码的封面。
翻页功能
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好的“划线”功能,可以标记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能够和书友交流想法。
但是“划线”功能似乎有点缺陷,我发现如果“划线”刚好处于一页结尾处时,无法划到后半句,只能先标记前半句,再去标记后半句,如下图左。
不知是没设置还是我没有找到,不论是哪个原因,我觉得都应该设置更醒目的“划线翻页”按钮,以便用户更方便的使用,也不至于让强迫症用户反感,如下图右。
隐藏想法功能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不知道“想法”功能可以隐藏。
直到有一次在评论中看到别人说可以关闭,但是我找了好久才找到,原来在右上角“更多”位置,如下图左。
而且没有在其他的位置找到这个功能按钮。但是其他的一些设置是可以在第一个按钮中找到的,如下图右。
我不知道为什么“隐藏想法”没有放在第一个按钮对应的菜单中,猜测可能是为了强化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而故意放在较为隐蔽的位置,或者是认为“隐藏想法”功能与这四个功能不并列。
但是我觉得“隐藏消息”的功能应该放在更明显的位置,不应该被用户认为是被故意欺骗的。
而且既然设计了“隐藏消息”的功能,就应该让用户找到他,而不是故意向用户隐瞒,否则就没有设置的必要。
所以我觉得应该增强“隐藏想法”的存在感,比如放在第一个按钮对应的菜单中(如下图左),或者是单独放出一个按钮(如下图右)。
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设置——首先可以解决与其他四个功能不并列的问题,其次可以让用户更快地找到“隐藏想法”功能。
其实,我觉得完全不必担心会因为这个按钮的明显设置而削弱用户查看评论的频次。
因为可能就算没有设置这个功能,一些用户在看过几次评论之后,还是不会再查看评论;而另一些用户即使发现了这个按钮也不会关闭评论的。
简而言之,该看的还是会看,不会看的依然不会看。
而且根据自己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视频中弹幕按钮的设置以及在书中看到的理论,将“隐藏消息”放置在明显而操作方便的位置,反倒会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
“动态隐藏”
我注意到,微信阅读为部分不愿公开自己阅读内容的用户设置了“私密阅读”。
但如果在书中评论的话,在“想法”里能够看到,不能够确定“私密阅读”中的想法动态是否会在朋友的动态中显示。
如果能够显示,那么“私密阅读”的设置就会显得很尴尬了;如果不能显示,但是用户似乎不能确定,会让用户有顾虑,既减少用户的评论,也会让用户的体验不佳。
而且如果不能显示,但用户又想在“私密阅读”的同时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想法时,用户也不能确定,可能会逼迫用户取消“私密阅读”。
所以,我建议可以增加一个“隐藏/显示”按钮来告诉用户,用户写的“想法”是否显示在朋友的“动态”中了。
每日阅读
通过对一些书友的访问以及多年的读书经验,读者其实是很期望能够读完一本书的。
但是遥遥无期的结尾却总是令他们陷入困境,或者总是太忙没时间读书,读了一半又很难受,导致总是半途而废。
所以,可以帮助他们设置一个目标来提醒他们进行每日阅读,告诉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会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从而获得成就感。按照字数告诉他们阅读这些大概需要多久。
可以将整本书按章甚至按节分成几份,来进行每日推送,读者可以选择推送或者不推送。
同时“微信读书”可以将其最近阅读比较多的书籍默认进行推送,当然用户应该可以取消每日推送,避免用户因为频繁的推送而引起反感。
当用户完成一部分的阅读任务后,可以提醒他们是否要再来一部分的任务。
“发现”页面
微信读书使用“发现”页面这种形式作为主页,形式很新颖,每一页都是只有一个主题。
但是这样可展示的内容实在太少,可能设计者的初衷是为了是页面更加简洁。但并没有给人这样的感觉,反而显得单薄而冗长。
虽然每页卡片的主题很集中,但每天更新的朋友动态,每日推荐、SENSE、为你推荐、免费领书以及好友排名等各种活动的堆积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感觉非常杂乱无章。
所以建议将“发现”页面分成三组选项,分为朋友动态、每日推荐以及主题问答,依然以卡片的形式展示,但将主题清晰化,集中化,不会让人产生杂乱的感觉。
①朋友动态
第一组选项为朋友动态,可以将好友在读、每周排名、组队抽卡等和好友有关的活动放在这组选项中。同时可以将朋友最近的评论和想法显示在这组选项卡中。
②每日推荐
在“我”的选项卡中有一个“书单”功能,但似乎并没有被积极的推广使用。
我觉得书单这个功能的潜力很大,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其实都有收藏书的癖好。尽管看的很少,所谓“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就是这样。
所以其实可以将书单的功能推而广之,不仅能够延长用户的使用,而且可以帮助一部分人进行主题阅读的汇总,将同一类型的书汇总起来。
而且,其实现在微信读书已经在搞书单的活动了——就是每日推荐的“SENSE”,这和书单很相似,只是没有把其称作书单进行推广。
所以可以将一部分的热门书单进行每日推荐。可以将“SENSE”、“书单”“为你推荐”放入这个选项组中。
③主题问答
阅读界面中夹杂的评论和一些想法确实很有用,能够给人很好的解惑和表达想法。
但是这对一个主打社交的APP可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散乱的评论、想法往往毫无章法,不成系统,而且没有办法进行点对点的精准打击。
往往很长段落才出现的一个评论,不够集中的情况很难让人产生交流与共鸣。
所以我建议进行对某一本书进行主题问答的形式——即由某些人进行提问,另一些人进行解答。
这样既可以帮助别人解惑,也可以满足一部分希望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同时有利于好友间的互动交流,找到相似爱好的朋友。
问答应该允许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进行,方便梳理人物关系或思维脉络,便于其他人理解。
当然,这种问答活动容易引起灌水、谩骂与嘲讽。
所以应该加强管理,及时删除与本书无关的问答与一些谩骂嘲讽的情况,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总结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的阅读类产品,那我不禁要思考:为什么读者愿意来“微信读书”,换句话说,“微信读书”能给用户提供什么?
我想大概是以下三点:
①新鲜感:依靠着微信的优势,在朋友圈掀起了一股风潮,许多朋友都是在朋友圈中看到“微信读书”的相关活动感到新鲜而使用的。
②高级感:“微信读书”主打的“精心打磨的阅读体验”以及阅读自带的文艺属性,再加上能够在读书排行榜上有名,能够给人带来高级的感觉。
③期待感:用户希望自己能够因为阅读有所收获。无论是在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时长的比拼让用户有竞争的愉悦;同时读书卡与时长兑书币的设置能够让用户免费的阅读大量的书籍,还有想法的交流,让人对自己有创作的冲动,无疑都给了用户很强的收获感与期待感。
这些确实能够拉来许多的用户,并让一些用户停留。
但可能留住大量的用户,仅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在前文中已经多次提到,互联网的“短、快”倾向不利于阅读类产品的发展,如何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或者招揽目标用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微信读书”主打“社交+阅读”的主题无疑是很新颖的。
但不得不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书籍的篇幅与耗时较长的属性注定其难以像其他产品那样迅速的风靡,评论与想法也因为篇幅的原因显得疏散。形式上给用户交流的机会严重不足,用户创作的动机也不足,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主题社区。
尽管依靠微信好友的导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
但讲实在的,看过几个朋友的好友榜单,月活用户低的可怜,大部分人只是图个新鲜与热闹,留存严重不足。
“微信读书”在“社交+”的路上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希望能够继续改进做出更好的产品。
本文由@无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也很关注这块,觉得整体的社区大同小异。喜欢读书的用户不需要社区,需要社区的是那些半喜欢或者不喜欢需求的人,这部分需要做好。
其实用户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很多用户用微信读书的原因只是,1.书较多,阅读体验好,产品整体简洁舒服。2.他免费,很多用户每周看5小时换10个币就能永久免费下去了,微信读书改过一次,阶梯型降低送币,结果没隔几周就改回来了,因为用户流失严重。
同意,但是不能总是依靠补贴来吸引用户,总得试试其他路径,不是吗?
排行榜确实是微信读书与其他产品的差异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用户,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措施。但是我觉得这种带动还是有限的,以为我觉得排行榜激励应该满足一下条件:
1、用户要有点开排行榜的冲动,也就是或者能让别人看到自己,或者能让自己看到别人。如果排行榜里的人数太少的话,很显然就达不成这个目的。
2、要有可渐进的目标,也就是朋友排行榜里要有足够的人,如果只有几个人的话,第一10个小时,第二30分钟,第三10几分钟。这样用户会想我只要超过两个人就好了,反正我肯定当不上第一。而如果人数足够多的话,临近两位的时长差异不大,用户就能一个个的超过,会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期待的激励。所以你说的那种看了10几个小时的可能反倒激励不了用户。
终归到底,现在的问题是排行榜里的活跃人数太少了,所以激励作用不大。很多吸引来的用户只看了两天书,就图个新鲜,所以我觉得现在“微信读书”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去活跃用户。
其实在“微信读书”里可以将陌生人的关系提升一下,对陌生人的关注很麻烦,要点进别人的主页才能关注,如果将这个步骤设置的简便点,通过陌生人来鼓励,可能会好一点。因为如果你关注了一个陌生人的话,肯定是因为这个陌生人有内容才关注的。甚至可以在好友读书的时候去给用户做提醒,以此来激励用户的读书意识。
思考的很全面、深入。提出了很多具体方案,都是充分结合微信读书app实际情况的想法,乍一看,像是读书团队内部的自我分析,我本人从它推出就一直在使用,有过一些感受和思考,没你这么完整彻底的探究过,产品同行,佩服👍
谢谢,过奖了
攀比
什么意思?
微信读书是可以划线翻页哒
那应该是我没找到。文中也写到了,如果设置了的话,我希望可以设置的更明显一点。不过话说回来,到底怎么翻页,你倒是告诉我啊 🙄
拖住并划到下一页
试了一下,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我认为一个方便用户的功能不应该让别人去教会他怎么使用,而是自然而然的去使用。而且在开始使用的过程中,给我的操作性不是很好,有时会直接划线划到下一页的底部,甚至到了第三页。所以我觉得还是有改进空间的。
当然,现在的这种操作方式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的目的而设计的,比如页面最简洁之类的。或者只有我一个人(少数人)没有发现翻页功能,可能需要做一个用户调查,看一下用户的反馈,再去决定是否要改变这个翻页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