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产品分析报告:从思考,到创造

13 评论 15622 浏览 117 收藏 39 分钟

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移动资讯app五花八门,标题党、水文、软文层出不穷,已成为资讯行业常见现象,臃肿的功能排版使很多app偏离资讯的本质,多年来比较纯粹、克制的资讯app鲜有,虎嗅是一个,聚焦科技与创新的商业资讯平台。

作为垂直类商业资讯app的佼者,虎嗅优质的资讯内容、简洁的页面设计、几乎零广告的阅读体验俘获了不少忠实用户,笔者就是其中之一。当然,在本人多年资讯阅读习惯中,也会用其它资讯app,通过对虎嗅的深度体验,几经对比,也看到了一些不足,笔者将尝试从市场、用户、功能等角度展开分析,希望能为虎嗅团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一、产品概况

1.1 产品简介

虎嗅创办于2012年5月,是一个聚合优质创新信息与人群的新媒体平台,致力于为一切热爱思考与发现的用户,提供有效率的信息服务,从而帮助他们更清晰准确地洞察世界、实现更好的创新与创造。在互联网信息汪洋的当下,虎嗅专注于贡献原创、深度、犀利、优质的商业资讯,围绕创新创业的观点剖析与交流。求真、品质、个性化、效率,是虎嗅对内容推荐与分发的追求。

Slogan:从思考,到创造。

产品定位:一个聚焦科技与创新的优质商业资讯平台,致力于为一切热爱思考与发现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希望能帮助他们洞察世界、实现创新与创造。

1.2 体验环境

产品版本:V5.7.2

体验设备:iPhone Xr

操作系统:ios 12.0.1

二、虎嗅市场分析

2.1 定义边界

2.1.1 市场边界

虎嗅是一个聚焦科技与创新的资讯平台,致力于为一切热爱思考与发现的用户,提供有效率的信息服务。不想错过互联网/商业科技领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那就快去下载虎嗅APP吧!

从虎嗅app应用描述中可以看出,主要提供商业、科技、互联网资讯,一定意义上,几乎所以跟商业有相关的人都是目标用户,可以是上班族白领、领导高层、创业者或想了解资讯的人等等。

2.1.2 市场空间预估

虎嗅作为一款商业资讯app,其用户基本是已经出社会工作的人,可近似为中国劳动人口16-59岁,考虑到虎嗅专注于深度、犀利、创新等互联网/商业科技资讯为主,用户大多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因此虎嗅目标用户可定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从《移动观象台》虎嗅用户年龄分布图中显示,用户年龄分布也集中在劳动人口年龄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约8.97亿,受过高等教育得比例在16%~20%之间(据2014年教育部评估的比例为15.86%,预计2020年比例为20%),由于数据有限,按同比例增长估算,2018年劳动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约为18.8%,因此估算虎嗅市场天花板约为1.69亿,而随着国家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会越来越多,虎嗅的市场空间也将持续增长。

2.2 市场分析

2.2.1 数据概况

从下图艾瑞数据虎嗅月独立设备数据显示,近一年上半年月活呈上升趋势,8月份开始趋于稳定,在15~18万左右,2、3月份月活有所下降。

2月份环比下降13.2%,可能是受到春节假期的影响,结合下图百度指数,较长的节假日期间,虎嗅搜索指数下降幅度都较大,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节假日期间人们通常会安排出游、娱乐节目计划,因而阅读资讯的欲望降低,二是该期间,app公司也处于休假期间,相对平时,资讯更新的速度跟数量都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活跃。

2.2.2 竞品分析

以下数据来源:艾瑞数据、易观千帆。

下图是艾瑞咨询根据分发渠道分类的资讯app类型,虎嗅属于垂直类科技互联网的商业资讯平台,目前市面上这类资讯的app不多,类似的还有36氪、钛媒体,目前市场用户量较大的是36氪跟虎嗅,笔者尝试将两者一些数据对比,进行分析。

从两者近一年月活对比,近期36氪(17~18万)比虎嗅要高点,且相对稳定,但虎嗅前半年处于稳步增长阶段,有赶超36氪趋势,笔者认为跟近年来虎嗅版本迭代越来越成熟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强化了24小时的功能:推出小视频、热门话题等功能,给予用户更丰富的产品体验。

从两者后半年同期月活稳定性来看,虎嗅不及36氪,环比月活波动较大,甚至出现大幅度下跌情况,因此可推断出虎嗅的用户粘性、留存率是相对较差的,有一定优化空间。

根据易观千帆给出的数据,月度日均活跃人数跟日均使用时长,可算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取半年数据对比),即日均使用时长/日均活跃人数;同理,可算出人均单日启动次数(取半年数据),即日均启动次数/日均活跃人数。

由上数据可得虎嗅跟36氪半年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及单日启动次数,对比如下:

半年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中,虎嗅是0.17小时,36氪是0.12小时;半年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中,虎嗅是1.87次,36氪是2.4次。

由此可知,36氪用户活跃数量、启动次数更多,但虎嗅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却比36氪多了将近42%,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从资讯内容对比,虎嗅的文章通常篇幅较长,更具深度,阅读时间较长,另外虎嗅非常尊重用户的观点,文章观点性较强,给予作者跟阅读者更多的空间进行谈论、“撕逼”。
  2. 从产品功能的角度,虎嗅24小时板块是一大亮点,类似于36氪的快讯,但是加强版的快讯,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方式,了解最新资讯动态,评论互动等,并且谁都可以在24小时发表观点,一定程度去中心化,给予用户更多的活跃空间。

从人均单日启动次数来看,虎嗅明显劣势于36氪,笔者推断以下原因,影响了用户的使用频率:

  1. 对比资讯分类,36氪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板块,如36氪的关注跟热榜板块虎嗅是没有的。可能由于虎嗅对页面简洁性的追求,资讯板块入口比较隐晦,且分类较少。
  2. 对比资讯类型,虎嗅的只有单一的文字形式,而36氪有文字、音频、视频多元化形式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2.2.3 用户评价

App store中,虎嗅当前评分跟所有版本评分都为4.2分,相对同类对手36氪评分4.8分,评分较差,有较大提升空间。

统计2018年以来差评情况进行分析,共计93条差评,其中针对性较强的差评59条,详情如下:

近期差评中,监管问题(封号、禁言、删评)、闪退、文章质量、内容突然白屏这几个问题占大比例,其中监管问题跟虎嗅产品理念相关,努力塑造一个健康、优质的资讯交流平台,因此对违背了该理念的用户处理也比较严格;文章质量越来越差的问题,虎嗅值得深思,在内容、运营、文章审核等方面是否真走了下坡路呢?闪退跟内容白屏问题属于技术性问题。

另外,其他用户反映的差评:tap栏切换震动的交互效果、图片加载不出来、客服不回、不支持pad、字体大小无法自定义(目前已改善)、评论无法删除、护眼模式鸡肋、无音频功能等,有些问题笔者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过,比如tap切换震动的交互效果,虽然提高了一部分用户的体验感,却伤害了另一部分用户的体验,权衡利弊,最好默认是无交互效果或在设置中可以选择切换是否需要震动。

综合来说,在商业资讯app里,虎嗅算比较成熟的产品,优质的资讯内容得到业内认可,有产品调性,追求精简,但在追求精简的同时,难以避免会舍弃一些比较重要的功能,对用户粘性、启动次数等有一定影响,因此,笔者本文将力求在精简与功能上平衡,从用户粘性、启动次数跟用户体验细节等方向对虎嗅提出建议。

三、虎嗅用户分析

3.1 用户数据分析

3.1.1 性别比例

从移动观象台的数来看,虎嗅用户的男女比例接近3:2,也就是说,男性用户对商业资讯有更强烈的需求。一般来说,男性有更强的理性思维,对商业资讯会更感兴趣。

3.1.2 年龄分布

年龄方面,虎嗅用户集中在19~45岁之间,其中26~35岁占比最高,达50%。

19~45岁是劳动力旺盛的年纪,在社会工作中或准备投入工作,思维灵活,想要了解、学习更多商业相关的知识,为工作事业做铺垫,也是符合虎嗅的初衷致力于为一切热爱思考与发现的用户。而26~35岁,是正处于事业的黄金阶段,对商业资讯更加的敏感。

3.1.3 地域分布

虎嗅用户多集中在广东、苏州、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

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商业化较高,对应来说,更多人了解商业资讯,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劳动力密集,19~45岁人群占比较多,也是符合上面年龄分布的分析。

当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其它相对没这么发达的地区商业也逐步发展,了解商业资讯的人越来越多,也说明了这些地区的潜力。

3.1.4 应用偏好

虎嗅用户应用偏好是工作、资讯、生活、阅读、教育等特点

说明虎嗅用户多为出社会工作的人群,他们会主动了解商业资讯,基于一定教育背景,对资讯质量要求较高,也是符合虎嗅聚焦科技与创新的资讯的平台理念。

综上,虎嗅用户以已工作人群为主,多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男性居多,有一定教育背景,对资讯内容的质量有较高要求。

3.2 用户画像

根据前面分析,虎嗅的典型用户画像可以总结以下几类:

用户一:Gavin,男,28岁,深圳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追求时效性

Gavin是一名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投入该行业有五年时间,热爱互联网行业,对相关资讯内容感兴趣,由于职业关系,对产品的设计跟资讯内容比较苛刻,刚好虎嗅简洁的页面设计跟优质的文章打动了他。

作为虎嗅的忠实用户,坐地铁、午休期间、晚上下班后等空闲时间都会习惯性打开虎嗅浏览资讯,也会看一些篇幅比较长的优质文章。近期他在了解商业战略层面的知识,对虎嗅的会员精选文章的质量有信心,所以开通了虎嗅黑卡会员,希望从中学习到更多相关知识。

用户二:Andy,男,40岁,上海某公司高管,平时生活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对商业相关的事有很高的敏感度

Andy作为公司高管,工作比较忙碌,对公司发展的方向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会主动性去了解各行各业资讯动态,虎嗅是一个精简优质的资讯平台,平时他会安排一定时间浏览资讯,并开通了虎嗅黑卡会员阅读更优质的文章,偶尔也会参加虎嗅上跟自己行业相关的一些付费活动,借鉴其他公司管理层的管理理念。

用户三:Candy,女,24岁,北京某公司白领,性格开朗,喜欢了解新鲜事物

Candy出来工作不到两年,还在工作初期成长的阶段,比较闲的时候会看一些商业资讯,了解行业动态,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刚好虎嗅上不仅有商业资讯也有一些有趣的热点动态,比如24小时,有各行各业的动态,也会有一些有趣的资讯,并且该板块文字较少,多以图片、视频形式展现。

用户四:林峰,男,22岁,某高校大四学生,理科生,逻辑能力较强

林峰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目前正在筹备找实习工作,由于对社会上各行各业还没怎么了解,想通过一款app了解一些商业资讯,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一位毕业的师兄介绍,虎嗅上面的文章不错,并且有各行业的最新动态,所以他下载看下,果然,虎嗅上一些长文写的挺好,观点性很强,让他收获不少,之后他经常会打开虎嗅,看下一些优质文章,也会逛24小时了解最新动态。

四、功能分析

为了更有效对虎嗅的功能进行分析,了解用户在使用虎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虎嗅的期望,笔者对10位虎嗅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人群从不同属性选取,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

结合访谈结果及前面的市场分析反应的问题,笔者从用户粘性、启动次数及用户体验几个方面思考,总结背后原因如下:

产品过于克制导致功能过于单一,用户体验不够多元化,用户对资讯的筛选不占主动性;首页资讯相关功能模块入口过于隐蔽,用户了解产品门槛高;产品一些细节不足影响用户体验,有待优化。

针对背后原因,笔者将重点从两大权重板块提出优化建议,也是对用户影响最大的两个板块,资讯跟24小时。

以下是虎嗅产品功能结构图,红色文字是优化部分:

4.1 资讯

经常用虎嗅的朋友应该会有所感触,其简洁的页面跟文字让人视觉体验非常舒服,对于重度使用用户,如果突然换到其它资讯app,估计会因首页“滴水不漏”的文字、图片而不适。追求精简是虎嗅的产品基调,但在追求精简的同时,避免不了要舍弃部分产品功能、入口排版问题等,可能对用户体验、使用时长、粘性留存等都有一定影响。因此,笔者将力求在精简与功能之间做出平衡,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对资讯板块进行分析建议。

4.1.1 问题分析

A、关注功能

虎嗅有关注功能,但并没有相关的模块单独显示关注的内容,在深度单谈中有用户反馈希望虎嗅有个类似zaker的订阅功能,因此,笔者认为做关注的模块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满足用户关注的需求,对关注的内容清晰明了,另一方面直接受益于虎嗅的新媒体人,特别是优质的作者,也将刺激他们投稿的积极性跟对文章质量的重视,因为好文章会更受关注。

B、频道入口

从用户访谈结果得知,基本没人了解虎嗅的频道入口,很少人会从导航栏中点击更多选择不同的行业资讯浏览,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不是该需求低频,而是其入口的隐蔽性,正常用户很难注意到右上角的更多icon,即使注意到也不一定知道该入口可以选择不同行业资讯。

C、号外、时间线、文集

号外、时间线、文集是虎嗅的一大特色,笔者在重度使用过程中,这几个模块深深吸引我,非常喜欢里面对热点、相关文章的总结与概况,里面的评论、“撕逼”很是精彩,但了解这几个模块的人相当少,在笔者的调查中,问到是否了解该模块时,甚至有用户反问有这个模块吗?从参与人数跟评论数量(如果虎嗅显示的数据真实)也能说明该问题,而文集的关注人数更是少得可怜,有些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关注者。

笔者将该原因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入口隐蔽,打开虎嗅资讯页面正常往下滑,滑了七八页,都是号外,完全没浏览到时间线跟文集,这说明本质上这两者更新速度就慢,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入口位置改善该问题;二是运营更新慢甚至停更,时间线中如刘强东一案主题为 “明州一夜”,冬至方“醒”,最近一次更新是18年12月22日,从该日到笔者19年4月份做产品分析这几个月期间,刘强东一案早再次掀起风波。

时间线更新慢或停更问题虎嗅的运营值得深思,很可能是点击的用户少,虎嗅重视程度低,而笔者认为这几个特色模块值得进一步推广,对用户粘性、使用时长等会有不小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将尝试改善入口的隐蔽性,让更多用户发现这几个模块的“美”。

4.1.2 优化建议

4.1.2.1 资讯板块

修改前后对比图如下:

A、导航栏中新增资讯、关注、频道(默认为电商消费)模块

  • 点击导航栏各模块切换页面,交互效果为字体加深、变大。
  • 资讯模块是打开虎嗅默认的显示页面,即目前虎嗅的资讯页面。
  • 关注为笔者创造的模块,结合了用户反馈的需求及笔者的想法,详情将在下面描述
  • 资讯跟关注模块是固定的,频道模块默认是电商消费,但用户可以点击更多icon,根据个人重点关注的行业进行更换。

B、banner下面新增滚动条,头条资讯数量清晰明了,让用户体验效果更佳。

4.1.2.2 新增资讯-关注板块

A、新增的关注板块再细分为三大模块:文章、时间线、文集

  • 此处新增时间线跟文集入口,希望让更多用户发现虎嗅这几个特色模块。三个模块点击切换,交互效果为字体加深+下划线
  • 文章模块包含用户关注的作者的文章(注:虎嗅里所有用户类型都统一称为用户,为了好区分,下文用作者表示),按时间顺序排序,另外增加推荐文章入口,根据用户喜好推荐,提高其它文章的曝光率。
  • 若用户还没有关注的作者,则页面显示为添加关注+为你推荐,如下图;点击添加关注,进入用户推荐页面,显示推荐作者的基本信息及最近发布的一篇文章,方便用户筛选。

B、时间线跟文集模块排版一样,以时间线为例子,如右下图所示

  • 展示方式为图片+标题+更新时间,最下方有关注更多时间线的入口
  • 若用户没有关注的时间线,则显示页面如左下图所示,考虑到用户对时间线的理解有限,因此未关注过时间线的用户页面有一句时间线的介绍+关注我的时间线入口
  • 点击关注更多时间线/关注我的时间线,进入时间线页面如下图所示

4.1.2.3 时间线、文集、号外

A、上面已分析过导致时间线、文集入口隐蔽的本质原因是更新慢,笔者尝试将三个模块合在同一框架展示,如下图,点击左边文字标签,将展示相应各模块的最近更新内容,交互效果为点中的模块文字标签变大。如此一来更新较快的号外就会连带时间线跟文集一同展示,曝光率大大增加。

B、对时间线跟文集入口隐蔽性的其它改善点

上面资讯-关注模块的优化方案中,在关注模块中新增了时间线跟文集,就是笔者在改善两者入口隐蔽性问题的一大措施,如下图:

对更多入口的时间线、文集模块的改善。以时间线为例,左下图是现虎嗅更多入口里时间线页面,没有对该模块任何解释,各时间线仅标题的方式展示,对于没用过时间线的用户来说,第一印象并不友好,就比如“东天号”,单从字面上看,我想极少数人知道这是关于刘强东跟章泽天的故事,更别说提起兴趣了。如下图,笔者做了以下优化:

  1. 加入对时间线的介绍让用户第一眼看到这个模块知道是什么。
  2. 每条时间线以图片+标题+参与人数的展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的让用户看到时间线的主题,刺激点击的欲望。

4.2 24小时

24小时是虎嗅的特色板块,类似于很多新闻app的快讯,但在快讯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用户的观点及多样的功能体验,如评论、点赞、赞赏等等,有种朋友圈+快讯的感觉。在笔者调研中,不少用户是24小时的重度使用者。笔者将尝试结合用户的反馈及个人重度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一重要板块进行优化。

4.2.1 问题分析

A、欠缺对24小时内容的筛选功能

24小时板块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官方用户发布的,如ID名为华为稳不稳的这一用户,只发关于华为的消息,类似的用户还有果粉er、雷布斯朋友、风向标等;另一种是除了官方用户个人用户发布的内容。

如此一来,各种用户,不同行业,夹杂着不同观点让浏览者全盘接收,难免会有点“眼花缭乱”,特别是24小时发展愈来壮大,内容更新速度加快,在用户有限的时间里,相对更有价值的内容将被淹没,也就是说对于不同浏览的用户来说,注重的行业、观点有不同的要求,有必要做一个给用户对24小时内容筛选的功能——新增关注模块,单独显示关注人发布的内容。

B、24小时板块中无搜索入口

在笔者调研中,有些用户属于内容快消类型,不喜看长篇资讯,基本就逛24小时,这样一来,这部分用户就接触不到搜索的入口,对于他们24小时中新增搜索入口就很有必要了,一是满足用户搜索的需求,可以搜索到指定内容,二是搜索关键词显示的结果不仅仅有24小时的内容,还有相关的文章、作者,这何尝不是增加了这部分内容的曝光率。

4.2.2 优化建议

A、新增关注模块及搜索功能页面原型图如下:

  • 在新增的关注模块中,有部分内容会通过算法推荐给用户,尝试增加用户关注以外的内容曝光率。
  • 关注板块中设有关注更多入口,进入后可以从推荐、行业、主题笔者举例分类)中选择关注,推荐模块中主要是KOL用户;行业模块分为不同行业选择,比如关注了金融行业,相关金融的24小时内容将推送到24小时我的关注中,主题模块同理。原型图如下:

B、建议视频设置向下滑动退出的交互效果

目前虎嗅的退出视频的方法只有点击左上角<的按钮,而随着主流手机的屏幕越来越大,单手操作越来越难,每次退出视频只能点击<键未免显得有点鸡肋。

4.3 其它优化建议

结合app的差评反馈、用户调研及笔者长时间的重度使用,针对用户体验,对虎嗅一些产品细节提出几点优化建议

1)最近阅读功能建议

虎嗅最近阅读的功能入口是在搜索页面里,仅显示十条最近阅读,个人认为最近阅读入口隐蔽,显示数目不足。很多资讯类app最近阅读都会设在我的板块,从用户习惯及入口明显性来说,放在我的板块更优;从阅读频率来说,资讯类产品用户浏览文章频率不低,每天3-5篇都挺正常,因此仅显示十篇最近阅读,并不能满足用户查找最近阅读的需求,建议将最近阅读改为浏览记录,入口放在我的板块,如果收集用户所有浏览记录成本较高,可设置为近一个月记录,超过一个月浏览记录自动清理,原型图如下:

2)评论功能建议

建议文章跟时间线超过两条回复的评论,默认设为收起,点击展开即可看到全部回复。目前虎嗅的评论区是越来越热闹,特别是热点文章,有些评论回复达十几二十条,这对浏览评论的部分用户体验并不友好,在不喜欢看某条评论时,回复也不会想看,这个场景下就有必要默认仅显示两条回复,感兴趣的评论用户自然会点开展开全部回复查看,无疑也提高了用户阅读效率,改后原型图如右下

建议新增评价删除的功能,笔者从app评价反馈中了解到,还是有不少用户对删评有需求。比较有代表的使用场景如手误评论错了、观点改变了想重新评论,这时候删评有比较强的需求,两个删评方向,一是刚评论完在当前评论设删除入口如下图,二是在我的板块,评论内删除,考虑到删评不利于UGC的沉淀,不设一键删除,只能单个评论删除。

3)建议新增音频功能

在笔者调研的中,有不少用户反映对音频的需求,特别早报晚报。由于早报晚报时间是上下班期间,大部分人都在上班或回家路上,不方便看手机,此时对音频的需求就很大。其实音频的需求不仅是早晚报,很多时候不方便看手机但又想听资讯,如在家搞卫生,吃饭洗碗时,音频功能对这部分用户的产品体验将起到兴奋作用,也大大提升了这部分用户的使用时长。

4)一些优化细节

护眼模式鸡肋,不仅笔者这么认为,在虎嗅app评价中也有用户反馈,目前虎嗅的护眼模式是一个亮度调整的功能,正常用户如果想调节阅读亮度,从习惯性和快捷性角度,第一反应就直接调手机屏幕的亮度,虎嗅的这个护眼模式就显得画蛇添足,建议改为夜间模式更为直接有效。

建议去掉或可选择Tab栏标签切换时震动交互效果,该交互效果让某些虎嗅用户烦恼,特别是一些重度强迫症“病患者”,在app评价中给出了最难看的一星差评。该功能改善了一部分用户的体验,却伤害到另一部分用户,权衡利弊,建议删掉该交互效果或在我的设置中可关闭该效果。

目前虎嗅还没有pad版本,根据多年来用户的需求反馈,pad版本一直都有不少用户期待,加上虎嗅里文章相对较长,平板的阅读更佳。因此,pad版本对虎嗅来说无疑是一加分项,甚至增加一些用户使用时长,毕竟有pad的人还真不少。

五、结语

随着移动资讯行业的发展,不少app逐步走向商业化,脱离了资讯的本质,标题党、水文层出不穷,软文广告铺天盖地,而虎嗅让我看到了专注、个性、纯粹、克制,简洁的页面设计,极佳的阅读体验,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喜欢用虎嗅看资讯的原因。

笔者认为,资讯类app要长久不衰,最重要还是要回归资讯内容本身:真实、及时、质量,也是用户关注的重点,相信这也是虎嗅多年以来的追求。

作为一枚虎粉,笔者希望虎嗅能继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本文由 @弘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时隔多日,最近需要做竞品分析,翻到了你这篇文章,,沃天,基本你前面几点建议虎嗅都采纳了也这么做了,不说我还以为他们挖你去做PM了哈哈哈,朋友,可以的。 写得很细致

    来自四川 回复
  2. 写的不错,请问笔者数据从什么渠道找的呢?

    回复
    1. 艾瑞,移动观象台,七麦等平台

      回复
  3. 功能不是用户想要就给他,资讯是快消品,几乎不存在长期关注(事物)的场景,关注(人物)功能是打造个人IP,加强普通用户于IP之间联系联系好办法。而虎嗅没有完成从UGC到PUGC的过度。即使做了也收效甚微。不是针对你,经常看虎嗅就吐槽一下。

    回复
    1. 好的,谢谢你的建议,笔者在市场竞品分析时,发现虎嗅月度日活波动较大,由于数据有限,笔者暂定为用户粘性、留存率等较差,因此从该功能出发,一方面是希望提高用户主动性,体验更多元化,另一方面为了方便用户筛选资讯,也是基于调研中有用户反馈

      回复
  4. 虎嗅PM:来来来,你来设计。(人家评论回复有删除需要长按触发,低频的不鼓励的行为层级更深。)

    回复
    1. 好的,多谢提醒😊

      回复
  5. 产品菜鸟一只,刚从实施转产品,恰好研发技术经理对业务和客户超级熟悉,经常做的设计被开发拒绝,也是比较郁闷,不过能意识到是自己对于产品的熟悉程度不够,还是要努力学习,不过还是亚历山大哦。。。。。。。。。。。。。。。。。。。。。。。。。。。。。。。。。。。。。。。。。。。。。。。。。。。。。。。。。。。。。。。。。

    来自安徽 回复
    1. 我也是,可以一起交流,我加下你微信?

      回复
    2. 好啊

      来自安徽 回复
    3. DZ11200524

      来自安徽 回复
  6. 作为一个PM新人,想通过该分析锻炼产品思维,不过在写本文过程还是比较有压力的,毕竟虎嗅是一个优秀的产品,若被我改的五花八门,那就很愧疚了,也希望各位大佬们多多包涵,不足与建议欢迎留言讨论~ 😳

    来自广东 回复
    1. 谢谢!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