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洲”,我有点不同的想法

9 评论 7079 浏览 20 收藏 21 分钟

绿洲上线,风波不断,唱衰声居多。而在笔者看来,绿洲作为一款图片社交应用还是有一定发展空间,在此分享了一些看法。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绿洲呢?

这几天,各个产品群、设计群又被“绿洲”的话题刷屏了,自从8月29日新浪悄悄上架了这款产品后,一时间中国版ins、意图称霸图片社交、趁小红书下架抢占用户等等说法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就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看看绿洲这款产品有什么不同。

一、绿洲是什么

绿洲是一款社交产品,从已经看到的产品功能和内容上,类似ins,也就是说他是一款图片社交产品。由新浪推出,目前处于内测阶段,除官方邀请的KOL外只能通过邀请码注册使用。

社交产品在国内难做大家都知道,原因也不必再说,但社交产品一旦做成产生的巨大利益和助推力,又让国内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向这个宝藏发起冲击。

那么为什么新浪选择的是图片社交产品呢?

二、为什么会选择图片社交

首先是基于国内市场,还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图片社交产品。不像国外已经有了ins,国内的图片社交领域勉强还能算作是“蓝海”;加上最近小红书下架导致市场有短暂的空白,大批KOL和内容生产者出走,也正是推出这款产品的良好时机。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国内的社交产品形态存在“跳代”的现象,从文字社交直接跳到了视频社交,并已经有了很成熟、用户规模极大的产品抖音。所以从产品发展形态来看,图片社交产品在国内并没有什么生存土壤。

这里我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图片社交在国内还是有机会的,而且机会不小,对此我有以下几个维度的思考。

1. 信息含量和传达效率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图片的信息含量是远远大于文字的,使用图片能够更高效传达信息和更丰富的情感,想一想过去,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用一本书来体现某些情感和精神。

但是在科技社会里,往往是一张摄影作品更能震撼人心。图片中包含的信息更加直观,人物、场景、颜色、故事都可以直接呈现在用户面前,而不需要通过文字进行描写,也不需要运用很多写作技巧进行铺垫。这并不是说图片比文字更优秀,而是说图片的形态在互联网产品中可以更高效传达信息和情感。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说:图片的信息和情感的传达更高效,那视频也同样比图片的信息含量更多、更高效,为什么图片社交还有机会呢?这就要说到下一个维度——内容生产门槛。

2. 内容生产门槛

无论是图片社交还是视频社交,内容都是产品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现在大家在看抖音时,大部分高质量内容都是由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制作的,其中涉及到选题、剧本、拍摄、剪辑、后期、压缩等等流程,即使不是专业的团队生产也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生产者。

流程一长,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一增加,门槛就会变高。如果不是为了靠抖音赚钱、如果不是为了增粉变现,又有多少人能投入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生产内容?内容不多、质量不高又怎么吸引更多用户来使用——参与——生产,最后形成闭环?

绿洲则不是这样,虽然用户可以上传视频,但主要的内容还是图片,拍一张图片的各种成本要比拍一段视频小太多了,结果就是有更多的内容生产者可以参与进来,而不是被高门槛拦在产品之外。

当你生产了一段内容,至少要发给几个亲朋好友来看看吧?即使只在产品内部发个动态,如果有人为你点赞、评论,还关注了你,再拍一点的动力会大一些吧?这样循环下去,内容、用户就全部都有了。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微信只能发图片,那么还会有这么多人使用吗?原因也是图片的生产成本要大于文字(非文学作品的文字)。所以我认为,内容生产门槛也是绿洲的优势之一。

3. 信息接收程度

最后一点则是大众用户的信息接受程度。我们可能从新闻报道上经常能看到体育记录的突破,例如几十年前科学家预言了人类短跑极限早就被突破几十次了,或者是看到人类平均寿命在过去几百年的时间里提高了几十岁。

这里我想说的是:当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人类对于信息可接收量增加了多少?过去看纸质书和现在拿着手机,每天阅读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从中获得的信息量能达到过去的多少倍?这里我没有找到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但是这个增长程度我想大家的意见应该会十分一致。

信息接收能力的提高会倒逼着改变产品形态,过去我们每天只能接收2000个文字和50张图片,所以我们习惯看报纸。现在我们每天能接受10000个文字和300张图片,所以我们在用头条、用微信、用抖音。当用户有了适应一项改变的基础,那么必然会出现满足用户这种进化的产品。抖音是,绿洲可能也是。

4. 磨刀霍霍的KOL和网红

前几年无论公众号、头条号、直播,很是催生了一批实现财务自由的幸运者们,但更多的却是没有抓住平台早期红利的玩家。在众多自媒体和直播平台都成熟之后,想要从中获利是越来越难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并且很有潜力的新平台。那这些错过了上一波机会的预备役KOL和网红们会不会蜂拥而至呢?而更多的现有KOL和网红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影响力和粉丝规模也同样会去参与一番,去了之后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会给更多人安利这个产品。

说它有潜力是因为它占据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已经说过,市场潜力巨大又恰逢小红书下架,地利则是国内暂无一家独大的图片社交产品,人和则是拥有几亿活跃用户的微博作为后盾。如此的产品,再加上利益驱动,想必内容方面已经问题不大了。

5. 内测+邀请的机制

这几天下载了绿洲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如果你没有邀请码的话即使下载了也是不能注册的,整个产品还处于“内测阶段” 。只有前期官方邀请的部分KOL和少量内测用户才能使用,每个内测用户又只能邀请一定数量的更多用户。并且整体内测数量也有限制,截止9月4日下午内测人数已经满了,之后即使有邀请码也不能注册使用。

那么这个内测+邀请机制有什么好处呢?

有种说法是饥饿营销,利用用户越得不到越想要的心理来获取更多用户。但这种说法有点说不通,因为内测总人数是有限制的。并且现在不是几年前了,可能今天你内测限制注册人数,那明天用户就把你忘了。毕竟现在产品这么多,娱乐活动数不胜数,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产品稀缺的时代了。

对此,我有两点猜想:

一是产品方希望通过内容试水,看看产品在市场上的反馈,进而做出符合国内用户习惯的修改再大规模推广;

二是产品方希望变“爆火三天死”为“细水长流”,之前的马桶MT、聊天宝、包括子弹短信等产品在刚刚发布的时候都是非常火爆、用户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过了百万大关,但是现在呢?还有多少人在继续用?增长曲线还敢贴出来吗?

而使用了“内测+邀请机制”则不同,一方面可以保持用户维持一定数量的增长,一方面又不会因为用户的三分钟热度而快速冷却。对于社交产品而言,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在用,那你继续用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如果你发现你身边的朋友在用,那即使你已经卸载了也有一定可能重新下载回来再用一用——也就是用细水长流的方式不断召回之前的用户,用留存做增长。

上面说了一些我为什么认为绿洲(或其他图片社交产品)有一定生存空间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绿洲中一些很不错的设计细节。

三、一些设计细节

1. 条目巨大,更重视内容质量

绿洲

用户的一条动态(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一般习惯称之为条目,下面以条目称呼它)往往占据了一整屏的空间,作者使用的还是长度较长的全面屏手机依然如此。这种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品方比较重视内容。

做产品设计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条目占据的空间越大一般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也更容易形成转化,对应到绿洲中这个转化就是点赞、评论、关注等用户的操作。一旦用户做出这些操作,就会对产品形成更深度的使用习惯,也就有更多可能变成活跃用户。

当然条目占据空间过大同样有风险,也就是如果这一条内容的质量不够高的话用户可能会产生流失,因为用户可能并不会继续向下滑动去看下一条内容了。

所以一般内容质量较高的产品条目占据的空间较大;质量较低的产品条目占据空间较小,希望一屏之中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条目,以用户数量换质量希望其中能有一条对用户形成转化。所以绿洲的这个设计细节,作者猜测是产品方重视内容的体现。

2. 上传图片,实时看到效果

如下图:

绿洲

当我们在上传图片时,页面上部为图片的放大展示图,页面下部分为缩略图,用户可以在选择图片时实时看到自己选择的图片的细节。

举个例子,如果某漂亮妹子想发张自拍,但是相机里保存的是几十张连拍照片,此时她就可以在选择图片时直接看到,自己当前选择的图片是否是自己最满意的一张;而不需要上传后才能看到,或是切换到系统相册中去查看,再记住那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的位置,再回来重新上传。

在常见的产品中上传照片时,一般都是直接显示缩略图,好处是页面效率高,一屏可以展示更多图片;坏处是不能直接看到照片的细节。而绿洲的设计比较好地平衡了这个问题。

关于上传图片的优秀设计,我们前几天还分享了ZAO里面的一个设计案例,下图是ZAO核心流程中的两个页面,是选择“影视剧片段”和“上传替换素材”的页面:

绿洲

在此页面选择要替换的人物,点击后进入下图上传素材,选择从相册选择。

绿洲

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选择从相册上传素材进行替换时,系统已经自动对相册内的图片进行了判断。在用户上传照片之前就对照片清晰度是否合适进行了提示,而不是上传后再给一个弹框。

作者对这个设计细节大致想法如下:

  • 提高操作效率;
  • 避免上传后再进行提示打断用户自然的操作流程;
  • 避免因操作与预期不符产生的转化率降低;
  • 加快内容生产速度,同时也就加快了产品传播速度;
  • 避免因上传素材质量差而导致平台内容平均质量下降;
  •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中一张共享单车的照片的清晰度是满足要求的,但是很明显我不能用它替换角色。如果加上人脸检测的话效率会高,当然成本也会更高。

与上面案例相关的东西,作者还想起了闲鱼。在闲鱼中,当用户上传的商品图片比较模糊时,系统会提示用户重新上传,以提高二手物品的卖出速度。这里的设计是在用户上传图片进行提示,作者觉得就没有ZAO中这个设计体验更好。

3. 更强、更方便的互动方式

社交产品中,用户之间的互动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内容的点赞评论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用户粘性,使用户与用户之间产生关系链,这样用户流失的概率就会小很多。一般的产品中常见的功能像点赞评论在绿洲里也有了不一样的变化,并且体验还真的不错,如下:

绿洲

当用户对某一条消息产生了互动的倾向时,可以直接使用三个表情表示不同的情绪,分别是爱心、鼓掌和笑哭。如果想要评论的话只需要点击WOW按钮系统就可以自动生成一句评论;不需要用户自己思考写什么内容,这样用户进行评论操作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如果对生成的评论不满意的话还可以再次点击生成不同的评论。

4. 不足的用户认知负荷

当然作者同事也看到了体验不是很好的设计细节,如下图。产品中使用了太多无文字按钮,导致根本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功能。绿洲对自己的介绍是更清爽的朋友圈,如果说是为了让界面更干净简约才使用了这样设计的话,我觉得有些本末倒置了。国内用过ins的用户毕竟还是少数,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绿洲还是一款陌生的产品,在陌生的产品中使用这种不能明确表达功能含义的无文字按钮,让用户十分迷茫,大大增加了认知负荷。

绿洲

昨天晚上作者在家附近的面馆吃饭,正在等着自己的油泼面、羊肉串、拍黄瓜、小酥肉、酸梅汤的时候看到了一件事:某50岁左右的大叔点菜说想要一份凉皮。

服务员问:您是要麻酱凉皮的还是秘制凉皮?

大叔犹豫一下,问:秘制凉皮是什么的?

服务员答:就是有凉皮和面筋掺一块,放上醋、盐、香油、辣子,酸甜口的可辣可不辣。

大叔继续犹豫了一下说:那给我来个麻酱凉皮吧。

故事到这开始有点意思了,这个用户(大叔)对秘制凉皮是没有概念的,虽然经过服务员解释之后明白了是什么,也知道了口味,但是对于“秘制凉皮”这个概念的熟悉程度还是比较低,所以最终没有选择它。

这和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对一些文案的设计很像。

大家第一眼看过之后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反正我是没有明白。不明白就会产生认知负荷,也就会影响向下的转化率;当用户点击几次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他也就走了,去哪了呢?可能是“商城”“历史文章”“限时促销”这些他明白是什么意思的地方。

你只是绿洲,你还不是微信,这样的设计有些为时过早了。

昨天我故意吃的比较慢,观察了一下麻酱凉皮和秘制凉皮的购买人数:在大约40分钟的时间里,大约有7人选择了麻酱凉皮,2人选择了秘制凉皮。服务员大约解释了4次什么是秘制凉皮,每次大约需要20秒;加上顾客犹豫的时间,这40分钟里服务员大约多花了3分钟时间解释、等待用户做选择。

如果把这种场景放到我们的产品设计中,则意味着更低的效率、更少的使用时间、更低的转化率,以及推出新功能之后更少的使用率。现在很多产品中对功能的命名都基本一致、一些常规图标的样式也都基本一样,目的也就是为了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

上面说了一些我为什么认为绿洲(或其他图片社交产品)有一定生存空间的原因,也对一些设计细节做了简单思考。仅为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作者:杜昭,微信:17611113635,微信公众号:设计的威严

本文由 @ 杜昭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楼主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我同意,如果内容和运营都能跟上的话,我觉得是有机会的
    但后面说到的设计上觉得很不错的几点,基本上都是照搬ins的吧

    来自北京 回复
  2. 感谢分享学习,不管怎么说,对国外app的学习和设计的确应该是我们的方向

    回复
  3. 作者在面馆吃饭的时候,把自己点了的食物描述的很详细哈哈哈哈

    回复
    1. 我想说,作者挺能吃的,哈哈哈

      来自陕西 回复
  4. 能否发个邀请码注册体验下?

    来自广东 回复
    1. 4F4Z5R,不谢 😎

      来自山东 回复
  5. 确定不是只想copy 一下国外的,搞小红书抢份额。走腾讯策略?毕竟从icon 到形式。都是国外那套。

    来自广东 回复
    1. 不管是不是抢份额,邀请码注册制有点不太合适。 又不是非你不可,何必呢,掉头就走就是了

      来自陕西 回复
    2. 你怎么知道没走呢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