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漂流瓶实例分析:如何评估功能设计的合理性?

12 评论 18418 浏览 62 收藏 10 分钟

本文作者以微信漂流瓶为例,提出一个通用的功能评估方法。

我们时常遇到这些问题:

  • 如何评估一个功能的设计是否合乎情景与需求?
  • 竞争对手新推出的功能是基于什么需求?

接下来以微信的漂流瓶功能为实例,提出一个通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总结在文章最后)。

下图是本文的整体思路:

q1

一. 还原

我们先把微信漂流瓶的产品设计使用流程列出来,如下:

q2

我们选取流程2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如下:

q3

那么,从流程2我们得到如下事实的总结:

通过漂流瓶这个功能,用户在与陌生人交谈。

针对这句话,我们对其每个要素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越多,分析则越透彻),如:

  1. 为什么是陌生人?
  2. 为什么要交谈?
  3. 为什么通过漂流瓶这个功能?
  4. 用户对他的行为有什么期待吗?

根据总结句,我们进行扩句,把破碎、不连贯的场景丰富起来,利用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原情景。这里可以结合已有的用户画像使得还原更真实。

这里给出了所有情景分支图(如下图),通过组合基本上可以挖掘出所有的场景。

q4

我们开几个正常的脑洞:

  1. 中午午休,室友都睡了,小A无人聊天又无睡意,便想用“漂流瓶”打发时间,扔瓶子没人回应。捡来的瓶子不是没人回应就是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虽然觉得挺无聊,但总算是在等待和无聊中把这一个小时熬过去了
  2. 小B上午跟女友吵完架,整个下午发消息女友也不回。小B觉得这次完全是误会,却又没有合适的熟人倾诉,只好在“漂流瓶”扔瓶子。本以为无人回应,最终和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姑娘聊了起来,给了小B很多建议和感情上的支持,一下就说了两个小时,最后小B认真感谢了那姑娘,之后想了想还是把瓶子删掉了。小B把心中的郁闷发散掉了之后冷静了很多,便又去找女友了。
  3. 小C远离家乡在外打拼,受了委屈….

二. 提炼

根据这几个情景,回答上面的问题:

1.为什么是陌生人?

答:交谈压力小,并且反而不担心隐私泄露;陌生人多种多样可能发生不同的故事;生活中无交集没有后顾之忧

2.为什么交谈?

答:猎奇;寻求理解和支持;发泄情绪;交流想法、交换信息

3.为什么通过漂流瓶?

答:这个可以快速找到陌生人;可以实现交谈;随时可以终止谈话以及摆脱关系

4.用户对其行为有什么期待吗?

答:实现沟通以释放某种情感;安全,无隐私泄露

根据以上回答,我们就可以对总结句进行补充:

用户希望通过“漂流瓶”这个功能安全、私密地实现与陌生人交谈达到释放内心情感的效果。

以上就是使用“漂流瓶”这个功能的用户的动机与需求,关键点是【安全私密】、【释放情感】。

据此,我们可以得到需求达成的路径,如下:

q5

三. 重新评估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产品设计使用流程与需求达成路径匹配度,跟结合具体的情况就可以实现对现有功能及其流程进行完善。这个过程中注意【安全私密】、【释放情感】。

q6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从这个流程我们其实还可以简化,使得“漂流瓶”变成如下的功能:

【发现】中点击“与陌生人聊天”,实现自动匹配进入聊天界面,此界面有“重新匹配”和“结束聊天”

这个改进在逻辑上是可以满足需求的,并且还能优化流程,但是这样改进真的合理吗?

四. 全局审视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把功能放在整个产品背景下全局地去评估。

(以下都是自己关于微信漂流瓶的进一步讨论,大家可以跳到最后总结。但是一定不要少去这个重要的步骤。)

现在我们来讨论“漂流瓶”这项功能与微信整个产品之间的关系

  • 微信:当前中国最大体量熟人社交软件,腾讯生态中重要的全能连接器。
  • 漂流瓶:与“摇一摇”从2011年10月1日微信v3.0上线至今,现与“朋友圈”(2012年4月9日微信v4.0上线至今)、“附近的人”(2011年8月3日微信v2.5上线至今)处于同一等级结构中,其中“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基本都属于陌生人社交范畴。

2010年9月28日,QQ邮箱推出漂流瓶,在大体量用户下做实验,漂流瓶这个轻SNS类陌生人交友在PC端获得巨大成功
“漂流瓶”与“摇一摇”在微信v3.0同时推出(“摇一摇”更成功),满足了无穷尽的寂寞之心,同样实现了用户增长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看来“漂流瓶”很不合理,里面充斥着大量广告、垃圾、黄色内容,但其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

整体而言,“漂流瓶”只是微信的一个额外辅助功能。

但就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微信用“漂流瓶”掩饰了人们潜在的动机,并让用户在最小的压力下,让内心情绪有地方可以释放。这一点想必也就只有Allen张敢做吧

上面提到的改进功能,虽然能在流程上简化,但在情感上是赶跑了用户的,改进并不合理。

“漂流瓶”可能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这里只是借用“漂流瓶”来简单地分析,就不妄下定论了。

五. 总结

到此为止分析结束,现做出总结:

通过列写流程分析破碎的场景,之后通过丰富场景还原真实情景,并对用户需求进行提炼,最后通过需求达成路径与产品设计使用流程进行对比,对功能作出进一步优化,最后全局地审视功能改进是否符合整个产品。

q1

  •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达到还原情景,反向推演需求的效果;
  • 通过对功能多次循环评估,实现验证功能与情景、需求的匹配度;
  • 最后一定要注意把改进了的功能放到产品整体背景下全局地审视,脱离了整体,再好的功能也只是无用的画蛇添足!

 

作者:王炳棠(705136230),大三在读,撒娇打滚求实习,欢迎交流

本文由 @王炳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其实当时发出来就觉得这篇文章被这个题目毁掉了。大家看仔细啊,这篇文章不是评测漂流瓶功能合不合理的,抓重点啊,同学们

    来自陕西 回复
  2. 谢谢作者分享的方法,只是感觉这次针对漂流瓶的分析过程有点不太严谨。另外我真的不是来撕逼的,课堂手机码字,可能说得不太清楚,大三生同求交流扶持

    来自广东 回复
  3. 总结下就是,像作者那样做的总结需求再优化,个人感觉是片面了,没有体现出漂流瓶的本质属性

    来自广东 回复
  4. 感觉作者分析有点虎头蛇尾,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在我看来,文章对漂流瓶的分析少了一个很关键的特性-异步托管。缺少考虑这个特性,直接导致文章中对需求分析后的功能再优化那块内容直接变为了摇一摇。这样的话后续的比较其实可以说是没有意义了。
    我个人的思路是:摇一摇与漂流瓶虽然都是陌生社交,但其发力点不同。这里只讨论漂流瓶,漂流瓶的机制我更愿意认为其是一个类似微博的内容发布型社交。这类社交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者(也是指文中提到的用户),分析这类用户的需求同样是倾诉(可以是情绪可以是秘密),这类需求有两个特点,1.对安全保密要求极高 2.倾诉欲望来得快去得快。漂流瓶的这种异步托管机制就是为了满足这两个需求而生的。我觉得这个理由才是微信选择漂流瓶这个概念的原因。就是要与摇一摇区分开来,专注于倾诉,而不是勾搭。
    这里开个脑洞,漂流瓶是曾经张先生的一个项目的功能。而微信的摇一摇,应该也是首创(这里我不敢确认),所以我就想可能张先生以前邮箱里的漂流瓶就发现了很多用户使用漂流瓶来勾搭****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在微信里干脆拆开这两种需求。既能保留漂流瓶这个功能的正确使用,也不乏可以利用用户勾搭心理来增长用户。
    以上小小拙见,欢迎交流,手机码字,思路有不太顺的地方,敬请包涵

    来自广东 回复
  5. 早期有体验过漂流瓶,但不够吸引我,可能是我接触的比较晚,因为当时已经有陌陌或是微信附近的人,都能直接看到头像,像我这种比较不用大脑思考的人,还是喜欢先看到头像再跟陌生人搭讪聊天,漂流瓶比较适合想打发时间的人,因为在重复捡瓶子,丢讯息,等回应,就是很消磨时间的动作
    文章中有提到像陌生人释放情感,但在完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要聊到很投机,且能放下心防去释放情感,再怎么样也要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还是在捡对瓶子的情况下,但现代人的新鲜感真的很短,这也是为何漂流瓶没有特别火的原因,也可能是本身漂流瓶就不想做得特别火,就是想保有特别的神祕感
    纯属个人观点

    来自广东 回复
  6. 漂流瓶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很火,个人觉得是满足了如今互联网行业很流行的一句话,赢屌丝者赢天下。并不是说玩漂流瓶的都是屌丝,但是玩漂流瓶的人群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屌丝心理,相比而言摇一摇功能能够更好的抓住用户的心理,因为虽然两者都是以陌生人为前提,并且都保留了双方的隐私,但是摇一摇功能要更快捷,找到对方的效率更高。在两个都是以找人为主的功能面前,当然会选择更为方便的那款。 也是大三学生
    纯为个人观点 ~~

    来自四川 回复
  7. 漂流瓶现在被藏在了功能里面,粗略估计使用量不是很大。 当时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占领陌生人社交这块领地,并且估计初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粘性,通过漂流瓶降低用户流失。社交软件有一个运营指标,就是加了多少个人以后的账户流失率占比。
    比较赞同只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当然还是要看产品的功能目的。要是为了约约约另算。
    如何能够将用户的体验提升是关键,也就是怎样能够让更多的人给瓶子的信息给出积极的反馈。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去使用,才能从陌生人慢慢的变成可以聊的网友。

    来自北京 回复
  8. 你那个改进不够好,赤裸裸的“与陌生人对话”,得知道中国人很含蓄的,另外漂流瓶出来时还不火,倒是摇一摇就非常火

    回复
    1. 您说的这两点我在文章中都提到了

      来自陕西 回复
  9. 思路不错

    来自北京 回复
  10. 掉进坑里了

    来自广东 回复
  11. 刚做了一个公众号“又见良心”(youjlx)大家互相关注 有关必回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