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虾米音乐,难道早就注定被巨头收购的命运?

6 评论 14984 浏览 45 收藏 30 分钟

被巨头收购的命运注定是要做更广阔的音乐平台,当整个产品的用户规模做到极大时,也就会牺牲小而美。

在音乐圈的用户群中存在这样一条鄙视链。

用虾米的瞧不起用网易的,用网易的瞧不起用百度的,用百度的瞧不起用酷狗的,然后大家一起瞧不起QQ音乐。

  • QQ、酷狗们:“你凭啥瞧不起我们?”
  • 虾米音乐:“不是瞧不起谁,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本文试从如下几点分析虾米音乐:

  1. 功能架构
  2. 商业模式
  3. 用户分析
  4. 用户体验
  5. 建议
  6. 盈利
  7. 总结

文章字数7000+,阅读本文大概会花费您10分钟的时间。

功能架构

今天尝试用思维导图展示一下功能架构,个人感觉描述功能架构时,使用思维导图看起来更加直观方便,对于一些重要功能使用文字突出描述。

先上一张虾米首页:

思维导图:

有几个功能我个人认为比较好也比较重要的:

  • 本地音乐:可以导入Apple Music本地音乐,导入后会对所有本地音乐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生成个性化推荐,提高个推音乐的准确性。
  • 精选集列表:更加容易“发现音乐”!
  • 今日推荐歌曲:系统每日推荐30首歌曲
  • 曲风流派:对音乐更详细的分类!
  • 猜你喜欢:个性推荐
  • 评论区:总体来看评论的质量、认真程度、专业性高于网易云音乐。

罗列出这几个重要的功能点后,可以看出与QQ音乐、酷狗音乐等产品不同的是,除了满足高音质试听、下载,虾米音乐更注重“发现音乐”,在满足用户最基本的听音乐需求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多发现好音乐的途径,给用户意外之喜,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使用频次,提高用户使用时长,提高用户参与度。

我也会在之后的章节对以上罗列出的重要功能进行详细的解说。

商业模式

虾米音乐诞生于2006年,当时还没有移动互联网,PC时代虾米音乐的载体是虾米网。最早的时候还不叫虾米网,叫EMUMO,取的是EARN MUSIC&MONEY,可能是觉得这三件事物是人生中最有乐趣的吧。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创办虾米网的时候,创始团队可能想的比较多也比较好也看清了音乐市场的问题,音乐市场庞大,用户有需求,歌手不赚钱,我们要改变这个现状!

但在2006年,那个年代互联网盛行,通过电脑复制一首歌曲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并且当时对互联网音乐版权的监管不严格。所以,虾米网上的音乐基本上都是…你懂的。但当时行业内的音乐网站都这样,没有例外。

所以我从两个阶段分析其商业模式。而两个阶段的划分条件是一个事件,2012(3)年被阿里收购。

第一阶段

虾米音乐网创办早期,处于理想主义阶段,要改变音乐行业现状。于是策划产品,给产品定位,产品定位今日在虾米网官网依然清晰可见。

即“高品质音乐”,“发现”,“分享”。

一般给产品定位后,接下来的发展都会按照产品最初的定位来做(大部分失败的产品要么是跟风要么是定位失败要么是不断定位),而虾米接下来的动作都是围绕最初的定位来做,并且做的十分好。

而在当时,虾米自称有P2P的付费分享商业模式,即希望用户或者音乐人将自己的音乐作品上传到虾米网,这些作品可以分享给虾米网的其他用户,而其他用户想要下载的话,需要支付一定的虾米币。用户需要为每一次下载付出0.8元,而上传者则可以得到0.2元收入,剩下的0.6元中,0.4元用于唱片公司支付版权费,0.2元则为虾米的收入。借助这样的一个平台,虾米希望可以将音乐内容生产、推广、销售全部集纳起来,打通互联网音乐的全产业链。

但在后来,对音乐的版权保护日益加强,C端收费难,B端版权要花钱,支出大于收入,自造血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资本难以为继。

第二阶段

2012年是互联网寒冬,大家回忆一下当时的千团大战。

没钱怎么过冬?过不了冬。不管虾米条件怎么好再融不到资就要解散了,可是真的融不到资。最后只能被阿里低价收购。被收购后就有爸爸撑腰了。

于是,第一阶段的理想主义情怀可以在第二阶段真正落地。

做一些对音乐行业有意义的事,重视版权,让产业链上游的生产方音乐人能真正赚到钱。

阿里通过收购虾米也迅速获得了进入音乐市场竞争的门票。

所以综合来说,虾米在满足用户最基本听歌需求的基础上,提供高品质音乐的下载,搭建社区,提供平台,让用户发现更好的音乐,后期被阿里收购后,更加注重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改变音乐市场现状,让音乐生产者有钱可赚。

而除了这些,天生自带电商基因的阿里也可以为其带来一些遐想。比如:从淘宝网的品类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最初是实体(如衣服、鞋子,看得见摸得着的),后来开始加入虚拟商品(如点卡,游戏币充值,看不见摸不着的),再后来延伸到越来越多的细分品类。

而支付宝和淘票票也可以买到电影票,所以最后看貌似只有一种是没有实现交易变现的,就是音乐。而当时的大环境对音乐市场来说也是利好,虾米也够呛能挨过寒冬,于是被阿里收购。

在这里我突然想到,百度有百度文学,腾讯有阅文,阿里在这一方面似乎还没有太大的动作。

用户分析

我们再来看一下2016年7月移动音乐类产品的数据:

这份数据综合了产品的活跃用户、启动次数、使用时长,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中,虾米音乐垫底,酷狗音乐位于榜首。而实际上,根据我在另一篇文章《网易云音乐产品分析》最后所展示的数据,从APP的用户覆盖率、下载市场份额、试听市场份额等综合来看,QQ音乐至始至终都属于绝对的老大。

有意思的是,老大的用户群处于鄙视链的底端,榜尾的用户群处于鄙视链的顶端。

原因取决于产品的目标受众,虾米音乐的用户群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用户群更加高精尖,这种优越感产生自对歌手的了解,对音乐的态度,以及对音乐品质的挑剔和已经形成的个人独特的音乐品味。

对歌手、歌曲的了解

在歌曲或专辑的评论区,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可以看到,评论热度最高,点赞次数最多的很多都是用户对当前所播放的歌曲,歌曲所属专辑和歌手做出的背景简介,以加深聆听者对当前歌曲、歌手、专辑的认识。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资深乐迷喜欢一首音乐或歌手,不只是因为歌曲好听,还有其他因素,诸如曲调一般但歌词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寓意、歌手要表达怎样一首情感、歌手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对音乐的态度

对音乐的态度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点:

  1. 对歌曲、歌手、专辑以及相关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掌握的比一般用户全面。
  2. 对高品质音乐的追求,忍受不了低音质。
  3. 肯付费,当然,这里所说的肯付费不是针对于当前环境。在虾米成立的中前期,版权意识薄弱并且监管不严的情况下,很多用户自己买音乐专辑或到其他网站一遍又一遍的导出高品质音乐,然后上传到虾米,并且自制LRC(歌词文件)!共享给平台上其他的用户。他们在音乐上耗费的心血以及共享精神是其他平台的用户比不了的。因此社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用户,用户的参与度逐渐提高,在社区里了解关于音乐的知识逐渐丰富,社区也就变得逐渐高精尖起来。
  4. 不随大众,有自己独立的音乐品味。极大一部分用户听的音乐最多还是流行音乐,当然也不乏一些其他类型的音乐,但这些“其他类型的音乐”能被这群用户收听还是因为他们觉得好听,他们曲库的主力更多还是流行音乐,当然这也与当前音乐环境有关。而虾米的用户很大一部分都有自己情有独钟的音乐峰峰。比如:嘻哈、爵士、摇滚等。这带来的好处就是不管多偏门冷门的音乐,都能被虾米用户挖掘出来。

所以,之所以都认为虾米音乐的用户高端主要是因为以上原因,当然,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是我没有考虑到的,欢迎补充。

这种高质量UGC积累的沉淀,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高精尖的用户群,还有这些用户群对当前这款产品的热爱,他们参与到产品的建设中来,给产品提供修改意见提升体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被阿里收购后的动荡时期以及后来,产品不断出现的一些bug和用户体验差的地方,被用户喷的一塌糊涂,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用户坚持使用虾米,可见用户粘性有多高。但长久以往下去,用户的耐心终究会被耗尽,也有一部分用户转投其他音乐产品。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而虾米的第一批高质量的种子从哪来的?豆瓣。

为什么选择豆瓣?因为虾米定位的目标受众都在豆瓣上。

我本人找书看或找电影看也是先去豆瓣看评价,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虾米要去豆瓣找种子用户了,也就知道为什么虾米的用户高端了。

用户体验

UI设计

淡橘色是整个APP的主题颜色,略显淡雅。

UI设计比较大众化,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音乐类产品相同。因为产品主打音乐,所以把围绕着音乐的功能放在了主界面上,其他的功能放在抽屉中。这样做的好处是突出产品的使用重点,避免分散用户注意力,给用户良好的沉浸式体验。

虾米猜

其实我感觉这里叫瞎(虾)猜会不会更贴切一点,哈哈。

很多用户都说网易云音乐的推荐音乐算法准,但很少有人说虾米的推荐音乐算法准。

其实,虾米的推荐音乐算法更准。毕竟虾米产品的定位之一就是“发现音乐”。想一想当初又有多少人是因为这个原因喜欢虾米音乐的呢。

而在首次使用虾米时,虾米会把你Apple Music的曲库导入进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把你的曲库搬进来进行统一,这样每次你听音乐都会打开虾米,提高用户使用频次和粘性。目的二就是通过分析你的曲库进而可以分析出你的听歌口味,系统给你推荐音乐时就会提高准确度。

虾猜每次给你推荐的音乐你都可以选择“感兴趣”或“不感兴趣”,优化系统推荐算法。

精选集

精选集对于整个产品来说,是一个十分核心的功能。

如果你不知道它是用来干嘛的,做个类比,精选集于虾米 = 歌单于网易云。

精选集由用户制作,作为UGC的沉淀,是一笔不菲的财富,而且直到今天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看首页的位置就知道了。而且精选集的种类分的很细很细,如下:

由于分类极为细致,所以精选集与网易云音乐的歌单相比,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我选择某个我感兴趣的细分类的精选集,精选集里的音乐击中我需求的概率很大很大。比网易云音乐的歌单要大,因为网易云音乐的歌单用户在制作的过程中没有给歌单进行太详细的分类,系统也没有。

所以有时旧歌听腻了,系统推荐音乐听完了,就会搜索精选集,要么就是订阅一些大神的精选集,这里往往是发现音乐的不三之选。综合所有音乐类产品“发现”功能的用户体验,虾米音乐做的应该是最棒的了,没有之一。

精选集界面:

为了凸显产品的另一定位“分享”,精选集同样支持快速收藏、评论以及分享,对比网易云音乐的歌单收藏亦或专辑收藏,精选集的收藏更为方便,只需要点一下。

并且在虾米中,精选集的定位和专辑的定位明显区分开来,而网易云音乐不管是收藏歌单或收藏专辑,要么是追加到已存在的歌单中,要么就是新建歌单进行存储,步骤太多,体验不好,就一个收藏而已这样做有些麻烦,并且在网易云音乐中,有专辑但是不能直接、快速的收藏(点一下),想要收藏必须转换为歌单,这样做的坏处就是会给用户造成一种错觉,歌单和专辑的概念在这里是相同的吗?为什么不能搜索专辑?为什么专辑收藏起来这么麻烦?我想听专辑,不想听歌单。所以,综合来看,虾米精选集完全符合产品定位并且做的相当出色。

从界面可以看出,每个精选集都标明了类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前面说过了,资深乐迷不只喜欢好听的音乐,他们更有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品味,比如我本人虽不是资深乐迷,但非常喜欢摇滚,尤其是金属摇滚,因为摇滚给我的感觉是铿锵有力,酣畅淋漓!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摇滚,金属也好,朋克也好,雷鬼也好,只要听上了我就可以一整首歌完全听完。这是不是从侧面说明,由于精选集的分类明细,因此集中率很高?集中率高,是不是就都喜欢用?都喜欢用是不是就说明了产品定位的准确?更说明一个事实,前中期的虾米用户参与度真高,真的很用心,他们凭着对音乐的爱好和执着,一砖一瓦的搭建起了虾米平台,也让UGC有了雄厚的沉淀。

还有一点是,精选集最多添加50首歌曲,多一首都不行。为什么?

这样做当然也有其目的,我的思考是这个和用户行为分析相关,因为在移动端听音乐是一个高频行为,看两份数据。

两个数据分别是:

  • 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为:5.91 / 次
  • 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54.30 / 分钟

用户的听歌时间呈现碎片化,比如坐车时听歌,坐地铁时听歌,上班路上听歌,午休时听歌,晚睡前听歌。因此每个时间段的听歌时间可能不会很长,但次数可能偏多。

假如一张精选集有50首歌,每首歌按3分钟计算,那么听完一张精选集的时间肯定不止150分钟。

而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才50多分钟,也就是说,一天听完一张精选集,不是没有,但很少。

因此,把一首精选集的歌曲个数限制在50个的目的就显而易见了,数目不多,不会给用户一种紧张感,用户不会为了着急把所有歌曲听完而导致每首歌曲没有认真去听,相当于囫囵吞枣。认真听完几首歌曲之后就会对精选集有了大概的认识,这张精选集适不适合我?如果不适合,切换下一个。如果适合,我可以收藏精选集,在多频次的使用过程中逐个的把50首歌曲都听完。还有个好处就是,变相的提高了精选集的质量!

曲风流派

先上3张图片,正所谓没图说毛线?

这里对每个曲风流派都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并且每个曲风流派都有相应的代表歌曲、代表专辑、代表艺人。

而我在接触虾米之前,对音乐的品味随大众,听的歌曲中,华语流行音乐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用了虾米之后,一次偶然点了摇滚这一风格,才发现我喜欢的歌相当一部分属于摇滚,于是试听了代表音乐,从此不能自己,我又通过代表专辑和代表艺人挖掘了越来越多的歌。自那开始,奠定了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现在,基本每天听摇滚然后摇头晃脑,流行音乐很少听了。

而每每看到别人还在随波逐流,要么我的小苹果,要么其他一些要死不死的情歌,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的鄙视一番,想来,这就是所谓的优越感吧。

大家都爱听的海阔天空就属于摇滚的一种。

我不知道类似于我这样的用户有多少,但我必然只是其中一个,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去试试。

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这个功能我要点赞。

社区 & 评论区

(1)评论区

这里的评论区不单单是评论区,也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当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比如:

从评论可以看出虾米用户的专业度,什么旋死农金农摇等等不逐一列举。

并且,很多歌曲的评论区热度最高、点赞最多的可能是对当前歌曲/专辑的简介,进一步体现了虾米用户的专业性。

我会感觉这里的评论更纯粹!喜欢就是喜欢,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很少有无病呻吟的(明明没有恋爱过听完几首情歌偏要故作深沉无病呻吟,这样的评论真的很让人讨厌,恨不得把评论者揍一顿的那种冲动你懂的)。

(2)社区

用户交流的又一大场所,也有一些官推。

不过,从上面的截图你也可以看出,现在的热度并不高,热度最高的评论还是两年以前的~

社区中的互动也比以前少了很多,看到的更多还是官推的消息。

建议

其实我认为在这里写这个东西有点多余。因为在虾米官网热门话题里,就有很多很多虾米用户给虾米提建议。每天都有很多。

我只写一些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吧。

(1)版权

国家开始重视版本保护之后,虾米全面下架了盗版音乐,精选集和专辑的完整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也是用户最为诟病的地方。

背靠阿里爸爸的虾米应该补齐这个短板。歌都听不了的播放器就不叫播放器了,何况前段时间高晓松也说了,“保留虾米作为一个播放器,把天天动听改成新的平台并放弃原来作为单纯播放器的功能”。

歌曲被下架后,相应的评论区也被牵连。很多歌曲多年沉淀下来的热门评论经典评论也都随着消失。版权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在未来重现。

(2)mac端体验差

mac客户端太粗糙,在mac客户端上下载音乐居然要跳到网页等等。

(3)之前不能分享到微信的阶段

之前虾米音乐不能分享到微信源于阿里的社交恐惧和不甘,不知道是产品经理的主意还是高层的主意居然屏蔽分享到微信。而我认为,迁移用户关系的成本 > 迁移音乐的成本,这样做的意味和当年的3Q大战差不多,只不过这次是单方面的冷战。不过后来改进了这个问题所以不多说了。

(4)其他用户体验上的问题不逐一列举

其他的问题,比如功能变得更加繁杂了更加眼花缭乱了等等。也是很多虾米用户提的问题。

不过要知道的一点是,虾米被阿里收购之后,注定虾米不再是以后也不可能是一款小而美的产品了。

盈利

(1)启动界面:销售阿里音乐独家发型的数字音乐专辑或其他广告

(2)推荐界面的banner:销售数字专辑、推广广告

(3)会员

(4)流量包

(5)下载

对比一下阿里收购的优酷土豆和投资的新浪微博,产品中不是给淘宝打广告就是给淘宝倒流。

从这方面来看,被收购将近4年的虾米还保留着某种程度上的干净也是很不容易的。再对比一下阿里星球更会感觉到明显的反差。

总结

被巨头收购的命运注定是要做更广阔的音乐平台,当整个产品的用户规模做到极大时,也就会牺牲小而美。

需要注意的是,从一些第三方数据分析厂商提供的数据来看,最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虾米的月活都呈下降趋势。在我另一篇文章《网易云音乐产品分析》的最后列举了一些统计数据(版权曲库、用户覆盖率、音乐市场下载份额、在线试听市场份额、数字专辑市场份额),在这些方面虾米音乐目前都不占优。也可以说整个阿里音乐都只占很小一部分。

阿里收购虾米后并没有如外界所想,在虾米原有的基础上增加阿里的电商基因,实现音乐的在线交易。

此刻,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年初高晓松说的话,“保留虾米作为一个播放器,把天天动听改成新的平台并放弃原来作为单纯播放器的功能”,这个新平台是为生产端、产品端服务的,而音乐的传播还是得靠播放器。

似乎阿里音乐的双手一只手用来做音乐电商,一只手用来做音乐传播。这样做的影响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而越来越大众化的虾米让用户直呼虾米变了,小而美的虾米是被用户喜欢和赞美的。丧失了小而美的虾米还是不是虾米还得打一个问号。

在这之前,酷狗、酷我、QQ音乐都是平台大众化产品的典范。

面对用户不断流失的现状,虾米的平台大众化之路能否走通?

关于阿里星球

原来的天天动听,现在的阿里星球。

天天动听仿佛一夜之间从人间蒸发,好像从来没有过它的痕迹,让老用户猝不及防。

所以很多天天动听的老用户都在喷阿里星球。

我只能说,产品的受众变了。对于老用户的心声可以理解。

那感受就如同《让子弹飞》中葛大爷的台词:“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让马匪给劫了。”

阿里星球就不做过多阐述了,定位太广大,需求太庞杂,既toB又toC,每个大功能甚至小功能都能单独拿出来做一款产品。

从整个APP的功能架构可以看出阿里真是往里投入了巨大的资源。

如果有兴趣研究音乐全产业链的朋友可以下载下来看一看。

音乐产品系列文章

以“音乐社交”的差异点切入市场,网易云音乐的优势在哪?

面对竞争对手的冲击,QQ音乐花了10年,它的竞争力在哪?

 

作者:huber,坐家派首席代表(微信号公众号iamhuber),3年技术转产品,热爱产品,热爱生活,欢迎交流。

本文由 @hube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还有那个推荐,那个排行,给个经典歌曲排序好吗。说实话还不如百度音乐。

    来自广东 回复
  2. 找了半天连个分类也没有,连歌手排序都没有,我能说啥,非要我每首歌都靠记忆力想出来再搜索是么。醉了,不适合搞这个还买那么多版权,导致QQ音乐能搜听不到,还要装这个APP,又不习惯用。最重要的是,连分类都没有。都没有。都没有。

    来自广东 回复
  3. 同意楼上的看法。抛开文章本身,作者的感情倾向有些明显,有失产品分析不偏不倚的原则。

    来自上海 回复
    1. 因为以前是虾米的粉丝,所以在输出内容时多少会有一些感情因素,sorry。

      来自北京 回复
    2. 我觉得作者写的还好啊。完全没有倾向性怎么可能?肯定会有喜欢和更喜欢,了解和更了解。

      来自广东 回复
  4. 之前有看过一个很认同的观点,说是在做竞品/产品分析时,尽量不要带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和感觉。然而这篇文章看到了不少作者主观的想法。
    不懂产品,随便说两句。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