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冷饭”之再谈Vision Pro及其对及格线的定义

0 评论 4447 浏览 0 收藏 20 分钟

有关Vision Pro的讨论在前段时间达到了一个峰值,而现在,这个热度缓缓下落了,有些人也因此对Vision Pro的发展少了些信心。不过,本文的作者却在上手体验以后信心不降反增,一起来看看本文所讨论的,Vision Pro的价值与潜力。

下图是Vision Pro近一个月以来的谷歌搜索热度,词条热度先是缓慢增长,然后在2月2日开售几天后到达一个峰值,最后再回落到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

这条曲线其实也较为符合陀螺君的感知,现如今Vision Pro除了部分垂类媒体以及社区平台外,热度已经降了很多。这对于相关从业人员来说或许是不乐于看到的,因为这意味着Vision Pro的后劲不足,吸引力有限。

图源:VR陀螺

不过,在陀螺君真正上手体验以后,陀螺君对于Vision Pro及空间计算所代表的未来的信心不降反增,本文将会从一些更细化的体验以及场景出发,论证Vision Pro的价值与潜力。

一、Get Ready,是苹果进军空间计算的一大信号

就在Vision Pro发售前夕,苹果发布了一条为Vision Pro所准备的主题为“Get Ready”的广告,广告通过展示《蚁人》、《星球大战》、《钢铁侠》等人物佩戴“头盔”的镜头以对外展示Vision Pro的潜在魅力。

这个广告除了表明Vision Pro已经准备出炉外,其实还有一个弦外之音,那便是“其他头显产品都还只是半成品。”

图源:苹果

苹果在Vision Pro的一些宣传话术上极力与其他头显产品做切割,将其称之为空间计算设备而非VR/XR或MR。不过另一边,Meta等厂商又在不遗余力将自家产品与Vision Pro做比较,以证明Vision Pro除了价格外,与其他头显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其实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会困惑Vision Pro与其他头显产品有什么不同,对于陀螺君而言,Vision Pro的出现,并非是树立了一个标杆,而更像是重新给行业划分了一条及格线:裸手交互、双4K级分辨率、更强的MR,这些将会成为吸引普通人而非极客玩家的核心硬件基础。

二、Vision Pro以原生MR为起点,其他头显仍处于过渡期

如果回顾Vision Pro的发布会就会发现,Vision Pro是一款完全以MR为基准所构建的产品,而其他头显产品则是从VR发展而来,目前正处于向MR过渡的阶段。基于此,这就导致了双方所呈现的内容以及体验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可以简单对比下面Vision Pro与Quest 3宣传片的差异)。

对于Vision Pro而言,现实空间是核心所在,这要求用户在体验设备时不会丧失对外界信息的关注。反映在系统界面,我们可以发现Vision Pro似乎完全摒弃了以往VR头显的桌面启动器的概念,当设备启动后,一系列应用图标就会简单平铺在现实空间之上,当然运行应用程序时也同样如此。

Vision Pro宣传片(图源:苹果)

不仅如此,Vision Pro在其开发者指南中也明确强调了“现实空间”的重要性,它在应用截图和应用程序预览注意事项中告知开发者:除非应用使用完全沉浸式空间的功能,否则请将应用置于用户的周围环境。这有助于用户理解他们可以使用 passthrough(穿透)功能,并仍能与物理空间中的人或物体进行交互。

相比之下,其他头显产品的MR能力目前仍只是一种还在尝鲜阶段的小众体验,这使得它们仍会倾向于强调VR“虚拟现实”的沉浸和3D等相关特性。无论是Quest、PICO又或者是SteamVR,它们的桌面无一例外都是一个将用户包裹其中的沉浸式场景,此外,一众应用程序也会侧重于为用户构建360°的虚拟环境,因而这些产品的场景适用范围其实从一开始就比Vision Pro要小得多。

Quest 3宣传片(图源:Meta)

虽然Quest 3目前可实现一键切换透视以及沉浸模式,《Demeo》、《Golf+》等游戏也正在适配MR模式,但是它们整体上还是以VR体验为主,并且由于其它头显VST性能偏弱,基于此构建的MR体验也没有很出彩。

VR向MR过渡遗留问题之一,启动应用“黑屏”(图源:网络)

三、VST是Vision Pro魔法的来源

受限于Vision Pro用相机捕捉环境的特性,其透视效果离真实肉眼看到的效果还有很远的距离,此外,摄像头的常见问题我们都能在这款产品上看到,如动态范围低、镜头脏污会引起炫光、低亮度噪点多等,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它已经迈过了“可用”这一门槛。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戴着VST类设备不会感觉到“出戏”,那么它就已经接近成功,陀螺君认为Vision Pro确实做到了这点。近期,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各种天马行空的Vision Pro使用视频,比如佩戴Vision Pro做饭、佩戴Vision Pro逛街、甚至是开车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其VST的可用性。

基于此,Vision Pro更像是一个空间之上的N合一屏幕,而非传统头戴游戏机,因而很多新用户体验Vision Pro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我可以在厨房放置计时器,在床上放置一个视频窗口,在厕所放置一个新闻客户端,这种感觉简直就是一个魔法。

Vision Pro除了透视效果优于主流头显外,由于其配备了M2芯片+16GB RAM,多任务能力也是一骑绝尘。

早些时候陀螺君曾对Vision Pro做了一次多任务压力测试,我在空旷的地方连开了14个网页窗口,并且同时打开了《bilibili》、音乐、相册以及画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头显出现了一定卡顿,但窗口还是很好保持在了相应的位置,并且没有出现杀后台的情况。(由于Vision Pro使用了注视点渲染,下图会丢失很多画面细节,用头显体验会更加震撼)

图源:VR陀螺

在去年Connect大会期间,Meta其实也展示过一个名为”augments“的AR功能,它同样能将相册等放置于真实空间之上,不过它只支持小游戏、小部件等轻量化的功能应用。值得一提的是,Vision Pro实现多窗口背后所进行的是实时三维重建,而Quest 3等产品则需要预先对环境进行扫描,无论是在易用性又或者是生产力属性方面,Vision Pro都要强很多。

图源:Meta

关于VST,除了画质效果外,不得不提的还有时延表现。得益于M2+R1双芯片的组合,Vision Pro的光子到光子时延仅为12ms左右,而根据外媒OptoFidelity的研究,其他头显产品时延普遍在35ms以上。

图源:OptoFidelity

更低的时延意味着更强的沉浸感以及更小的虚实协同阻碍,可能有些人对于12ms没有概念,这里可以结合“Vision Pro+Cybertruck”开车上路的事件做一个换算:假设车速为120km/h,这12ms的延迟相当于看到画面时汽车已经向前移动了0.4米。而如果时延为35ms,那么汽车则会相应向前移动1.16米,两者基本相差了两个人的身位,这么一看Vision Pro会相对“安全”一些。(不要模仿!)

图源:网络

四、声学表现,被人忽视的黑科技

Vision Pro极力试图通过计算为我们还原真实空间的体验,其双4K级屏幕自然是重要的一环,此外,Vision Pro在UI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如里面的毛玻璃屏幕会跟真实世界发生反应,如底下会出现阴影,边缘区域会因为光线反射形成高亮等。

弹幕流过边缘时有折射效果(图源:VR陀螺)

不过除了视觉以外,这里更想聊的其实是Vision Pro的声音表现,这部分是各大XR厂商又或者用户相对容易忽视的部分,但它也是营造空间体验真实感不可或缺的一环。

Vision Pro在声学方面同样堆料十足,以至于其在官网介绍页面中专门为之放了一栏,里面提到,“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空间音频系统。”

一方面,Vision Pro支持空间音频,这项技术此前已经应用于AirPods Pro、AirPods 3等产品当中,有关资料指出,苹果空间音频采用5.1、7.1和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信号,并应用定向音频滤波器,调整每只耳朵听到的频率,以便声音几乎可以放置在3D空间中的任何位置。

此外,苹果还在Vision Pro中首次应用了音频射线追踪,简而言之,该系统与光追技术类似,能够检测地毯、大理石等不同的反射介质并给予相应的声音反馈,这样会使得声音听起来更加真实,起到音源匹配空间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可能跟HomePod搭载的空间感知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麦克风检测空间环境的声音反射以此感知所处的位置并进行针对性调音,从而能够给用户提供“皇帝位”的体验。

图源:苹果

刚上手时,其声学效果也是陀螺君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之一,比如它的开机以及信息提示音效,又或者经典演示游戏《遇见恐龙》中恐龙的咆哮声,声音饱满,并且量感十足,音质十分出色,乍一听感觉不像是这种小体积扬声器单元会具备的素质。(Ps:由于其配备定向扬声器,听音乐的时候,用双手罩在耳朵旁边,音质会有所提升)

此外,当你转头或者把播放窗口放置在前后不同的区域时,头显的声音也会相对应改变以匹配音源的环境,而在FaceTime通话时也同样如此,就如同空间中真的放置了一台电视或者音响一般,这容易提升用户的信服度。更加离谱的是,如果仔细听,你会发现头显在开阔环境以及室内小空间的听音表现也有所不同,细节拉满。

其他方面,Vision Pro的双扬位于两侧支架内,苹果将其称之为音频带,音频带可以拆卸,它通过特殊的lightning接口与头显本体连接到一起。由于音频带是某种偏柔软的材质,同时还要起到承重作用,陀螺君对它的强度总有种莫名的担忧。(有网友透露其单侧更换成本为129美元)。

图源:苹果

五、交互易用性足够,但需改善误触率问题

自Vision Pro发布以来,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体验视频,相较于各种硬件指标的描述,陀螺君其实会更关注其他人对于这款产品的下意识反应,比如海外知名科技博主MKBHD在评测时提到,某一次,自己不自觉的用手对着墙壁捏了捏,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佩戴头显。

此外,让陀螺君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B站UP主@Sunbelife给不识字老奶奶体验Vision Pro的视频。在视频中,UP主一步步引导老奶奶校准眼动追踪,并且体验了《遇见恐龙》游戏,整个过程十分有意思。

来源:bilibili

早些时候,由于头显具有私密性,并且手柄操作交互相对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别人体验VR内容其实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不过,Vision Pro出来后,这种体验门槛已经变得很低。一方面,借助苹果的生态优势,头显画面可以快速投影到iPhone或者Mac端,此外,它的交互简单到甚至一句话就能概括,“看着屏幕内容,拇指食指捏合”。由于交互的轻量化,有助于更多人体验到这类设备的乐趣。

图源:Bilibili

当然,Vision Pro的误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陀螺君在体验时会感觉眼动时好时坏,有时候需要扭头才能对准按键或者键盘;《bilibili》等iPadOS应用,没有经过特别适配优化,一不小心就会把声音拉到最大;而在《Jetpack Joyride 2》游戏中,它是一个飞行场景,眼神会不自觉往上看,这时候很容易呼出控制中心。

为了获得最好的交互体验,建议头显窗口尽量保持在视觉中心区域,此外,在观影进食等场景下可以选择单手模式。有用户反馈称头显在握持物体以及进食等场景下的误触问题在1.03系统版本中有所改善,不排除Vision Pro里面也应用了相关的机器学习算法,它会随着用户使用时长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交互的准确率。

结语

如何评价Vision Pro这款产品,笔者看到了很多关于“Yes,But”句式的总结:

  • “Vision Pro看起来很清晰,可惜它太重了。”
  • “它的屏幕素质提升到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水平,但是它还是无法比肩传统的专业级显示器。”
  • “它的各项指标确实是当前头显的标杆,但是它的杀手级应用在哪里?”

从目前来看,重量、生态都是切实摆在Vision Pro面前的问题。短暂体验的感官喧嚣过后,用户是否会将这款产品束之高阁,就如同之前的其他头显产品一样呢?这种困惑在无形中阻碍着开发者进入的脚步。

Vision Pro已经为我们掀开了空间计算的一幕,虽然有槽点,(比如600g以及3500美元的代价),但是既然这种激动人心以外的瑕疵可以伴随着技术而得到解决或者改善,我们又有何理由不期待产品后续的发展以及基于当下所构建的未来。

图源:雪球

作者:万里

来源公众号:VR陀螺(ID:vrtuoluo),XR行业垂直媒体,关注VR/AR的头部产业服务平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VR陀螺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苹果官网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