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产品分析报告:遇见陌生人,牵手不可能

11 评论 14770 浏览 62 收藏 40 分钟

社交、陌生,本来不搭边的两个词汇,在互联网的连接下变得可能,变得亲密,擦出火花,甚至磨练出爱情,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本文大纲^^:

  1. 分析目的
  2. 遇见陌生!遇见的简介
  3. 社交变迁!遇见的诞生背景
  4. 身处何地?遇见的产品定位
  5. 如何落地?遇见的产品功能及其背后逻辑
  6. 路在何方?遇见的市场分析
  7. 要活下去!遇见的盈利手段
  8. 遇见陌生人,牵手不可能! 总结

一、文档概览与分析目的

体验机型:SAMSUNG GALAXY A5

系统版本:Android 5.0.2

APP版本:2.7.1

体验时间:2017.4.18-2017.4.22

分析目的:

  1. 翻过朋友圈—遇见的诞生
  2. 遇见定位—遇见身处何方?
  3. 遇见落地—遇见的种种功能设计极其背后的逻辑
  4. 路在何方?—遇见的当前产品分析
  5. “我想活下去”—遇见的商业之路

二、遇见的简介

产品名称:遇见

产品类型:匿名社交

支持和平台:IOS、Andriod

产品slogan:朋友圈外的世界,不一样的交友体验。

特色操作方式:地图查看头像点击、地图搜索。

产品的定位(标签):陌生交友、年轻任性、地图可视化、兴趣相投、同步通讯、圈子开放式。

产品的介绍:遇见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应用,你可以通过遇见私聊约会、群聊聚会、分享照片等。遇见支持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以及地图位置,随时随地了解和认识身边的陌生人。

产品特色:地图定位、“微博式”动态、圈子、侃啦。

三、遇见的产生背景

小小的朋友圈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最基本的连接红利,人们之间的阻碍消失了,六度分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相识相知。朋友圈不在满足于过去的周边的几个朋友,学校几个同学,办公室的几个同事。现在,不管出于无聊、打发闲暇时光、炫耀等各种缘由,每个人都渴望认识更多的人,把自己“小小的朋友圈”努力撑大。

“社交的缘由”决定

人们为什么要在网络上社交?从社交的本质告诉我们,社交的缘由无非三点,需求、兴趣、群体社交。先说“需求”,淘宝购物聊天、团购、旅游订宾馆等这些社交都是处于用户最基本的需求,甚至约P也是需求(这就不多谈了)。再说“兴趣”,摄影APP、美食APP、健身APP等,甚至“小红书”这个购物产品,也是基于兴趣。最后说“群体社交”,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群体社交是每个人必须参与的,贴吧、粉丝群、动漫群等各类因某一共同的“虚拟的”目的而聚集产生了群体社交。

男女交友目的的改变

男女性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自身各种社交需求的产生,同时微信这类的熟人社交无法解决和排遣这种需求,便给陌生社交产品带来了土壤和希望:

  • 男性:渴望寻求发泄(心理和生理),认识结交新朋友,打发无聊时光,寻求刺激和炫耀感。
  • 女性:无聊打发时光,结交新朋友,认识“男神”,排遣孤独。

四、社交的变迁—遇见的时代背景

亿万网民之间有着数不清的相互联系,这便使得进步不得不开始:社交2.0时代,微信作出了熟人社交,从这个大杂烩里捞出了一勺纯净高质量的食物,产生了朋友圈这类的熟人社交圈子。而遇见,如同它自身slogan所说“朋友圈外的世界”,希望从这锅大杂烩里再次捞出一勺高质量的食物,只不过方式变了,本质还是社交。

五、遇见的定位—遇见身处何方?

简单的说,遇见的特点、产品的特色、以及最重要的产品定位,都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 陌生交友
  2. 年轻任性
  3. 地图可视化交友
  4. 兴趣相投
  5. 开放式交友
  6. “同步”交友

基于以上6点(下文详细解释),探探的基本产品思路和目标人群已经形成。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产品定位和特色是如何落地的。

六、遇见落地—遇见的种种功能设计极其背后的逻辑

遇见的产品结构图如下:

遇见的使用主流程:

点击选择“附近的人”,方式可以是列表或者地图,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点击进入开始选择“聊天”,“送礼物”,“关注”等功能。遇见的定位就是“开放式”,所以没有像探探一样选择一对一匹配成功才可以聊天,而是可以主动建立聊天,无论对方如何。

可见,这种“被动聊天”、“关注”、“送礼”的功能设置本质上反映的就是遇见的定位“开放式交友”。用户发现了一个喜欢的人,可以自己主动做很多事情,同时对方的信息用户也可以看到。遇见就如同“微博”一样,集聚众多粉丝,选择个别聊天的社交。

遇见在基于陌生交友、聊天的基础功能设计上拓展出的圈子,侃啦等功能,都是围绕陌生交友而生成的不同维度的交友功能,本质都是对基础功能—“附近”的补充。

1.附近—陌生社交、开放式交友、年轻任性

简介:

系统根据用户的当前位置,来显示用户附近的其他用户,当用户选择某一位用户时,变迈出了第一步,开始了“陌生社交”的流程。这个流程也是遇见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功能,所以放在是首页。

流程如下:

我们根据流程图,可以很明显的发现,“附近”这个功能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聊天”,这是匿名社交工具,聊天是其所有功能的落脚点和目的地。直接聊天,赠送礼物,关注这三个功能,都是围绕着聊天的目的。

同时,产品还提供了一些基本的选项,如下图。这与主流的社交产品相同,不多解释。但我要说一下“举报”功能的设置:

系统规定“同一用户同一理由24小时内只能举报一次”,而我第二次举报时,系统不会提示我选择举报理由(这可能是bug?),我像产品这么设计可能也是未来避免一些骚扰和恶意举报。但是不得不说,真的不是很人性化,包括交互提醒,显示的是举报资料。我询问过周围朋友,当他们使用后,我发现有一部分用户会产生这个疑问:为什么系统有“举报个人资料”按钮,而在用户填写资料时时不能检测么?交互提示的按钮显示“举报资料”感觉好多余……

遇见为什么这么设计“附近”呢?

陌生社交是个很脆弱的社交关系,设计三个入口的目的便是为了过滤无效的陌生人,直接的聊天“从内容和说话风格看人”,送礼物“粗暴的扔钱来促进聊天沟通”,“关注”则是通过显示“崇拜仰慕之情”来博得一笑,这三种方式,从自身文采、经济实习、表达仰慕三个方向向“被聊天的用户”传递了真诚,而使得用户的交友成功率大大提高。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遇见是产品使命便是为了“扩大朋友圈”,想一想现实中的朋友是怎么结交的?你也就不难理解遇见为什么设置的是这三个聊天入口,而不是别的方式了。在“钱”、“名”、“兴趣”上任意一个能满足目标用户,聊天交友是很自然的。

2.动态—兴趣相投,开放式社交

简介:

动态这个功能区的设置有点“微博媒体化”的味道,可以选择显示所有的动态,关注人的动态,附近的动态,热门动态等可以选择,会员在次基础上提供了“男”、“女”等进一步选择。用户在动态里可以根据每个人发布的动态内容和图片,来更进一步的了解目标人,在基本信息这个静态信息的基础上多了动态信息这个维度,让每个人的特点更加鲜活,用户在此处可以“因个人内涵而产生好感或兴趣”。

流程如下:

动态作为遇见的第二重要的功能,优先级是高的,作为遇见的“三大路线”之一的“内容交友”,其在动态的设置上和微博很相似,都是根据用户的设置显示相应的内容,也包括了标签、表情、图片等最基本的标配。

动态中的Feed流中有包含用户动态和广告。广告就不说了,毕竟为了生存,广告是最简单的盈利方式。接下来来说一下动态的设计特点,观察下图,你能发现遇见动态和微博动态的各自特点么?

遇见

其实对比很多条就会发现,遇见的设置与微博的动态设置的区别:

  1. 遇见突出“性别”和“等级”。相对于微博的动态内容,遇见因为是陌生人社交,男女用户使用这类匿名社交,很大程度是抱着“寻找异性目标”的目标在使用产品。由此,遇见在动态设计上突出了“性别”,鲜艳的颜色“蓝色、红色”让用户一眼可以分辨(会员可以省略,花钱省心省事,可以直接设置男、女)。
  2. 遇见弱化了文字,从而突出图片。遇见和微博动态很大的不同就在“文字”上,遇见的文字是灰色,很多网页或者移动客户端产品的设计中灰色代表了不可点击,“拒绝使用”的意思,用户很自然会忽略文字,从而间接的突出了图片。
  3. 遇见没有“转发”功能。这与遇见的陌生人定位是有很大关系的。陌生人之间本来信任感就低,动态的设计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别人了解自己的渠道(或者说是维度),既然是了解用户本人,那么动态不可转发也就容易理解了。(想像一下,点开一个“喜欢”的人的主页,发现全部是别人的动态……瞬间好感下降,用户在个人用户上得到的怒气很容易会发泄给产品,影响体验)。
  4. 遇见显示了“位置”。遇见定位就是LBS社交产品,“地点”是个产品很重要的功能,以及特色。所以动态上强调了位置也容易理解。

遇见为什么这么设计“动态”?

遇见基于“兴趣相投”、“开放式社交”为根本出发点,在次基础上设计的动态,也从我以上所说的三点:突出性别、弱化文字突出图片、禁止转发等功能,很好的将出发点和设计初心落地,始终抓住产品的特色:“地点”,做LBS陌生人社交。我用下面这幅图来解释一下:从第一眼发现喜欢的陌生人,迈入了第一步“相识”,然后通过动态以及对方的主页和个人信息等多维度来了解,脑中“形成了大概的好与坏的影响”,基本达到“相知”,最后才可能聊天,在彼此兴趣、价值观相似(从发布的内容和喜欢的事物可以基本判断)的基础上聊天才能“相熟”。

遇见的“动态”的设置是很多社交产品(探探、微信、QQ空间)等都在使用的一种“动态维度”描述用户的方式。让用户在冷冰冰的手机(我知道有些手机是暖宝宝╭(╯^╰)╮)上可以发现一个“鲜活生动接地气”的陌生人,这是优化用户体验,完善产品体验,加强用户粘性和留存率的重要手段。

3.发现—年轻任性、兴趣相投、开放式社交

发现中包含着“圈子”和“侃啦”两个主要部分。

圈子相当于“QQ群”,需要管理人员的同意才能加入,侃啦则相当于“贴吧”,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关注自己喜欢的话题和查看相应内容。

3.1首先,我来说一下“圈子”:

简介:

圈子相当于基于兴趣+LBS的“QQ群”,不过与QQ群的不主动显示有区别,圈子会根据热门程度来显示优质的圈子,同时“地点显示”这个遇见的特色功能也再一次很好的运用到了这个大功能点上。

遇见中的 “推荐圈子”,按照遇见产品的特色,估计是可以花钱来买的。

圈子的进入,需要首先点击“发现”–>“圈子”进入。进入后会提供“热门圈子”、“推荐圈子”、“附近的圈子”等。用户选择喜欢的圈子,申请加入。

圈子会显示基本的名称、头像、人数、圈子定位、简介等信息,供用户参考选择。或者用户可以精确的搜索自己喜欢的兴趣话题圈子。

圈子进入后,会显示聊天界面(和所有的社交工具相似),不过,遇见的圈子有个很神奇的特色功能,可以说是一个特色创新。

这似乎与所有的聊天工具的群聊都一样,特色在哪里呢?不要着急,往下看。

当你点击群聊页面的右上角“#”按钮时,会切换成群里成员的动态列表,你发现了么?这像什么?是不是朋友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变相的“朋友圈”。陌生人本来是联系很弱的,遇见中的用户在加入兴趣圈子的基础上,其实已经将陌生的关系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圈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变相的“朋友圈”,可谓是把关系更推进了一步。一对一聊天的转化率和陌生人的相熟率也大大提高。

当然,遇见的圈子设置中也能很好的发现遇见的特色功能和产品定位(LBS社交):圈中心。

总的来说,遇见在圈子的设计上也是突出了产品的特色和产品定位:LBE陌生社交,一切设计都会以“显示地点”为出发点。

使用流程如下:

从圈子的使用流程中也可以发现,遇见设计推出“圈子”的目的是什么?也是未来促进一对一聊天的转化率。圈子是“因兴趣而产生好感”的地方。总的来说,圈子的使用流程不复杂,简单却很有重点,就是未来促进一对一聊天。从加入了“圈子动态”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用户对陌生人的了解,提高转化率。

遇见为什么这么设计“圈子”?

遇见,定位是一个“匿名社交”产品。陌生的社交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陌生”引起的不信任感,圈子的设计是从“因兴趣而生好感”这条路来出发的,圈子帮助用户找到了有共同兴趣的陌生人,这为聊天打下了基本的基础,在此之上,如何更加了解对方(用户也是为了将自己的交友成本降到最低)是用户考虑的需求,产品也是在想方设法促进用户之间的了解,变相“朋友圈”的出现也很好的解释了这点,这能提高用户转化率和留存率,提高粘性。

(数据来自易观千帆)

遇见定位的是陌生人的社交,开放式社交,不同于微博的全部开放,也不同与微信朋友圈,更像是QQ空间,半开半闭,用户需要“花点力气”进入圈子,才能了解。同时,设置这两步的原因也是将一些意愿程度不高的用户排除筛选出来,提高一部分用户的体验。

3.2 其次,再说“侃啦”—群体社交:

简介:

侃啦可以说是像一个“贴吧”,任何用户基于相同的目标(虚拟的或真实的)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签到打卡。这是用户使用社交产品的一个基本需求—“群体社交”,如同贴吧的李毅吧,豆瓣等一样,基于一个目标而进入。

侃啦会分很多不同的类型,包括星座、闲聊、娱乐、影视等等。用户不需要申请即可加入查看内容和关注,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

进入圈子,可以“签到”,查看这个侃啦里面“附近的人”(再一次突出了遇见的特色功能),圈子的背景图片可以更换。

同时可以查看这个话题里的人,来寻找自己中意感兴趣的陌生人,这与“附近”的设置相似(依旧出不来头像,不知道是不是我手机卡,还是服务器问题……)

同时,在这个侃啦里面,用户是可以分享别人的动态的。这与动态里面不可分享的功能设置有很大的区别。这也许也是另一个不同的考量角度,我们在“遇见为什么这么设计‘侃啦’”时分析。

使用流程如下:

侃啦的使用流程和圈子的流程差不多,只是不用管理人员同意,是一种开放式的,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兴趣进入,认识不同的人(当然前提是用户本人感兴趣)。

遇见为什么这么设计“侃啦”?

侃啦里最大的一个“bug”就是其他用户的动态居然可以分享到自己的动态,这和遇见的“动态”设计似乎违背。但其实从产品设计的目的看并不矛盾,遇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陌生人交友,成为了朋友。至于这个过程如何,其实是可以适当修改的。

下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侃啦里的动态和遇见的大功能—“动态”不同:

用户的刻画维度不同。

遇见的“动态”这个大功能,是从“因价值观而感兴趣”这个角度出发,希望用户在这里发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为人处事价值观相似的人,而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必须是基于自我的,自己的点点滴滴表现可以反映和刻画自我,而转发别人的动态这不行。

而侃啦里面的“动态”,则是偏向“你我有共同的目标或需求”。加入某个兴趣侃啦本身就已经告诉其他人“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快来和我聊”。转发别人的动态,或是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或者是有感触,或者是“炫耀”,不论如何,目的都是告诉别人“我是这样的人,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其他共同侃啦的人或者附近的人在用户自己的个人主页动态里看到,也会从侧面对用户有个大概的心理描绘,基本判断这个陌生人是否合适自己,是否聊得来等。

一个是基于自我描述,一个是基于侧面衬托,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使得每个用户的“用户画像”更加清晰,使得在陌生人交友时,用户的选择成本和付出的沉没成本都尽可能降低,从而提高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4.消息—年轻任性,同步化交友

消息界面不同与其他社交产品,遇见将消息分为了“圈子”、“发出搭讪”、“收到搭讪”、“遇见小秘书”(系统消息)四部分。

当“发出搭讪”或者“收到搭讪”里面有人回复时,该项会相应变为了对方的聊天信息。

同时,消息上强调了时间、距离(又又一次强调了遇见的特色功能)、未读信息数。

使用流程:

一如既往,遇见的每个功能的流程并不复杂,但是目的明确,都是为了“聊天”服务。与其他社交产品不同的是,遇见将一对一消息分成了“发出搭讪”和“收到搭讪”两种,这是有深思熟虑的,我们下面在“为什么”中说。消息的优先级相比于“附近”、“动态”来说不高,甚至从增加用户粘性角度来说优先级都不如“圈子”和“侃啦”优先级高,但是为什么单独拿出做一个下方主按钮呢?我们在“为什么”中说。

遇见为什么这么设计“消息”?

遇见中的“消息”为什么这么奇怪呢?用习惯了QQ、微信、甚至是支付宝聊天等的用户第一次发现遇见里的消息列表竟然是分开的,难免会觉得奇怪,其实这和遇见的产品本身定位是有关系的。

我在强调一次,遇见是“陌生人”的开放性社交产品,重点是异性之间的社交链。“异性社交”会想到什么?

………………此时你的脑子可能想到了N个形容词和gif图画面………………

其实,异性双方社交最重要的特点就两个词—“主动”与“被动”

基于“开放式社交”、“主动被动”,就能解释遇见的消息设置了。因为遇见是开放式社交,不同与探探,遇见是用户可以与任何一个陌生人发消息,也可以收到任何陌生人发送来的消息,个别吸引力大的用户消息列表的信息肯定会很多。这部分消息分两种:自己主动搭讪别人(自己热情)、别人主动搭讪自己(对方热情)。

当一个人抱着“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心疼去万遇见时,问题产生了,用户会对陌生人产生混乱感,分不清两种消息。会造成损失和“失误”,导致“到手的鱼丢了”。

遇见很巧妙的将这两种信息分开,使得用户不会产生混乱感,提高了用户体验度,这是一个“兴奋需求”啊!多难的……(用户内心:我喜欢的人要热情对待,付出比较多的精力,别人喜欢我是别人的事情,我不会在这种聊天上花费过多精力的!)

5.表情中心、商店、VIP、全球焦点—期待需求、炫耀欲望

为什么将这几个功能放在一起呢?是因为这些都是要花钱的(白花花的银子),当然,花钱必然会带来好处,自身炫耀欲望的满足和聊天内容的有趣使得自身愉悦都是不同角度的回馈。

5.1表全中心、商店—丰富聊天场景

表全中心和商店的产生,都是为了使得用户的聊天更加有趣有料,更加多样化和趣味化,在双方聊天谈资缺乏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将聊天续接下去。

这个表情和商店的推出,和在附近、动态中插广告目的相同:盈利,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基于用户体验的需要,希望可以开放更多免费的表情和礼物,或者降低费用。

毕竟,互联网时代讲究的是也是免费么!(不要打我)

5.2 会员VIP、全球焦点—满足虚荣心

不同与探探的公平等级,遇见走的是“VIP贵族”道路,VIP有更多的选择权利,更多的特权(12项),从“筛选”到“专属名称”都是特权。部分用户为了满足更多的控制欲,或是为了炫耀而成为VIP,这是产品的盈利手段之一,本无可厚非。但是从整体的用户体验来说,一小撮VIP贵族势必会造成整体用户的不公平感的产生,而这种其他人给予自我的不公平、炫耀感恰恰是选择网上陌生交友的人最不愿意的事情(这部分人往往都是收入低,阶层低,现实生活不得志,处于社会上偏弱势的人群,这从下面的设备使用率图中看出)。

当然,这部分人可以选择成为VIP,将“不公平感”传递给别人,从而消除自身的这种感觉。但是不管怎么说,不公平感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办VIP),总会有部分用户的体验变差,这是产品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数据来自易观千帆

全球焦点,这个就是赤果果的为了满足部分用户的炫耀感。全球焦点如同游戏中的“排行榜”一样,时刻更新,而且全球焦点还是竞价排名,价高者得,这更是使得“不公平感”蔓延,好坏我不予置评,但是从整体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和产品的收入二者来说,绝对是不值得的。

六、路在何方?—遇见的当前市场分析

(数据来自 易观千帆,感谢易观千帆提供的帐号)

6.1 产品的使用人群性别划分:

很明显,遇见当前的用户人群很成问题,本身定位是一款“匿名社交”产品,但是使用的人都知道,大家是奔着“结交异性”去得,当下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可能是因为男生抱着“yuepao”的心态去,女生觉得“产品设计不好”等双方共同的原因导致的。

6.2 产品的使用人群年龄段划分:

遇见

探探

对比遇见的年龄段划分和探探的年龄段划分,区别和优劣很明显,遇见的用户年龄整体偏大,探探偏小,正常的这个社交产品(由其是匿名社交产品)人群应该是偏小的,加之年轻人才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产品更应该争夺年轻人。

遇见现在似乎得了“老龄化”的大病!

6.3 产品的使用人群地域划分:

用户主要集中在超一线和一线城市,二线及其以下的用户的规模偏低,这与社会的开放性和男女对待异性交往方面观念的开放有关系。这也是这类匿名社交产品得以生根发芽的社会土壤保障。未来,随着中国改革的加深和社会的更加开放,遇见必须在二线及其一下城市进一步推广,扩大地域分布,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群基数。

6.4 产品的分时用户分析:

用户的时间段集中在晚上(深夜),基本符合这个社交产品的正常使用规律,也符合前文提到的当下互联网用户使用社交产品的目的:打发无聊时光,排遣孤独的特征。夜晚也是人们感性情绪,孤独感集中爆发的时间段,脆弱,渴望发泄,寻找陪伴是这个时间段使用这类陌生社交产品的用户的心理特点。结合用户使用产品的心理特点和场景可以更加优化产品(比如产品主色调,产品的内容的侧重点等)。

6.5 产品的领域渗透率:

遇见

探探

遇见的“年龄老龄化”、“产品的设计落后”、“产品的交互体验”等可能都是造成遇见领域渗透力低的原因。

七、“我要活下去”—遇见如何盈利?

会员VIP、付费表情和商店礼物等增值产品

满足了用户炫耀的心理,同时增加了聊天的丰富度和用户的体验度。

全球焦点为代表的“炫耀功能”的竞价排名付费

用户自行选择相应的价钱竞争排名,获得更多的展示,类似于当下的网页的广告。经济排名,价高者得。

广告

从附近的陌生人列表,到动态Feed流里面的广告,这是现在所有社交产品都在尝试的广告形式。不过遇见这种陌生人社交产品本身就是开放式社交,用户对自己使用产品的体验不会因为广告的插入而过于反感。(微信的朋友圈插入广告就非常小心翼翼,用户的私密性过强,广告会对朋友圈的私密性产生很强的破坏感。)

游戏收费

游戏是个沉浸感和互动性十分强的形式,用户在游戏中也可以有很好的交流,促进陌生双方的交流和了解。因此,游戏收费也是一个很好的收费点。

八、总结

 

遇见,在社交关系冗余的情况下,基于“陌生社交”、“年轻任性”、“兴趣相投”、“地图可视化社交”、“开放式社交”、“同步通讯社交”这六大点开展产品设计和运营,通过巧妙的设计,满足了用户的心理需求,抓住了用户的炫耀心理,从“相识”、“相知”、“相熟”(甚至相恋),建立起了一条线上的交友平台。在2011年那个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开启了陌生社交的新纪元,它的运营模式和产品设计值得我们产品人好好研究和琢磨!

这是自己短暂使用了“遇见”一段时间后的浅见,观点不准确请交流指出。

希望与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共同进步。谢谢~

 

本文由 @Sincerelyw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觉写的有点虚,没有分析出遇见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来自湖北 回复
    1. 那您来写

      回复
  2. 想听一下,作者大大觉得遇见能够从众多陌生匿名社交app中杀出来还能活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什么呢?

    来自广东 回复
  3. 下载了一个ios的遇见,已经和你分析的完全不一样了

    来自广东 回复
  4.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产品的那些趣事儿

    回复
  5. 分析报告写得很完整,小白存下来啦,以后可以参考。我也下载这个软件试试,到时候再和你讨论 🙄

    来自广东 回复
    1. 共同进步~共同进步~

      来自安徽 回复
  6. 太复杂,真是苦了产品经理了。

    来自四川 回复
    1. 谢谢谢谢~ :mrgreen:

      来自安徽 回复
  7. 这个遇见已经 存活了很多年了,必然有可取之处

    来自山东 回复
    1. 活着必然有原因~ 😉

      来自安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