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APP调查报告:好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
习惯养成类APP就是帮助有需求的用户,在一定的情景下机制内,养成自身的某一个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
- 目的
- 情景(场景)
- 自动化
习惯是人们为了达成某一特定目的,而在某一情景下,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直到产生行为与情景之间自动化反应的行为模式。
- 场景1:我想要省钱(目的),所以在每次消费(情景)时,我会强迫使用记账本,记录这笔消费,久而久之,每次消费时,我都会自觉进行记账(自动化)。
- 场景2:我想要减肥(目的),所以我再每次下班后(情景),我会去跑步,久而久之,我养成了跑步的习惯,即使不减肥,我也会再固定时间跑步(自动化)。
而习惯养成APP就是帮助有目的(需求)人,在一定的情景下,形成自动化的行为(习惯)模式。
二、习惯养成类APP概况
(一)习惯养成类产品的类型
广义的习惯养成:种子习惯,微习惯,用户可以自由建立习惯
垂直类:专注某一垂直领域的习惯养成,运动健身的KEEP,背单词扇贝单词,主打女性生活方式的趁早。
(二)两种模式的优缺点
(三)小结:大而全的广义习惯养成APP很难成功
用户重叠图
由上图可以看到,广义的习惯APP种子习惯,在健身、跑步习惯养成的工具做不到Keep与咕咚的专业,导致用户流向了这两个APP,而自己的低频习惯量小,并且难以运营。
习惯有很多种,高频与低频,例如“每天坚持跑步”的人一定比“每天坚持画画”的人多,广义的习惯养大而全,虽然抓住了一些低频的习惯,但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工具属性,但是在运营用户时,无法建立一个聚焦的优质社区,最终只能沦为工具,而作为工具,又不如垂直领域的APP专业,这种天生的矛盾意味着随着越来越多垂直领域APP的兴起,全品类的习惯养成APP注定要被淘汰。
三、商业模式&行业发展历程
通过习惯养成APP的行业发展历程,能清晰的看到这类产品的商业模式
Acquisition:在最初用户获取阶段,基本上都是以工具切入的,这也是吸引用户的核心,我最开始用你的软件,是为了养成习惯的,不是为了来交朋友的。
Retention:但工具类产品有个特点,就是使用率不高,用完即走,为了使更多的用户留下,必须建立社区加强用户间的关系,通过提供优质的内容,让用户更加沉浸在APP中
Revenue:当用户数量进入稳定期后,盈利的形式有多种,广告、课程、电商等等,从这也能看出垂直类APP的优势—更有针对性的对目标用户变形。
以上清楚的形成了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商业闭环:工具+社区+N(变现方式)
四、典型产品对比分析
(一)规模对比
可以看出,垂直类的习惯养成产品各项数据都更出色,说明相比大而全的养成APP,专注某一垂直领域的APP更容易获得用户的青睐。
(二)用户画像
性别比例图
年龄图
使用时段图
从以上几幅图,可以看出习惯养成类APP的用户画像非常相似
- 女性用户占60%以上
- 3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60%以上
- 大部分分布在沿海一二线城市,消费能力一般
- 使用高峰为早上的8点-9点,晚上的9点到10点
小结:使用习惯养成类APP的用户,是希望利用自己空闲时间培养一项好习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大学生与白领。
(三)功能对比,如何解决痛点,如何培养习惯?
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许多用户选择APP工具培养习惯也是寄希望于工具来克服自身的惰性
功能对比图
(1)内部激励-成就感
- 反馈机制,由于习惯的培养的长期性,且只有习惯养成后才能看到成果,所以许多人半途而废,通过进度条、打卡日历、运动轨迹记录等反馈机制,用户在使用APP的过程中,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将抽象的过程形象的展示,无形中激励着用户坚持下去
- 分享机制,在完成每天的任务后,都会自动弹出分享页面,用户可以分享到内部社区、外部社交软件,从而获得成就感
- 社交机制,在社区中,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鼓励,并且可以成立小组,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一起打卡
(2)外部激励-物质
- 惩罚机制,在计划开始前支付一定的押金,如果计划未完成,则会失去押金
- 现金奖励,在完成相应的计划,或者其他活动后,给予用户一定的现金奖励
(四)更多的玩法
互联网思维是快、创新、多元,众多习惯养成软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以工具功能为核心,不断尝试了许多创新的方向。
(1)紧跟风口,尝试短视频、直播业务
- 短视频业务,随着内容升级,用户不再满足普通文字与图片,一时间短视频成为新的风口,诸如快手等短视频服务商成为了出人意料的新黑马,由于习惯养成软件都自带社交属性,所以与短视频有天然的契合性。
- 直播业务,咕咚体育与趁早都有这个功能,是真需求还是跟风有待观望
(2)尝试成为知识付费平台
- 领域达人主导型知识付费,这一模式最典型的是趁早APP,隐藏在习惯背后的其实是知识,背单词习惯隐藏着英语学习知识,健身习惯隐藏着健身知识,每天坚持读书隐藏着文学知识等等,在趁早的模式中,所有习惯养成计划都是由相关领域达人创建、管理的,用户需要付费才能加入喜欢的计划
- 在线课程(教育)付费,这一模式各家APP都有涉及,很传统的变现方式。
五、结语
21天之后,当习惯已经养成了,你会卸载APP吗?
场景1:小明为了减肥连续晚上跑了21天的步,21天后,小明养成了跑步的好习惯,这时小明想卸载软件,但是觉得APP可以记步,还可以看到自己跑步的数据,于是保留了APP并继续使用
场景2:小丽想要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于是加入了每日读书分享计划,在计划里她认识了许多朋友,外地的本地的都有,在21天后,虽然小丽养成了习惯,但仍然继续在APP里与朋友分享读书。
21天后,即使习惯养成了,用户也不会卸载软件,因为APP工具属性的存在,而最重要的习惯不是功利性的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兴趣。
基于上文,得出以下观点:
- 工具属性是基础,是习惯养成APP吸引用户的核心,会长期存在
- 社区、社交、线下活动、直播等等都是为了构建用户关系链并提供优质的内容,使用户更好的沉浸在APP的使用中,增加用户的黏性,不能提供内容的纯工具的类型的习惯养成软件必定会被淘汰
- 盈利模式会多元化,内容收费、线下活动、电商等等
本文由 @L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数据对比写的很全面
很赞,很专业的分析。请教Lee,活跃用户,启动次数,活跃时长的数据是从哪个网站来的呢?
请问您的用户重叠图是怎么来的
亲,做数据对比时能否表明数据来源
第一次投,许多地方欠考虑,数据主要来自TalkingDate与易观千帆
想问下这些网站数据应该都是收费的吧?有免费数据的网站吗?
我没有付费,一些功能是免费的,当然不如付费的全面,这类的产品都会有试用期,去体验一下吧
好的,谢谢!但是牵扯到用户活跃数用户画像这些基本都是付费的,或者lz有指路的这方面有免费功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