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小程序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了“张小龙”?
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小程序还是那个小程序,张小龙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张小龙。
自从比特币开启的这一阵风口被有关部门集火之后,比特币不得不转入地下让区块链浮出水面。
但是鉴于区块链的使用场景有限等问题,这一阵被庄家割了韭菜的风口终于隐退幕后。
不过就在区块链“独木难支”的时候,一个叫做抖音的音乐短视频App横空出世,继承了快手在2017年苦心孤诣营造出来的“短视频神话”,迅速从一二线城市崛起将了开拓者快手一军。
只不过就在抖音盛嚣尘上,快手不凡示弱的同时,“算法应不应该又价值观”这一个哲学式的诘问却一下子被抖音和快手给拍的“晕头转向”。
在张一鸣和宿华忙着“抱薪救火”终于迎来了监管的大剪刀之后,他们终于开始认错。
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们的“老对手”腾讯又开始了蠢蠢欲动。
30亿复活微视并不算什么,关键是在这个时间段腾讯的棋子开始“沆瀣一气”。
而五一期间“弹一弹”的火爆,似乎让大家发现了什么?
小程序!
其实,早在2016年1月11日微信之父张小龙时隔多年公开亮相,宣布了「微信小程序」立项。
2017年1月9日,微信第一批小程序正式低调上线,只不过最后却惨淡收场。
2018年1月15日,微信团队首次披露了小程序上线一年来的成绩单:58万个小程序、1.7亿日活用户、覆盖逾100万开发者和2300个第三方开发平台,昭示小程序“卷土重来”。
狼来了的故事,反复在小程序上面重演,但是这一次小程序“厉兵秣马”“兵临城下”似乎正在像用户“展示”微信的“獠牙”。
我们不确定小程序这一次是否又会像上一次那样“重蹈覆辙”,还是“浴血重生”之后的小程序变得更加“暴戾”势不可挡;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小程序还是那个小程序,张小龙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张小龙。
小程序的“贪”
自从2012年,张小龙给微信换了一个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之后;张小龙就慢慢变得“魔怔”,而微信也正是那时悲点歪了科技树。
在给微信点玩摇一摇、扫一扫、订阅号、朋友圈,以及微信红包这些科技之后,张小龙终于意识到原来他还是乔布斯的信徒;于是“眼馋”乔布斯手上有“App Store”这样大杀器的张小龙也坐不住了,憋了一年,终于在2017年上线自家的小程序。
最开始张小龙给小程序定下的价值观是“用完即走,触手可及”,可是还不到一年半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规则更新,小程序还是忘了什么叫做“用完即走”,只能勉强算是“触手可及”。
相比于乔布斯带来智能手机的惊叹以及移动App生态的惊艳,他那种大刀阔斧张小龙是没机会了;毕竟,微信再怎么火爆也只是移动App生态中的一员,虽然他立志要干掉“App Store”做自己微信OS系统下的“小程序”。
于是从发现页面到公众号、对话框,朋友圈到消息栏中的下拉页面,小程序通过一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完成了从农村(非常规流量入口)包围城市(常规流量入口)的大作战。
如果说,2017年小程序被“集火”是因为微信的体量和用户对于张小龙的盲目信仰,那么2018年小程序再次“浮出水面”就一定是“小游戏”的“错”。
2017年底发行在2018年第一周火的不行的“跳一跳”又一次让大家意识到了“小程序”的魅力,但只限于游戏模块;但由于流量入口什么的都被腾讯把关,因此也很难刺激到开发者。
但是2018年五一期间蹿红的“弹一弹”却让大家又一次发现了小程序在“社交小游戏”上的庞大力量。
而腾讯这一次放宽流量限制,纵容小游戏病毒式分享,很容易就又制造了一个爆款。
当然,对于腾讯而言,跳一跳这样的嫡系才是重头,弹一弹这样的庶子只是试水;而且还能推波助澜激发其他开发者的“信心”,何乐而不为?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小程序把重心全部压到“游戏”上面,什么时候回头是岸。
毕竟,小程序最终对标的可是“APP Store”,而不是把腾讯原有的“硬核游戏”小程序化。
小程序的“嗔”
如果说小程序把小游戏作为发展主线,还是在建立自己的游戏壁垒,巩固自己的生态城防,那么微信投资趣头条、拼多多这一帮小弟,就有点像是“为虎作伥”了。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趣头条是针对今日头条、拼多多是针对天猫淘宝而纠结的一帮“敢死队”,毕竟正面竞争面对今日头条腾讯又天天快报、企鹅号,面对天猫淘宝腾讯有京东。
但是收割底层流量这样的事情腾讯明显是瞧不起的,于是它投了一点钱开始让底下的小弟去“兴风作浪”。
趣头条和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一看不正常,他们虽然目前还依旧存在,但它们都不一定有存在的必要;毕竟不;管是资讯版的趣头条还是购物版的拼多多,它们虽然能够通过拉人头的方式赚钱又或者是省钱,但前者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而后者又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怎么看都像是在打擦边球,通过消耗所谓的“人脉资源”(熟人关系)来赚取有限的利益。
而且,大家发现没有,不管是小程序,趣头条还是拼多多他们都依赖于“熟人关系”,而且在微信的大环境下“如鱼得水”。
相较于微信对于淘宝、头条和抖音的“严苛”,微信对于小游戏、趣头条和拼多多未免也太好了。
当然,对于微信而言,用订阅号收割一线城市流量,小游戏收割二三线城市流量,趣头条&拼多多收割四五线城市流量,这简直是完美的配合。
而且从某个方面来讲,趣头条和拼多多这样依赖于“传播”“关系链”的生态模式又何尝不是“小游戏”的一种呢?
只不过趣头条给了分享手续费,而拼多多则是把虚拟物品照进了现实而已。
小程序的“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正式发布《创新生态共同体 助力经济新动能——2017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微信在2017年直接带动信息消费2097亿元,自2014年以来年均增长超30%,拉动流量消费1911亿,拉动行业流量收入达34%。
无疑,这是张小龙“痴狂”背后的结果。
但是在2017年小程序刚刚面世的时候,迎来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目前仍在使用小程序的用户中,大多使用的是一些工具类、使用频度和沉浸度要求较低的应用。例如航班时刻查询、实时空气质量查询、实时公交查询、词典、电影评分等。而这些应用,大多都符合“微信之父”张小龙对小程序“用完即走”的定位,但这些小应用并不会让小程序变成一个炙手可热、口口相传的热门服务。
而在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民针对微信小程序使用与开发状况调查报告》中,报告显示,微信小程序发布一个月后,应用开发者关注度明显提升至94.9%,而选择继续开发小程序的应用开发者仅占到9.2%,更有35.2%应用开发者对小程序感到失望、意在放弃,33.9%开发者表示短期不考虑。
面对小程序如此残酷的现实,张小龙也是朝令夕改,最开始那个禁欲系的小程序在2017年3月27日身怀六甲(小程序 2.0 补丁——新增 6 大功能)之后,终于降低了开发者门槛、还打通了公众号自定义甚至是App分享小程序,兼容了线下二维码;而且4 月 14 日晚,微信正式开放了「长按识别二维码打开小程序」的能力,更实在4 月 17 日晚,小程序上线了农夫三拳(三项新能力):
- 不用账号密码,只需扫码授权,小程序就可交给第三方托管;
- 程序新增数据接口,方便开发者进行个性化数据趋势分析;
- 从 1 M 到 2 M,小程序代码包大小限制进一步开放限制扩大。
这还是张小龙口口声声说的“用完即走”么?
感情,他还藏着半句“想来就来”啊!
但是,不管张小龙的“狂信徒”们有多清楚小程序有多努力,可她一直是在2018年才被“小游戏”扶上了墙。
就像奶茶在处女座《后来的我们》中说的: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了我们。
后来的小程序也大概什么都有了(流量、入口,特权)、什么都尝试过,但就是没有了“张小龙”。
毕竟小程序都已经变成了小游戏,还能够“连接”一切么?
#专栏作家#
幻梦邪魂,微信公众号:MWIChina。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文艺、理论逻辑类文章;平时对写作、互联网、产品经理关注比较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有一个字,可能大家都不认识,请拼音一下。有些观点怎么感觉都是作者意淫出来的啊。可能是我道行太浅
每打开一个小程序,就会在列表中出现。
而对于一些小程序,仅仅是用了一次甚至看了一眼,就不再用第二次,此时想要在列表中删除,只能一个一个删除,不删除吧,严重影响强迫症的原则。不说了,我要去删除我那500多个小程序了。
小游戏是漂亮的一招,培养用户习惯与认知。
学到了很多
感觉小程序还是很有前景的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