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隔绝”的微信
人人都想打造自己的商业闭环,人人都想成为互联网社会中水电煤气一般的存在。
张一鸣在朋友圈说:“微信的借口封杀,微视的抄袭搬运,挡不住抖音的步伐。”
马化腾在留言中回:“可以理解为诽谤。”
联系到前几天的“梦想”乌龙事件,这则火药味十足的朋友圈对话带着些许非现实主义色彩。
只不过这一次,截图是真的,两位大佬的互怼也是真的。
前几天还在盛赞“腾讯是一家极其优秀的公司,Pony 也是我最敬佩的 CEO”的张一鸣,在自家抖音发布成绩喜报之际,还是难以自持地“发了个牢骚”,难忘腾讯对抖音的各种“助攻”。
虽说往事早已成风,但两个月前微信朋友圈屏蔽抖音和今日头条的那场风波,显然在张一鸣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消逝的阴影。
尽管那次“封杀”最终被证明为是不具有单一指向性的(属于微信禁止诱导分享行为的常规性操作),但当事件的双方分别是风头正盛的今日头条和老大哥腾讯时,一切的“常规操作”也就有了更多被解读和拓展的空间。
这不禁让人想起腾讯和苹果的那些往事。
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生态、还可能会用小程序颠覆 App Store 的腾讯,可以说是触到了苹果的敏感神经。
于是在略带阴谋论的表述中,先是要求微信取消 iOS 端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赞赏功能(对,谁让你不走我的应用内购买路径),后来又禁止了应用“热更新”(受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腾讯系的各种手游),苹果在腾讯这里表现出了一贯的强势。
一度甚至有这样的传闻,说如果双方没谈拢的话,苹果说不定会把微信下架。
当然,体量已然至此的两位头号玩家,怎么会写出如此狗血的剧情。尽管宁为玉碎的微信支持者众,但妥协与合作还是成为了故事的终章,而这次服软的是腾讯。
所处的位置不同了,处事的方式自然也会有变化。
在这场黑马挑战擂主的游戏里,无论是否资质尚浅,攻擂方往往都被赋予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者光环;而擂主一旦当久了,强者恒强的地位总是难以撼动,只不过大家似乎更喜欢听后浪拍死前浪的颠覆故事。
张一鸣有了更多怼马化腾的底气
苹果 App Store 第一季度全球下载榜第一位,这是抖音海外版 Tik Tok 交出的最新成绩单。
这也是让张一鸣在朋友圈“庆祝一点微小的胜利”(Celebrate small success)、进而与马化腾“唇枪舌战”的导火索。
近两年,刷了就停不下来的的抖音,已经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的一款现象级app。
虽然前有短视频一哥快手,后有同门兄弟火山和西瓜,但抱紧年轻人——尤其是各种美丽可爱小姐姐大腿的抖音,在突出重围上并不是一件难事。
当满大街都是抖音热曲、抖音红人开始称霸各大社交网络的话题榜时,抖音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当然,仅从文化层面去进行表述更像一种玄学,我们还是得靠数据来说话。
从 1 月中旬至今,抖音在大部分时间内都霸占着 App Store 国内免费下载榜第一的宝座。现在,海外版也迎头赶上,开启了“内外兼修”的模式。
如果单看用户量级,抖音截至 2018 年 3 月 1.24 亿左右的月活(MAU)距离业界老大快手还有一定距离,但将近 140% 的环比涨幅,以及来自头条系的另两路纵队——火山小视频、西瓜视频的合力夹击,已然让张一鸣有了更多底气。
你看:即便强势如腾讯,在面对头条的短视频矩阵时,也还是要强行复活微视,来一场正面对决。
短视频市场的勃兴只是张一鸣准确下注的其中一场赌局。在此之前,表面是玩技术,内里其实是玩人性的今日头条(产品),已经在整个内容市场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所有的分发,最终都得向算法低头。
在这个时代,即使注意力碎片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但有些人似乎就是擅长把你的注意力给拉回来,再拧成一股绳。微信算一个、淘宝算一个、游戏算一个,越来越火的短视频们更是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QuestMobile 的最新报告:
2018 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排名前五位的细分行业分别为:即时通讯、在线视频、综合资讯、短视频和浏览器。
其中,短视频总使用时长的涨幅最大,达到 521.8%;而综合资讯和短视频,也成为前五名中唯二出现正增长的细分行业。
这两块是谁的主力业务,谁在这两块风头正盛,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微信依然占山为王
在一文中,我们已经说过:
短视频确实是 2017 年下半年至今移动互联网的最大获益者,但在整个移动互联网更大的格局中,微信微博的地位依旧稳固。
这一点我们依然可以从用户数量、使用时长等数据上得到佐证。
今年 3 月,正在参加两会的腾讯董事会主席兼 CEO 马化腾透露:
在 2018 年春节期间,微信和 Wechat(微信海外版)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量已经超过了 10 亿。这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界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月活在 10 亿级别的应用。
而在所有的细分行业中,即使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类应用使用时长在减少,也依然是一座难以撼动的大山。要知道,移动社交类应用目前仍占据着 96% 以上的用户使用时间。
这就像是那句传说中的“流水的大势,铁打的巨头”。多年来,走了快手,又来了抖音,公众号和朋友圈还好好活着,微信依然能打。
所以如果你说头条这样的黑马成长势头猛于虎,那是没毛病的,对微信所造成的威胁也显而易见,但如果谈到“颠覆”,这就不像是在朋友圈打打嘴炮那么容易了。
“打天下”与“坐天下”
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入口”的重要性。在 Web 1.0 阶段,最重要的入口是门户,是搜索引擎。而到了移动互联网阶段,入口的多样化程度足以令人目不暇接。
但在经过多轮验证之后,最重要的那几个入口仍然是稳定的,它们便是与人性关联最为紧密的社交、电商与游戏(娱乐)。
就像人活着不能不吃饭睡觉一样,这三大入口基本上覆盖了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的各种基本生活场景。你要说这是什么,这就是水和电啊。
因此中国互联网市场中最大的竞争,基本上都来自于对这几个入口的争夺。如今能够叫得出口的几大互联网巨头们,就是因为早早抢占了这些重要入口的入场券,才获得了第一波发展红利。
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腾讯拿下了社交和游戏,阿里拿下了电商,虽然也有其他大玩家从中分食(比如:微博、京东和网易),但市场上还是越来越呈现出阿里和腾讯两极对垒之势。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甚至不能再单纯地以拥有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入口优势来评判这些巨头。当阿里永远不死心地要做社交,腾讯怎么着都要动一动电商的奶酪时,跨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来了。
说得好听点是“跨界”,如果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你来我的地盘,我去你的领地并不是简单地遛上几圈。而是要把“你的东西”变成“我的东西”,最差,也得是“你有的我也要有”。
这就好像是孙悟空要去拔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一样,谁也不会允许自家的珍宝随随便便被别人抢走。然而相比那种你来我往的良性竞争,封杀与屏蔽更像是一种越来越常态化的“攻击”。
在巨头之间,支付宝和微信那场有关红包的屏蔽与反屏蔽大战令人印象深刻。时至今日,如果想在微信中打开淘宝链接,你要么得用淘口令,要么就得使用跳转浏览器大法。
就在抖音控诉被微信“屏蔽”之前,微博可是对头条和抖音来过一场真正的“封杀”,虽然所采用的理由依然是“对非法抓取内容的违规行为进行维权”。
在 QQ 音乐和网易云音乐那里,屏蔽和封杀上升到了版权层面,如果不是国家版权局从中调停,歌单变灰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个中缘由并不难判断,无非就是那个已经快被说滥了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
有趣的是:在这场大战中,腾讯——或者说是如今最大的流量大户微信,似乎走在了用封闭来守城的第一线。
在很早之前,当阿里系应用(包括淘宝、天猫、支付宝、闲鱼等)对微信进行了全套屏蔽之后,微信也对淘宝客的推广链接进行了封杀。
为了推广自己投资的滴滴,快的红包、Uber 公众号和易到比价页也曾被降维打击。后来的抖音、头条事件,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套路。
从这一点来看,即使仍然稳坐流量大户的宝座,微信依然是焦虑的。
它当然会感到焦虑,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头条和抖音一样,有越来越多的黑马不断涌出,也想像当年的它一样打回一个天下。更为可怕的是:因为目标的显著性,这种进攻更像是一次“集体围剿”。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在微信忙不迭地对各个竞争对手进行围追堵截时,对手们也献上了自己的“回礼”——对微信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降权处理。
这种“进攻”还是持续性的,只要微信还在流量大户这个宝座上坐一天,就不断会有新的竞争者来挑战。
今天是头条,下一个是谁?
返祖又怎样?封闭已经成为新的游戏规则
在《Web 已死,Internet 永生》一文中,克里斯·安德森曾提出:
数字领域的一大变化,即是互联网从开放向封闭的转变。
虽然他提出这一观点时已经是差不多十年前,但这一趋势如今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普遍规律。
也许还有人沉浸在“开放、共享、自由”的互联网理想国之中,但我们更多地看到:苹果和 Facebook 用更为封闭的生态系统在商业化上不断获得成功,而更加依赖于开放原则的 Google 则日渐式微。
当以 app 为基础设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信息和数据不再像以往那样遵循传统语言规则和传播路径的制约了。一对一式的“推送”逐渐取代了更为单一的“搜索”和“点击”,这意味着直接,也带来了便捷。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pp 之间相互跳转的成本可比 web 时代的超链接要高多了。它虽然能以更深更广的方式聚合更多的信息,但曾经被万维网推倒的那堵高墙,如今却以另一种无形的方式被重新构建。
简而言之,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一轮的封闭。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无论我们多么推崇开放,具体到产品使用方面,最后可能还是会臣服于便捷。封闭意味着圈地自萌,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效率和体验的提升,这是很难被舍弃的。
而从商业的层面来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与平台之家的竞争越来越像是一场零和游戏,群雄争霸之后的是割据四方,最后的赢家都想实现“大一统”。
流量(以及用户数据)即是这里被争夺的“领土”。封闭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获得对流量的绝对控制权,也就是垄断。这之后,你想通过它来讲述怎样的商业变现故事,都会更加游刃有余。
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Facebook 用封闭型的系统把庞大的忠实用户收入囊中,并由此建立起以用户注意力换取广告的盈利模式,获得了成功。
在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再一次强调了微信的“去中心化”属性:
我觉得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跟前几年比起来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每个人可以浏览无数的网页,在各个网页之间跳来跳去。但现在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可能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头部的 app 里面,微信可能是这些头部 app里面用的人最多的,或者说最耗用户时间的。
但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微信是一个‘中心化’的存在,因为微信里面可能会提供非常非常多的服务,这些服务都是由不同的公司来提供的。微信只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地方,并且微信并不给这些服务提供一个特别中心化的流量,而是由用户自己去发现。
言下之意,微信就像一棵大树,但要想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就要移植进来更多的树,变成一片森林。但“连接一切”的微信在用“赋能”拉拢更多的伙伴加入时,无限扩张的边界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多变现的可能。
所以你看,如今人人都想打造自己的商业闭环,人人都想成为互联网社会中水电煤气一般的存在,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变成那个无所不在的存在,他们也就成为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作者:刘莎
来源:http://www.ifanr.com/1027864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爱范儿,作者@刘莎
题图来源网络
作者:张孜豪
来源公众号:白鲸出海(ID:baijingAPP),泛互联网出海服务平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白鲸出海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谷歌日渐式微?
谢谢大家给上课了。大家都是专业产品经理,我只是一个运营加上过来学习。评论不是针对文章理论,只是对文章文字,曾几何时,标题党也能成为一个党了,愈演愈烈。个人认为产品经理人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不管本文要阐述一个什么观点,但总以为标题可以吸引人,但不能哗众取宠,大佬只是放个屁,可以做笑料不能成依据。抖音确实做到了第一,但他和微信根本没法比,不是一个东西怎么比呢。这样一比,投资人是不是可以认为抖音老子是天下第一?投资人手上有的是钱,但对产品规划,产品运营基本是不懂的。产品经理是把一个产品去其表面,究其实质传达给投资人。我想任何一个产品经理,特别是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随时都要有危机感,看到的更应该事威胁而不是表面的繁华。有什么不合适的,大家笑纳了
再多说几句,从你的发言看出来,不管是产品还是运营,你根本不专业。在分析一个产品的SWOT时,你主观的情绪,你所谓的价值观占了上风。一味的去强调你的主观感受,微信多牛逼,抖音多low,作者摆在一起多丢了微信的逼格。大有一种,顺我意者,捧上去,看不顺眼者,踩在脚底。一个专业的人员,在产品面前,他只有客观分析的冷静,他没有喜好偏爱,就像一个UI设计师,他不能去偏好某种颜色,所有的色彩,对他来说,都是工具,是一视同仁的。你的表现手法可以不同,你可以偏好某种风格,但是你不能歧视任何一种颜色。而专业产品人员的基本素养就是,你要尊重每一款产品,每一个用户群体。你不尊重一个产品或者用户群,就像你是厨师不尊重你的食材,你是画家不尊重你的颜料,你已经无形中贬低了自己。没有什么产品天下第一,这个产品交互优秀,那个产品解决了社会痛点,不去追捧不去贬低,这才是专业的素养。不要那么浮躁,先做一个踏实的人,再做一个踏实的产品运营。
看到题目进来了,看完评论笑了。
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撬动微信的墙角,只能依赖新的设备VR。移动VR设备,很好的让人在地铁里,汽车上,睡前等场景使用。如果哪家公司真的实现了《头号玩家》那样的场景,微信必死!所以,微信也好,阿里也好,一统江山的下一步,必然是VR的争夺。
邓紫棋的《泡沫》了解一下
事物发展都是阶段性的。VR虽然一时的技术跟不上,以后谁又说得准呢?
我不知道作者把抖音和微信放在一起评论是什么出发点?抖音,火山,还有什么a站b站西瓜,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不明白他们有什么存在的理由,个人觉得,他对社会的贡献是弊大于利,消磨90后,00后宝贵的时间,就是他们最大的弊。确实微信也有弊,还不小。但是微信是我每天必用的交流工具,是几亿人必用的工具,有这一点就足够了。qq,微信,存在必有道理。我敢保证,抖音在几年内会成为鸡肋(因为他现在就是刷上去的,地球人都知道),可是qq微信还能存在10几甚至几十年。
说实话一般会死的很快,这个觉悟我还是有的😝
话不能这么说,存在即合理,能抓住大众的碎片化时间,这就是这些产品的价值。你去看公众号的推文,就不是消磨宝贵的时间了吗?抖音能做到全球榜的no.1,必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为什么能成为现象级的产品,所谓刷上去,也是别人运营的成功之处。毕竟QQ微信是工具类产品,即时通信对我们而言是水电煤一样的需要。其他产品,比如游戏,一款游戏的存活时间不长,但是游戏行业却是经久不衰的,这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首先,不知道你是不是做产品的啊,做产品的应该很清楚目前产品大体就两类,一类是帮助用户节省时间的,比如工具类,一类是帮助用户杀时间的,比如社交类,短视频等。产品就是产品,没有谁比谁高级,谁放在一起丢了谁的人之说,每一个用户群体都值得尊重。
然后,说到社会贡献,我不知道一个app应用而已,何以上升到这个高度。话说,你刷朋友圈不觉得也消磨掉你的大好时间么?一个产品可以有它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导向性和规避性,包括它倡导的,和它抵制的。比如实名,比如防沉迷,但是说到贡献,你应该去看每年CCTV的感动中国。
最后,现象级产品,和风口产品有其产生的背景,所谓存在即合理,不管哪一类产品,在它的生命周期里,它影响了很多人,就产品本身而言,它是成功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一个产品人,应该有一种大的格局,善于观察和分析,看到每一个产品,每一个设计的优劣,不断的去学习,而不是指指点点,显得自己很无知。
拜托,作者只是依次为引,通过一些数据对比论证“人人都想打造自己的商业闭环,人人都想成为互联网社会中水电煤气一般的存在”这一论点,并没有判断微信和抖音谁胜谁负,你这样说也是非常杠精了
哈哈哈哈哈,所以我跟一个杠精还认真的说了半天。。。
👍
你这么说的话,闲聊也是浪费生命啊,抖音,西瓜这种短视频和自认为高逼格的知乎有什么区别?都是打发碎片化的时间的,死与不死我不知道,但是你既然都说了,存在必有道理,那他们可以做到这么大的日活,那就是有他们的需求人群。没有什么鸡肋与不鸡肋,鸡肋的产品一开始就不会被大众所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