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南坡与北坡
作为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率先跑出的两头超级巨头,平安好医生和微医将可能率先登顶医疗健康产业的“珠峰”,成为行业领头羊。有意思的是,两大巨头在冲顶“珠峰”时,选择了不同的攀爬路径。相比登顶的速度,两家行业巨头不同路径选择或许更值得对比分析。
“互联网+医疗健康”在2018年迎来了一波春意。4月26日,国办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科技正在突破传统医疗的铜墙铁壁走向更高层次的协同,推动中国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保障体系转变。
在国家政策逐渐开放的大背景下,产业界也利好不断。先是5月4日,平安好医生顺利在香港主板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医疗第一股;随后,互联网医疗独角兽微医宣布完成5亿美金融资,估值超55亿美金,成为全球互联网医疗领域最大独角兽。
作为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率先跑出的两头超级巨头,平安好医生和微医将可能率先登顶医疗健康产业的“珠峰”,成为行业领头羊。有意思的是,两大巨头在冲顶“珠峰”时,选择了不同的攀爬路径。相比登顶的速度,两家行业巨头不同路径选择或许更值得对比分析。
一、南坡与北坡之别
一般而言,登顶珠峰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南坡,一条是北坡。南坡需要穿越一段垂直的“昆布冰川”,环境险恶,但路径短、攀爬速度相对快;而由中国登山队员开拓的北坡,虽然极险地带不多,但漫长的路径和艰难的自然条件,极大考验登山者的身心韧性。
从行业的切入路径来看,平安好医生和微医的模式选择像极了两位路径不同的珠峰征服者。平安好医生从用户端发力,以互联网流量思维搭建医疗电商平台,选择从南坡出发,以迅猛的资源投入并在短短三年里收获海量用户。微医则切入供给侧,以嵌入医疗机构、连接医生的方式优化组合医疗供应链,构建HMO体系,这是一条要长时攀爬的北坡。
自2015年4月成立之时,平安好医生的定位就非常清晰,那就是成为平安集团最大的线上流量入口。流量平台既是平安好医生的战略方向,也是其最底层的业务逻辑。
为了获取流量,平安好医生不遗余力。从2015年至2017年9月,平安好医生连续3年向平安集团累计支付8082万元,以实现集团内部导流;同时,豪掷6亿元,开展“步步夺金”等营销活动,以高额补贴虹吸流量。截至5月4日上市前,平安好医生的注册用户突破2亿,并称月活用户高达3290万,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平安好医生创始人王涛曾公开表示:“场景、流量、收入、盈利”是平安好医生的“战略四部曲”,并称目前平安好医生还处在流量获取阶段。未来,平安好医生将加大平台流量获取并提升ARPU值。以大流量驱动医疗健康电商平台发展,实现平安打造健康消费入口的预期目标。
与王涛的逻辑不同,微医创始人廖杰远笃信“在医疗领域,供给决定需求”。他在5月11日接受新华网访谈的一篇报道中表示:医疗供给能力决定行业未来,老百姓最真实的需求是有人帮他建立起有质量、有效率的医疗健康服务供应能力。
2010年,微医通过预约挂号切入,帮助全国2400多家医院搭建预约挂号平台。2015年,当乌镇互联网医院成为金字招牌后,微医又帮助全国19家省市中心医院落地互联网医院,协助100多家中心医院搭建医联体和家医签约平台。
随后,微医将触角延伸到基层,搭建县域智能分级诊疗平台,从最基层的村卫生室,逐级向上连接至县级龙头医院;从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地,逐步延伸到全科医疗服务、专科医疗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全科、中医、影像辅助诊断平台,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全科学院、远程会诊平台,为基层医务人员赋能。
以黑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河南平顶山为代表的区域分级诊疗平台,是微医连接供方资源的典型路径。
8年时间,以2H2C为主轴,微医成为全国连接医院最深、最广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借助与医疗供应端的深度捆绑,微医对外发布称其平台实名用户超过1.6亿,月活跃用户超过2700万。同时,微医还自计划建设100家微医全科中心,与公立医疗机构深度融合,建成“线上+线下、全科+专科”的新型HMO体系。
平安好医生与微医的发展路径虽然不同,但都先后获得市场认可。5月4日,平安好医生率先登陆港交所,敲响了互联网医疗第一钟;微医也于5月9日获得友邦保险、新创建集团领投的5亿美元融资,估值55亿美元,成为全球互联网医疗科技领域最大独角兽。
二、供给与需求之辩
供需关系是市场活动的基础逻辑,也是一对运动变化的矛盾体。对于医疗行业供需关系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对于供求实现的路径选择。
以需求刺激供给,进而重塑供给侧,实现供需平衡,这套互联网的供需规则在简单、标准的需求领域屡试不爽,如出行、金融、资讯、生活服务等概莫如此。但在复杂、非标的医疗服务领域,流量为王的法则是否适用,还需重新审视。
事实上,医疗需求是个复杂、长期而又个性化的需求。
方正证券分析师张常新曾将用户就医流程拆分为 9 个重要环节:健康管理、自诊、自我用药、导诊、候诊、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慢性病管理)。 这 9 个就医环节包含了用户所有的医疗服务诉求点。用户需求越强烈,服务价值就越大。其中,尤其以诊断和诊疗服务最为刚需。
从用户需求出发,如果互联网医疗平台仅能提供挂号、咨询等浅层服务,无法深入到诊疗环节,不能解决核心看病、就医问题,其服务价值就会非常有限。我们看到,早期线上“轻问诊”持续多年一直无法爆发,即使BAT等流量巨头也鲜有根本突破的核心原因即在于此。
而从医疗服务总量和卫生费用总支出两个指标来看,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连续多年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始终处于一种无法有效满足的状态。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
2017年1-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3亿人次,连续4年高幅增长。
近五年来,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也一直保持近 20%的增速。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加剧,未来这两个指标仍将保持在高位。
与医疗服务需求井喷相比,我国的医疗服务供应却呈现出极度的失衡:
- 首先,我国医疗服务总量不足。201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 比例始终维持在6.2%,远低于美国的17.1%以及日本的10.2%。
- 其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11个省有998家三级医院,而中西部21个省份只有1125家三级医院;数量占比仅1.28%的公立医院承担了超过30%的诊疗服务;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高达99.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为55.9%。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曾报告称:
我国持续多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服务供给增量无法满足过快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所致。中国医改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医疗供给侧改革,提高医疗服务供给、改善医疗资源分布。
即使在医疗服务高度市场化的美国,也不难发现医疗服务供应决定医疗需求的逻辑。美国凯撒集团拥有38家医院、1.8万名医生、600多家社区全科诊所,形成了成体系的医疗资源供应能力。借此服务能力,凯撒集团可以为会员提供涵盖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健康干预等一系列的连续、主动服务,使得凯撒1000余万会员的健康指标在联邦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险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凯撒集团也成为全球运营最成功的HMO。
不难发现,互联网医疗表面的核心竞争力是“得病患者得天下”,而尤其是在中国公立医院占主导、医生自由执业尚未落地、资源配置失衡的情况下,实际上真实的逻辑是“得医院、医生者得患者”。“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商业模式中,必须在医疗服务的供给上掌握优势,通过整合线下医疗资源形成壁垒。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给互联网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意见除了认可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开设互联网医院外,还积极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这无疑是给了互联网一个牵手医院的大好机遇。
即使市场再喧哗,“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根本突破在于价值的回归。
至于行业从业者是从需求端发力获得流量突破的“南坡”迈进,还是从供给驱动嵌入式发展的“北坡”攀爬,其核心还是要回到解决用户根本痛点的需求,这是每一个登山者的“大本营”。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国内首创以禅宗与道学相结合参悟互联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文化以及创新精神。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
从医疗资源不对称的角度来看,患者易得,医生难得。所以从从角度来看微医更具有发展潜力。
但是作者遗漏了从医院切入的角度,我认为这也是从医生角度切入的最大的竞争者。
中国医疗是卖方市场,认同那句得医生者得天下
行内人都知道微医的数据假的不能再假!小编你太不用心了!
平安好医生不也一样嘛,都是拿钱搞得流量,没啥意思
作者是否可以分析一下两者的盈利情况?
目前都没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