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者亲述:你所不知道的香港互联网

2 评论 12732 浏览 7 收藏 15 分钟

我并非技术出身,无法从iOS工程师的角度来分享“香港的iOS开发环境”。不过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分享这两年来在香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从业经验,让大家对香港的互联网行业从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引起关注。

来香港之前,相信我和大家对香港互联网行业的憧憬是类似的,“1000M飞速却廉价的互联网接入”、“完善的金融投资体系”、“谷歌退出中国大陆迁往香港”、“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在香港上市”、“全民3G(如今已用上4G LTE)”、“没有各种牌照许可证和审查”、“自由开放国际化”,这些耳熟能详并让人羡慕的、对香港及其互联网的描述,无一例外让我们认为香港这个上网“顺畅”的地方,互联网行业会是多么发达?

当然,吸引我的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的交互设计专业,是很多互联网产品和设计师们向往的。一切听起来都那么互联网。与之前在上海短暂的互联网创业和从业经历相比,香港仿佛更像是一个圆梦的地方。

一年的硕士课程毕业后,来自大陆的同学都一个个回到北上广深,投身互联网。而我选择留在香港,并加入了当时刚刚起步并高速发展的TalkBox团队,担任中国地区经理。

智能手机和3G普及 APP外包缺新意

除了中国移动香港外,香港的各大移动运营商早早就完成了3G网络的基础建设和商业化。加上香港市民普遍的高购买能力,以及免税带来的电子产品低售价,香港的智能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几个月前,香港更是提前步入了4G LTE时代。同时,Apps理所当然成为近年来香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零售、媒体、金融到娱乐、教育、政府等等,各行各业的企业和机构都希望拥有一个或一系列Apps以提高竞争力。不仅仅是传统行业公司,即使本地有强大IT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如Openrice、JobsDB等,也都选择将移动产品外包。

因此,香港成就了数家有一定规模的Apps外包公司,如Green Tomato、Cherrypicks、MTel、InnoPage、AppTask等等,团队从十几人到上百人,十人以下的小团队更数不胜数。业务从Native App、Mobile Web等移动产品设计、开发外包,到移动广告推广、公关等。流水线式的外包生产,很难点燃创新火花,每年香港制造的几百个Apps,大多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外包公司和创业公司的创新路

近几年有外包公司开始涉足自主技术及产品研发,外包公司从事研发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转型找方向,第二是研发的新技术和面向大众产品成为不错的广告招牌,吸引更多外包客户。

以大家熟悉的TalkBox为例,它便是外包公司研发团队的产物,所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公司。TalkBox是Green Tomato公司的独立研发团队Farm,继2009年推出HK Movie后又一个得到广泛好评的自主研发产品。TalkBox最初由一个4人团队开始进行研发,最高峰时由近20人参与到TalkBox的各项工作中。对于一个在香港,还没找到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TalkBox语音信息设计的创新是惊艳的,以至于很快成为各种手机通讯应用的标配,被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跟进,就连Facebook最近也在其Messenger里加入了类似功能。

TalkBox的例子,反映出了一部分香港互联网从业者的问题——香港互联网不缺有才华且不愿抄袭的人,但对中国大陆市场不了解甚至恐惧、对互联网融资和运营缺乏经验。记得李开复老师曾经建议TalkBox的母公司应该放弃外包业务,公司上下全力投入到TalkBox来应对竞争。只是开复老师无法想象,外包业务对这家公司的重要性:光靠概念和投资,真的不足以养活这家在移动互联网做了10年上的百人公司,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风险。

当然香港也有一些不错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如Stepcase, Primitus, 6wave、Editgrid等,都有着不错的产品,也有微型但精干的团队。与有外包公司做后盾的团队相比,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香港本地市场太小,互联网行业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洗礼,在资本市场活跃的香港这些公司却无人问津。偶尔会有来自大陆或海外的风投关注,但实际融资成功率很低。

最近一段时间香港出现了面向互联网的孵化器如CoCoon和AcceleratorHK等,不过目前还未见到成功案例,所以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十年河西 互联网已成冷门

另外我提一下相关行情,与国内互联网欣欣向荣不同,一个香港的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从事Apps或者其他IT开发,起步工资大约10-12k港币,相当于普通地段30多平方两室一厅的一个月房租,或者繁忙茶餐厅有经验的洗碗工收入。相信这也是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给应届生的开价,只是香港生活成本要高得多,且几年内晋升空间不大,属于比较冷门低薪行业。相比之下,如今读IT专业的学生,如果进入投行做IT Backend Support而不是在外包公司写App,起薪可以高出非常多。

也就是10年前,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香港互联网工程师最热门,有几年经验可以开到近10万的天价月薪。泡沫后大财团们对互联网不再有信心,无论是私有化退市还是科技业务转型,资本不再围着互联网创业者转。10年来,创业者始终找不到资金发展,也成了香港互联网产品发展的死结。

而事实上,10年来互联网不但没破,且创新仍在继续。56K的猫甚至被换成了千兆光纤,大陆的互联网企业也成了世界的焦点。而香港,还没走出那场阴影。

总体来说,互联网在香港属于夕阳行业,资本不青睐,政府不支持,企业不投入,人才往外跑,家长觉得小孩读IT没前途。这几年因为智能手机在香港的高普及率,Apps开发创造了一些机会,有人看到曙光,2000年倒下去的一代有一些人希望卷土重来,试图重新创出一片天地,无奈环境已大不如从前。

即使家家户户拥有1000M的廉价宽带接入,又如何?

评论: 香港IT不颓 颓在港人畏缩

WeChat微信于去年推出后,迅速成为极受欢迎的手机App,除了在香港及内地流行,微信更助腾讯成功打开国际市场。腾讯的前景本来不被看好,因为微博业务被新浪抢了「头柱香」,然而短短年多,微信已助腾讯用户火速增长。

微信将译音Weixin改为WeChat,又推出英文介面,打入外地市场,上季度已录得全球两亿用户之高。作为即时通讯(IM)软件,微信用户可借此搜寻朋友,并和对方以文字、图片或录音通讯。录音部分因为以Push-to-Talk「即时传递」方式到达对方手机,比WhatsApp要完整录好才送出更为方便。妈妈给孩子的叮咛、男女朋友的温馨句语比文字更灵活地传达。

WeChat全球热爆点子港人早有

投资者亦看好WeChat,一方面因为用户人数庞大,其次是看中即时通讯软件的商用可能性︰微信结合智能电话的定位、推送信息等功能,正准备为用户提供商界青睐的「精准营销」 ,借用家使用微信、关注群组的体验过程,探测用户所在位置,以推送最适切的资讯,例如走到某地点可以吃什么、附近有什么优惠等,比从前更准确地将商业资讯送到目标受众。这样,一个受欢迎的手机App,就不会只有卖banner广告作主要收入的唯一出路。

微信让用户传送录音广受好评,有年轻人用以和朋友唱唱歌,甚至有公司以此用作客户服务站。但原来全球第一个设计出这好点子的,其实是由香港人开发的TalkBox!TalkBox由专门制作手机App的公司GreenTomato于2011年1月推出,仅仅4个月内已吸引全球过百万用户,无奈被微信占据国内此巨大市场后来居上。

TalkBox享誉国际惜港府未重视

TalkBox一开始便定位全球市场,以英文介面制作,故在英语市场反应极好,甚至吸引远至中东的用家。在马来西亚,每两个facebook用户便有一个在用TalkBox。用家更自创出利用TalkBox作商业用途,失明人士更借Push-to-Talk功能破除障碍。时至今日,TalkBox用户已破千万,虽然比不上微信,但这个成绩及贡献对香港、或香港的IT从业员来说,都好值得自豪。

既然在即时话音通讯上走得最前的是香港人,为什么香港难以有更多这种好公司?TalkBox为什么不能如微信般,成为用户二亿、所向披靡的产品?

其中一个原因,我认为是香港政府未有做好份内事,未有当好她应有的角色。去年,TalkBox在亚太区资讯及通讯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事、有IT界奥斯卡之称的APICTA中脱颖而出,夺得大奖中的大奖,一时间,全球科技界都为TalkBox鼓掌,然而回到出生地,香港政府有没有对此加以重视?主流传媒又有没有报道,让公众分享这份殊荣?

香港又在APICTA中勇夺12个奖项,包括5个大奖和7个优异奖,是16个参与经济体系中得奖最多的。而凭iButterfly在2012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荣获「全年大奖」的Cherrypicks,亦于APICTA的New Media and Entertainment的组别勇夺大奖,如此辉煌的成绩,有没有得到香港人应有的重视?

小企单挑巨企官民应助一臂

不说别的,韩国、新加坡等地为鼓励业界参与这些国际大型颁奖礼,不惜为企业出机票酒店费用。但港府就表明不会资助分毫,以免介入纯綷的商业活动。如此小家、畏首畏尾的行径,难以令人理解。小企业不是跨国企业,远渡重洋的旅费,加上丢下生意几天的成本,不容小觑。连一点机票酒店费用都不愿意资助,很难理解政府如何推动创业、IT发展甚至中小企。香港已获选为明年APICTA的主办地点,得享主场之利,我们能否期望港府略尽绵力,好好推动此盛事?

眼下香港就只有天价的地产、上车无望的贵楼、以及自由行一波波的奢侈品消费,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即使政府以「自由市场」为名,不去突出个别企业(所谓pick winners),但也应该大力宣扬及鼓励成功例子。6wave、Editgrid是香港人的骄傲,非得浸过咸水,得到欧美VC(创业投资)注资的才是大人物。政府何不找来这些模范,为有心投入业界的人士或准备选科的年轻人,指示方向?

除政府推动不力外,香港人也应负上一定责任。即使每天都在享用新科技包括电脑及手机,香港人对创意、创业以及科技产业,有没有足够的尊重?做iBank投资金融年薪过百万是不是比IT创业更让人羡慕?孩子做IT会否令家长担心他买不起楼?网上仍有年轻人戏称IT为「颓科」,香港,实在没有为孕育创意提供良好氛围。

漠视小企业的拼搏、将眼光继续集中炒贵楼、谷股市食老本,一旦经济逆转,试问香港还剩下什么?下一代还有什么出路可言?全球化下各地政府都想尽方法协助国内企业提升竞争力,但反观香港,自己出品的好东西,只能由外国人来嘉奖,任小企单挑巨企,港府一点力也没有尽过,难道不惭愧?

来源:互联网分析沙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