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O2O中的C2C:这是IDG的公关牌?

3 评论 6356 浏览 1 收藏 7 分钟

O2O演进中,订单和效率才是直接的驱动力,IT化只是结果。

O2O中的C2C,是年底IDG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家顶级风投去推广一个概念并不罕见,比如在不久之前,经纬中国就以“撮合经济”为题做过一场活动。而现在,IDG推崇的则是“O2O中的C2C”。

无论是此前的“硅谷对话北京,共享经济与O2O中的C2C”峰会,还是后来中欧商学院的“分享经济:‘失控’的商业模式”活动,IDG合伙人李丰一直都在以这个概念出现在公众场合。而在2014年的投资中,IDG也相中了不少声名大噪的“O2O中的C2C”项目,比如Uber、PP租车、宜信以及河狸家等等。

在此前中欧的演讲中,李丰详细解释了为什么IDG的O2O投资从C2C开始。他的逻辑是:由于中国的商业环境发展不成熟,所以在构建交易闭环的流程中,最难的事情是我们把供需双方的信息进行IT化,而B2C进行IT化的动力不足,所以从C2C撬动更加容易,也更有机会完成闭环。

坦白说,李丰的解释并不能说错,但却忽略了很多细节,进而得出的结论也似是而非。在思考两天之后,我想可以把个人的认知给说出来,以待商榷。

线上零售先C2C、后B2C的逻辑在线下同样适用吗?

在李丰引述的案例中,淘宝与京东是一个经典案例,用以说明企业的IT化动力不足,而且成本偏高,进而得出O2O先C2C、后B2C的观点。他认为:早前淘宝启动的时候,中国同期的零售行业的意识和基础设施支持是不够的,所以淘宝选择扶持中小卖家,所以成功的构筑了商业生态,进而取得成功。

关于在线零售为什么先C2C、后B2C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至少涉及到中国零售基本环境、消费力提升两大因素。分解下来其实是两个问题:为什么C2C能够崛起,为什么B2C后来逐渐成为主流?

前者的大概逻辑是这样的:诚如李丰所言,中国零售的基础设施并不如美国完善,所以导致中国零售尤其从品牌到零售终端的信息化不充分,库存积压严重,渠道扁平化与价格上存在充分的空间。加之早期网购是一个新兴渠道,大部分商家并没有认知到其价值,这就给予了淘宝中小卖家来说,不小机会。

而为什么B2C逐渐成为主流?这就是李丰此前所说京东的封装,当用户的消费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用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逐渐减弱,便捷体验就成为一个新的用户价值点。

所以,总结来说,在线上零售的演变中,如果说零售发育不完善是基础因素的话,那么渠道库存积压和渠道扁平化动力是引爆线上零售最直接的“导火索”。比对O2O涉及的线下商业形态,这两个条件成立吗?

O2O的B2C真的不能闭环?

李丰在解释为什么从C2C开始的时候,也提到另一个观点:B2C的难点是由整体的IT化水平决定的,而且中间的损耗率太多,这就决定了它的平均IT化水平决定了比较不容易做成一个交易闭环。

真的不容易做成一个交易闭环吗?如果我们去各大连锁的便利店,信息化本身已经做得相当完善,从SKU管理到支付交易,本身已经足够成熟。对于线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服务业态来说,线下经营实体从享受服务到付款,全程本身就是闭环,只是O2O的闭环对原有的商业逻辑并不构成冲击而已。

实际上,在线下服务业态中,O2O的核心驱动力还是订单和效率。比如酒店,如果能够实现库存的实时反馈和互联网营销的接入,提升效率、增加订单,换掉一个底层的营销系统也只是一次抉择。

C2C的机会真的在于C端的自我IT化?

再说C2C,IDG作为顶级投资的眼光肯定是独到的,但绝对不应该是李丰所说的C的自我IT化。在其演说中,有一句话值得揣摩:对于个人用移动设备所使用的软件来看,如果它的撬动率足够大的话,这个供给信息可以很容易在个人手机端被IT化,需求端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结合IDG在O2O领域中的C2C投资项目,大概就能看出端倪了:嘀嗒拼车、河狸家美甲、PP租车……这些项目都是在用信息对称的方式去解决一部分用户的中高端需求:比如PP租车,针对的人群是对车有需求但在当地没有车的用户;比如河狸家美甲,解决的是白领女性对于美甲的需求。

回过头来看,我们其实也可以从另外两个因素解释:长尾聚集与消费升级背后的供需匹配。这些案例中,河狸家尤其典型。以前的美甲店相对分散,需求也相对偏弱,通过线上的流量聚集需求,然后分包给美甲师,进行上门服务,进而构成一个需求供应对接。而PP租车同样也是如此,聚集的剩余汽车的服务与需求。

但是,接下来,衍生出的问题是:美甲就不能封装吗?不能作出B2C吗?

所以,你看到,倘若在这个层面来判断,IT化只是一个壳,核心点还是市场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 订单&效率。

作者:ray;转载自:techdaily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没看懂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