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的2014:对攻开局,一场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战争
2014年,是三大运营商从“去电信化”到“互联网化”转型的一年,也是互联网企业给通信产业带来第一波冲击的开始。这种冲击已经不单是微信对业务的冲击,而是对电信业运行基础的根本冲击:虚拟运营商、BAT、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不仅与运营商抢人才,甚至开始进入传统电信领域,直接从运营商的碗里“抢食”,电信运营商也不甘示弱,他们希望在自己体内注入互联网基因,改变自己原有固化的机制,踏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
2014年,是三大运营商从“去电信化”到“互联网化”转型的一年,也是互联网企业给通信产业带来第一波冲击的开始。这种冲击已经不单是微信对业务的冲击,而是对电信业运行基础的根本冲击:虚拟运营商、BAT、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企业,不仅与运营商抢人才,甚至开始进入传统电信领域,直接从运营商的碗里“抢食”,电信运营商也不甘示弱,他们希望在自己体内注入互联网基因,改变自己原有固化的机制,踏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 当2014年即将过去时,《IT时报2014年度通信报告》记录这场“对攻战”的开始。 互联网企业的强势进攻:过顶只是开始 夺食才是目标
2013年通信圈里最热闹的事之一便是如何应对互联网企业的过顶传球(OTT),微信的兴起让电信运营商感受到成为纯粹管道的危机。然而到了2014年,互联网企业带来的威胁,不再仅仅是让运营商少赚钱,更多的是有可能“人财两失”。 1、直击要害:打电话不要钱 2014年12月18日,工信部发放了第五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牌照,至此共有42家民营企业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其中,京东、阿里、小米、优酷等拿牌的互联网企业,将直击电信运营商的“老巢”——移动通信产品。 “无月租、无套餐、流量不清零。”在京东通信、阿里通信等虚拟运营商推出的套餐中,全部取消了对月租、流量的约束和限制,这种倡导自由消费的模式,逐渐成为虚拟运营商套餐模式的标配。种种打破常规的营销手段,给三大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其在新推出的4G套餐中纷纷加入这一概念,甚至部分省级运营商公司直接效仿虚拟运营商,推出类似的流量不清零套餐。 尽管因为在3G资费上“批零倒挂”,4G网络迟迟无法放开,虚拟运营商很难在资费上占优,但营销策略上却有一系列创新。在苏宁、京东、国美、天音等虚拟运营商推出的资费套餐中,全部以购物返话费、流量不清零、任意转送等策略作为主打。 席卷一切的互联网思维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通信领域。时至年底,几家互联网系的虚拟运营商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不花钱的移动套餐。以京东通信为例,根据其最新推出的套餐,在京东每消费2元即可获赠1B(京东自己的通信货币单位),每个京东账户每月最多获得500B值,再加上一些活动奖励B值,最高一个月可拿到2000B,而1B=1分钟语音=1MB流量=1条短信。也就是说,只要在京东上买东西,就可以免费打电话。而今年阿里投入巨资接入的免费Wi-Fi入口成为阿里通信的杀手锏,只要有淘宝账号,每天便能有1个小时的免费Wi-Fi上网时长。 对于这些互联网企业而言,虚拟转售业务仅仅是提升用户黏性的入口,聚焦在跟主营业务匹配的细分市场,相对来说规模较小,可以用其他业务来补贴通信业务,但对拥有庞大用户群、依靠规模经济的基础运营商来说,流量、语音、短信等都是营收的主要业务,短期内很难彻底对用户让利。这似乎更坐实了传统运营商“垄断高利”的罪名。 2、挖人不手软:老中青三代都要 虚拟运营商进攻的不仅仅是市场,当原本不懂通信的它们在设计套餐、搭建体系等核心业务规划时,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同一条道路——从传统运营商处挖人。 在业内通信业招聘网站和猎头们开出的价码表上,“虚拟运营商操盘手”的年薪达到了120~150万元,“运营商合作部总监”年薪则是40~60万元。原本供职于传统运营商的中高层,一旦跳槽,身价倍增。 2013年12月,中国联通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周友盟辞职,于今年2月正式宣布加盟爱施德出任副董事。在上任不足4个月的短短时间里,业内就传出爱施德为其开出112万股期权和300万元年薪的消息,足见虚拟运营商对传统运营商高层的拉拢之心。相比之下,传统运营商的薪资待遇显得保守很多: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和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2013年的薪酬分别只有约110万元、180万元。 高薪待遇、市场化机制,这些虚拟运营商企业身上的特质,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运营商骨干跳槽,“升岗、加薪、话语权,这些在运营商里熬十几年还不一定看到希望的东西,跳槽到了虚拟运营商之后,一夜之间全部解决了。”对于现在运营商中流行的跳槽热,一位跳槽至转售企业的前浙江联通市场部负责人对《IT时报》记者感叹道。一些传统运营商中层业务骨干们到了虚拟运营商后,直接变成了公司的副总裁、总监级别,享受着丰厚的薪资和期权,也体会到了实际的话语权和责任感:20多人的小团队,便能设计一个全新的套餐品牌,并设计出一整套的资费体系。 更严峻的现实是,随着虚拟运营商的套餐品牌、转售系统对接成熟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挖角目标也从操盘手、掌门人这样的重点角色,换成了集团客户部、市场部等实质性业务部门的年轻业务骨干。 在今年初,北京通信业猎头公司OfferCome受多家虚拟运营商委托,从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处挖市场、客服等条线的骨干人才。在他们事后发起的一项内部调查中,寻访了北京移动业务部门的近3000名核心员工,其中40%以上的员工都有明确的跳槽意愿,市场、运维、信息系统等部门员工表达出的跳槽意愿最为强烈。而这波挖人潮流最终的结果是,北京移动近4年入职的硕士员工,在刚刚成为重点项目的业务骨干时,却有80%以上选择跳槽。 “有能力又绩效好的,基本都跳槽了。”对于这波挖人潮的结果,OfferCome合伙人魏小康直言。同时,最迫切的一个现实是,最后一批转售牌照发放完成后,虚拟运营商对中层和年轻人才的需求将愈发旺盛,“2007~2008年前后入职的高学历年轻骨干,在虚拟运营商处最受欢迎。” 3、云端的进攻:对新业务釜底抽薪 当运营商吹响向互联网进军号角的时候,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了釜底抽薪,尤其是被视为未来业务增长重点的云计算和IDC,不再是运营商的禁脔。“在云计算产业中,运营商的地位特殊,它们既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又是云计算平台最大的采购者。这就决定了它们与互联网企业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在一位通信业人士看来,在新一轮的云计算产业运作模式转变过程中,运营商面临“正反手互博”的尴尬。 2014年,在运营商IDC服务的大客户列表中,腾讯、阿里始终牢牢占据着第一第二把交椅。然而就是在这样看似紧密的合作关系背后,一场白热化竞争在所难免。 2014年9月,位于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内的腾讯云计算基地宣布正式竣工。这座占地100亩的云计算中心,是2011年腾讯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建成的一座大规模的云计算基地,除了服务并支撑腾讯在华东地区的云计算项目外,同时也将作为第三方云计算服务机房向外租赁。尽管该项目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但有关人士已表现出担忧,“向外出租服务器机房本来应该是传统运营商的主业,但在价格或合作产业链的冲击下,运营商的优势在不断被弱化。” 腾讯云计算从2011年开始大规模“重金”布局数据中心。在深圳、天津、重庆、上海等地分别布局南部、北部、西部,以及华东地区的腾讯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基地。在腾讯总部所在地深圳,腾讯深汕云计算数据中心计划总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放置服务器20万台,总投资额为20亿元人民币,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2013年,腾讯在重庆云计算中心再次一举拿下400亩用地,计划投入60个亿,而同时入驻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企业计划建设的数据中心用地面积也不过100亩-200亩。 “明年开始,我们将不再批准类似的数据中心用地申请。”《IT时报》记者从上海相关部门了解到,由于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涉及到高能耗、高污染,在政府的干预下,云计算原本高速发展的节奏即将放缓。而这也意味着,谁手中拥有更多数据中心,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何况,互联网相关产业链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部分企业选择由谁来提供云计算的基础服务。而在这一点上,互联网企业会具有更大的优势。 另一股来自互联网的势力似乎势头更猛。根据2014年政府采购网公布,阿里云已被成功列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商名单。作为地方政府采购的风向标,这同时为阿里云进军政企市场铺平了道路。 此前一直耕耘于中小企业云服务的阿里云,自2013年起,就悄然向“政府型”企业转型。2013年,阿里云作为杭州市政府的“云服务供应商”,为杭州“政务云”提供了云平台设计、部署、安装和底层维护一系列打包云服务。平台搭建完成后,覆盖交通、公安、科技、农业、财政、统计、住房保障、质量监督、房地产监管、商品交易信用监管等领域的40多个政务项目都在阿里云平台上的运行。 从杭州政务云开始,阿里云还与海南、浙江、贵州、广西、宁夏、中国气象局达成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合作。其中作为增值业务,阿里还将参与河南省WLAN无线网络应用环境的建设,推动阿里巴巴无线等互联网基础服务在河南省应用。阿里正在进行的是一次推动云计算在政府层面大规模应用的运动。这项运动离不开运营商的基础保障,但作为对手,运营商似乎不得不面临“艰难一战”。 这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难题,作为客户与服务提供商,运营商有责任提供良好的基础网络支撑,但从竞争对手的角度看,运营商似乎又为他人做了嫁衣。 “未来,云计算疆土轮廓的划分将日益明确。运营商在其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目前很难说。”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目前这种多方争霸的情形下,运营商在云计算领域依然有先天优势,但要如何固守疆土,需要从内而外的变革,“从人才、体制上进行改革,或许可以摆脱沦为管道的命运。” 4、化对手为家人:民资进入通信圈 2014年,通信业内政策大旗不断挥舞,引入民资成为关键词。移动转售业务开放只是序曲,接下来宽带接入市场向民资开放已成定局。 11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创新投资运营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措施。在此背景下,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再次成为热点。国家发改委人士在解读此指导意见时表示,要鼓励民资参股合作,推动电信企业通过释放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或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是第一次说起。在工信部2012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中,已经提及了“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的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不过外界当时将主要关注点都放在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身上,民资入股没有掀起波澜。 但在2013年底,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上市国有企业中,国有股的股权比例还很大,减持的空间因此还很大。李毅中称,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从而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 现在从发改委的表态来看,经过多年的酝酿,电信企业稀释国有股权,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的条件变得成熟很多。或许有一天,会出现阿里巴巴入股中国移动的消息。 引进民资,对于身处微利时代的电信企业来说,将极大缓解4G和宽带建设巨大成本压力,但也给电信企业带来难题,最大的竞争对手变成“一家人”,这中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民资也许会防止自己被控制,国资在担忧自己被架空。 电信运营商的防守反击:再造的自我革命 虽然隔了一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再造”一词,用5年的时间,向互联网转型,用新业务再造一个新电信、新移动,互联网应用、新媒体、ICT业务等等是被中国电信寄予厚望的新业务,而新媒体数字内容则是中移动为自己确定的第三条增长曲线。互联网进攻固然凶猛,电信运营商的防守反击,也开始越来越坚决。 1、改制:从母体脱离放手一搏 互联网企业势如破竹,运营商放手一搏。应对虚拟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的倒逼,三大基础运营商在内部开始尝试探索互联网化转型,纷纷成立互联网子公司,对现有互联网基地进行改革,甚至成立专门的创投机构,鼓励内部员工走出去创业。这就是一场自我革命。 中国电信:已经孵化出11家公司 电信走得最快。原先的八大业务基地,陆续都成立了独立的互联网公司,其中天翼视讯、天翼阅读都已引入风险投资,而易信更是作为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的经典案例被不断提及。2012年,中国电信拨款2亿元,成立天翼创投公司,在上海、广东两地成立创新孵化基地,希望可以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新的产品研发方式,进行自下而上、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业务研发模式,重点培养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专业人才。 “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新军以及培育出百亿级市值、在行业内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公司。”这是在揭牌时,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就给天翼创投提出了三大使命,并且将其视为战略转型的发力点。 为了寻求新兴业务模式的突破和年轻的互联网骨干人才,天翼创投还首创了央企“停薪保岗”模式——初期阶段劳动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岗位和薪酬等级保持不变;等业务成熟进入“二孵”阶段后,创业团队实行公司化运作,参与孵化的员工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但未来若能重新与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岗薪等级仍与进入创业公司前保持一致。 “目前已经收到1000多个申报项目,其中计划孵化124个项目,有11家公司已经完成工商登记注册,两家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以上,接下来还打算为2个项目引入外部融资。”天翼创投一位负责人告诉《IT时报》记者,重点关注大数据、O2O、视频、物联网等与通信业息息相关的领域,并且鼓励电信系内部员工走出去自主创业,由天翼创投提供办公场所、天使轮投资等孵化扶持。 移动、联通:迈出互联网独立第一步 中国联通也赶在中国移动前头,将隶属于中国联通旗下的应用商店运营中心(下简称“沃商店”)独立出去,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改名为“小沃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小沃科技”)。小沃旗下有四个主线产品,分别是综合性应用分发下载平台沃商店App,垂直游戏运营平台沃游戏App,线下应用分发渠道联通手机服务站,以及面向家庭娱乐开发的V乐游戏大厅。据相关资料显示,沃商店应用软件累计招募数量近20万款,年底前累计注册用户数将超过2亿,收入将突破10亿。 相较而言,中国移动的咪咕姗姗来迟。今年11月,咪咕文化科技公司在2014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正式揭开帷幕,计划于明年1月投入运营。在中国移动的再造计划中,咪咕所占分量颇重。在中移动内部,新媒体数字内容领域被认为发展潜力巨大,从2014年数据来看,咪咕的前身5大业务基地总营收接近200亿。虽然利润总量跟中移动的4G核心业务相比并不大,但前提是它投入的资源最少。从目前的收入贡献来看,游戏所占份额为30.3%、音乐为12.8%、阅读26.3%、动漫12.8%、视频17.9%。对于咪咕的未来,中移动的目标是在2015年实现60个单品收入过千万,10个渠道收入过五千万,20个内容提供方收入过亿。 2、流量:最重要的谈判筹码 BAT用社交、购物、搜索三大技能垄断了大流量入口,具有长尾流量能力的企业也被BAT收购,运营商剩下的最后一块堡垒就是流量管道。“只要流量资源还被运营商充分掌握,则运营商就还能在互联网公司面前有足够谈判筹码。”IT行业专栏作家笨手蛇如是认为。在今年微信圈中流传的一张恶搞“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图中,电量需求和流量需求已经到达了和生理需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不得不让运营商们开始逐渐学着如何用好流量这招棋。 月底清零不再是问题 互联网系虚拟运营商的步步紧逼,加快推动基础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变革步伐。2013年,运营商还在讨论“月底流量清零应不应该”,2014年,虚拟运营商流量不清零的招牌一打,运营商的流量季卡、半年卡便都出来了。 这一年,最痛苦的人莫过于三家运营商中负责做套餐设计的人,传统的融合策略、补贴策略已经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心,既要保证资费有竞争力,营销成本又在下降,没有新玩法,很难吸引新用户。 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各种套餐新玩法开始面世,中国电信推出了“不戴套”的套餐,将套餐的选择权交给了消费者自己,而中国移动4G的流量好友分享、超出流量自动升档,中国联通的3G/4G网上自由组合套餐、1GB流量半年包1折限时抢购等策略,也暗含了同虚拟运营商开始“流量战”的味道。 这种来势汹汹的创新营销,甚至倒逼部分省市运营商开始下水尝试。今年10月,上海电信率先推出了一张主打零月租、购物返利的“连卡”套餐,资费为0月租、0.15元/分钟、0.03元/M流量,并通过这种低廉资费尝试后向增值业务经营。 “虚拟运营商能做的,传统运营商也能做,甚至能做得更好。”上海电信连卡团队负责人对《IT时报》记者表示,这张卡主打专用号码这个细分市场——比如,只用这个号码网购收发快递,或者是纯粹的私人号码,既避免了与主流的3G/4G资费进行正面竞争,又能顺利切入这个特殊市场。利用低廉资费甚至是免费产品,聚集起海量用户群体后,再引入第三方增值业务服务商,藉此在通信产品平台上做后向经营。目前,连卡团队正在积极跟各家互联网企业、知名电商洽谈合作,试图引入购物、O2O、充值等消费应用,围绕用户的衣食住行,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活圈。 或许是下一个虚拟货币 11月25日,中国联通正式推出“流量银行”,提出了流量平台化经营的模式,用户可以在移动端或PC端随时查询、购买和存取流量,富余流量还可以转赠他人,甚至可以将信用卡积分、超市会员卡积分等第三方积分与流量进行相互兑换,从而实现流量的货币化功能。 流量作为虚拟商品转移的概念并非联通首创。此前,中国电信也推出了流量宝,同样基于三网流通,可转赠、可交易。2014年1月,中国电信率先设立了综合平台开发运营中心,在其推出的多项服务中,针对流量的变革犹为引人注目。针对消费者的流量宝是一个应用分发渠道App,用户通过流量宝下载应用,可以获得免费流量,甚至可以将用不完的流量转化成 “流量币”,在不同用户之间流转。合作企业则可以通过“流量直通车”,向综合平台购买流量,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赠送流量等活动,像易信推出的每月赠送300M流量,便是典型的流量营销手段。 有趣的是,两大运营商对于流量经营的突破,并未在消费者中引起太大反响,反倒是阿里的流量钱包,让这个话题成为热门。12月1日,阿里推出了流量钱包,顾名思义,就是在购物后获得流量奖励,你可以提取到自己手机,也可以转赠他人。 至此,流量是不是可以实现货币化这个话题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运营商是自我变革还是自掘坟墓呢? “运营商确实一直在流量经营上寻找突破口,但我觉得流量货币化还不成气候。”通信专家项立刚表示。 IT专栏作家笨手蛇也认为,至少会面临三大方面的难题:首先是金融监管问题,目前的金融体系已经比较复杂,如果运营商将规模做到上百亿的级别,这个事情就会引起金融监管的注意;其次是财会处理的制约,比如,流量宝主要还停留在流量币兑换为流量、流量再消耗,这样就限制了这种业务的收入和成本确认的财会处理问题;再者是流量交易问题,货币化即意味着可交易,可怎么交易?交易风险又会有哪些? 免费互联网思维初体验 免费,免费,还是免费。在周鸿祎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通篇只写着两个字“免费”。被认为是互联网思维金科玉律的“免费”原则,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企业的独有秘笈,对于国有企业——三大电信运营商而言,免费?哦,那可能是国有资产流失。2014年,通过与民营资本合作,电信运营商终于有了反击的能力。 时间推移至2013年8月,中国电信与网易合作推出了移动社交软件易信,其中最重要的推广举措就是向电信手机用户赠送流量。易信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过亿的用户量,但和独孤求败的微信不可同日而语。 11月,一向低调的微信电话本突然登场,裹挟用户离开运营商语音服务的用意明显。尽管中国移动站出来表示“反正还是要用网络流量,对我们影响不大”,但中国电信随即推出了易信免费通话服务,通话基于传统的电信网络,在没有任何数据信号和Wi-Fi信号的情况下,易信依然可以拨通国内所有固话和手机号码,这比微信电话本只能拨打微信通信录含金量高许多。这个免费大法祭出,意味着中国电信真正有了用互联网产品“涅槃”的勇气。业内专家猜测,电信此举是为了日后电信用户之间免费互打做实验,似回击微信,但意在移动、联通。 果不其然,很快中国移动便发布了RCS融合通信手机“三新·和”。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将从语音业务转向流量经营。它的网络语音电话和微信电话本类似,在网络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走网络,不然就切换到基础通话服务。此外还有类似于Facetime的网络视频电话,以及短信群聊功能。2015年,移动的融合通信服务将在全国5个城市展开实验,“三新·和”手机将在2015年中旬正式上市,并实现全面商用。 从应用到设备,运营商在努力构建免费通话的生态系统。 3、布局:抢夺新入口 近年来,互联网厂商在智能硬件上的布局举措频频,小米推出了智能电视、盒子、智能路由,乐视推出了超级电视、智能亲子产品,360推出了手环、智能路由等等。互联网企业来势汹汹,运营商的IPTV等传统业务受到冲击,更关键的是,如果持续下去,在用户家庭的客厅中,运营商将没有立足之地。在2014年,虽然有些坎坷,但运营商在智能硬件布局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电信、移动先迈一步 三家运营商中,在智能硬件布局上,态度最积极的是中国电信。2014年中,中国电信联合发布了智慧家庭的全新产品“悦me”,包括智能网关、智能机顶盒和智能电视,目标瞄准家庭用户。 “悦me”的发布,体现出中国电信互联网化转型的发展思路。实际上,在“悦me”发布前,中国电信的一些内部人士已在呼吁推出智能硬件产品,“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实际上有两方面,一是平台竞争,一是流量入口竞争”,一位省级电信公司的新兴业务部门负责人士称,运营商希望打造移动互联网平台,但是很难做成功,因为微信的高度难以企及。而在流量入口竞争中,尤其是在家庭市场,运营商则是有资源积累的,此前已经部署了大量的家庭网关,如果顺应智能化、开放式的发展潮流,通过合适的策略能快速切入这一市场,可以做大文章。 同时,在智能硬件布局上,中国电信还引入“外援”,成为微软游戏主机产品XBOX ONE的运营商独家合作伙伴。 中国移动对推出智能硬件产品同样热衷,2014年中期,其盒子类产品“魔百盒”低调上市,并通过京东开始销售,在12月份举行的2014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咪咕音乐盒”也首次亮相。中国移动对“魔百盒”寄以厚望,在其“和家庭”战略中承担重任,为用户提供家庭信息化一站式服务的统一入口。 相比之下,中国联通在智能硬件的布局上稍显落后,虽然提出了“沃家庭”战略,但是并未推出像中国电信“悦me”和中国移动的“魔百盒”类似的硬件产品。 利益博弈遭遇暂时困难 运营商想借智能硬件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客厅中占据一席之地,不过目前来看,遭遇了来自不同部门利益纠葛的挑战,这点在中国电信的“悦me”产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今年10月,“悦me”机顶盒产品在正式上市前遭遇“叫停”风波,多家电视台向“悦me”产品的内容合作方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发去“叫停函”,要求其不得向“悦me”电视盒子传送电视台的相关内容。究其背后原因,还是因为利益博弈,因为在地方电视台看来,爱上电视绕过了他们直接与电信对接“悦me”,使他们的利益遭受损失。 直到2014年底,“悦me”盒子产品何时上市还没有确切消息。“集团公司本来的说法是,爱上电视是有版权资质的,这件事由他们去和地方电视台去谈。但很可能爱上电视并没有谈下来,前些天集团公司要求各省公司去和当地的广电接洽。我们这边已经和本地的广电基本上谈妥了,但只是口头上,纸面协议对方一直还没有签订,”一位中国电信省级公司的内部人士称,“悦me”盒子产品何时能上市目前还是未知数。 现在来看,在中国电信的“悦me”产品系列中,最有可能先上市的就是智能网关产品,据记者了解,电信内部已经在进行测试,有望2015年1月上市。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魔百盒”盒子上市较为顺利,因为不像“悦me”盒子那样具备直播功能,只是纯粹的互联网盒子。其实除了“魔百盒”,民资宽带运营商鹏博士推出的大麦盒子现在也具有一定的用户规模,作为其宽带价值填充的一种手段。 终局:学会适应所有的不适应 传说中,凤凰的每次重生都要经历肉体巨大的痛苦和轮回,也只有这样,涅槃后的凤凰才会有更美丽的羽毛和更高亢的嗓音。互联网企业的进攻来得太快太猛,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在不断为自己注入互联网基因时,所有的不适应都在被迫适应中,在这个过程中,日子依然要过得艰难些,甚至要舍弃些什么。 1、人才内忧外患的倒逼 累觉不爱,是今年出现在通信运营商员工口中最多的词,于是,有些人去了虚拟运营商,有些人去了BAT,有些人去了铁塔公司……而劳务派遣新规,则为运营商戴上了金箍咒,人力成本直线上升,对于向互联网转型的运营商而言,这是市场给它们上的最棘手的一课。 人才流失挑战书 收入下降、区别待遇、指标上升。这是基层员工对运营商累觉不爱的三个原因。 一睁眼就是40多万元的话费充值指标;名牌大学出身,却要天天设摊扫楼卖卡;做了十多年,物价上涨了,收入却不见上涨;功劳没有,苦劳也没有,岗位看不到上升的希望。 年初时,几家虚拟运营商就开始委派猎头公司去运营商内部挖人,最抢手的就是套餐设计、品牌搭建的操刀手。猎头们赤裸裸地明码标价,举着“double”的牌子在公司门口守株待兔。 年中时,中国移动开始清理派遣员工。根据今年3月开始实行的《劳动派遣暂行规定》,派遣员工的比例要降到10%以下。据报道,中国移动劳务派遣员工的比例约为59.6%,将近34万人。这就意味着29万派遣员工要在2015年之前全部调整。山东移动首当其冲地被曝出清退派遣员工,并遭到基层员工强烈的反弹和抗议,在劳务工当中,有些人熬了10个年头才从外包员工转为派遣员工。 年末,通信行业最后一个垄断企业——铁塔公司成立了。一时之间,在三大运营商中间掀起了一股“跳槽热”。在不知道岗位是什么、工资多少的“盲招”之下,报名与招聘的比例还高达6:1。即便如此,仍旧有人抱着“累觉不爱”、“抢滩登陆,作为元老级的存在”,“跟着领导走”这样的心理去了铁塔。 这一帧帧的“怪相”组成了2014年运营商人才流失的挑战书。 混合所有制留住人才 于是,快近年底的时候,中国移动放出了大招,启动了大规模的劳务派遣工转正考试,据一位江苏公司的内部员工透露,第一批考试的通过率在90%左右。通信行业知名作家尚晓蒲则向《IT时报》透露,电信一些地方公司已经开始鼓励59岁以上的员工内退,从而促进企业的新陈代谢。 除了鼓励内退以外,业务外包是压缩派遣员工比例最快捷的方式,采取“网业分离”的模式将装维、营业厅等流动性较大的部门外包给第三方公司。 紧接着中移动又宣布,明年将重新制定KPI考核办法,从以前的36个细项,削减到收入、利润率和经济增加值三个核心指标。这意味着员工不用一睁眼就担心今天的指标如何完成,也不用绞尽脑汁“做”数据。“指标战车的减负将会加强整个中国移动的自主性。”陈志刚说道。 不可否认,运营商人才流失的问题还将持续,但辩证地看,人才流失不失为倒逼运营商的一个好现象。“运营商的人才开始流动,不像以前一潭死水,市场化的冲击让运营商意识到,要调整指标考核方式。”陈志刚说。 为了留住中高端人才,运营商为专业人才打通了晋升通道,移动制定了“专业人才成长通道”,在薪酬方面做出结构性调整。 但是,薪酬并不是中高端人才最为看重的,很多人没有垄断情结,也愿意降薪跳槽到铁塔公司,原因大多是遭遇了事业上的天花板。三大运营商也一直在鼓励内部员工创业,在中国电信放飞天翼视讯、天翼阅读等八大产品基地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又相继将咪咕和沃商店从母体断奶,成立互联网公司独立运营。随着民营资本的进入,员工除了能够得到一定股份外,也接受市场化的洗礼,逐渐消弭事业上的天花板。 2、机制被打开一个口子 毫无疑问,三家电信运营商就是要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与BAT们分一个高下,对于机制樊篱,它们希望顺势而为。 “在原来的机制下,投资和管理都较为单一,现在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集资上找到了突破口,采用混合所有制,令管理上也更加灵活,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认为,不论是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移动,成立独立的互联网公司都是顺势而为。 “一旦市场化后,省公司对新媒体公司的支持肯定会比以前减弱。”知名通信业专家陈志刚如是解释咪咕的未来,他认为,属地化经营是运营商改变不了的基因,各省拥有自主经营权是为了便于发展核心业务。然而,属地化一直是通信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硬伤。 中国电信集团CEO王晓初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提出,虽然运营商业务越来越向集约化发展,但原有的地区式经营却让很多业务难以推出,以“悦me”为例,中国电信推出的主要目的是看中其能打破IPTV的地区区隔,靠全网优势获得节目资源成本和网络成本的压缩。但王晓初却很担心,“悦me”会陷入各地方分公司的扯皮中。 不过,从三家运营商的动作来看,属地化正在被弱化。中国电信这两年通过发展移动业务,逐渐将客服服务系统和资费套餐统一到集团层面,地方对于产品的主动权逐渐被削减。中国联通通过前几年的IT一体化,基本已完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布局。 笨手蛇认为,成立新的互联网公司,关键在于团队的灵活性、激励等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有限介入日常的经营管理。运营商的再造必须依赖新的互联网公司,而这个过程也可以逐步削弱属地化过强的弊端。 3、4G时代的独角戏 对于迈向互联网的通信运营商,未来面临的挑战巨大,现在及之后数年整个行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收入和业务总量增速长期趋缓;语音替代速度加快,流量业务增量不增收的“剪刀差”现象依旧明显;行业内发展失衡或者说“一家独大”现象再次变得突出等等。4G时代一旦出现移动独角戏,将极大影响运营商整体的互联网之路。 大环境进入新常态 考量电信业发展状况主要有两项关键指标:电信业收入和电信业务总量。从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电信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增速回落状态。 2013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7%,但增速比上年回落了0.2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回落了3.2个百分点。这种状况在2014年依然持续,自今年1月份到今年10月份,除了1月份和5月份增速“明显回升”和“小幅回升”之外,其他8个月份基本都是“增速明显趋缓”或者“同比增速持续下滑”,尤其是在今年10月份,电信业务收入单月规模首次同比减少。 业内专家陈志刚表示,出现这一现象由多个因素造成,比如:固话业务快速萎缩和下滑;移动语音业务低速增长;短信和彩信传统业务收入受到OTT业务冲击而“大幅缩水”等等。 陈志刚认为,在没有外部行业变量输入的情况下,中国的电信行业无论是业务总量还是主营业务收入,其增速都将长期趋缓。 “剪刀差”痼疾难消除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运营商的传统业务,比如短信业务、语音业务等等。但运营商并未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移动互联网接入业务带来的收入增长远远低于流量的快速增长,没有给运营商相匹配的收益。这种流量收入“剪刀差”现象在3G时代就已经表现出来,而在更高网速的4G时代,变得更加明显。 在4G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流量套餐资费持续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10月份,国内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创下单月新高,每用户月均移动互联网流量突破190M。而在1-10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58.6%。但是在收入贡献上,表现的并不突出,今年1-10月,非话音业务收入实现5645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同比增长12.4%,其中固定和移动数据同比增长5.7%。60%VS5.7%,“剪刀差”可见一斑。 而且“剪刀差”现象暂时难以消除。一方面,流量定价为主导、语音短信业务附加的融合资费模式未来将更流行,另一方面,流量收入的增长要远低于流量本身的增长,并低于语音、短/彩信萎缩速度,从而持续维持量收“剪刀差”的不平衡发展。 不均衡现象重新突出 无论是在净利润规模还是在移动用户数上,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同中国移动都无法相比。为了改变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现象,在2008年电信重组及随后的3G发牌上,监管部门做了“精心安排”:将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并让它扛起了TD-SCDMA这一国产3G标准的“大旗”。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起码在3G发展初中期,实现了三家运营商在新增用户市场上“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随着4G时代的来临,主管部门“自毁墙脚”,自己打破了好不容易形成的相对均衡的局面。 为了扶持TD-LTE,主管部门让中国移动抢先起跑,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迟迟未发FDD牌照,只是在一些城市进行混合组网试点。 让中国移动提前抢跑,这一做法本来没有错,但是中国移动抢跑的速度和超出对手的距离大大出乎人的意料。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11月底,国内4G用户总数达7584.8万户。在三家运营商中,目前只有中国移动在每月的运营数据通报中单独列出4G用户的发展数量。按照中国移动披露的2014年11月份数据,该月4G用户净增1678万,总数达到7123万户。7123万,7584.8万,以此计算,在目前国内4G市场上,中国移动的份额高达94%。这是令人吃惊的数字! 在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称“2015年4G用户力争突破2.5亿”。很巧,2.5亿这一数字几天前在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的口中也出现过,在12月19日举行的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奚国华表示2015年4G用户计划达到2.5亿。也许数据统计会有误差或是口径不同,但这些信息透露出来的是,明年4G市场上,仍是中国移动的独角戏。 “4G一家独大的局面短期内仍难改变,对于另外两个运营商来说,面对历史用户明显占优、4G发展明显超前的中国移动,并没有太多的牌可打。”电信业独立分析师付亮表示。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主管部门应变化思路,尽早给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发放4G牌照,再拖下去失衡局面将更为严重,监管政策待优化。 文章来源:钛媒体 作者:钱立富、李栋、孙妍、章蔚玮、郝俊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