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天琦
从2014年年初打车软件砸钱,到2015年年初专车软件发放各式各样的红包优惠券,让大众体会到了专车竞争带来的满足感:红包满天飞,开车坐车都优惠,一发红包就抢没。但最近在红包热度再次升温之余,以分享经济为基础的专车服务业却遭遇了一盆冷水。
去年10月份,沈阳把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营运的私家车辆定为黑车,规定一经发现就处以3万至10万元不等的罚款。随后北京、南京、上海等也纷纷对专车开展“整治”。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个城市叫停了专车服务。但在打车软件被日益接受、专车服务应运而生的今天,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此表示反对。
巨头怎么玩“专车”?背景深厚,竞争惨烈
百度通过易到推出百度专车,阿里通过快的推出一号专车,腾讯通过滴滴推出滴滴专车,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都已经开始布局商务租车市场。加上洋巨头Uber宣布在北京推出专车服务,以及租车领域的资深玩家神州租车一月份也入局推出神州专车。比打车应用更激烈的专车市场竞争,犹如诸侯纷争,大战一触即发。
根据来自后台数据的测算,仅中国几个一线城市,每天的需求量就上千万次。巨大的专车市场让资金不断涌入,滴滴打车率先对外宣布完成新一轮超7亿美元的融资,随后快的宣布D轮融资6亿美元,而易到用车也刚刚宣布融资80亿元。传统的打车软件纷纷开始大规模烧钱推广专车,阔绰的专车红包致力于让用户领略“任性”快感,目的其一是为了培养消费者的专车习惯,其二是迅速占领专车市场。
专车之困:市场大潜力与现实大争议并存
一面是投资者对于专车服务市场的热情,一面是监管者的冷淡、传统人士的质疑,专车服务大热的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境。品途网记者认为困境主要来源于三方:政策监管尚未明晰;专车服务体验有待改善;与传统从业者利益冲突。
(一)绕不开的政策监管
专车服务首先就面临地方监管部门的打压,如作者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近日,交通运输部明确表示,各类“专车”软件公司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运输供需撮合平台,而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树立品牌意识,承担应尽责任,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可以看出,各方的对专车的整治主要集中在私家车上,而没有将专车服务一棒子打死。
业内人士指出,“交通运输部首次为专车服务划清非法和合规的界限实际上是为专车的正规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私家车来源不明、鱼龙混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乘客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些车辆和人员被清除出专车服务,是专车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但也可以看出交通部提高了专车准入门槛,各家公司如果想要继续就必须建立专业化出租车队。
对策:专车公司怎么办?
“正规军”完全不受影响:完全自营的AA专车平台(属于AA租车)和新“入行”的神州专车在这场风波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两家司机都拥有雄厚的租车母公司作为基础,司机统一招聘,劳务派遣。它们不需担心私家车非法挂靠的问题,可以有效规避政策风险,因此有望成为得到政府认可的“专车正规军”。
成立租赁公司培养专业队伍:一直以私家车挂靠租赁公司为主要模式的易到用车获得了一笔巨额80亿元的融资,并成立了自己的汽车租赁公司,目的就是为打通轻资产的互联网技术平台、重资产的租车公司和金融业务之间的通道,建立专车行业的创新模式。
与租赁公司合作,加强资质审核:一号专车表示其一直通过与租赁公司进行合作来提供专车服务,所以在“私家车挂靠”这道门槛上,他们会加强对租赁公司的资质审核。滴滴与易到相似,最大的问题也是车辆资质的问题,它们都是以私家车挂靠为主的模式,所以也会是政策重点打压的对象。对此,滴滴专车表示, 他们正在与监管部门交涉,希望能为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帮助,比如与交通执法投诉处理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及时协助他们处理相关问题。
新生事物在推动监管做出反应和调整,而监管也同时在推动这些公司持续创新。这两者相互博弈其实最终目的是为顾客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服务。
(二)服务体验:限制“专车”的又一根绳索
对于专车的服务体验,消费者最关注的无外乎就是安全问题,其次是消费的便捷性。
1、“专车”安全吗?
从专车成立之初,其安全性就一直被大众质疑。首先,专车司机的专业性质疑。一些专车服务公司招募的司机,只要有驾驶证和身份证就可以加入,非专业司机有一定的驾驶安全隐患。其次,出了问题理赔是难题,正规出租车都有营运资质,上了保险,遇到问题不能拒赔。但是没有运营资质的车辆,一旦出现问题理赔就是个麻烦。
对策:安全质疑敦促专车服务公司建立赔付体系
关于司机的专业性,上文已经提到一些专车公司的解决方案,但建立有效的赔付体系,防患于未然才是安全的根本。
一号专车近日成立了一亿元的乘客“先行赔付”基金,对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在营运过程中发生的保险事故,由该基金先行赔偿,以提高乘客的安全保障。最高一单赔付额度可达 50 万元,并且一年不限次数。显然,一号专车是冲着“出行安全”这点去的。
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做法相似,同样建立了保险赔付体系,但并非先行赔付,而是滴滴进行责任兜底。发生事故后,如果是车辆责任,则由租赁车公司来赔付;如果是驾驶员责任,则由劳务公司来赔付;如果超出赔付范围和金额,则由平台完成余下的赔付。具体做法是:在车辆和司机已有保险机制的基础上设立“基金池”。该“基金池”委托中国人寿设立管理,前期滴滴专车平台投入 100 万人民币保底资金,每次订单服务后再从服务费中投入 1 元。
建立有效的赔付体系,保障顾客安全,是专车服务中不能绕过的一道坎儿。但目前明确建立赔付体系的却只有上述两家公司。
2、专车服务体验可改善地方还有很多
除了安全问题,服务的便捷性也是消费者关注的。专车主要服务高端商务人士,包括是定点接送机、企业接送等,还能开具发票用于报销。但目前的高端的专车服务,也有些不便。如约车后,最先抢单的车辆将被系统自动匹配,消费者不能自行指定车型。付款需要通过微信支付,发票事后才能快递给乘客,给乘客带来了很多不便。这还需要专车服务公司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支撑,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
对策:等待时间,等待技术
尽管专车在很多服务体验上可谓考虑周到,如不少专车服务提供商甚至在车上备好了纸巾、水和充电器;司机白手套,礼貌有加,甚至要为用户开车门等,专业而贴心。但这并没有掩盖上文所提到的痛点,在笔者看来,专车服务若想进一步赢得用户的心,还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继续进行改造。当然,从目前笔者所了解到的消息,还没有看到应用于当下专车服务的成熟解决方案。这需要时间,相信用户也愿意给出这样的时间。
(三)出租车不干了!如何处理与传统业者的利益冲突?
目前,传统的出租行业从业者大多对专车持有反对或质疑意见,主要担心专车抢占正规出租车的市场空间,不仅让传统出租车公司利润下降,也让本来就负担重重的“的哥”更难生存,从全国范围看,已有多次“的哥”抗议的事件发生。专车在人性化服务方面确实胜出传统出租车行业一筹。但“体制内”的“的哥”对于提高服务质量却有心无力。除了高昂的份子钱”出租车司机每年还要支付各种保险、使用费、维修检查费等。专车的热火朝天的形式的确让传统从业者有强烈的危机感。
毋庸置疑的是移动互联网开启的城市交通变革新时代已经来临。眼下确实让传统出租车面临压力,但“专车”服务的鲶鱼效应,也是改变“份子钱”模式,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的方法。网络专车服务似乎也让传统出租车司机有了更多选择。目前滴滴专车、一号专车、神州专车都在大规模招聘司机,给出的待遇也是相对优厚,清退社会车辆,拥有专业化的专车队伍已经是大势所趋。
司机是多了就业选择,而最传统的出租行业的“垄断者”们就没那么好过了。因为他们在传统出行模式中获得了很多利益,新的出行模式改变必然致使他们的利益受损,他们最不希望变革。但是这很难阻止已经火热起来的“专车“这个新事物发展。
结语
据调研显示:逾八成网民支持专车创新。而据腾讯网更大规模的网友投票显示,66%的网民愿意选择专车服务。对于专车持支持态度。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傅蔚冈表示,“打击专车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北京市场有两三万辆‘黑车’且危害性大,而专车服务很完善,甚至配有相关保险。如果各个地方都打击专车,那会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出行需求。”
出行方式多样化是大势所趋。专车服务给消费者更多便捷,提供了更高质量服务。只是眼下还需要完善服务配备,解除消费者和管理部门的后顾之忧。而对于相关监管部门来说,也需要时间来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诸侯纷争”的专车市场规范发展。市场竞争和科技进步终会超越当下的局限,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现在处在争议声中的“专车”会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李拜天 转载自:品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