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城市”,看微信之死

1 评论 13834 浏览 3 收藏 9 分钟

摘要 : 大厦将倾前,并不会是一片衰败景象,往往只有一些衰败的细节。当积累达到了一个点,轻轻推动下,整个事情就不一样了。微信,你危险了!

和很多人一样,我是一个工作和生活都很依赖微信的人,像张小龙设计的那样,拿微信做平台,做入口,在上面读文章,做自媒,维系朋友,产生消费。

但是两会后的不久前,小马哥提出了“互联网+城市”的概念。如此描述微信的未来,微信将成为载体,将百姓身边的衣食住行及政府各项公共服务集体“搬”进微信,百姓动动手指便触手可得,从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互联网+民生”、“互联网+政务”、“互联网+产业”等多个模块。

这个变化让人大吃一惊,第一感觉是,微信也许会更加好用,但绝不会再好玩了。我开始回忆,最初为什么使用微信,以及离放弃微信还有多久。

一、生于轻,死于重

把产品做简单,自己先变傻瓜。—-微信  张小龙

张小龙在最初介绍微信的产品观时曾经说过,“少即是多,把一个功能做成一种极简的体验,这个难度非常大”。在微信3.0以前,免费短信在利益上吸引力有限,图片分享市场并不认可,产生内容的门槛远比预计要高,直到微信摇一摇的出现,用户骤然突破2000万大关。

那时的微信很轻,轻到只是个酷酷的应用,不需要任何Tip和文字说明书。但是承载了“互联网+城市”的微信无比的重,重到几乎违背了张小龙之前所有产品观,“聚焦、主干清晰、一维、拒绝个性化、不让用户选择等等等等”。甚至微信开始涉猎线下传统行业,“希望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帮助政府和百姓带来一些切实的改变,今后百姓在手机上滑动指尖,就可以享受行政服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了。”听起来,微信似乎放弃了追求简单极致的年轻人,开始服务渴望方便坐车和交煤气水电费的大爷大妈了。

“互联网+城市”也许会让微信变成我们完全不认识的模样,但微信的衰落也许早有隐患。

二、生于自媒体,死于自媒体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微信公众平台 首页语

在这样极有蛊惑力的号召下,大量原创作者扎根微信。自媒体的大量内容给微信带来了极大的价值,让微信除了通信工具更具有了媒体和知识平台属性,朋友圈变得更加热闹。

但热闹的背后,却是一次次食言与失望。微信平台不仅没有为这些内容的产生付过一分钱,而且也没有为原创自媒创造良性的盈利机制,反而是各种刷粉的公众号,用简单的内容拼凑,蛊惑的图片,与内容不符的标题党,诱导性的转发来吸粉、打广告,粗暴的运作反而活的很潇洒。在无序繁荣的背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娱乐作品,拉低的是整个微信平台的内容品味。越来越多的原创作者,发现这里不是家,鸡蛋还是要放在多个篮子里,没有造血功能的平台,还能坚持多久呢?

三、生于新鲜,死于平庸

如果说微博是广场的话,微信就像客厅。—-(德)雷克

除了错位竞争取代了微博的霸主地位,微信真正干掉的是短信。比起上个世纪的短信产品,微信就是革命的新力量。客厅式的熟人圈子,友好的互动交流方式,方便的图片处理,语音、视频的玩法都够新鲜。但是当这些功能都被接受并习以为常的时候,微信没有尝试变得更酷更新鲜,而是去努力开拓末梢市场,试图做平台做用户绑定。当微信不断征服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时,最开始的那些追求新鲜和酷的发烧友感受到的只有无爆点,平庸化和廉价化。比起离开一个广场的成本,离开一个客厅也许要容易的多。

四、生于社交红利,死于社交红利

“微信不是营销工具”。—-微信  张小龙

未来的消费冲动不来源于广告,而来源于朋友的推荐,秀生活之余也影响着朋友的消费决策,这被称为社交红利。微信有4.68亿月活跃用户,这么高的曝光量,谁能忍得住这种诱惑,最后的背离初衷也是人之常情。一时间朋友圈面膜、尿不湿与500强齐飞,山货共vivo一色。但事以愿违的是,我们看到的大多不是朋友良心推荐,而是又一个朋友开店后永无止境的刷屏。每多一位,我都默默取关了他的朋友圈,然后默哀自己又失去了一个微信好友。微信实现的也许不是社交红利,只是社交广告罢了。然而,一个贴满了广告的客厅,你还会把他当做家吗?

五、生也忽然,亡也忽然

一个网络的价值随着其用户数量的平台数增加而增加。—-梅特卡定律

社交网络只有不断扩大,价值才会持续增长,反之当一个网络不再扩大时,几乎就已经可以宣布死亡。微信便捷的添加朋友的方式,曾经让这个社交网络价值不断加大,通讯录里不断爆出的新朋友让人激动。但是到了今天,你的通讯录多久再没有提醒过你了呢?当我们的朋友都有了微信时,微信静止了。喜欢晒的,喜欢炫的,喜欢装的,喜欢沉默的,总是那些我们已经熟知的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静止有时就意味着死亡。

“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引爆点》

大厦将倾前,并不会是一片衰败景象,往往只有一些衰败的细节。当积累达到了一个点,轻轻推动下,整个事情就不一样了。比如你发现越来也多的朋友不再更新朋友圈了,比如你发现用微信联系好友他们不再及时回复了,比如不断有人和你讲他再找不到打开微信的理由了。《引爆点》中提到,当这个数字达到20%的时候,一切就被引爆了,到时看似坚不可摧雷打不动的事情,也只需要轻轻一触。

文:王峰  故事书团队成员

来源:百度百家

原文地址:http://gujia.baijia.baidu.com/article/51303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比起离开一个广场的成本,离开一个客厅也许要容易的多。”
    个人不太赞同这句话,客厅里大部分是和你强相关的人,这些人你天然需要和他们频繁发生互动,如果离开了客厅就找不到他们的集合点了。广场反而容易离开,弱相关的人太多,大多数人也只是瞧个热闹,不会有强烈的互动需求,在这个广场可以瞧热闹在别的地方也可以。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