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认为未来的职业化教育,会是个巨大的风口

3 评论 4104 浏览 40 收藏 16 分钟

职业化思考,正以一个缺口的形式徘徊在传统教育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边缘,极具稀缺性。

一、你需要职业化教育,但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先来看一下这两个问题:

  1. 考研还是工作?
  2. 为什么社会的巨大财富总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

这两个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却反映着两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成本和稀缺性。

当你选择了考研,就不能马上工作,而工作带来的价值,就是你选择考研的成本。而这些所谓的价值,都是没有实现的选择,你无法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价值,只能靠想象,所以在成本的角度里,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只是不同而已。

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最后都需要回归到社会中去创造价值,而价值高的事物,往往都具有稀缺性。就像信任是稀缺的,高素质人才是稀缺的,在珠穆朗玛峰上,氧气是稀缺的,所以在对应的场景下,它们都是昂贵的。

富豪们之所以拥有着社会巨大的财富,因为他们都掌握着社会上众多稀缺性的东西,例如:资源、渠道、学识、胆识、注意力、人才等。这都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具有强烈的稀缺性,社会上的存量自然没有很多,能获得或拥有的人真的少之又少。

财富创造条件的稀缺就导致了少数人掌握着社会的巨额财富,这是问题的根本原因,二八原则只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解释现象。再回过头来看看上面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我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还原事物的本质?

这是我长期刻意练习的结果,因为我的职业,要求我凡事都必须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去看待问题,否则就会铸就大错,影响结果。

这就是职业化思考。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每天都需要接触到无数个产品反馈,基本都是现象级的问题,有些是客服的反馈,有些则来自用户的吐槽。他们大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里,描述一下发生的事情,但针对产品的改进和优化,并没有给予真正的解决方案。

这时就需要不断地回归事物的本质,去定位最根本的问题。好的产品经理能迅速定位到问题本身,在严厉的成本控制条件下,用效果最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尤其在初创企业里面,这种思考的方式能为团队为投资人能节省一大笔战术性试错的开销。

为什么好的产品经理这么难找?

因为在行业里,产品经理的职业化思考是稀缺的。

市面上大部分的产品经理都是业余的,他们没有通过刻意的练习,无法做到职业化思考,甚至不知道这里面都包含了什么。毕竟这些在学校里没有人教,市面上也没有正规的课程,工作的时候更是忙到没有时间复盘。

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技能和知识都有了保质期,传统的校园教育和模式越来越难以覆盖时下所需的职业技能。大部分教材的编著、梳理和出版都具有了一定的滞后性,那些对现实工作有指导作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却仅存于时下精英的脑海当中,尚未被挖掘。

职业化思考,正以一个缺口的形式徘徊在传统教育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边缘,极具稀缺性。

二、知识有了保质期,二次教育的场景将趋向高频

中国曾是个劳动力输出的大型国家,技术进步带来了效率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机器将会替代现在的人力成本,而更多的机器和服务,却需要大量的人才去维护和创造。

你可以理解为:社会某部分职能的劳动力需求会减少,然后在另一个新的领域里不断吸收新的劳动力。

就像《为什么高等教育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深度思考》这篇文章中说到的例子一样,银行虽然少了柜员,但自动开户的机器需要设计和维护,这时却需要许多精通程序设计的工程师。

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减少的这部分劳动力会经历:失业-学习-再就业-再学习-再就业,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频率会逐渐加快。

技术在更新,社会在高速发展,每个行业的知识都会有保质期,在到期前没有及时补充新知识,面临的只能是淘汰、叹息和平庸。

按照现在的速度,每8年就有一轮新的技术迭代,各行各业大概每10年就会重新洗牌,在经济的美林时钟里面,再学习-再就业-再学习,将会是常有的事。

可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社会大浪潮推动着劳动力的更替,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对持续教育的强烈需求。

持续教育并不是指简单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行业新技术层和旧技术层之间的链接,这是每个行业持续优化产业链的一条必经之路。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对劳动力的转变,现在转变的速度快了,转变的频率也变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将迅速失效,取而代之的会是新教育模式的出现。

三、新教育 VS 旧教育,教育机构直指科技公司

每当分析一个行业,我们总是需要多角度地去拆解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市场、用户、痛点、场景、竞争和体验六大问题的分析和拆解,下面我说一下自己的个人思考:

(1)以前的流量过于分散

传统的教育机构只有门店,获客渠道单一,流量的方式只能来源于线下。对于自身品牌没有很强的机构来说,流量的获取是稀缺的,是被动的。

新的教育类场景,线上和线下都有对应的渠道,在线的教育类场景触达门槛低,用户接受程度高,形成网络效应的传播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在以前教育机构都是分散的,只要没有网络效应,永远都是分散的,但机构的总数却是固定的,因为有教育需求的人数不可能无限地增长。

但在未来,尽管在最初的阶段,流量依然是分散的,但因为有了网络的效应,流量会变得越来越集中,且越来越精准,也越来越贵。

我们比以前更能专注地服务这群用户,更容易找到他们,因为他们走在了一起。这个时候,我在为一群人提供有关联的服务,我的核心是这群人,而我的服务是没有边界的。

我不拿服务匹配人,而是根据人来匹配服务。我不只是深耕在教育的领域,而是多了很多横向发展的可能,然而这群人,却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主要推手,那群最接近金字塔中上部分的高知高质用户。

(2)传统教育要么没有数据,要么没用数据

传统的教育机构,大部分仅对用户的学习账户数据做记录作用,因为只有线下场景的关系,收集不了用户的行为数据。新的教育类场景,不仅储存了用户的账户类数据,还记录了用户行为数据,这部分是属于“活数据”。

活数据具有反馈及时、流向清晰等特征,无论从推广渠道的反馈、用户学习的情绪、教育方式的调整、机器学习等方面都能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普及,是用户数据采集的标志,在90年代初期,互联网在中国生根发芽,这个时候大部分的触网用户为18-28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75后和85后。

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用户的数据只能在“后半生”采集,而50后、60后的用户更是难以采集。但可预见的是,90后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军,而95后和00后这代人的用户数据是可以“全生命周期”的形式采集的,无论是购物、教育、社交和出行,所有的行为都将有迹可循。

这意味着,在新一代人当中,更多的场景将被赋予了数据智能,数据就是用户的画像,这方面是很具有想象空间的。

(3)技术应用成本降低,应用场景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机构,对于市面上的大部分新的技术,都没有应用场景,这当中有个重要的原因:以前流量过于分散,机构自有用户不多,技术应用成本过大,而且当时的技术应用层价值较低,但价格偏高。

现在人多了,流量更集中了,我们可以去“团购”技术,降低技术应用的场景,我特别欣赏作业盒子创始人说的一句话:

我认为,当一天管理一千个包裹、一万个包裹的时候你是物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但是当一天管理一百万,一千万个,一亿个包裹的时候就不是物流行业了,而是科技行业。

这是一个对用户量级判断的问题,如果产品的需求高频,市场肥沃,在百万级甚至是千万级别以上的日并发量里,产品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的转变,提升是挺吓人的。

而传统的教育机构,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未来的教育公司,应该是一间科技公司。

(4)产品服务的稀缺性在转移

中国自古以来宣扬的填鸭式教育,一直都为世人所厌恶。

在传统教育的年代,资源和技术都有限,为了追求整体的人文发展,只能先忽略个性化的教育,进行共性化的惠民教育。

在上一篇文章《为什么高等教育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深度思考》当中我们就有分析过,教育本来就是一件“个性化”十足的服务行业,皆因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各不相同。

当知识稀缺的时候,知识本身是值得付费的,表达知识的方式并不会显得很重要,因为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知识本身,但却仅限在新知识迸发,新技术更替的年代。

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发展成熟了,一部分知识也沉淀得七七八八了,这个时候它们就变得不那么地稀缺了。相比起上一个阶段,表达知识的方式才是真正稀缺的,此时知识本身并不一定值得付费,但表达知识的方式却是值得付费的。

对于需要应用知识的用户来说,一个好的表达方式,它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在信息泛滥的今天,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也同样是具有稀缺性的。

四、写在最后,想在未来

在之前的文章《理解市场的两个关键因素,让你的产品从零到一正向增长》里,我们有分析过,行业当中竞争的关键因素,将会成为这个行业里面竞争的胜负手。

这是一个判断市场稀缺性的过程,我们尝试在教育这个行业去思考,什么才是未来教育行业真正稀缺的东西?

我们回想一下,为什么传统的教育行业不行了?到底是什么导致它不行?

因为传统的教育,已经给不了我们所需要的指导了,我们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上课,却未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大部分的信息如同过眼云烟。这不是我们的学习能力不行,而是现在的知识,以及表达方式都严重过时了。不具有“指导作用”的知识传授是目前教育行业最大的问题。

用户在看完你的文章、学习完你的课程后,能获得启发,能立刻应用在工作当中,能马上操作和实践,甚至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改变,这就是用户价值最好的体现。

知识的“指导作用”,就是赋予知识的使用路径,这将会是未来教育行业真正稀缺的东西。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使用的那一刻,才兑现出他最大的价值,否则都只能算是一种无形资产。

「免费的信息是过载的,有效的知识是稀缺的」,在具有“指导作用”的基础上,谁可以给用户提供节约时间的服务,谁就是有付费价值的。

你觉得呢?

 

作者:雅格布,微信公众号:雅格布(ID:jacoblab)

本文由 @雅格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1.所以大学课堂学生昏昏欲睡,是因为知识表达方式太落后了。
    2.在核心内容都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人类会选择最快的“变现”的那一个。
    3.等到下一波技术革命到来后,内容的稀缺性将再度体现,方式次之,轮回。

    来自北京 回复
    1. 明白人 😉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