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QQ到陌陌再到?陌生人社交的第四个风口来了

1 评论 13688 浏览 31 收藏 16 分钟

社交一直是中国互联网的强势应用,甚至在16年前QQ诞生之前已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交应用还是大多数刚学会上网的人的启蒙应用──80/90后是从申请QQ号开始学会上网的,而这两年他们的父母从申请微信号开始学会上网。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社交产品十多年的老兵谈下这个话题,希望用这篇文章梳理下几代社交平台的历史脉络,并试图发掘下一代社交平台的一丝端倪。

社交平台有很多划分依据,从关系的来源看,可以分为陌生人社交(关系源于线上)和熟人社交(关系源于线下)。还可以分为侧重内容的平台(比如微博)和侧重人和关系的平台(比如陌陌)。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侧重于人和关系的陌生人社交平台。当下主流社交应用微信,更多是基于熟人通讯录建立关系,所以在本文就不再探讨。

做社交创业的项目层出不穷,但能说站在风口上并能称霸一时的并不多。如果以20亿美金以上的产品作为标志,可以把国内已有的陌生人社交分为3代──QQ、QQ空间、陌陌。刚好,上个月出的信诺数据报告中,这3代产品都宝刀未老,都还落在2015年Q1移动应用月度覆盖率Top20以内。

2032288264

(一)前三代社交平台的演进

2033593658

从创立时间来看,这三代平台“碰巧”都间隔了五六年左右。这是个巧合?还是某种力量的推动?

纵观产业史,我们会发现,产业变迁最强大的动力是来自于基础设施升级的推动。社交也是如此,使用社交产品的用户人性其实亘古未变,每一代社交产品的演进,动力更多来自于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的推动。让我们看一下这三代社交平台和基础设施升级的关系:

2034059436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主要有两种方式:

 新平台的出现。

1999年左右,互联网的应用在国内开始跨越鸿沟走向大众市场,使得中国人第一次在一种电子媒体上进行社交活动变得可能,大量的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开始蓬勃发展,甚至伴随着这一进程,网恋文化逐渐登场,以《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代表的网络小说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了顶峰。而第一代社交王者──QQ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始野蛮生长。

2010年左右,用户的在线时间开始大规模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移动互联网全新的LBS特性及设备随身携带导致的高在线时长更是引发了第三代社交平台的大浪潮。陌陌作为这一轮竞赛的胜出者也成功晋级进入了IPO俱乐部。

流量资费的下降

2004年左右,PC互联网时代,正是在这一年,国内的宽带网络(ADSL)开始大规模普及。而正是由于这种带宽增加、流量资费的下降使得当年的各种web2.0应用成为可能──在拨号时代在各地小网吧有过上网经验的人应该能感同身受,那时候在网吧除了听到QQ的“滴滴滴”、“叩叩叩”提示音之外,不要说什么2.0应用,就连打开普通网页都极为费劲。

04年左右,大量的SNS平台开始出现,百花齐放,大都充分利用了宽带普及的红利,在线拍照、个人相册和主页装扮这类以图片为核心的应用开始风靡一时。在国内的陌生人社交领域,51.com(我的老东家)和QQ空间乘势崛起,一时瑜亮。竞争虽是残酷的,但总是造福用户的,当年不知有多少还买不起数码相机的骚年们使用了这两家的在线拍照功能在网络上留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张自拍照。竞争的最终结果是QQ空间携IM之威而更胜一筹,腾讯继续引领第二代陌生人社交的潮流。

2015年的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再次到了一个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的风口。而这次的风似乎来得更劲,除了4G网络的大范围铺开,甚至还有总理亲自发出号召要求手机流量资费下降。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一个20亿美金的社交平台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我的答案是Yes!

2034210486

(二)演进的底层逻辑

以上分析只是论证了网络基础设施4次大的升级给陌生人社交平台演进在时间序列上的吻合。当然,只有深入到行业的内核逻辑上再进行分析,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行业演进的规律。任何陌生人社交平台在产品上都可以分为配对和交互两个部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四次升级是如何催动四代社交平台在这两条路径上的演化。

2034366333

从上图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基础设施的两种升级方式分别影响着两条演化路径:

1. 新平台的出现推动着社交平台在配对方式上的演进。当PC互联网出现的时候,不管是QQ还是空间,用户的展示都是用在线+同城作为主要维度,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当新平台移动端出现的时候,配对方式一下子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许多人应该还能记得第一次用陌陌看到同一栋楼里天天擦肩而过的MM时的神奇感受吧。

2. 流量资费的下降推动着社交平台在交互方式上的演进。上文已经分析过ADSL的普及给行业开启了新的机会之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4G的普及和流量费的下降也必然推动行业出现新一代霸主。当然,历史也不是简单的重复。首先这一代创业者最大的福音是腾讯已经不再把所有社交领域视作自己的禁脔。其次,在移动端,图片不仅仅是满足了装扮类需求,更因其与实景、地理位置的结合从而开启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极大的商业价值。

(三)图片之于社交的底层意义

人类自蒙昧开启以来,性别便有了分工。男性擅狩猎,女性爱展示是百万年进化史铭刻在人类DNA中的底层核心代码。线上社交亦如是。

男性的狩猎倾向在线上体现为搭讪行为,女性的展示倾向在线上体现为装扮行为。

在PC、移动两个平台刚兴起的时候,带宽和网速限制了女性的展示倾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的QQ、陌陌上,男性的狩猎(搭讪)行为得以充分的释放。

陌陌约炮的名声便由此而来,唐岩也说“我不认为我们完全无辜”。(但如果我们就因此认定陌陌只是个one平台,未免失之偏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这篇几百楼的回帖,你就可以看到现在的学生有多少是在陌陌上认真谈恋爱的。)

在这种生态下,女性更多是作为一种猎物而存在着。在QQ或陌陌上注册过女号的朋友应该对这点深有感触,只要性别为女,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搭讪。一开始还能享受这种受簇拥的感觉。但是时间一久,会发现猎手垂涎的不过是自己身上的鲜肉而已,作为猎物自己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所以,平台的生态便逐渐失衡,猎物逐渐流失,猎手也失去生存的根基,最终平台被迫转型。

当然,QQ的转型是非常极其十分成功的,在陌生人社交的土壤上发育出了成熟的社交图谱,最终孕育出千亿市值的腾讯大帝国。陌陌的转型就是在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相对于一些人的批评,我个人表示谨慎的乐观。虽然陌陌不大可能重现QQ的辉煌,但摆脱约炮标签成为新一代泛陌生人社交平台前景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在带宽和网速的限制解除之后,社交平台便会演化出更有利于女性展示的生态设定来。而纯文字的对话就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以图片互动为核心的社交平台就顺势崛起:

PC互联网的带宽限制解除后,QQ空间/51.com顺势崛起;

移动互联网上,这两年一大波图片社交应用向我们袭来。

2034534407

在2005年的那拨社交浪潮中,在线拍照(大头贴)、主页装扮、个人相册等等以图为核心的重量级应用陆续登场。再加上女生天生爱分享的特性,空间类网站火爆一时,甚至连周边的空间代码站(国外也是类似,像myspacelayout.net这种周边站都有上百万流量)。

顺便说个题外话,此处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PC上,一个网站可以囊括很多应用,比如刚才说的那几种应用当时几乎成了每个SNS网站的标配。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应用都可以做成一个独立APP并且做得很大。

(四)兴趣社交的路径选择问题

最近,陌陌6.0的改版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6.0版被认为是陌陌“淡化异性社交,使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加丰富”的重大举措。在这个版本中,陌陌使用6个维度串联用户,包括:学校、家乡、小区、工作地点等等。用户填完身份资料后,陌陌会将相似信息的用户相互匹配。

探究陌陌和豆瓣在这点上的差异,这点本质上关系到兴趣社交的路径选择问题。

对陌陌而言,从异性社交起家,继而通过让用户填写个人资料转型兴趣社交。这条路的好处是快,异性社交的强大刚需迅速堆起了陌陌庞大的流量,在这么多用户的盘子上做兴趣社交,网络节点众多,使得可以产生各种神奇的连接,陌陌未来会有非常大的想象力。

让我们看看另一位兴趣社交大拿──豆瓣的做法。豆瓣的做法似乎显得更为有趣。豆瓣并没有让用户填太多资料,但从结果上看,豆瓣用户的个人形象却更加丰满,哪怕是一个很普通的豆瓣用户主页上,都能看到这个人喜欢了几十种书、音乐、电影、小组…豆瓣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豆瓣把内容放到了兴趣之前。

对豆瓣的用户而言,并不是一下子把自己想看到书、电影之类一次性写完,而是在经年累月使用豆瓣的过程中一次次累加起来的。遇到好书点下“想看”,看完好书点击“看过”、“评论”……在一次次与内容互动的过程中逐渐使用户的个体形象丰满起来。而且这样的做法让豆瓣更是筑起了高高的护城河──用户跟内容互动的越多,豆瓣的内容就越丰富,内容越丰富吸引了越多的用户──一个完美的自我增强的循环!

新一代图片社交应用或许在这方面能比豆瓣做得更好。比如Nice,没有像陌陌那样用6项资料就把用户限死了,而是鼓励你贡献各种各样的照片,而且在给照片打tag 这个事上比豆瓣做得更具拓展性(不像豆瓣那样被一个标准的书目数据库限制住)。

当然,Nice从内容到兴趣社交的过程中,让用户基于内容的互动显得得心应手,但“建立关系”上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Nice最近做的“找朋友”、“小圈”可视作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的新尝试。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个应用──本地。本地让照片实现了基于地理位置的聚合,很多内容很有趣。但“本地”没有像Nice和豆瓣那样帮用户累积tag数据,没有丰满的个体形象也就妨碍了其用户间建立连接的效率。

大风起兮云飞扬,烽烟四起兮群雄现!在第四代社交平台的风口下,各路英豪各有各的玩法,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不同的路径决定了不同的效率。

本文转载字:虎嗅网 作者自我介绍:王武佳,前51.com副总经理,3年前创业,做过腾讯开放平台上最大的非游戏应用。2015年重新出发,打磨下一代社交的移动应用。我微信号:facekook,望与同道交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魁拔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