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六一儿童节,哪儿蹦出来这么多大孩子?

0 评论 7379 浏览 3 收藏 8 分钟

按往常写文章的节奏,应该是巡视各大搜索门户或者App,像这样:

QQ20150602105254

QQ20150602105306

然后分析一下运营的各个环节,或者交互和展现的细节这样,看看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点。

不过儿童节不太想这么写,为什么呢?

因为朋友圈被装嫩刷屏(90后偏多),群里也有各种祝福,还有一些跟我要红包的“小盆友”花光了我的零钱!!!

13.pic

从哪儿蹦出来这么多熊孩子?

赶紧回屋翻翻心理学,找到了那个拒绝长大的孩子——小飞侠彼得·潘

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银幕。

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

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而“彼得·潘综合征”,说的就是现实中一些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Come from——百度百科

嗯,多少能解释一点儿了~不过今天的Point不是在各种小飞侠上,做产品三句话不离老本行,了解用户的心理状态,对做产品,做运营大有裨益。

就六一儿童节的各种运营活动来说,某种程度上也是抓住了用户心里的“小飞侠”。

调侃也好,凑热闹也罢,毕竟现在大家生活、工作上承担的事情都不少,儿童节,有孩子的跟孩子一起疯,没孩子的卖卖萌……

抓好这个点,不管是怀旧风,还是秀下限,都能耍的不错~

比如,51talk的H5

9.pic

美的朋友圈

4.pic

还有最爱的woshiPM

5.pic

多啦A梦的怀旧风也刮了好一阵~

640-3

这就是所谓的对“人性”的把握了。

在合适的时候,把合适的内容呈现给用户。

好的产品体验,一定离不开对用户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充分了解和把握。这不是光说说就会了,真心多看书。

天天泡在公众号或者各种产品分析文章里,方法论啥的,有用吗?肯定有用,但千万别陷进去,还是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来做产品才好。

重新翻了《设计心理学》

Q20150602105534

理想状态下,用户模式应该与设计模式相吻合。但实际上,用户和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系统本身进行,也就是说,用户得通过系统的外观、操作方法、对操作动作的反应,以及用户手册来建立概念模式,因此系统的表象格外重要。设计人员必须保证产品的各个方面都与正确的概念模式保持一致。

用户获得的有关产品的全部知识都来自于系统表象

以上是书中内容,反复看几遍很有用,推荐阅读。

可以看到,系统表象和用户模式之间都是有交互的。

而设计模式和用户模式之间的交互,就是大家常说的用户研究。

我们要用心研究用户每一次操作背后的动因,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心之所向。如此才能想办法满足用户的需要,带来好的用户体验。

如何做好?自己经历所限,只知道两个,一是基于用户路径,将用户行为分解,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都是我们要仔细斟酌的地方。

就像我们做项目管理或者软件开发,都是要把一个个问题Breakdown,分成一个个模块,解决了小问题,大问题就没那么难了。

二就是基于用户的行为习惯,特征,思维,文化差异等定性的因素来给用户好的体验。

这也是最要下功夫的地方,当我们把用户路径和用户心理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好的体验就不难了。

最好的例子还是微信,6.2版本的更新除了“收钱”,发送照片的流程简化无疑是用户路径和用户心理的完美结合。

7.pic

一次最多支持选择9张照片,系统默认把照片的缩略图(2~4张)放在进入相册之前的步骤中,可多选。

注意【拍摄】按钮,在用户选择照片后会自动变成发送按钮。

多自然!用户既然选了照片,拍摄这个Action基本不会发生,隐藏便顺理成章。

这背后,微信累积的用户数据,对用户行为的观察,对用户心理的分析,很值得我们学习。

6.pic

之前版本中,当用户截图后想发给好友时,触发聊天窗口中“+”按钮时的惊喜,相信大家也都有体会。

这就是想用户所想,知道用户接下来要干什么,提前为用户想好了下一步操作。

能让用户操作少一步,就少一步。

从小飞侠到UE,不知不觉扯了这么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有用的东西。

Anyway,节日嘛,还是要过的~

儿童节快乐哦~哈哈,你懂的

#专栏作家#

杨柳,微信公众号:杨柳,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初入互联网的产品汪,到处乱窜的风一样的男子~。喜欢用户研究、产品运营、产品推广、数据分析。目前在帝都创业,欢迎勾搭~

转载请保留上述作者信息并附带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