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瓶颈:如何和应试培训“抢地盘”?

0 评论 21691 浏览 20 收藏 7 分钟

增哥点评:素质教育在现实的高压棒打压下,市场相比应试教育市场小了很多。但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一定存在,在未来教育的变革也许会改变当下的局面。

书法、围棋、体育、音乐美术……素质教育培训正成为资本新宠。实际上,虽然细分行业各有不同,但是素质教育市场的情况,摆在这些素质教育机构面前的问题,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面对这些共同的问题,多知网通过对话汉翔、真朴、乐博乐博等机构发现,虽然主业各不相同,机构面对这些问题时候的应对方式,也有惊人的相似。

素质教育过去为什么做不大?因为和应试绑一起!

中国教育中,考试是最重要的指挥棒,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前途命运。因此,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中最主流的业务是英语和数学培训,由于受众广泛,培训能够产生难度进阶梯度,两个细分行业都产生了标志性的上市公司:新东方、好未来。

摆在素质教育行业面前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是与应试教育,争夺孩子有限的时间、家长手里有限的精力和金钱。但孩子进入中学,也就是12岁之后,在这种争夺中,素质教育机构几乎很难取胜。

书法、围棋、体育,机器人……在这一批刚刚得到风险投资的连锁型机构出现之前,素质教育市场上主要有两种业态:第一种是各式各样的小作坊:由一个名师创立,基于自身教学优势的机构、或者开设在社区底商有地理位置优势的机构等;第二种是少年宫、公立学校办的培训班:他们有教师和招生资源。

名师型机构、公立学校培训班,都与应试有很深的渊源——实际上,国内大部分素质教育都活动或少的与应试挂钩:全国级别的机器人大赛获奖者可以在升学考试中加分,围棋五段以上可以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职称,高考可以加分……但是,与应试教育相关的素质培训,多年来,都是小规模、缺乏成长性。

“精英教育”没戏,素质类培训另辟蹊径

原因在于,应试型的素质教育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目标人群太小,无法形成连续消费的市场。其次,立足于应试,机构培养的,就是所谓的“技能”:让孩子学会一项技能以应对考试,这种培训,缺乏连贯性和难度进阶,在一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培训就可以结束,没有续报,机构招生成本太高,难以为继。

而开设在社区底商有地理位置优势的小机构,缺乏资金和教研能力,更多的并非从事“素质教育”,而是藉由“美术、书法”等名目,在孩子放学之后没有家长照管的情况下,托管起来而已。

但随着真朴、汉翔等新一类的连锁型素质教育形态的出现,慢慢这些瓶颈和沟壑都被打破了,他们有着这些共同点:

用户群体:低龄为主

几家素质类机构的学生年龄段非常接近。这些机构都在布局3~12岁、或者4~12岁的年龄段。以低龄用户作为主要突破口并不是巧合——这个年龄段,应试的压力相对较轻,学生和家长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素质相关的培训。

培训目标:与应试无关

无论书法、体育、围棋、机器人、美术、音乐……等等科目,其中或多或少都有能够与应试教育挂钩的特长生加分可能性。然而,培训机构们都不约而同的放弃这个市场,理由是,特长生培训是小众市场,而大众市场则是“普通人”的素质教育,大众市场,才可能规模化。

“去名师化”:采用标准化系统

我们访谈的几家机构,全部使用标准化的课件、IT系统,来降低对教师的依赖。众所周知,教育机构的成本中,“教师工资”是除了房租之外,第二大成本;而降低教师流失率,是培训机构的管理难点之一。这些素质教育机构,都没有选择“名师”模式,而选择以一套标准化、有难度进阶的教研系统,降低对教师的依赖。一来抗风险能力更高,二来有可能实现可观的利润率。

收费区间:一万元/

素质教育的培训机构,多半从北京起家,按年度收取学费。有意思的是,几家的学费,都是1万元/年。这个价格,比起少儿英语动辄2~3万元/年而言,并不贵。实际上,多位创始人直言,素质教育的机构,其门店的房租、装修成本,以及教师工资水平,都要低于少儿英语机构。而1万元/年,应该是在经过了市场调研,综合了家长的接受度,和机构的成本等等因素,权衡再三最终的结果。

离开环雅,二次创业的张永琪也将目光放在了科学教育领域,“非刚需”的素质类教育为什么值得一试?他的视角能部分代表这一波素质教育先行者的态度:“我在打一个赌,未来三五年,中国的教育体制会有大的变化”。

作者:王雨佳;转载自:多知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