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信息化温水煮青蛙(终篇):种养殖生产信息化

4 评论 3962 浏览 30 收藏 17 分钟

虽有BAT、京东、网易、华为等大咖皆涉足农业信息化领域,进行布局,但中国农业的信息化之路依旧道阻且长。

中国农业的信息化和设施化程度远远低于美国、以色列和乌克兰等农业发达国家,属于纯粹的小农经济。农业信息化如何帮助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业,答案在文末。

一、背景内容

小农经济、种养殖品种分散、种养殖地域分散、地理环境多样等导致农业信息化在种养殖端都是政府补贴买单,再给农场或合作社或科研单位科技示范,也有联合科技示范。

亦或是大型产供销全产业链公司在生产端自建部分信息化系统,但很多公司都只是在对外宣传阶段和示范阶段,并没有进入实际大规模部署应用阶段。根本原因是种养殖利薄,可类比富士康,不过富士康也可以上市。

做农业信息化生产侧的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国家提什么,就做什么,紧跟用户的步伐、思想和需求。

这些企业可以按照软件信息化企业和硬件物联网企业进行划分,现在几乎所有公司都是软硬件都做,就按照其强项进行划分,两者合起来就是智慧农业。这些企业暂时全在挣扎期,也不乏上市公司,还处于温水中,个人比较看好能够早日走出温水的是xx(详见下文)。

二、软件信息化企业

1. 农信通

业务模式紧随党的号召,从早期的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到农业信息化,再到农业大数据,再到益农信息社,再到田园综合体,完美打造中国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第一品牌。农信通还有号称农业硅谷的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从中可以看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

2014年之前,即大数据时代之前,农信通在农民电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信息管理、种养殖生产管理、农业门户等有所建树,到今天成立时间也接近20年,是做早将信息化带入农业的服务公司。

后续在大数据时代为县域和国企提供农业大数据平台,其界面朴实,功能详尽,并有真实的数据来源。

其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来自于其线下的益农信息社建设,益农信息社是一个集卖农资农具,为农民提供农业和村民信息服务的线下站点,在社内还沿用其农业通信领域的业务。

后续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红火之际,也往实体靠近,以摆脱农业补助的业务难点。并在田园综合体中加入其原有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其实要是房地产、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能再多延续几年良好的生存环境,其变现的速度是很快的。

2. 中化农业

作为卖化肥的专业化企业,中化农业在全国落地MAP战略为农场/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并使中国土地适度规模化,教会农民科技种养殖。但是其最终目的可以理解为卖化肥,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当农民全面应用其产品进行农事记录操作时,其即可分析需求,提供精准的农资、农技、农机、金融服务。为此其专门成立MAP技术服务中心,并以示范农场的形式向外示范展示,以获取服务,其工作重心还是农场,要不然这些服务与益农信息社是有重复的。

个人其实很看好中化农业及其MAP战略,但是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取得非常良好的成效。且他们也忘了这些服务都是种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农民最需要的是销售,但是你却还想着做供应链金融去赚农民手续费和金融机构回扣?不过反正大企业有钱烧,至少有卖化肥的渠道。

3. 北京奥科美

北京奥科美当年与一亩田可谓是北京的产销两端风云人物。对中国农业有着深刻的理解,知道只有销端才能真正改变小农经济,曾经尝试订单农业,小规模向种子用户发放订单入口,下单后进行城配。不幸的是和一亩田一样失败了。可以这么说要是放在被外卖和O2O历练过的市场,今天或许还真能成功,因为其种养殖信息化能够积累一批农场用户,实现农场直销至消费者,模式会比美菜更快,供应链环节更少。

北京奥科美的产品主要针对农场展开,这些农场一般是部署完成其软件产品后,能够获得相关政府单位的补贴。其官网上可发展其产品有义田数字农场、义田帮手、义田订单、义田货点和义田履历。从其产品布局可以发展,义田数字农场和义田帮手分别是依靠农业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服务生产侧,即物理网数据采集与控制,信息化农场生产管理;义田订单和义田货点是为贸易服务的,为农产品销售服务的,一个是订单管理和相应,一个是农企货物流转记录(包括农产品和农资);义田履历则是质量追溯,农产品离不开的话题。

其实奥科美的思路很清晰,先积攒生产侧资源,再扩销路,把手深入生鲜B2B,就是前几年有点急功近利,着急要资本市场的认可。

4. 中农信达

中农信达的业务更为有趣,他是做土地测绘出身,也就是明年土地流转的基础,养了几千人的线下测绘团队,在全国各地做农田测绘与确权。

中农信达成立时间也较久,现在已卖身给神州信息。

中农信达的核心业务为土地产权的确权和经营主体管理的信息化,以便解决土地的“三权分立”问题。同时为适应前几年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热点,布局了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业大数据系统和农业云平台系统。当然中农信达还在传统的质量追溯上也有业务。

围绕土地确权、土地测量与土地调研,中农信达已经深入参与国家的两区划定、农村产权改革这两个长期战略,不仅可以在其中提供业务服务,还能提供信息化服务,并积累了全国最真实的土地统计数据,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变现。

因此中农信达在种养殖信息化均是以其核心业务展开,在核心业务外围,响应国家的政策性。公司的战略定位没有任何问题,就看其未来在土地流转中能够翻起几层浪了。

三、硬件物联网企业

1. 托普云农

托普云农以代理仪器发家,从前专门代理国外的物联网传感设备,目前其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可以说是行业老大。但是硬件的钱不好挣,行业也处于饱和状态,智慧农业的项目遍地开花,从国家级到省级,再到市县级,大大小小的物联网项目也随着国家的物联网建设逐步铺开。

托普云农在农业物联网领域建树颇广,并在发现农业物联网进入天花板之后,收购浙江森特,以增强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可见纯粹做农业物联网已经存在较大的风险,毕竟项目不可能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统一展示。在大数据时代,没有好看的有科技感的大数据大屏展示的项目都不是合格的项目。

政府项目我还是不看好,且目前财务支出越来越严格,或许哪天托普云农就转型了,毕竟全国物联网部署得差不多了,成效也看出来了,农业大数据也快过去热度了。

2. 科百宏业

科百宏业主要是做物联网设备的,对标托普云农,也与托普云农相似,软件并不是强项,具体都有水分、养分、土壤墒情、气象、叶面温度等。除了从事农业行业外,还在水利、山体滑坡、环保行业有所应用,均是相同的传感器硬件。

科百宏业的产品布局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是物联网无线节点,即各种物联网传感器;物联网微基站;控制软件云平台。同时其小无线技术使用780MHz物联网专用频段,780MHz频段是中国工信部规定的物联网行业国内免费专用频段。科百物联网小无线也同时支持欧洲物联网频段(863-870MHz)和北美物联网频段(902-908MHz)。

科百在生产模型有着很好的积累,属于学院风,这可能也和他坐落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

科百的业务模式非常简单,就是物联网设备采集数据,数据模型创造价值,并且并没有将宝全部压在农业上面,后续的可操作性强。这也是其他的农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借鉴之处。但还需要看科百未来的具体发展如何。

3. 慧云信息

慧云信息是广西的一家专注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企业,在农业的种养殖各个领域均有布局,成立时间较短,但是业务发展较快。

核心业务是智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及质量追溯系统,并为农产品提供营销服务,这是我最欣赏之处,很多综合性农业信息化企业对于农产品销售只会做一个电商平台,而且是那种验收完就不会再被使用的、缺乏运营的电商平台。要么就是单独做电商品牌塑造的企业,如有赞。农业生产过剩已成事实,适当的品牌营销,使农产品形成差异化,逐步向差异化商品转化,就像手机之间的差异化。

虽然慧云信息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其他公司十几年的成就,且开始尝试农产品品牌营销,但是其涉足行业的限制,其还是有待提升。

4. 左岸芯慧

左岸芯慧与科百宏业相近,也是做农业物联网的,也同样不仅仅只有农业版块,是一家上海企业,还像农信通一样做过田园综合体,主要是田园综合体框架内的智慧农业示范。左岸芯慧还有一款号称价格便宜长相优雅的水肥一体机,其官网可见。

从其业务版块来看智慧农业是其近几年的主打方向,也在多地拿智慧农业项目,基本部署模式是各类数字传感器+控制平台+水肥一体机+信息化软件,其中信息化软件是纯粹的定制开发,每个项目都是不同的,还处在积累产品的过程中。由于其在智慧农业领域入局较晚,且凭借硬件入局,硬件已有多家企业存在,所以发展成今天这样已属不易。其他的投资业务、工地监测、工业监测等业务也将为他带来持续性收益。

农业不易,单纯靠农业挣钱更加不易。

四、总结

从上述企业的描述,可以发现农业信息化都会涉及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数据采集与控制、质量追溯、农场经营主体管理和生产过程管理(本文对农业无人机及卫星遥感尚未阐述)。但是这些产品都缺乏可以持续性变现的能力,因此有很多是违背线下业务场景的。因此上述企业均需要突破和变化。

再看BAT、京东、网易、华为均涉足农业信息化领域,常常会有他们做生产侧管控系统的报道。但是从理性来看,请问他们的实际大规模应用在哪,仅仅是示范性质的宣传广告语是不够的。再看阿里的农业ET大脑,前端很炫,但是最终出资方还是政府,阿里云的基础设施已经赚取政府太多钱,其做农业的战略目的到底是相应政府号召赋能农业?还是扩大其“阿里云+行业”的应用案例?还是工业受阻后布局农业发力?还是其他行业竞争饱和需攻坚最难的中国农业行业?但可以明确的是中国农业生产端几乎不需要科技赋能(部分贵的单品除外),老农民的知识比人工智能更多更精准,且无法数据化。信息化能为农业做什么?答案只有是帮助农民卖掉农产品,最好高价高量。

最后我认为想要从事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公司,业务模式只有两个:一是做上述公司的外包;二是完成线下业务创新后再做信息化,单纯做信息化,前人已铺了一条越走越黑的路,明年的减税等政策,势必减少地方的财政收入,哪还有钱来补贴农业信息化,且大数据+行业在农业似乎只有供应链金融有价值,其他已经没有好的变现手段。至于线下业务是什么,必须是和销售息息相关,任何的降低农业成本的科技赋能均是无助的。

结尾推销一下自己。接下来会回到从品经理角度,就农业全供应链产品设计进行经验分享,其中就会包括种养殖信息化产品,仅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进行写作,不会再聊其商业模式(虽然我不看好这商业模式)。最后以期明年土地经营主体改革后的种养殖生产侧大变迁。

 

本文由 @清河落河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Good

    回复
  2. 18年的文章,今天仍让人醍醐灌顶

    来自浙江 回复
  3. 写的很好 干货

    回复
    1. 谢谢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