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不应成为商业竞争工具

0 评论 3550 浏览 0 收藏 13 分钟
●奇虎360起诉《每日经济新闻》日前已经正式立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360与对手展开口水战,业界纷纷站队,或口诛笔伐或声言力挺,网民激情也被点燃,或大力声援或质疑炒作。
●不管这场官司的结果如何,“网络隐私”的话题无疑又被重新引爆。
专家:安全软件都存在 “监控”行为


  “这件事(《每日经济新闻》关于‘360黑匣子’的报道)目的在于打击360,但我更担心,所谓‘用户隐私’疆界的无限延展,加上非理性极端化的思维,会对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埋下祸根。”


原《IT经理世界》杂志总编辑、极客公园负责人张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非常反对采用一种极端化的运动,来玩弄公众情绪。“今天你或许是受益者,明天说不定就成为了受害者,谁也逃脱不出这个轮回。”


通览相关报道,你会发现大致逻辑为:第一,360什么都在监控,所以360知道你很多事情;第二,360软件经常和服务器通信,但通信过程却加密了,不知道具体在干什么;第三,为什么360要对通信过程保密,一定是在做见不得人的事。由此得出的推论是,360一定是在秘密窃取网民的隐私。


“从专业技术角度看,这种推测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告诉记者,他并不喜欢360,特别是对360捆绑推广的行为非常反感。


但他同时也表示,所有安全软件都存在着“监控”的行为,目的是保护用户电脑、防范木马病毒攻击,把安全软件这种对所有程序的监控解释为偷窥用户隐私,是毫无道理的。


这就好比小区保安不对出入者进行登记,那还要小区保安干什么,步步高信息主管威尔森用这一形象的比喻形容360与网民安全的关系。“与其让小偷自由进出,我宁可让监控探头没有死角,小区保安24小时执勤。”


当然,如果说监控用户在使用哪些软件,可能让360获取一些商业利益,该研究员觉得,这还是存在可能的。


“腾讯、百度等几乎所有软件都会通过其软件或互联网服务来实现商业目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你用百度搜索某商品,百度一定会在其百度联盟的网站推广这些广告,这种商业行为被广泛使用,包括国外的谷歌。”


但令该研究员不解的是:为何该篇报道中,只字未提其他的互联网公司,而把这种所有软件都可能做的行为解读成窃取用户隐私,直接咬死360。“如果按这个逻辑,所有公司都可能在窃取用户隐私,对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一种灾难。”


这也正是360觉得该篇报道有失偏颇的地方。


“如果《每日经济新闻》能拿出确凿的案例,远比长篇大论的推理更有说服力。而实际上,它并没有可信的事实证据,也没有用户因为360窃取隐私而造成实际损失,只好作推理分析了。”360公司董事长兼CEO 周鸿祎在举办的媒体开放日上表示。


网民:都是竞争惹的祸


2005年360推出BBS搜索,2006年推出360安全卫士,2007年推出360软件百科服务,2008年发布安全浏览器,2009年发布永久免费的360杀毒,2010年卷入3Q大战,2011年推出安全桌面,2012年进入搜索领域,再到今年的“黑匣子”之谜……360一路走来,伴随着掌声和“砖头”。


“别的不说,仅杀毒软件这一项,360就砸了金山、瑞星、诺顿和卡巴斯基几家的饭碗,赢得的却是网民支持和用户量的爆炸性激增。如果你是其他杀毒软件公司的人,你会怎么想呢?不恨得牙根痒痒就不错了。”网民janetlover觉得,在一个逐渐开始收费的网络大环境下,360推出的“免费”无疑是网民眼中最大的馅饼。
但对都在“烧钱”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杀毒软件的免费使用似乎“损失并不大”,也许最多只是个推广费。
不过,即便是这样,很多互联网公司仍然舍不得“出血”,坚持收费。这在janetlover看来,“有点逼着我们去使用360了”。


虽然很多人都有电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电脑。而恰恰360选择以“免费使用、方便用户”作为营销手段,比如“一键修复”让没有时间整理电脑的人,感到无比省事,不必到处去找验证码。


“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地上了360这艘‘贼船’,似乎都有些离不开了。”janetlover觉得,包括360在内的同行、专家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牺牲的是网民的利益。


而细心梳理最近几年360被频频曝光和揭秘的过程,它存在的问题,其他同行难道就没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针对《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谈到的,很多浏览器都不会像360浏览器那样出现异常活跃的状态,janetlover觉得,这点他可以相信,但原因并不是其他浏览器比360浏览器更老实,而是技术手段更高明,让人无法察觉而已。


以淘宝网为例,很多淘宝店主在开店初期,都会找些“水军”来刷个信用和评价。操作流程一般是把链接给朋友或者“水军”,然后让他们点击购买。但很多这样操作的店主都被告知违规操作,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在淘宝网的页面里有追踪程序,每个人在淘宝和旺旺的足迹,都会被阿里巴巴和淘宝所知。


“为什么阿里巴巴内部沟通会选择用自己开发的阿里旺旺,这是因为马云深知使用QQ和MSN的风险,只有将他们内部沟通的信息留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才是最安全的。”janetlover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一切踪迹早就无所遁形,还怕一个360吗?


周鸿祎在近日的媒体开放日上还谈到“被抹黑”的三点因素:第一是因为做了搜索触动太多公司利益。第二是360搜索一周就拿到10%的份额,而且计划每年市场份额增加10%,对市场是巨大改变。第三是360做搜索导致资本市场对搜索有了新看法。


如此看来,360遇到的种种事端,与其说是每个互联网企业自身存在问题,不如说是国内互联网残酷竞争的结果。


方兴东:巨头大战不会燃及隐私泄露


《每日经济新闻》关于“360黑匣子”的那篇报道刚出来时,巴州金麦田文化传媒总监李晓龙逐字逐句地看完了,“也有删掉360的想法,但正要删360的时候,我动摇了”。李晓龙觉得,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网民的隐私早就给了腾讯、百度这些巨头。


和李晓龙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互联网实验室负责人方兴东表示,不管是谷歌、Facebook还是百度、360,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因为互联网本身还无法明晰很多界限,法律法规都无法确定,很多事情也不适宜现在确定。这方面争议最好通过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法律机构等部门解决,企业缺乏公信力,不宜自己当裁判。


如果从产业高度看,方兴东认为,此次“360黑匣子”的报道本质上是一场打破现有格局与维护现有格局的剧烈较量,一场挑战与反挑战、垄断与反垄断、创新与反创新、颠覆与反颠覆的两大阵营之战,各种超乎想象的事件随时都会冒出,热闹非凡,直到战争分出最终胜负才可能平息。


“在所有应用中,搜索的垄断是最可怕的一种。因为搜索是网民的第一应用,也是全社会获取信息的第一要道。搜索如果失去中立性,将直接扭曲所有网民的信息获取、扭曲各行业信息传播、扭曲产业竞争和良性发展。”方兴东觉得,网民大可不必担心隐私泄露。


当然,任何一种产品,社会评价必然有好有坏。


昆明航空常务副总经理刘睿在微博中直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360的产品确实好用,我也没感觉不安全,也没有因为用了其产品而受害。”


当然,也有人表示,360给国内网民的生活布下了“天罗地网”。


吴伯凡:这场战争或对网民有益


“在周鸿祎和《每日经济新闻》之间,我相信前者,因为专业新闻不是这么做的。” 《创业家》杂志前主编、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尽管媒体业内有着“同行不议论”的不成文行规,但资深媒体人谢璞直言不讳,《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存在“克制不足”问题,报道文本中直接将360描述为“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并加入了多种暗喻或明喻。在“硬”新闻产品中,我们仍觉得不甚适合直接表露我们确定之道德判定结论。媒体的主要角色更应当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讲述者,而非一个代位审判者。


“媒体的批评性报道并不少见,但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应是力求摆明事实原貌,让所述情况尽可能地接近真相,让读者自己评判。”另一位媒体资深人士表示。


《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觉得,在日益开放的网络时代,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舆论上一招取胜,双方的持续争辩会让真相逐渐显现。


“围绕网络安全事件的纷争和诉讼,可能也会带给大众网络安全方面的科普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卫意识,想在网络安全领域浑水摸鱼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失去用户的信任。在这个意义上,这场‘战斗’对于广大不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用户来说,或许是有益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