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这个世界会好吗
如果说个人是一个点,那么他所从事的行业就是一个面,而这个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就是一个体。今年,我们每个人都不好过,公司大多艰难,宏观环境上被称为“互联网寒冬”;冬日既冷,春日可期?
01
还没有一丝丝防备,在时间这趟列车上,写着2018的那截车厢就将永远离我们而去。正如它之前的138.2亿截车厢一样。
朴树在1999年发行的第一张专辑里唱到:
好了再见
我要走了我去2000年
我要走了 come on boys and girls
我们现在也可以把它们改成:
好了再见
我要走了我去2018年
我要走了 come on boys and girls
时间是一辆永不回还的列车,身在车中的我们,只能目送后面的车厢离开,心里装满怀念和回忆。或许在平行宇宙中我们仍然年轻,但此刻我们又比从前年长一岁。我们能做的,只有回首,沉思,为下一年的到来准备着。
而每一类人在回首往事中都得找到TA的身份。这一次,我想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身份来回顾2018发生的事情。
- 1月,由于部分app存在侵犯个人隐私数据的问题,工信部约谈了支付宝、百度和今日头条;
- 2月,因违反相关条例,微博被要求责令整改;
- 3月,知乎被下架七天,微博超过400个账号被关闭;
- 4月,中兴遭美国制裁;头条系产品大整改: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被下令整改,内涵段子被永久关停;
- 5月,陆奇离职百度;
- 6月,“头腾大战”以官司诉讼形式展现在吃瓜群众面前;
- 7月,p2p行业至暗时刻;小米和拼多多上市;
- 8月,因乐清乘客被杀事件,滴滴下线顺风车业务;
- 9月,刘强东性侵门,京东股价大跌;
- 10月,因主播涉嫌侮辱先烈,斗鱼被下架整改;
- 11月,抖音国内DAU突破2亿;
- 12月,孟晚舟事件;马化腾宣称未来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当我们扫过这一年中的大事后,我们会发现三个信号:中国的外部环境日趋恶劣、互联网的监管愈趋严格、新的方向未见明朗。
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在《智能商业20讲》中提到“点面体”理论:如果说个人是一个点,那么他所从事的行业就是一个面,而这个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背景就是一个体。
中国的外部环境日趋恶劣,意味着外投经济必然受到影响,出口转内需的趋势会愈演愈烈。
从长期看,国内的供给必然有进一步的提升,但短期而言,整体的经济态势是严峻的。也就是说:短期的体的状态是不佳的。
互联网的监管愈趋严格,这是面的层次。监管严格,意味着看得见的手发挥着更加广泛的影响,而看不见的手则要受制于前者。
互联网早起的发展,依赖于粗放式的占领,在这片“法外之地”中,什么见不得人的招数都可以尽情施展,所以早期崛起的企业骨子里都带着点市井气。
但现在,互联网逐渐成为一个规范的地带,它可以钻漏洞的地方越来越少,各类规则制度更加完善。
但同时也意味着它的创新性越来越少,从业者脑子里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大量的资源没有被分摊到业务层,而是用来处理不同规则之间的摩擦。
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面的状态也是不佳的。
02
当然,每逢乱世之时,必定有神仙降下预言: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见彩虹。新的机遇总是在旧的破灭中孕育。
譬如小马哥就认为:互联网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转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
先简单解释一下这两个名词。所谓消费互联网,指的是人与人的连接。譬如微信连接的是朋友与朋友,淘宝连接的是商家与顾客,微博连接的是大V与粉丝。
而产业互联网,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万物互联,它不止连接人,还连接机器,不仅以手机作为智能终端,而是把所有的传统设备智能化。
在产业互联网中,互联网将不再只是内容和服务的消费和产出地,它本身将成为一种基础设施(目前在支付场景业已成为)。
这听上去的确是一个光明的前景,但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还不能落地。互联网从业者们虽然需要心怀光明,但踏实正视眼下才是正途。
正如新闻业妄图使用VR改造整个业态,但至今未见大的成效。毕竟连《纽约时报》那般的行业巨佬也没有在这条道路上开花结果,更遑论那些资金与设备远不足的其他跟风者。
所以,我们当然相信万物互联那一天的到来,也相信产业互联网不是如小黄车一般的风口,而是切实可行的模式。但还是那句话:大佬先行,等你们趟过创新曲线的前期时,我们再来做那个早期跟进者。
除了产业互联网这个大的趋势外,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Mary Meeker在她的《2018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到了以下几个细分领域存在着机遇:
- 移动广告;
- 加密货币;
- 语音;
- 电子商务和实体零售商;
- 订阅服务;
- 在线教育;
- 拼车服务。
当然,她也提到了当前中国主要消费的领域:娱乐和零售,以及巨头们在AI领域的投资。
不难发现,在上述7个领域中,都孕育出了巨头公司。facebook、谷歌、乃至百度、今日头条,都是移动广告领域的最大获益者。以太坊、比特大陆等则依托加密货币(虽然目前唱凉凉,但区块链本身的确是可应用的技术)。
语音领域(智能音箱)在中国还未见苗头,但在国外已经蔚然成风了。亚马逊Echo设备在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出货量为630万台,分析公司Canalys预测它的全年销量将达到7500万台。
电子商务和实体零售商合起来就是新零售,国内的阿里和腾讯两位大佬正在积极布局。
订阅服务则主要指内容网站的付费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内容付费。Netflix、《纽约时报》、Spotify都开始采用该制度,而国内的优爱腾和bilibili也早已积极推广他们的会员制度。
在线教育(k12)也是如今比较火的领域。尤其是在中国,随着父母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可谓是无比上心。这一领域也是风投们的重点关注地,仅看掌门一对一3年获得超过2亿的6轮融资,就可见它的蜂拥程度。
拼车服务不多提了,Uber和滴滴已经成功实践了这一行业的可行性。
03
当你读到这里,你也许会发现,互联网是如此笼统的一个称呼。在这个称呼之下,有的行业蓬勃发展,有的行业渐入下风。有人称现在为互联网寒冬,也有人正踌躇满志想要扑进来。
然而我们都只是这股洪流中的小小个体,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着琐碎的、细节的工作。我们骄傲自己从事着这个领域,有时候迷茫它的前景,同时也担心着自己能否跟上它的步伐。
无论是PM、运营,还是开发、设计,乃至那些没有明确工种划分但依然构成着整个互联网体系整体架构的岗位,在明确了所有的线和面之后,都应该问自己:Is it time to go?或坚信 I am doing the best choice。
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也许是时候另谋出路了;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你需要知道自己这个“点”该如何去适应未来的面和体。
1. 专精一个领域
随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不同行业对于产品团队的要求一定是专业当头。一个做汽车的PM无法承担在线英语产品的设计,除非他本身是英语行业的毕业生。
整个互联网会逐渐精细化、专业化、分工化,跨专业求职会依旧存在,但这只是对当初选错专业的学生的一种补救措施。大的趋势还是让专门的人干专门的事。
我的本职是产品经理,就个人的理解而言,产品经理应该注重提高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积累。当你从事某个领域的时候,除了输出prd文档和原型图这些基本呈现形式以外,更重要的是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
每个领域都有自身的特点,跨行意味着你从零开始,也意味着你无法在该领域达到精深的地步。跳槽需谨慎,为了长远的收益,专精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素质。
2. 成为一名通才
依然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出发,如果实在对程序不敢兴趣,那么至少学会基础的SQL语句和掌握产品设计的套路与方法。产品经理是一名统筹者和需求处理者,但并不意味着TA对其他岗位一无所知。
好的产品经理除了产品独创性和思维逻辑以外,也必须拥有数据驱动的意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但如果无法掌握数据拉取的方法,就要受制于数据部门,无法拉取自己想要的数据。
此外,产品经理虽然只负责原型设计,但掌握UX和UI的方法论,无疑会从另一个角度对产品的认识有着进一层的深入。
3. 拥有商业思维
产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是它的核心逻辑。如果一味地追求产品极致,最后却做出一款公益性产品,那无疑是对整个团队的不负责。商业思维当然不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前提而进行的价值变现,而是在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这两条曲线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如果产品有两条线,那么底线是商业变现能力,趋近线则是产品对用户的满足情况。产品经理一方面要牢记乔布斯、张小龙这些大佬们的教诲,遵循自己内心的灵感并照顾用户的情绪,另一方面也要像个商人一样计算利益与成本的得失。
到此,也该为文章画上一个休止符。
梁漱溟曾经问过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后来这个问题被朴树和李志写进歌里。
这个世界会好吗?
茨威格说不会,所以他选择了自杀;梁漱溟他爹也说不会,所以他爹也选择了自杀。
但梁漱溟自己呢?
他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我也相信着。
#专栏作家#
善宝橘,微信公众号:善宝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崇尚终身学习的互联网斜杠青年,擅长学界理论与业界实践结合,专注新媒体、游戏领域的运营策划。当然,偶尔会写点互联网时事评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是李志粉丝?
对我这种螺丝钉好像没什么影响
无论是寒冬还是普照,在我们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之前,都不是事儿。
被风吹上天的猪总归是要掉下来的,能不能活就要看各家本事了,2019可能更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