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年之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终结

11 评论 7228 浏览 22 收藏 17 分钟

回望互联网的2008-2018,这十年里有人收获得满满当当,也有人终日碌碌无为一无所获,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某一人的成功或者失败而停驻。

回头一望便是十年,它要走了,我很怀恋。

窗外寒风凌冽无比应景,这段时间不断爆出的缩招、裁员降薪消息算的上是移动互联网黄金十年终结的最好注脚,每个人都在瑟瑟发抖中焦虑着、挣扎着、期待着。回望2008-2018,梦想、热血、狂热都一步步变为不安、怀疑和惊恐。

对在这十年中成功上岸的人而言,有的心怀侥幸闷声发财,有的志得满满传道受业;而对哪些对赌未来失败的人来说,有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有的继续加码腹水一战。

对于每个鲜活的个人来说,经历总是真实而富有质感,成败都无比具体,而对这个时代而言,趋势却再明晰不过,站在时针转动的档口,回顾过去来获得些许对19年的指引。

一、促成消费级互联网黄金十年的六股力量

尽管2007年iPhone就诞生了,但细算起来移动互联网真正的起点应该算在2008年苹果推出APP store,自此,才开始了移动互联网浩浩荡荡征服世界的旅程,而我们这代人有幸能亲历6股力量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在10年间让我们的生活换了一副模样。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扩大了互联网行业的规模,套用我自己的一个公式:S=(p*t*c)^R。

其中,S=scale, p=population, t=time,c=conversion rate,R=resource,其中R=Talents*Money。

也就是说互联网行业规模等于人口数量乘以人均上网时长,也就是所谓国民总时间,再乘以转化率,此为行业基本面。而资源的聚集程度会以指数级扩大其影响,人才、资金和政策便是这样的放大器。

10年间,刚好这些资源数据悉数聚齐,才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繁荣

1. 婴儿潮一代到成年期的人口红利

中国人口在1963-1976年,1982-1992年出现了两拨婴儿潮,前者成为了改革开放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后者产生了庞大的需求成为了支撑了经济扩张的源头。需求决定了供给的水平,而人口的总量决定了经济规模的基本面。

之所以中国能独立于美国的互联网在世界自成一派,就是因为有足够大的内需市场可以支撑,人口数量是互联网甚至是宏观经济的基本面。

碰巧的是上网这件事情,年轻人的时间比年老的时间多热情大,刚好赶上婴儿潮一代的成年期,适龄上网人口数量格外庞大,就进一步催生了更为广大的市场。

2.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时间的利用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以前每天只有坐在电脑前可以上网,现在每时每刻都能上网,上网的时间至少增加了3-4倍。

3. 以iPhone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基础服务能力的提升,引发交易效率的提升

基础组件的升级,为后续的上层应用提供的基础能力,摄像头带来了扫码支付,GPS带来了打车软件,陀螺仪带来了手机游戏,而在这些基础应用上不断的有人构建基础平台,生长出了繁盛的帝国,例如移动支付的出现提高了交易的转化率,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创新。

4. M2高增速下的资本溢出效应

从4万亿开始,宏观经济的宽松和加杠杆,带来了很多外溢的资本,所以催生了经济繁荣的十年,而互联网的造富故事,配合国家支持的政治正确,造成资本超出比例的汇聚到这个行业,所以才有互联网从业者的平均收入是其他行业的2倍甚至更高,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到了这个行业淘金。

5. 媒体的放大造成资源的进一步集中

互联网第一波是媒体,天然离媒体近的属性相当于开了外挂,不断的刷存在让老百姓无比熟悉,而人就是会对熟悉的东西产生亲近感,以至于过度高估了行业的规模,进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涌向这个行业。对于宏观事件不看数据只谈感受就容易得出错误结论,但没办法人的弱点天然如此。

我还记得13年附近出来一个词叫互联网思维,那个时候以罗胖为首的互联网拜物教,给人传输的观念就是互联网这个东西没有边界是一个趋于无穷大的存在。可是在今天来看,new money只是old money的补充,下面这张图就很明显了。

注:图片引用自伯通

6. 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就不细说了。

如果说2008-2013年之间还是真正的良性发展周期。差不多到了2014年的时候,互联网圈开始过热,O2O和P2P开始让行业疯狂,进而引发了2016年之后创投圈的各类炒作概念,VR/AR,大数据,消费升级,共享经济、无人货架……没有一个火过一年,但每个从业者都能感觉到丝丝不安,很过估值几亿几十亿的公司DAU才几百,没事要做个社区增加粘性无奈全是运营人员评价自娱自乐。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年初的时候整个行业回光返照了,先是答题再到抖音,后是三点钟区块链,让人以为行业开始复苏,迎来了更大的一波机遇,不想下半年几乎所有公司流量同时开始下跌,获客成本不断攀升,腾讯这样的神级公司增速放缓,互联网公司股票全线下跌,朋友圈刷屏的越来越少,丧文化笼罩着每个人的头上,各大公司开始缩招裁员,倒闭的公司越来越多,这才让大家缓过神来,发现原来的繁荣不过是虚幻。

那今年为什么整个行业会急转直下,我们还是看下最近基本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消费互联网基本面发生的变化

1.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上网时间的变化

中国人口出生数量自1990年之后开始快速下跌,从1990年的2600w一年降低到了2000年的1400w一年,更直观的数据是80后的总人口是2.28亿,90后1.74亿,00后1.47亿。

也就是说20岁上下的适龄上网人口数量下降了30%以上,尽管总人口数量基本变化不大,但是20岁的人上网时间比30岁长,30岁上网时间比40岁长,人口结构的改变造成了国民上网时间的下降。

这种下降是刚性的约束,这也是这段时间互联网流量下跌的根源和基本面,且从人口数据看,短时间没有恢复的可能性。

2. 营销场景下剧场效应

首先解释下剧场效应:在剧场看演出的时候,如果有人看不到前面的演出,就可能站起来看,一旦有人站起来后面的人就看不见了,于是也只能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站起来了,最后每个人都更不舒服了,但还是只能和最开始享受一样的服务。

互联网行业也是一样,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采取了各类“增长黑客”的办法,这些办法在一开始有效,然而很快就会有别的公司跟进,进而造成效果变差但是成本还会提升。

比如拼多多开始做拼团的时候是有一波红利的,但是后来大家都开始拼团之后,用户就很反感发拼团链接这件事;一开手机朋友圈有各类H5活动,但久了之后这类刷屏的H5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过度收割的结果就是,韭菜升长的速度已经赶不上收割的速度了

3. 用户刺激阈值升高造成的响应迟钝

互联网发展这些年,从收费到免费,到烧钱补贴,到想办法用增长黑客的方法补贴让用户薅羊毛。

刺激越来越大,但效果越来越差。这个就像吃抗生素一样,一开始很有效,后来细菌就有了抗药性,就得加大剂量,不然换个种类的抗生素,最终就出现用户疲乏到不想点开任何链接,放弃治疗。

4. 宏观的去杠杆环境

从2017开始,国家开始强力去杠杆,宏观资金面的收紧会让各行各业的资金吃紧,M2迅速从16年的13%降低到了8%。

互联网行业也不例外,一级市场融资变难,创业公司就更难拿到钱,生存的更为艰难,各大公司和独角兽市值/估值的下跌,加剧了这种现象,也就是市场的反身性造成了融资困难,估值进一步下降,于是到了螺旋下跌的境地。

5. 政策严监管

金融、媒体、娱乐等方向国家都开始了严监管,变相增加了经营的成本,先是互金公司的大量倒闭,再到自媒体的封号,再到关闭游戏审核通道等,一系列的操作让创业公司更难生存。但换个角度从宏观面看这样其实是更有效的方式,让经营不善的公司完成市场出清,重新平衡供求关系,以减少资源浪费。

6. 从业者理性回归

10年中有不少人参与到了这个行业,在一系列经历之后也才渐渐的矫正了原先的观点,市场在长期博弈中也趋于理性。

还是用这个公式 :S=(p*t*c)^R。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参数几乎全部下跌。人口规模下跌,用户营销厌倦造成的上网时间和转化率下跌,人才趋于理性和资金面收窄造成的资源聚集能力下降。

上述也是今年很多从业者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流量都去哪了?因为互联网本质还是基于流量的生意,流量下跌行业必然规模收缩。

三、2019的新趋势

那既然行业已然如此,2019年我们每个从业者要如何应对?

1. Alpha 策略(主动策略)

消费级互联网进入存量市场的真刀真枪的血拼,需要做比对手效率高出10倍的事情。

战略上:有大腿一定要抱大腿,找好干爹比什么都管用,以超过对手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资源将敌人围剿,能围剿不要进攻,能碾压不要想以少胜多,此时产品体验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了,通过资源整合获取流量是企业生死的第一要务。

战术上:对流量进行精细化运营,打个比方就是以前吃肉就只吃排骨,现在不可以了需要考虑前腿怎么吃,后退怎么吃,里脊怎么吃,肥肉是不是可以炼油这类问题了。一定要把用户的最后一滴油都榨干。

行动上:下沉、出海、提高高客单价和高复购率会是最重要的方案,在流量下滑的宏观环境下通过这些方向挖掘流量优化效率。

2. Beta策略(被动策略)

寻找新的行业机会,进入深耕一个行业。回归行业本质,跟着行业一同成长

基本可以这么说,消费级互联网的机会所剩无几,但产业互联网仍有很大空间,在未来10年到20年的角度来看,人口下降基本已经是不可逆的过程了,而人口下降意味着人力会继续变贵,那么任何依赖人口增量的生意都风险较大,但如果能够通过技术去帮助企业砍掉人力成本,就会有市场空间,因为任何时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都是一件可控可执行有空间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学会传统行业思维,别tm天天互联网思维了。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教育=教育,≠互联网。

to b这件事可能未必听起来振奋人心,但至少能活下去!任何通过技术去优化行业效率,都是一件可行且有复利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回归行业本质,不再寻求入口级机会,放弃流量依赖。

创业者需要回归到做生意赚钱的本质,投资人需要回归到营收赢利估值而不是通过日活GMV估值。

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就要随着2018的结束而结束了,我很怀恋它,怀恋那个随便一个20出头的小伙凭借一个idea就能在一群身价10亿大佬面前大谈未来的时代,怀恋那个在咖啡馆张口闭口用户、链接、十亿融资的时代,怀恋那个随便办个不知名活动都能有人慕名学习交流的时代,尽管泡沫遍地,物欲横流,鱼龙混杂,但那份纵横四海的热情无比真实。

2019继续前行,不负朝夕。

 

作者:孙康,PM in 上海,关注社交、消费升级和内容创业,微信号:Lord-Ksun,欢迎讨论。

本文由 @孙康(微信号:Lord-Ksu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十年里,真才实学的有,弄虚作假的多,资本是动力,人心是船舵。

    来自福建 回复
  2. 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的时候,洗刷行业的同时也带走一波泡沫带进来的虾虾。

    来自福建 回复
  3. 现在特么吹模式拿个ppt谈天说地已经过去了,现在更注重产品本身

    回复
  4. 别他妈互联网思维了 哈哈 cool

    回复
  5. 哈哈👍️

    回复
  6. 人在网在

    回复
  7. 这文章明年还可以再拿出来凑一波🤔

    回复
    1. 哈哈👍️

      回复
  8. 最后一滴油都榨干,有点过分了啊

    来自浙江 回复
  9. 刷刷刷

    来自广东 回复
  10. 得到的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