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到底是什么?

7 评论 5006 浏览 34 收藏 9 分钟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历练的过程当中都要完成两个阶段。我们要告诉这个世界“我来过,我活过”,与众不同特别能证明存在感。但接下来我们都开始寻找归属感,因为你不想一个人存在。你总要有一些灵魂与你共鸣,让你觉得你在这个世界上来一趟不是孤独地走完全程。

——陈铭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些社交相关的问题:

  1. 人为什么需要社交?
  2.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和维系?
  3. 为什么大家都纷纷开始逃离朋友圈?
  4. 社交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孤独?
  5. 如此多的社交产品涌现,社交下半场从哪儿开始?

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穿过奇装异服,通过频繁更换头像、签名…..来标榜自己的个性,塑造自己的形象。我们可能也期盼自己发的字字句句,会在某个夜晚被它的有缘人逐一看完。我们社交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深层次上的存在感归属感,当然也不排除是某些生理上的需求。

回想一下我们的社交关系都是如何建立的,最开始可能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邻居小朋友,然后是基于角色化关系的同学、校友、同事,亦或是基于相同兴趣的瑜伽伙伴、游戏伙伴。而这些关系的建立都基于某事件的触发(同一时间、地点、场景下共同参与的事件)。

随着参与的共同事件越多,彼此之间的渗透和回忆交织就越多,关系链自然也就越稳固。大概也能从侧面说明为什么恋人的感情会随着共同经历而逐渐加深,以及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说异地恋不靠谱。

维系一段关系“边界感”很重要

什么是边界感呢?我的理解是把握好两个人关系的边界。哪些是属于你的部分,绝对不可被触碰的,哪些是我们这个阶段可以商量和讨论的范围。比如:我自己就是个边界感很严格的人,如果有男孩子一上来就问谈过几段恋爱,理想型是什么,我肯定会觉得这个话题很尬丧失所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所以给钢铁直男们敲重点:话题应该随着事件图谱交集的加深而逐渐深入。

社交应用主要是帮助用户构建和维系关系。我们通过发布图片、文字、语音等多种社交载体实现跨地域跨时间的表达,通过私信、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互动。而正向的交流和互动构建属于彼此的共同事件,实现的多方位的了解和沟通。

大概也是现在我们会比较在意某个人在社交平台上的动态和言论,因为通过这些冰冷的数据,我们可以快速的了解,建立对这个人的大致印象。可根据事件图谱的交集的大小将关系分为陌生人、半熟人和熟人,根据边界的强弱将互动分为强社交(聊天、私信)和弱社交(关注、点赞)。

微信以熟人私密的社交场景作为切入点,目前已经沉淀了我们所有的社交关系,覆盖生活领域、工作领域,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壁垒。但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正因为微信涵盖了我们多元的社会关系网,微信朋友圈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成个人品牌形象。在看到他人精心编辑展现的形象之后,我们也会无意识地以更高的标准来评估和改造自己的形象。

这种脱离真实的自我暴露而组建的关系实际上很难实现深度的交流,毕竟脆弱和无助更容易让我们建立信任和依赖。

与此同时,朋友圈的内容的质量和更新频率我们无法控制,微商或是广告我们都只能接受。有调查显示:以被动消费的形式频繁的看到别人的社交媒动态,会让人产生更多抑郁情绪。不可否认的是朋友圈的内容依然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如何逃离朋友圈,逃离朋友圈又能去哪儿?

近几年社交应用层出不穷,可谓是掀起一股股的社交浪潮,仔细研究和总结,不难发现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以擦边球的形式切入陌生人市场

陌陌、探探为代表的应用,以荷尔蒙为催化剂,让美女萌妹在这里可以享受到高度关注,获得满足感。男性用户依然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通常这种关系比较难以沉淀,原因有很多,我看到过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是以自拍为代表的UGC不具备交流价值。

(2)以兴趣匹配、灵魂伴侣为口号

最近比较火的soul、Ta在在逻辑差不多是通过性格测试或大数据匹配契合的人,鼓励用户创建UGC的内容,期待用户将自己的资料和兴趣偏好沉淀。在破冰环节引入用户发布的内容,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如何精准的匹配用户,如何鼓励用户创作内容,是这类软件需要持续研究的话题。

(3)社交载体的创新

语音、直播、短视频(抖音)、音乐(网易云)作为新的社交形式。这类软件强依赖于优秀的创作者们,而绝大部分用户只是在消费内容。这就要求这类应用对内容的质量的把控、内容的分发的形式、鼓励创作有较高的要求。更需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微商、广告)。

(4)匿名树洞

以soul、无秘为代表,用户可在这里隐藏身份吐槽发泄自己的情绪,更自由的表达。这类软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避免应用成为负面情绪的垃圾场,以及如何让用户在这里沉淀关系。毕竟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祖国积极向上的好青年。

(5)互动社交

以游戏互动的形式切入,比如之前很火的狼人杀,近期的音遇,都是通过智能匹配,实时互动的游戏,引导用户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链。但,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关系都会转移到微信/QQ,理由很简单,互动形式的内容本身不具备持续交流的价值。

我们这代人比起单位时间内的社交数量,更看重社交的质量。如何让用户在平台上沉淀内容?如何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匹配?如何快速让用户破冰并建持久的连接?每一个都是值得我们的深思的话题。

关于社交,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你觉得社交的下半场从哪儿开始呢?

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由 @杭城少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回复
    1. 爱你 一起进步~

      来自浙江 回复
  2. 读完有些意犹未尽,还以为分类是一个引子,后面还有更进一步的见解呢哈哈哈

    回复
    1. 哈哈哈 那我再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来自浙江 回复
    2. 赞同。看完所有分类很有共鸣,但是没有后文有点意犹未尽

      回复
  3. 社交就是征服有难度的挑战,或者创造有意义的价值。单纯的两个人放在一起是没道理的。

    回复
    1. 赞同,觉得浅社交很浪费时间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