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的四小时演讲没有用哪些词?
今天,张小龙的演讲刷屏朋友圈,深度研究了他的演讲后,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作者:采铜
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ID:CTDT4US)
今天早上一睡醒,一翻朋友圈就被张小龙的四小时演讲刷了屏。
张小龙一手缔造了微信,被誉为中国最牛的产品经理,早先我对他的演讲印象深刻,他虽然没有心理学背景,但是思考问题很有心理学者的味道。
所以一整个上午我都在研究他的最新演讲,我以前是做用户研究工作的,在用户体验部门任职多年,对于怎么研究“用户”,算是一把好手,但是读了这份讲稿,依然觉得收获很多。
不过他说的话,通俗易懂,不需要太多解读,假设有没懂的部分,解读了也不会懂,所以也不用多写。我关注的,反而是他没有说的东西。我觉得特别好玩的是,有很多大家都在说的词,耳朵里听出老茧的词,他一个字都没提。为什么呢?也许他的词典里根本没有这样的词,也许有但是他觉得根本不重要。反正,从这些他没有用的词中,我看到了值得思考的东西。
所以我把他的讲稿(张小龙4小时“拖堂”演讲,全面总结微信8年(官方完整版))拷贝到word里,做了下检索,统计了词频,找到了他很多他没有提到的词——
思维模型0次
张小龙没有谈“思维模型”。
底层逻辑 0次
张小龙没有谈“底层逻辑”。
商业模式 0次
张小龙没有谈“商业模式”。
认知升级 0次
张小龙没有谈“认知升级”。
流量池 0次
张小龙没有谈“流量池”
黑天鹅 0次
灰犀牛 0次
张小龙没有谈动物。
大局观 0次
全局观 0次
宏观 0次
张小龙没有谈。
干货 0次
张小龙没有说他说的是“干货”。
策略 0次
战略 0次
张小龙没有谈“策略”和“战略”,他只说了自己也是用户,站在用户的角度应该怎么想。
复盘 0次
张小龙说的都是自己之前做的事,但是没有说“复盘”。
焦虑 0次
轻松 6次
张小龙不想谈论“焦虑”,他说用户使用他的产品应该是“轻松”的。
未来已来 0次
???
打中 0次
击中 0次
张小龙没有把用户当靶子,绞尽脑汁去“打中”他们的“心”,张小龙说微信应该做用户的朋友。
口碑 0次
微信日活达到10亿,但是他没有谈“口碑”。
玩法 0次
打法 0次
???
信心 0次
他没有说他很有信心。
愿景 0次
他没有张开双臂,畅想未来。
原理 0次
效应 0次
模型 0次
理论 1次
知识 2次
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几乎没有谈及。
哲学 0次
同样,他也没有谈论自己的“哲学”。
套路 1次
唯一一次谈到“套路”,是否定式的:
“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好的,这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他都没有用到,那么他站了四个钟头,口吐三万字,到底讲了什么呢?我也做了一个并不完全的统计——
- 用户 114次
- 朋友 105次
- 时间 43次
- 希望 37次
- ……
写到这里,我想微笑。
不仅如此,我还有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数字:
- 勇敢 6次
- 美 9次
- 善良 12次
- 真实 18次
- ……
张小龙喜欢说“慢慢培育”,“慢慢推进”,“慢”出现了四次,“耐心”出现了5次,“坚持”出现了8次。
张小龙说”原动力“说了18次,他把这个词用来指代“初心”:
“初心,是用熟了的词,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正好也谈了“初心”(初心是什么?),意思与之相似。
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做一个好的工具,打破信息的不对称,另一个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原动力本质上是一种选择,一种有所为有所为的选择,它的背后,是一种牢不可破的信念。曾经有记者采访“寿司之神”小野二郎:“风格是什么?”宵野二郎答道:“风格就是一个人的信念。”
张小龙坚信产品设计的“上古”原则。这些原则由德国工业设计大师DieterRams(迪特·拉姆斯)所创立。如果你今天购买博朗的产品,能够触摸到这些设计原则的灵魂。
- 底线 4次
- 原则 16次
他说了这样的话:
“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可能因此能直觉上就遵守一些底线吧。”
遵 6次。
张小龙的思考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用户,是生活,是常识,而不是理论、知识、模型。他强调自己也是用户,用户看什么?用户想什么?用户做什么?用户想要的也是自己想要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回到常识,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看什么 5次
想什么 5次
做什么 10次
他的问题比答案多
问题 30次
答案 6次
他谈用户是否“愿意”比“欲望”多:
愿意 10次
欲望 1次
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不足:
我们做得不够好 3次
整个演讲只有两次引用,开头一次引用Rams的十大原则,结尾一次引用了一句台词“万物之中,希望最美”,两者之间就是讲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仅此而已。
也许这就是我从张小龙的演讲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答案:
少学一点儿新词,
多想一会儿常识。
谢过。
作者:采铜,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ID:CTDT4US)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hT45I5TsNv18AAfNsx81PA
本文由 @采铜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好奇老哥是用什么工具统计出来的🤔
确实,线上做的东西很多都是由线下的场景启发的,这是规律得遵守!
不知从何时起,产品经理这一岗位被一些人用一堆堆所谓的前沿用语、高端词汇吹嘘的神乎其神,真的没必要,真正的实力不需要搞这么多的浮华包装,多接点地气多干点正事
互联网的每个人,天天嘴里都是大词。但后来发现,嘴里天天讲矩阵的运营连个说服逻辑都写不好。天天讲占领用户心智高地的品牌,连个产品卖点都没好好梳理过。天天讲用户心智模型的产品,连基础调研都没做明白过。其实我们很多人,真正需要升级的认知是,我们还在提升技能的阶段,提升认知也是为了更好的去致用技能。
非常赞同,认知从来都不应该只学名词,现实行业充斥着说一套做一套,我见识的很多年轻产品经理,嘴上功夫确实了得,但到落地的时候往往像幼崽一样~干产品干IT从来不是停留嘴上的东西!好的结果才能获得认同!
确实是这样,我管项目遇到个事,开评审会,净说一些新名词,全是专业术语,从我发愣的表情中,很有快感,其实我对他不专业惊呆了,不理解业务,过度设计不克制,都是巧思,让我骂了一顿,第二天辞职了。后面坐着的三个的产品经理,乖乖学业务去了。业务都不懂,专业客户需求都不懂,你能设计出来鬼啊。
哈哈,作者有点意思,赞了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有些文章也的确会让人一头雾水,看完之后发现里面缺少实战经历,都是虚的。可能喜欢用高端词汇的人,他不懂听众,也就是他的用户。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搞懂,没想明白。
好的设计师,是对人性的理解。像微信这么大体量的产品,如履薄冰!必须慢慢来。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道来,远远比用行业、专业名词来表达要难得多。而且这本质上是一种自信的态度:老子不需要用新词,老子说过的话都可以成为新词。
你错了!是“大大”。
——同意请点赞
张小龙是真正的高手,整个过程逻辑之严密,条理之清晰。而且都讲大白话,朴实。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
(仅仅猜测)说了大词的,可能心中并没有大词;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