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赛道的未来在哪里?

5 评论 4601 浏览 21 收藏 12 分钟

社交是一条缓慢从完全陌生走向熟人社交的单向线路,其过程一般为:完全陌生-开始了解-深入了解-普通朋友-熟人-超级熟人。

最近发布了三款社交产品,让人不得不好奇社交这条赛道的未来在哪里。

社交生命线

关于社交,我认为社交是一条缓慢走向熟人社交的单向线路,终局是【超熟人社交】

聊聊社交

之所以定义为【单向线路】是因为这是一条只能往一个方向走的事情,从完全陌生-开始了解-深入了解-普通朋友-熟人-超级熟人

其中,【普通朋友】是一道分界线,因为朋友是个很宽泛的圈子,分远近,但一旦经过了解进入普通朋友的圈子后,不可能回到刚开始了解的状态,除非是失忆。

因此在【普通朋友】这个环节的左右两部分如果出现了反向的情况,最大的可能是和这个人出现三观不和或不值得继续交往的情况,导致超熟人退到熟人再退到普通朋友,或开始了解以后发现没有继续了解的必要,直接byebye退回陌生人。其中因社交产品不好用导致的占比很少。

基于这个想法,目前基本可以达成一致的是【超熟人社交】只有微信可以承接,其他APP短时间内是干不掉微信的,哪怕像多闪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想了一系列方法想要让熟人更熟,但我和很多人一样持不看好态度,具体原因已经被分析的很多就不再赘述

而且退一万步讲,如果论证了某些想法的可行性&有效性,一但微信决定动手,最终多闪少闪都得靠边站。

社交产品圈地线

看完了社交生命线,再看看各社交产品的打法。市面上的社交产品,基本是在社交生命线上各自圈了一块自留地作为主战场,如图2所示,我叫它社交产品圈地线。

聊聊社交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产品都选择了两头下手,陌陌soul一罐圈出了【完全陌生社交】,微信圈出【熟人社交】,还有一些不好定位的如:抖音,虽然我觉得抖音的社交属性现阶段很弱,不过我暂且叫它【泛陌生人社交】吧。

(之所以定义为【泛陌生人社交】,是因为现阶段的吸引手段=大量陌生人的内容+少量熟人的内容,但感觉后者没做起来,导致在用户心智上,抖音上熟人内容的吸引度仍远不及kol或者有趣的陌生人,整个平台的都离陌生感更近一些。不过我对这个定义不满意,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抖音快手既不属于完全陌生社交也不属于熟人社交。)

和社交产品生命线不同的是,生命线有上下游的过渡性,但圈地线没有,比如我不能在陌陌上认识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然后过渡到抖音上聊聊,最后再加个微信。

但其实每一个社交app都可以承载一条完整的社交生命线,比如我认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到我和他变成很亲密的朋友,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在陌陌一个app里发生,但用户是否愿意或者是否会跳出到其他App是不可控的。所以圈地线我们主要看打法,即从哪里下手。

在有了上面的基本想法后,我盯着图2的这条线看了很久,总觉得好像缺少了点啥,思来想去突然意识到,可能是缺少了一款产品的打法是从【泛熟人社交】开始的。

先讲一下我对【泛熟人社交】的定义:在用户心智中,目前属于陌生人,但比起其他陌生人更接近熟人的社交关系,最直接的衡量指标可能是我认识的朋友的朋友(2度)的朋友(3度),如图3所示:

聊聊社交

其实很多社交产品都普遍有一个做的不好的地方,即从【完全陌生社交】/【泛陌生人社交】到【熟人社交】之间的过渡没有承接好,可这往往是转化率最低的一个环节。

从稍微有点认识的陌生人到真正转化为我的好友,这中间的trigger是个很微妙的事情,很多有可能成为朋友的机会就这么断了,从而也断送了很多社交产品的日活和留存,所以在各社交产品你死我活的想办法在自己App内解决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一个从源头上、直接从这个trigger下手的社交App呢?

关于社交的两个问题

问题1:我们现在认识新朋友的途径有哪些?

我罗列一些主要的途径:

1. 微信QQ:

主要方式:群聊加好友+私聊;

想结交依据:对方公众场合输出的观点(认同度/有趣度/新鲜度);

2. 抖音快手:

主要方式:关注+私聊;

想结交依据:对方产出的内容(认同度/有趣度/新鲜度);

3. soul一罐:

主要方式:尝试聊天+关注+继续聊天;

想结交依据:和对方聊天的感受(和微信的区别在于:一开始的接触始于私密沟通,并不是在群环境下的窥探);

4. 吃鸡王者荣耀:

主要方式:关注+私聊;

想结交依据:基于某些特定场景下对方的实力;

5. 线上其他场景:

熟人推荐名片等;

6. 线下场景:

换生活环境(换工作换城市)、朋友引荐介绍、个人搭讪、聚集场景(有明确目标的聚集场景:如线下pm交流会。没有明确目标的聚集场景:逛街买菜健身房都有可能认识新朋友)等。

问题2:你有多久没有认识新朋友了?

我看了一下我微信最近半年内一共添加了50个好友,其中因为中间换了工作,所以超过2/3都是新公司的同事和各司HR,我的数据虽然是个体现象,但可以看到一个趋势是其实大部分人结交新朋友并不是那么快速高效的事情。哪怕我们有那么多的场景可以提供结识新朋友的机会,但好像然并卵。

而且以上所有场景认识的新朋友,如同上文所说,一旦发展到熟人阶段,最后大概率都会收敛到【互加微信号】,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取代微信在这个环节的地位。

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因此,如果微信可以做一款产品,把trigger定位为【泛熟人】,把微信的领域扩大到【熟人+泛熟人社交】领域,其他产品是否可以放弃社交梦了?

我对微信一点非常非常不成熟的建议如下:

抖音把多闪拎出来,想作为一个从【泛陌生人社交】(哎对这个定义还是不满意)到【熟人社交】的拓展。微信可以反向操作,拎一个App或者不拎出来也行,做【熟人社交】到【泛熟人社交】的拓展。

比如集合2-3度朋友被点赞、评论(或新增一个维度:推荐)最多的文本信息、公众号文章、照片、时刻视频、10s视频等,或者干脆就主打视频。(这波操作确实存在是否有分享意愿的问题,但目前想先拍脑袋地说,这部分习惯可以培养,基于3度内的分享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而且主观意愿不想分享给非亲密关系的内容可以在发布时做限制),加上基于熟人亲密度、个人兴趣度、时间地点上下文等推荐算法,再加上互动的产品功能,感觉也是可以尝试的事情。

就像微信做好看的出发点是社交推荐是最符合人性的,朋友点了好看的文章比直接刷订阅号更有吸引力,那么朋友认为值得交往的朋友是不是也比普通陌生人更有吸引力。

我分析这样的好处在于:

  1. 更高效的拓展了社交圈,这里的更高效是和线上的社交产品+
线下场景的从陌生到朋友的转化效率相比,泛熟人是更容易且更高效转化为熟人和超熟人拓展的圈子。有人可能会质疑,我的上述方案和现在很多社交产品里【你可能认识的人】模块类似,但这种方式对用户来讲本质上是被动的,而且连系统都知道我可能认识但我自己却没有关注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这种方案比并不人性,2-3度好友的正确利用方式必须是基于主动发起才会有拓展的意义。还有人可能会说, 2-3度的概念脉脉用过类似的,但需要注意脉脉是基于工作圈,工作圈的社交粘性并不强,现代人会刻意回避和同事过度接触,因此效果不可类比。
  2. 加强和现有熟人的亲密度,即拥有多个共同熟人的圈子。忘记之前在哪里看到的一个公式:关系价值=关系强度*关系利益,关系强度的维系一直是令各社交产品头疼的问题,虽然共同好友多和关系强度高不一定成正相关绑定(我跟大部分大学同学的共同好友都很多,但我也不是跟每一个人都很熟),但是对于微信最擅长的熟人社交还是有buffer加成的,我和最熟的朋友多了一个共同朋友,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嘛。

不过我这些想法都很浅显,有很多我已知的漏洞,只是想赶着这一波社交的热度来聊一聊,如果抛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可以引来正确的观点也挺好的,欢迎拍砖!

 

本文由 @问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题主说讲的,完全陌生-开始了解-深入了解-普通朋友-熟人-超级熟人,能做到这样效果陌生社交产品,包括匿名社交产品,我没想到有什产品能大范围针对用户做到。这样的产品,他针对的用户,有社交的需求,但是通过产品体验,用户留存几乎没有,题主认为社交赛道有空间吗?

    回复
  2. 与其现在想跟微信争夺天下,不如实在点,考虑如何从QQ手里夺走00后用户。

    来自德国 回复
    1. 辛苦好好审题😂

      回复
  3. 脉脉不就是基于工作圈的泛熟人社交吗?QQ里可能认识的人就是泛熟人社交,然而微信是并不适合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熟人直接用微信,很简单,没有乱七八糟的关系网。

    来自湖北 回复
    1. 我的想法哈:
      1.确实和脉脉类似,但你也说了脉脉是基于工作圈,工作圈的社交粘性并不强
      2.不只qq有可能认识的人,现在很多社交产品都有推荐可能认识人的机制,但对用户本质上是被动的,而且连系统都知道我可能认识但我自己却没有关注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这种社交方式并不人性
      3.因此我希望的是一个【主动发起】【兴趣相投】【生活圈】的更轻松更高效的社交方式
      4.另外,你真的觉得现在微信没有乱七八糟的关系网吗

      一点想法,欢迎探讨 微信:17600120619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