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很大,大到没有创新

46 评论 85113 浏览 66 收藏 13 分钟

互联网那么大,却大到没有创新?!

前言

在很多人的认知框架里,都会觉得互联网就代表了科技,科技就代表了创新,于是一个很自然的结论就产生了,互联网就代表了创新,互联网就是创新。

但就我个人来说,不管我在从业前还是从业后,我始终都不认为互联网是创新,我始终认为:

互联网很大,大到没有创新!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里,就着急了,你怎么能说互联网没有创新呢?没有创新,我们能用上微信跟朋友扯淡吗?我们能用上手机支付到店购物吗?我们能手机点一点就订上麻辣烫吗?我们能用上抖音看小哥哥小姐姐吗?

嗨,先别急嘛,等我慢慢说啊。

这个世界有创新么?

我先抛出我的论点:这个世界就根本没有创新!

我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段论”来做个论证:

  • 大前提: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创新。
  • 小前提:互联网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 结论:互联网没有创新。

接下来,我来提供论据,首先我来论证一下:这个世界就根本没有创新!

我从几个维度去论证一下(欢迎大家来挑战我哈),也就是人类生产劳动最基础的“衣食住行”来说明。

(1)衣

从古至今,从茹毛饮血的智人到充分文明的现代人,我们在衣上面从来没有创新,过往我们披上树叶,现在我们穿上正装,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为了驱寒取暖、遮羞掩体,变化的是外在形式,不变的是本质功能。

(2)食

过去我们饥寒交迫、茹毛饮血,现在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数千万年来,我们风雨走过,终于走到食物链顶层,想吃谁吃谁,想吃啥吃啥,好嗨哟,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

但我们从本质来想一下,不管我们从以前的饥肠辘辘到今天的肥肠满满,其实在吃上,我们从来没有变过,吃无非是为了满足味蕾和获取能量,吃进口中的是不断变化的食物,吸收进身体的是永远不变的能量罢了。

(3)住

我们住过山洞、我们住过树屋、我们住过草棚、我们住过楼房。一路我们住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大,但背后驱动我们居住的核心诉求不过是那颗不安全的心罢了。

为了躲风避雨、为了躲避敌害,在我们安全感的驱动下,我们不断升级住处,然后最近的居住形态,我们的楼房也不过只是在模拟自然界的蜂巢结构罢了。

是的!如果站在蜜蜂的视角上面,那我们人类的社区其实也就是那一个个不起眼且难看的蜂巢啊。

(4)行

数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树上下来后,我们就从不曾停止过探索的脚步。

我们曾徒步从东非那条大裂谷出发把足记涂满全球,接着我们骑马,然后我们坐马车,再然后我们有了汽车,后来我们又有了飞机。工具越来越高级、速度越来越快,然而这一切的背后不过只是我们想从某地到达某地罢了。

除了“衣食住行”外,人类其他所有的行为模式跟“衣食住行”一样,其实都没有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变化,不过都是过往历史行为的反复,人类文明的进程也不过是过往文明的递归回溯,仅此而已。

互联网没有创新的实证

上面我们已经从几个基础层面的论证,说明了世界在发展,但没有绝对性的在创新,接下来我们好好说说互联网。

互联网是由无数互联网产品构成,这些无数的互联网产品也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用户在某些场景下的某些问题,产品的背后都是用户的需求,产品的呈现和交互也都是用户需求的诠释和表达。

需求是推导产品的根源,需求是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

需求是怎样,产品就应该是怎样(这里我指的是产品的本质)。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产品需求是否是绝对创新的吧?

我做产品涉及到需求诠释时,通常会设定几条规则:

  1. 所有的需求必须来源实际业务。
  2. 所有的需求必须来源自实际线下的场景。
  3. 所有的需求均可参考线下业务的历史规律。在历史上寻找过往成功的业务,摒弃掉历史业务中出现过问题后嫁接到自己的产品中。

我来进一步解释这几条规则:

  1. 所有线上的行为是线下行为的延伸,所有线上的动作是线下动作的体现。
  2. 需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去创造需求,需求一定来源于生活,但需求不是艺术,它不会高于生活,没有绝对意义上创新的需求。
  3. 我们只是用新的技术、新的形式、新的模型在新的平台上面来诠释已经有的业务和已经有的需求。

我举一些实例来证明一下:

【滴滴】

需求的实际来源:没有滴滴前,在人们的出行场景中,就一直有打电话叫出租车、叫黑车的行为。这种行为一定是可以全部迁移到线上的,滴滴在线上更改了叫车的方式,从打电话叫车变成了在手机中点击叫车。

创新点:叫出租车、叫黑车有一些问题,如怎样获取电话、要等待多久、如何量价、如何看司机服务质量、如何看司机驾驶水平、如何看司机是否绕路等问题。

  • 滴滴通过线上连接解决了跟司机沟通的问题。
  • 滴滴通过车辆就近调度解决了要等待多久的问题。
  • 滴滴通过可视化的计价方式,为用户解决了行程量价的问题。
  • 滴滴通过UGC的评论解决了司机服务质量和驾驶水平的展示问题。
  • 滴滴通过实时路线和智能推荐路线避免了司机绕路的问题。

【饿了么、美团外卖】

需求的实际来源:历来我们都有打电话叫外卖的习惯,历来也有店家送外卖的习惯。这种行为根深蒂固,持续多年,属于骨子里面的原生需求。饿了么、美团外卖等只不过是把这种行为搬到线上而已,并把一些原来线下订外卖业务中的遗留问题逐步解决掉了而已。

创新点:电话叫外卖有一些问题,如需要收集很多外卖单、可能会掉进黑暗料理的深坑里、不知道要等待多久、送的慢等问题。

  • 外卖平台通过线上连接解决了外卖单的问题。
  • 外卖平台通过UGC评论解决了黑暗料理的问题。(然而,似乎这个问题,大家解决的都不好啊,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黑暗料理默默潜伏在各个外卖平台上面等待人们的探索。)
  • 通过专人配送、可视化的送达路线、可视化的送达时间,解决了用户等待时长的问题。

【微信-公众号】

需求的实际来源:微信取代了短信成为人们之间传递文本信息的通道后,过往在短信的信息流时代存在并成功的案例一定可以复制到微信的信息流时代。那原来短信时代的SP业务通过构建内容分发给消费者的模式在微信上一定成立,这也就是微信公众号的来源。

创新点:微信规避了短信SP时代的问题,如垃圾信息、不合法信息等。

  • 微信公众号通过订阅关系(可以很方便的取消订阅)解决了垃圾信息的问题。
  • 微信公众号通过举报和自动审核等技术手段解决了不合法信息的问题。

【支付宝-芝麻信用】

需求的实际来源:过往人们的征信来源于线下银行的纸质打印。支付宝成为了人们线上财务流转的通道后,自然在线下的征信需求可以延伸到支付宝的线上,于是芝麻信用就成立了。

创新点:芝麻信用解决了传统征信的无法多场景流转和动态调整的问题。

  • 芝麻信用解决了线下征信无法在各个应用场景有效流转的问题,芝麻信用通过开放平台的授权,可以实现多个应用场景对于用户信用的查询,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的使用、消费贷、各种试用/试穿/试吃等场景。
  • 芝麻信用解决了线下征信来源单一的问题,通过多种来源来构建用户的线上信用,如备用金使用和归还、信用卡归还、花呗使用和归还、淘宝消费记录等。

除了上面的示例外,再比如线上订机票、线上看书、线上听FM、线上看视频、线上听音乐、线上买衣服、线上找人扯淡、线上相亲等等,其实都是线下行为的平行迁移罢了,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颠覆。

总结

本文从互联网无创新这个角度详细的论证了线上需求核心来源和线上产品核心本质,当我们再做一个产品设计时,当我们去标定产品需求边界时,我们需要做到:所有线上的行为是线下行为的延伸,所有线上的动作是线下动作的体现。

需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去创造需求,需求一定来源于生活,但需求不是艺术,它不会高于生活,没有绝对意义上创新的需求。

我们只是用新的技术、新的形式、新的模型在新的平台上面来诠释已经有的业务和已经有的需求

潜在成功产品的需求一定是源于实际场景,源于线下已经存在的行为,源于历史上已有的成功业务,我们要分析历史规律、摸清现实行为、吃透实际场景,在线上为我们的目标用户场景化的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

 

作者:田丝儿,公众号:U-4EverYoung

本文由 @田丝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思考互联网创新方式搜索过来的,看了作者讨论的创新可能就是每个人对创新的定义理解不同而已。
    我忽然想到三体小说描述的未来世界,在基础物理被锁死的情况下人类繁华的表象是应用科学的突飞猛进。正如农业时代步入工业时代然后到了信息时代,是基础科学的突破带来时代的天翻地覆。
    评论里小伙伴所说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信息时代。作者举例的滴滴、微信、支付宝无非就是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了。
    至于衣食住行这些属于人类基本行为模式的变化就不能算创新范畴了,智人从树上下来站立行走、从茹毛饮血学会吃熟食、褪去身上厚密的毛发,这些都不算创新。只能说是千万种行为中无意间的一种适应了自然的选择,这是进化而进化是不随科技进步而加速的。从这上面讨论创新就是无稽之谈了
    我想怎样才算作者所理解的创新可能他自己也说不上来吧,可能是我小时候幻想的给人注射叶绿素变成绿皮人就不用吃饭了的那种吧 ➡

    来自浙江 回复
  2. 一个蛋糕,本质是面粉和糖浆,所谓创新,就是在蛋糕上的裱花,在糖浆上添加的奶盐!!你要说创新,就不要从本质去讨论,因为本质需求必然联系上人性,七情六欲,它一直存在,从未变化!!所以你分析的出发点就错了!!你的观点应该是:人性很复杂,复杂到一成不变!要我说,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用你的话:“所有线上的行为是线下行为的延伸,所有线上的动作是线下动作的体现”而当中的延伸就是一种闪闪发光的创新!

    来自广东 回复
  3. 反对。送你一句话,“创新才是科技的核心和方向”,你觉得是因为所有人想飞行,有这个需求,所以有人发明了飞机么?你觉得大家都习惯了智能机,按键机已经满足短信、电话这些通讯要求了,会有大众去呼唤需要智能机么?科技推动下,总会有一些先驱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创造产品,并为产品培养用户。你觉得中国人很喜欢喝咖啡么?那么瑞幸培养的咖啡用户是不是算创新?你觉得在微信支付宝之前,大家会放心把钱放在第三方么,改变实物的纸币交易?需求不是凭空而生,但是前瞻性需求,本身就是创新。你只是限制在你自己的认知里,就像二维世界的人无法跳脱出来看三维世界,三维世界的我们无法想象四维世界的形态,但是,我特别反感的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简单粗暴的否定。不管何时何地,创新才是最耀眼的存在。如果不是哗众取宠,那就Don’t be so ignorant.

    来自贵州 回复
    1. 我这里只是在想人们对于如同这篇文章的理解各自不同一样,每个个体对于创新的理解也各不一样,只能说是认知角度不同。

      就如你认为微信支付是创新,我却从本质的角度来看包括现在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刷脸支付等,也都只是线下纸币交易的线上平行迁移后的新的落地方式。

      当然你上面所评论的“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简单粗暴的否定”,我是认可的 😉

      来自江苏 回复
    2. 最后一句很点题啊 😉

      来自贵州 回复
    3. 你可以有自己看法,但是有些东西是共识性的,如果把共识的东西,粗暴强掰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除了哗众取宠,看不到其他。转另一条评论里靠谱的规劝给你,踏踏实实做有价值的自媒体吧。别人不认同你,就觉得别人都是好为人师,挑衅你,然后各种反讽,有这点小聪明,还是好好做自己的内容吧,就你这些内容,不管发产品经理网站,还是发知乎,只会一群人骂你。自重吧。

      来自贵州 回复
    4. 还真不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我始终认为,不管在哪里,骂人的人都永远是少数。

      来自江苏 回复
    5. 我天,你倒是睁大眼睛看清楚,可以么?

      至于你说的那个评论,明明是他先评论我不是偏僻就是坏,明明是他先进行的攻击,我只是来对他这个评论做了同样的回应而已。

      怎么到了你这里,变成我先攻击别人了。

      我晕,真不知道是你是没看清楚,还是故意要这么来说的。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好,用脚投票啊,你完全都可以不用看啊,至于这样么?

      来自江苏 回复
    6. 不能同意更加多!!!

      来自广东 回复
  4. 个人觉得,现在很热门的C端产品,其实都是在解决人类的刚需问题。设计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是创新型的设计,另一种是实际解决问题的设计,而作者考虑问题时仅仅是被周围环境影响了,只是以生活为中心,日常需求为半径来考虑整个设计圈……
    这肯定是不客观的……

    回复
    1. 对,本文确实是具备争议性的,我现在想,如果本文想对这里的创新做个在我自我认知范围的定义会比较好,哈哈

      来自江苏 回复
  5. 需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去创造需求,需求一定来源于生活,但需求不是艺术,它不会高于生活,没有绝对意义上创新的需求。

    回复
    1. 嘿嘿

      来自江苏 回复
  6. 不敢苟同。

    创新的含义是“推陈出新”,否定迭代直追最底层需求,这不是偏颇就是坏了。

    但作者偏偏瞧不上这个新,认为“穿衣本质上都是为了驱寒取暖、遮羞掩体”,倘若真是如此,时装和时尚从业者怕是要全都失业了,反正能遮体能穿暖就好,你越做衣服布越少是几个意思?

    至于“吃无非是为了满足味蕾和获取能量”,作者难道不知道什么叫做年夜饭,为口吃的可以连夜抢火车票、千里迢迢骑摩托赶回家?

    “住”完全归结于安全感也太有中国特色了吧,作者不是讨论的世界都没有创新吗,怎么把其他国家给遗忘了?

    “行”则更加夸张,太阳底下是无新事,但你也要看到真正的共产主义在萌芽,底层老百姓比任何时代都过得更有尊严,人类社会极有可能发生巨大改变,一句轻飘飘的历史在轮回就能否定先贤的牺牲,凭什么?大清早就亡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着眼于“道可道非常道”的时候,就很容易沦为神棍。

    底层需求确实重要,比如原子和分子构成了这个世界,挺美的,但一味赞美微观世界合适么?既然要一分为二地看到问题,就不应该取标题党式的题目,尤其是在明知道我们有太多真正“创新”的时候。

    少一些套路,多一点真诚。

    最后,送作者一则辩论题:

    正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
    反方:绝对没有吗?

    来自四川 回复
    1. 不是偏颇就是坏,这个结论不知道你是基于什么论据得出来的结论。

      另外,你的辩论题实在是没看懂。

      我用你的套路来回复你:

      一篇文章除了标题外,不还是有正文么?一篇正文除了前陈铺垫,不还是有文章高潮和核心重点么?为何不去提取文章的核心重点和高潮(对于本文来说,文章核心重点和高潮是发生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看文章只看前陈铺垫,甚至只抓着标题不放,而彻底忽略掉高潮和文章重点,只抓着标题和铺垫,穷追猛打,喋喋不休,这不是偏颇就是坏了。

      少一些套路,多一点真诚。

      哈哈 🙂

      来自江苏 回复
    2. 一、不是偏颇就是坏。
      扪心自问,你非常清楚创新一定存在,而且产生了巨大的价值,你的标题放在UC或者头条没有一点问题,但这里是人人社区,大家都是同行,我真以为自己进错了地方。

      二、为什么不看重点和高潮。
      【我从几个维度去论证一下(欢迎大家来挑战我哈),也就是人类生产劳动最基础的“衣食住行”来说明】

      你主动让人来“挑战”的,现在又说评论者“穷追猛打、喋喋不休、不是偏颇就是坏”?!何况是在逻辑都不能自洽的情况下。

      三、关于辩论题。
      是对应这一句“所有线上的行为是线下行为的延伸,所有线上的动作是线下动作的体现。”

      互联网不过是个工具罢了,挑起纷争当然更加符合传播学原理,我相信你本身也不是这样太过情绪化的人,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我觉得同为产品,这些方式方法可以用在其他受众身上,但在产品身上进行测试这多少让人不舒服。

      最后,虽然没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中的Y模型那么深入浅出,但本文后半部分立意其实不错,只是方法真的没对,举例也很欠妥,希望能够引起作者的思考。

      来自四川 回复
    3. 仔细看了作者的其他文章和知乎回答,真是一言难尽,不好意思收回前面的话,自重吧,2018已经是内容为王了,这些技巧并不可取,希望作者以后能够真正写出高价值的文章,做真正有价值的自媒体。

      来自四川 回复
    4. 好为人师真的是人性,多谢指教。

      至于我如何创作?

      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思考,本身做自媒体也不是我写作的核心目的,我也并非全职创作,我有自己正常的全职工作,本来写作是为了整理自己的思考,结构化和逻辑化我的思维。

      后面发现写出的东西还有些人看,才有一点儿想做些粉丝的想法,但也深知自身实力和时间精力也都有限,所以谈论做真正有价值的自媒体这件事情,为时尚早。

      正如你不认可我的观点一样,你的建议和你的观点与我而言,也不一定有意义,至少你当前的评论对我来讲除了负面的作用外,没有感觉到有正向的收货。

      当然如果你也能够系统性的输出你的观点,有系统以文章的方式输出你的内容,如果确实是科学的,那也会欣然接受。

      另外,我也比较佩服你,咱们素昧平生,仅通过一篇文章就对我个人有“不是太过情绪化”的结论,也是挺厉害的。

      你可以选择继续回复,不过这条回复是我对你评论的最后一条回复了,还是感谢你的深度参与,不仅阅读了我的这篇文章,还发表评论,甚至看了我过往的文章,多谢 😉

      来自江苏 回复
    5. 赞同并支持你。

      来自贵州 回复
    6. 挺你!
      作者诡辩,混淆概念。
      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讲创新,那恐怕只有盘古那一斧子算是创新了

      来自广东 回复
  7. 没有定义创新是什么就开始推翻创新这逻辑本身有问题。为什么内容可能没错,但是为什么要取这个模样一个标题呢。
    创不创新还需要论证?这是什么逻辑。
    改变生活的一点一滴,这就是创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回复
    1. 这么多点评里面,你的是最中肯一批中的一个,标题是有些许夸张,我这次是想通过案例把观点隐藏起来,做到干水结合的输出。

      至于,评论A,先定义A,这种逻辑,我也相对清晰。

      我这里只是在想人们对于如同这篇文章的理解各自不同一样,人们对于创新的理解也各不一样,就如你认为一点一滴都是创新,我却从本源的角度来看不这么认为一样,所以这篇文章里面故意不对创新先做定义。

      不过你的观点很好,能加你的微信么?期待跟你的交流

      来自江苏 回复
  8. 什么垃圾推送 sb

    回复
    1. 兄弟,你觉得不好,可以否定,但请合理有逻辑的表达出来。这种出口成脏的输出姿势实在有些不雅!!

      来自江苏 回复
  9. 标题党

    回复
    1. 还是有干货的,关于公众号那部分不是我绝对的原创,是张小龙在上次微信公开课4个小时里面花了快一个小时讲公众号时候,他的观点,你不会觉得他的观点也是标题党吧

      来自江苏 回复
  10. 炒面是用汤面换的给什么钱
    汤面我也没吃给什么钱🤣🤣🤣🤣

    回复
  11. 赞同作者在结语中对于线上线下行为和需求来源的阐述。
    不赞同作者对于世界没有创新和互联网没有创新的论证,我们现在的工作效率和产能远胜古人,我们能用几个小时到达古人一生都到不了的地方,我们甚至梦想未来移民火星,这都是创新的成果。我认为,任何能让生活更方便的办法,都是创新。别人能想到你想不到的,就是创新。
    我觉得不管赞同与否,能看到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论述,也是对读者思路的一种扩充。能学到别人的一个优点,就是收获,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骂人。
    另外,看到有人说标题党,我想说,我自己也写公众号,深知能取好标题,也是写作能力的一种体现。现代人经过标题党的洗礼,大部分人都能免疫一定的标题党了,为什么你还会点进来看这篇文章,自己想想吧。

    来自北京 回复
    1. 哈哈,谢谢

      回复
  12. 我随便说下哈,张口就喷的同学们,我感觉在生活中也应该有很大概率是拿来主义者吧。

    就算觉得不对,喷之前,也得想一下,该怎么优雅的喷吧。

    这就是典型的邓宁-克鲁格效应,处于愚昧山谷的人,通常会让认知决定判断,很多人自知而不知自己已知,更多人不自知而不知自己不知。

    我觉得作者写的很不错,有些观点很实在,铺垫也相对合适,只能说每个个体的期望获取点不同吧!

    来自江苏 回复
    1. 谢谢

      回复
  13. 还不错的,不知道喷人什么心态,喷的人自己摸着良心说能出这样的稿子吗?
    不止互联网,在我看来一切事物,一切可以归纳到一类的事物,从底层思维(战略层)来看,其实出发点都一样的,底层一样。只不过,延展开、拆解开,对应的形态和表现显示不一样而已。所以,观点我蛮认可的。

    来自浙江 回复
    1. 哈哈哈哈

      回复
    2. 产品才需要创新,需求深挖到本质处,都是人性的那些事,不需要创新,也无法创新!而刚好,作者正是拿本质需求不变,来论证产品不创新,你大概是被他绕进去了吧。

      来自广东 回复
  14. 看到标题就觉得会有争议,因为创新没有加引号,读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冒出来,一直不知道到底要告诉我什么,但最后总结还是学习了一些东西。

    来自辽宁 回复
    1. 这就是我的邓宁-克鲁格效应中的缺陷,我误认为读者能分拣提炼干货,所以铺垫的稍微多了一些,然后我是不清楚情况而不自知,哈哈

      来自江苏 回复
  15. 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说的“所有线上的行为是线下行为的延伸,所有线上的动作是线下动作的体现”,我举几个例子,便于大家理解:

    1.《非诚勿扰》里面的【分歧争端机】,为了快速简单解决人类常有分歧的需求去造一个机器。

    2.《西虹市首富》里面的【陆地游泳机】,为了解决人类在陆地上游泳的需求去造一个机器。

    3.现在很多所谓的智能家居,如智能电饭煲之类的。

    1、2、3这几个例子是典型的不正确的产品思路,围绕一个线下根本没有的需求去展开行动,看上去甚至有些搞笑,人类根本不需要在陆地上游泳,人类的有些分歧也不能够快速简单的解决,智能电饭煲再智能也得人工手动淘米、洗米、放米。

    上面3个例子看上去简单,大家都能理解,所以不会犯这种错误,如果我们把需求复杂一些,我们还能够看的那么真切么,还能够直接看到本质么?比如:我们真的需要有人上门给我们美甲么?我们真的需要有人上门给我们捏脚么?(注意是捏脚,不是大保健)

    也许,某事某刻,我们身上就在发生像1、2、3一样搞笑的事情,然而我们却有可能每天苦呵呵的在这个错误的框架下兢兢业业、孜孜以求。

    来自江苏 回复
  16. 庄子坐飞机到了美国见了特朗普,特朗普问:哎呀,你什么时候到的?庄子说:我本来就在这里,没有来过也没有走开。世间万物都在变,而世间万物又不变。就类似您“互联网大到没有创新”之说。有趣,有趣。 😳

    来自广东 回复
    1. 谢谢支持

      回复
  17. 嗨,大家好,我是田丝儿(微信号:neutyz),我从多个途径看到大家的反馈,有部分人觉得我再标题党,但我想说的是还是有干货的,我们做互联网做产品做运营的其中一个核心能力不就是要善于提取干货嘛?

    如果我像我之前文章那样,不断输出方法论和规则,估计一部分同学又要觉得文章太枯燥、太无趣,没有案例,都在堆砌概念。这次我把观点隐藏在标题和案例下面,其实也早就料到又会有一部分同学说我标题党、太虚、太废话,所以众口难调这事儿,我也早有预期。

    另外,关于公众号那部分的案例分享,并不是我绝对的原创,是张小龙在上次微信公开课4个小时里面花了快一个小时讲公众号时候,他的观点,你不会觉得他的观点也是标题党吧。 🙂

    来自江苏 回复
  18. 软件又叫信息技术,就是为了信息沟通的。

    来自四川 回复
    1. 对,信息流

      来自江苏 回复
  19. 很赞同这一点:“所有线上的行为是线下行为的延伸,所有线上的动作是线下动作的体现。”PM对于线下的场景的分析对于挖掘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很有必要。

    来自湖北 回复
    1. 谢谢支持 😉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