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之下的朋友圈

4 评论 8377 浏览 38 收藏 23 分钟

“社交压力”是现在人们进行网络社交普遍会遇到的问题,而我们现在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几乎都有笼罩在这种重压之下。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网络里进行着社交,不论是 PC 时代的 QQ,还是智能手机时代的微信,都帮人们在网络里构建着一张张关系网,每个人在网络的世界里面找到了“自己”,很多线下关系也转移到了线上,生活、工作、娱乐、找对象……各种场景下、不同垂直细分领域的社交需求被不同的产品满足着,比如专注于职场人社交的脉脉,找对象的社交产品探探…

现在社交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需求“如何减轻社交压力”,这好像是所有社交产品发展到后期都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说减轻用户在网络社交里面发言或者互动的压力,保护自己的隐私。

比如 QQ 的隐身,微博的隐藏我的赞…..甚至一些渗透到社交的产品比如微信读书都在注意保护用户的隐私,减轻用户的压力,比如私密阅读书籍。年初字节跳动发布的“多闪”也肩负着减轻社交压力的使命。

回顾一下我们经常使用的微信朋友圈,其实也渗透着有关社交压力的方面,在对朋友圈进行一些思考之后,接下来我从社交压力角度来谈谈朋友圈。

一、朋友圈的社交压力是什么?

“社交压力”是现在人们进行网络社交普遍会遇到的问题,为了方便大家体会,我将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大家可能就是这么做的,或者会看到朋友圈里面的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

1. 我发朋友圈不再那么“随心所欲”

  • 在失恋的时候我编辑了一条朋友圈纪念我死去的爱情,可是我的朋友圈里一直都是阳光积极正能量,各种鸡汤,发这个是不是不太好?最后我把刚要点击发送的朋友圈删掉了。
  • 同事在做微商卖保健品,周围同事们都在朋友圈里面转发推送,我寻思不转不太好,于是我屏蔽了一些朋友,转到了我的朋友圈,可是翻看自己的朋友圈,感觉朋友圈越来越被这些链接弄得不伦不类了。
  • ……

2. 我将朋友圈设置为了三天可见

  • 我的朋友圈里面怎么这么多黑历史啊?新加的好友很多都只是因为一些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添加的,我不太想让他们了解到我的过去,不想让他们过多介入我的生活,我把朋友圈设置为了三天可见;
  • 过年这几天每天都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我已经连续5天每天发2-3条朋友圈了,朋友们来看我会不会觉得我很啰嗦,我去设置里面将朋友圈设置为了三天可见;
  • ……

3. 我渐渐成了朋友圈里面的潜水者

  • 很久之前我还是爱发朋友圈的,后来微信里面朋友多了,每次发朋友圈都得考虑这条朋友圈要让谁看,谁不可以看,之前分组少还行,现在分组那么多,每次都要斟酌,算了,不发了;
  • 看到朋友圈里面大家晒的旅行照片、美食照片都很漂亮,而我生活好像没有大家那么精彩,大家对一些热点新闻在讨论,我怕自己的观点很差,算了不发了,我还是看大家的动态吧;
  • ……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场景,可能每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拥有的身份越来越多,在网络世界里遇到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二、为什么会有社交压力?

1. 朋友圈是在建立人设

张小龙在2019微信公开课说“沟通本质是强加给对方自己的人设”。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现在翻开一个朋友的朋友圈,我们甚至可以按照他的朋友圈的内容索引到他的身份或者他的性格等信息,比如:他的朋友圈都是各种学术推送,对社会热点的见解,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老师,如果我们看到他的朋友圈里面是各种旅行照片,时不时还有几句鸡汤,大概可以知道这个人热爱生活,充满正能量……

所以我们在朋友圈里面发的内容,发的次数等等行为,都是在建立自己的人设,而且我们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朋友,一些自己平平常常的甚至是露怯的事情我们却不愿意展示,所以比起分享真实的自己,建立人设会让我们时刻注意我们发送的内容会不会与已有的人设冲突。

这样我们会越来越克制发自己的内容,同时对于别人的朋友圈,我们也会考虑我是否要点赞、我的评论要怎么样才能符合我的“调性”。

2. 私人空间越来越少,关系链网越来越复杂

线上社交确实比线下社交效率高太多,但是也带来些弊端,前几天看了《手机狂响》,有句台词的大意是线上社交让每个人都很少有自己的一些私人空间,以前下班了谁都联系不到我,现在通过微信随时随地办公。

微信日活10亿了,微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已经像是自己的一张名片了,移动互联网没有出现前是见面留电话,移动互联网出现后是见面加微信,而且随着人年龄增长,拥有的身份、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每个人的微信里面都加了很多新的好友,有闺蜜圈、有基友圈、有家人圈、有工作同事圈……这么多关系都存在于微信这个巨大的社交网络里。这难免会让我们在发朋友圈的时候考虑哪些内容会给哪些人看,我们的朋友圈也出现很多“陌生信息流”。

3. 朋友圈是一个广场

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里面将朋友圈比作了一个广场,每个人每天带着“社交任务”来到广场,看到不同的活动群就过去看一眼或者互动一下,互动的人都是彼此认识的人,一个活动群出来后再去另一个,这样一趟下来,“社交任务”就完成了。

当然既然是广场,每个人发言和举动都会被大家看到,因此随着广场越来越大,活动群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陌生的活动群,这时候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发言和一举一动,于是社交压力便产生了。

4. 分享和压力是成双成对的

朋友圈既然是用来分享自己的生活的,并且希望获得其他人的互动,那么压力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次发的朋友圈都是在对方朋友圈中的某一条信息流,等待着对方“检阅”,于是我们发朋友圈会尽可能把自己 P 得好看一点,文字尽量修的优美一点。

这样看来,分享和社交压力似乎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毕竟朋友圈就是每个人带着自己的名牌行走在自己建立的广场里面,如果怕有压力,那就不出门好了。

三、朋友圈是怎么解决社交压力的?

微信当然也意识到了社交压力这个问题,并已经体现在很多产品设计上了,接下来将我发现的一些东西做一些分析列举:

1. 朋友圈是 moments 而不是 album

朋友圈的英译是 moments,说明微信是想让用户关注当下朋友的动态,同时也积极分享自己当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而不是把朋友圈当成一种“刨根”的工具,我们经常通过朋友圈了解该朋友过去的生活甚至很久之前的他/她,但是朋友圈的目的并不是如此。注重当下生活和动态而不倡导“刨根”,这样的设计理念可以帮助我们较为轻松地分享自己的内容。

除了音译是 moments,以下几点也体现了上述理念:

(1)timeline 形式的信息流

从信息流的展现形式来看,微信采取的是 timeline(按照时间顺序的信息流展现形式)的形式,不同于微博的 rank 形式(按照权重计算的信息流展现形式),微博重内容轻关系,可能要减少很多营销号的信息流、巩固加强头部效应所以采取了这种形式,对于微信这种强关系轻内容的产品,用户更关注当下什么朋友发生了什么事,所以这样的展现形式凸显了 moments 的理念。(这个设计的不同其实还有很多其他不同角度甚至更合理的解释,但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展开赘述)。

微信的时间提示是“xx分钟前”,不同于 QQ空间的具体时间,这样的设计强调了”及时性“,用户更容易关注到事情发生多久了,而不是事情多会儿发生了。

 微信信息流

微博信息流

QQ空间信息流

(2)朋友圈不支持快速定位朋友圈

我们知道 QQ空间里面用户是可以通过时间节点来访问其他人过去的动态的,但是微信是不支持的,微信只是把朋友圈以年为时间节点做了分割,(这里就不展开说 QQ 和微信的区别了,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体会此功能),而且看某个人的朋友圈退出再进去还得从最近状态重新往下滑,这样的设计说明朋友圈不想成为“刨根”的工具,而是鼓励用户注重当下生活的分享,减轻社交压力。

QQ空间根据时间定位动态

(3)三天可见

如果自己有很多黑历史而又舍不得删,或者不想让别人通过朋友圈窥探自己的生活和过去的自己,朋友圈推出的三天可见/半年可见的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设置为三天可见后,朋友圈公开周期很短,用户则可以更加轻松分享自己的生活,不用担心发的每一个朋友圈都被别人翻看很久。

2. 小小的交互设计

(1)点赞二步操作

不同于 QQ空间和微博,微信的点赞需要先点击“..”才能再点赞。这样对于发朋友圈的人来说会少些点赞之交,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赞的质量,对于点赞的人来说多了思考的空间,也避免了更多手滑点赞,屏幕上看起来也不会像微博,QQ 那么多赞了。

(当然这个设计从其他角度也可以进行更合适的讨论和解释,但是与本文讨论关系不大,故不展开赘述),这样在广场里发声的思考时间与听到的声音质量都有提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很多情况下尴尬事情的发生(朋友圈取消点赞对方是可以看到你已经赞过而又取消的)。

朋友圈二步点赞

3. 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们在QQ空间访问其他人的空间时都会有记录,但是浏览朋友的朋友圈是不会留下痕迹的,朋友圈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与微信定位熟人社交有关,此外,这样做带来的好处便是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减轻了社交的压力,同时微信也不用有什么复杂的vip体系或者增值服务来为用户解决浏览痕迹的问题了。

QQ空间访客记录

4. 朋友圈查看权限和标签

为了解决用户在不同语境下发朋友圈的顾虑,朋友圈支持对朋友进行分组,对朋友们打标签,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可以设置谁能看到这条朋友圈,这样的功能设置可以让用户将自己的动态如愿展示给想要展示的朋友,虽然选择时有压力,但这看来却是一个必须满足的痛点,用户可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减压来发送想要的内容。

除此外,用户可以设置是否让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可以屏蔽朋友,也可以不看某些朋友的朋友圈,这些权限的设置都在帮用户减压,让用户能较为轻松地走进广场。

但是朋友圈对于已发送的朋友圈的权限更改比较“粗暴”,目前只可以设置为私密,不可以对其重新进行权限设置(比如调整谁可见谁不可见),这个点其实从 moments 的设计理念就可以解释,朋友圈不想成为“刨根”或者展示从过去到现在自己的一个工具,而是注重当下生活状态的分享互动。

5. 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正在分离

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讲到如果重新做朋友圈的话会将朋友圈和相册分开,相册会成为用户私密的东西,朋友圈则是展现给朋友当前的状态,不会将两者混为一体,毕竟朋友圈的目的不是用户展示自己过往的平台,如果用户想展示自己过往应该有其他平台。

最新版的微信中只有个人主页有“相册”,朋友主页的动态都不是“个人相册”而是“朋友圈”了,可以看出来朋友圈已经在尝试将相册和朋友圈分离了。

我的个人主页

我的相册

 旧版微信朋友主页

最新版微信朋友主页

6. 朋友圈鼓励发图片而不是文字

朋友圈发图片要比文字门槛低很多,图片谁都会发,写好一段文字能让自己满意且发到别人信息流不是人人都可以的,文字在发送前我们需要考虑已经干巴巴了,我一定要润色得很好(当然是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讲,微信10亿日活每个动作照顾的都应该是大部分用户,而不是局部的需求),而发送图片做的更多是选择,而不是生成,所以说发图片比发一段纯文字更容易设定自己的人设。

再者,图片比文字设定的人设更加丰满立体,而且如果别人发图片,我只发文字我也会有压力要不要发,要不要配一张适宜的图片。换个角度来讲,图片的阅读性比文字强,如果打开朋友圈看到一个屏幕的信息流都是文字,估计看的人也会头疼吧。

鼓励发图片而不是文字一定程度上帮用户更轻松地发送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比如视觉上的美观效果,何乐而不为?所以朋友圈发送纯文字动态的操作路径会很深,需要长按相机按钮才可以唤起,且会有内测提示。

7. 仅相互为好友互动才可见

当然这个点从微信的产品定位出发讨论会更加合理,但这里我从减轻社交压力角度谈一下:朋友圈互动(评论、点赞)只有相互为好友才可见,评论的回复也是这样的逻辑,这就相当于广场每个活动群所有的人都是相互认识的,这样可以减少用户互动的压力,避免和很多没有交集的人产生不必要的尴尬甚至纠纷,也不会被一些陌生人骚扰到自己。

四、微信是怎么缓解社交压力的?

视频动态的推出

视频动态,之前叫时刻视频,这个功能是微信最新推出也是被很多人吐槽的功能,但是用张小龙的话讲微信并不是发力要做视频,视频只是一个技术,一个社交通讯的载体而已。微信是想用视频动态做朋友圈的反面,不求最美,但求最真实,其使命是让用户勇敢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

所以我们会看到互动别人的视频动态是冒泡而不是点赞,冒泡的压力会比点赞小很多,含有的意味也比点赞更多,很可能就是简单的“朋友,我来看过你了”或者“朋友,你的生活很不错哦”……不会像单纯的点赞指向性那么强。评论也只有长按才可以唤起,视频制作完是“就这样”,而不是“完成”或者“发送”。

以往视频动态需要用户根据小蓝圈或者主动来到朋友主页下拉才可以看到,路径比较深,用户便可以“随心所欲”分享,现在可能是为了视频动态引流增强互动,朋友圈顶部有了视频动态的入口,但也是个折叠提示而已,并没有流到朋友圈主动呈现给朋友“检阅”。

朋友圈的视频动态导流入口

种种设计旨在让用户毫无顾虑地分享自己当下的生活,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当然仅 24h 对好友可见保证了视频的新鲜和及时性,鼓励用户分享当下的生活。

五、结论

  1. 承载着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社交发展到现在,如何缓解用户社交压力是网络社交产品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2. 朋友圈更希望是代表用户动态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展现用户历史,让别人“刨根”的工具;
  3. 朋友圈作为一个拥有亿级用户的社交平台,通过各种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权限的设置、功能的有的放矢等等尽可能减轻用户的社交压力,让用户尽量轻松和勇敢地分享自己的状态;
  4. 微信的视频动态希望成为朋友圈的反面,让用户勇敢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视频只是一个表达的载体而已。

 

本文由 @ 佛系少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分析的可太好了,苏大强

    来自北京 回复
  2. ➡ 为啥我看不出来这些,也分析不出来

    来自广东 回复
  3. 分析的是很全面了

    回复
    1. 感谢支持,欢迎讨论交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