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esigner:设计师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你的每一个作品!

0 评论 2857 浏览 5 收藏 17 分钟

对于产品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供应商能给你提供什么,也不是生产线能给你做到什么;不是企业家能给什么点子,也不是消费者能给你什么建议;最重要的是设计能给出怎样的创意,设计师又能给产品多大的想象力。

在《Re-Product:重塑产品》中,我们分别站在消费者、企业家和设计师的视角拆解过一款产品——在消费者眼中,它是一切需求的具现;在企业家舌尖,它是一切目的的承载;在设计师笔下,它是一切创意的优化。

因此,产品是企业家、设计师和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具现产物。

在《Re-Design:再设计》中,我们切换视角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一款产品在基础、体验和感知之上的再设计——在消费者眼中,基础升级是功能化之后产品、体验升级是场景化之后的服务、感知升级是故事化之后的情绪。

所以,设计是在预支消费者的某种生活方式。

言而总之:产品的本质是为了解决用户需求的一套方案,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两者都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只不过设计是过程,是一段流动的时间以及时间内创意的蝶变;产品是结果,是一段凝固的空间以及空间内感知的具现。

就像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阐述过的:

产品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是企业家、设计师和消费者想象力的结晶;从产品最早在企业家这里“起于微末”只是一个点子开始,到后续准备资源和设计师接洽商量项目可行性,接着就是设计师综合甲方需求和消费者体验进行创作,然后产品走上生产线从梦想照进现实,最后通过各种场景送到消费者面前;这是一件产品漫长的“前半生”,也是它们落入寻常百姓家进入社会之前的“求学生涯”。

设计是一种主观意识,是设计师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金以及有限的资历之上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它以设计师为中心,会考虑到企业家的项目可行性、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以及生产线的具现。

综上,我们会发现在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需求——想法——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反馈”内,我们其实能够发现两个中心,一个围绕着设计,包括企业家、设计师、生产线、消费者和供应商,它们以设计师为中心;一个围绕着产品,包括消费者、企业家、营销官、生产线、大卖场、税务局和设计师,它们以企业家为中心。

设计师是一个产品的灵魂,生产线是他的血肉,供应商是他的食粮,消费者是他的对象。

企业家是一个产品的恩主,营销官是他的引擎,税务局是他的监督,大卖场是他的故乡。

在以上的角色扮演游戏中,产品缺少了哪一种,他的人生都不平坦。

供应商决定了他的产量、生产线决定了他的产能、设计师决定了他的产生、企业家决定了他的产权、大卖场决定了他的产销、营销官决定了他的产额、税务局决定了它的产出、消费者决定了他的产资;供应商、生产线、大卖场、税务局虽然都在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真正决定一款产品的“想象力”和未来前景的却往往只有设计师、企业家、消费者和营销官。

毕竟,对于一款从零开始的产品:企业家是在画饼充饥,设计师是在无中生有,营销官是在点石成金,消费者是在坐享其成。

这就足以凸显设计师的“不可或缺”性,没有设计师的无中生有,企业家画的饼无法充饥,营销官没有石头也变不出黄金,至于消费者也不是每一次都喜欢守株待兔。

既然设计师这么重要,那么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第五代互联网,这个世界对设计师的要求又是什么?

这就需要设计师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Re-Designer,邂逅设计师。

一、胎教

Re-Designer:邂逅设计师,像热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每一个作品!

对于一款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供应商能给你提供什么,也不是生产线能给你做到什么;不是企业家能给什么点子,也不是消费者能给你什么建议;最重要的是设计能给出怎样的创意,设计师又能给产品多大的想象力。

因为,设身处地它就是一款产品“鹤立鸡群”的生命力。

当然,设计可以天马行空,但是设计师却必须脚踏实地。

因为对于每一件无中生有的产品而言,它是设计师以自己的资历担保从企业家那里拿过来的项目;如果不是企业家和设计师有裙带关系,又或者是设计师本身就有竞争力,企业家对于设计师格外信任的话;设计师从企业家那里拿到的项目往往都限定了资金、时限和方向,项目的本身决定了企业家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出了自己的点子,却要设计师在有限的时间、限定的方向内合理的运用有限的资金带着镣铐跳舞。

在这段相对“漫长”的时间内,除了签合同那一刹那的快感,剩下的都是属于设计师个人的“贤者时间”。

如果把每一款产品都当做是一个生命,设计师就需要倾尽所有,十月怀胎:把企业家的点子变成图纸,把企业家的妄想变成提案,这段无中生有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胎教”。

在这段相对特殊的时间周期,往往只有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进行磨合;或许,企业家和设计师还会对消费者进行调研,但那终究只是基于一小部分人喜好的统计学,而产品却要根据这一小部分人的某种倾向去讨好大多数。

先不说这种取样的方式是否科学,但这至少证明了企业家和设计师的“良苦用心”,基于调查数据和经验推理,设计师就开始针对企业家的点子进行各种理念具现和装备升级;像是材料、造型、功能、色彩等产品的基本素养都会在这个时间段加载;此时此刻,设计师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改动都会影响产品是顺产,还是流产,或许还有可能夭折。

这也是设计师在征服/取悦企业家之前,为数不多能够挥洒创意的绝对领域。

二、幼教

Re-Designer:邂逅设计师,像热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每一个作品!

当一款产品征服企业家进入第二阶段,供应商和生产线就会浮出水面。

这里或许会需要企业家进行协调,但更多时候只是设计师和生产线之间的双人舞。

设计师从企业家那里拿到资金、从供应商那里拿到资源之后,就需要和生产线进行协调,如何把“梦想照进现实”,成为了一款产品能否顺利诞生的另一个关键节点。

在这里设计师和生产线之间的关系,几乎就是第一阶段企业家和设计师之间关系的翻版——秀才遇见兵;不同的是在第一阶段中设计师是兵,在这里就变成了秀才。

因为在一款产品的“胎教:创意阶段”设计师可以信马由缰,为了创新,为了另辟蹊径会做大量的“烧脑”工作,只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提案脱颖而出,但由于他们对生产线,生产工艺太过乐观又或者是悲观,就会下意识避开某些常规操作寻找捷径;面对企业家的时候,他们还能自圆其说,但是面对生产线的时候,自然就是各种犯规动作。

这个时候,设计师就有必要根据生产线生产工艺的临界点重新评估自己的方案,是否需要推倒重来,又或者是在有限成本内寻找更优秀的解决方案?

当然,产品的核心创意不会变,只不过他的内脏在悄悄汰旧换新。

我们并没有改变产品的整体感官,相反在生产线上再度调整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不影响产品本身的前提下对它的工艺进行升级。

这就像从胎教阶段生出来的婴儿,我们还有机会在婴儿慢慢长大、开始懂事之前的这段时间塑造它的个性和三观。

这段时间可以称之为“幼教”。

三、家教

Re-Designer:邂逅设计师,像热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每一个作品!

一款产品的“胎教”阶段能决定什么?就像正常的婴儿一样,我们无从知晓。

但至少,我们有机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为他塑造更美、更好、更精致的“家庭环境”,为他定义“远大前程”;因为,这段时间决定了产品后期的爆发力。

一款产品“幼教”阶段能决定什么?这里似乎稍微清晰了一点,因为我们能看见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改变。

把梦想变成蓝图,和把蓝图变成现实,这都是一款“成熟”产品必须经历的生命阶段。

以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第一次从生产线上走下来的产品就已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了;但现在不行,人们开始注重生活品质,注重个性消费,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二进制化的世界,产品的本身已经不局限在产品的躯壳之上,萦绕在产品周遭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是一种服务)同样是产品的一部分。

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在“胎教”和“幼教”之上对产品进一步“加工”,我们需要它更通人性,更能了解用户不断滋长的需求;于是,“家教”就应运而生。

为什么称之为“家教”?

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种为消费者提供服务(资讯、社交、电商、内容、视频等)类型的产品,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虽然日新月异,看起来是完全属于用户自己的使用体验;但其实,这些不断迭代的内容背后往往都有一套基础算法、又或者是底层逻辑,基于服务商(程序员)早期对于产品的设定,后续的内容是在这套框架之下形成的;所以这种服务本身并没有超出服务商预期,还是属于“家教”的一部分。

但这种类型的“家教”相对“胎教”的私密、“幼教”的刻意,它更加宽松,便于用户发挥,又不至于脱离掌控。

而这种在“有限规则之内的自由”就是服务商一方程序员(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杰作;他们需要时刻揣摩、制约并鼓励用户创作,不断地更新自己,拉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增加自身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

这一阶段的本质是设计师和消费者的较量。

总结

如果把一款产品从零到一,从无人问津到万人空巷的过程当做是一个人,那么产品从点子变成提案就是“胎教”,从提案变成样品就是“幼教”,从样品变成商品就是“家教”。

只不过现阶段,设计师“家教”的时间被无限拉长,“幼教”和“胎教”的时间越来越短;更有甚者,在不少软件生态中,企业家更是直接省去了“幼教”和“胎教”这两个步骤,他们直接在市场上测试反馈并迭代自己的产品,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已经慢慢把自己(程序员)变成了“设计师”。

当然,这只是设计师在互联网蛮荒阶段的生存方式;但或许,设计师也有必要在硬件之外略懂一点代码知识;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下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言归正传:设计师,是新时代的造梦者,他们有能力也有义务把企业家的“空想”付诸于现实,变成一种融入消费者感知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在硬件还是软件平台。

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意变成了图纸,不意味着工作完成;图纸变成样品,也不意味着工作完成;样品上了货架变成商品,同样不意味着工作完成;因为产品的本身还包含着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反馈,收集这些主观情绪或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开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设计师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设计观构成了一款产品的特质,它是产品的灵魂,也是产品的感知,更是产品拥抱这个世界的客观情绪;不管它们有没有继续被使用的价值,它们都会伴随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这,就需要设计师发自内心对产品的认同。

最后,请像热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每一个作品;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作为一个设计师,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作品,你又有什么资格期待它被别人喜欢!

PS:图片来自于Behance作者@Horacio CG

END

#专栏作家#

幻梦邪魂,微信公众号:wanyidongx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每一次输出至少都有一次有价值的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