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钟表与人类
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
1月1日的时候我老爹问我:“你觉得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日在感受上有什么区别吗?”
我想了一下,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人们很容易在新年开始的头几天里把2018年说成是今年,所以这个区别并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这种区别更像是文化所造成的,毕竟“年”这一概念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会反映出我们思维的运作方式,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又会体现在我们行为习惯等日常的方方面面。
这篇文章是我对于人与时间关系的本质的思考,以理解人类日常生活中一些行为与习惯,以及该如何去帮助人类塑造更良好的习惯。
我试图去探讨这类问题:Apple 的屏幕使用时间报告真的有减少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吗?钟表没有秒针会不会增加人们浪费时间的倾向?我们怎么重新设计一种描述时间的方式,让人们养成更良好的习惯?
接下来我会从钟表开始讲起,以及这种时间描述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本质的改变究竟是什么,随后我会简单地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介绍“人类是怎么感知时间流逝的”,以及人类在使用数码产品时的情况。为了避免空有理论泛泛而谈,我会在文中引入许多相关案例。
人类是如何理解时间的?
芒福德说:“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
比起讨论时间本身的物理概念,我觉得「人类是如何理解时间」这件事更值得去探讨,而钟表的诞生恰恰是这一问题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钟表是人类理解时间的一种隐喻(metaphor),虽然建立了一套非常复杂的体系,但是钟表也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过去没有钟表的时候,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在芒福德的著作《技艺与文明》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从 14 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现在被拘役于时间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这件事颇有宗教的感觉,钟表的发明引入了一种人和上帝之间进行对话的新形式,而上帝似乎是输家。
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所以,钟表不懈的滴答声代表的是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的日渐削弱,虽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其中的关联。
把钟表这样的技艺引入文化,不仅是人类对时间的约束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举个例子来说:即使是显微镜这样不常用的仪器,也包含了令人惊讶的寓意,这种寓意不是关于生物学的,而是关于心理学的。通过展示一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显微镜提出了一个有关大脑结构的解释——如果事物总是不同于它的表象,如果微生物不可见地隐藏于我们的皮肤内外,如果隐形世界控制了有形世界,那么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否也可能不可见地隐藏在某个地方?我们说一个人智商126,可是人们脑子里不存在数字,智力也没有数量和体积,除非我们相信它有。
当我们依赖钟表来理解时间的时候,描述时间的方式( time representation)虽然是被人类所定义和创造,但反过来也会在潜移默化里影响我们的思维。
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规定钟表上顺时针转动是时间前进的方向,而不是逆时针呢?
有研究认为是因为起源于北半球文明的发展和人性的意外,人类最早的书面记录文明诞生在北半球,而在北半球如果面向北方观察自己的影子,会发现影子是顺时针转动的,而这样的习惯被作为文明传承了下来。
所以我有理由推断时间描述方式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影响。秒针虽然是钟表上第三根指针,英文却是 second,其意义是“第二次分割 hour 这个单位”。
现在越来越多的手表没有秒针,在我们的手机屏幕里,也不会主动显示秒的变化,似乎最小单位就是分钟,我开始思考,秒针在生活场景中的缺失,是否会增加人类浪费时间的倾向呢?没有秒针,似乎时间不再是一秒秒地走动,而是一分钟一分钟,甚至以小时为最小单位在做流动。
此外我注意到在一些需要人们恪守时间的场景中,钟表是一定会显示秒针的(或者是通过有节奏的跳动表示),比如正式考场上,火车站等。
以上关于秒针的问题只是我做出的浅薄假设,欢迎和大家一起讨论,接下来我会介绍一些全新的钟表描述方式,这些方式的初衷都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乃至更好地生活。
Tikker 在国内被叫做死亡手表,在2014年上市,它的设计初衷是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命,珍惜剩下的时光,而设计师的做法是「倒计时死亡时间」,手表上第一行是年月日,第二行是时分秒,第三行是正常的时间。
用户在使用TIKKER之前首先需要填写一张表格,详细说明自己的病史、年龄、是否抽烟、喝酒以及是否经常运动等资料,根据这些资料TIKKER能够计算出用户的大致寿命,然后据此减去用户的年龄,从而得到了用户离死期还有多久的数据,并开始在手表上进行“倒计时”。
这种倒计时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时间描述,根据当初众筹的结果来看,大众非常追捧它,这原因可能符合「YOLO」,即美国俚语中的 You Only Live Once,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而更好地活在当下。
QLOCKTWO 使用了一种新的时间描述,即“文字是时间最好的载体”,它上面有一个用110个字母组成的网格,当你按下不锈钢按钮的时候,手表上的某些字母会被点亮,这些字母连在一起正好告诉你当前的时间。甚至还可以显示日期和秒。
在我学习 Interaction Design 时,课程中有提及这样几个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期待和你讨论:
- 美国健康研究所估计,所有初级保健医生就诊的病人中,有75-90%与精神压力有关,交互式时间描述(interactive time representation)能帮助我们变得有效和放松吗?
- 如果我们的手机了解我们的日常节奏并帮助我们重新安排我们的活动以优化我们的健康,该怎么办?
- 我们怎么能重新设计闹钟?
- 警报需要令人讨厌吗?
- 也许一个闹钟可以通过美味的早餐或咖啡的味道来叫醒我们?或者它的传感器可能会关注我们的昼夜节律,并在适当的时候叫醒我们?时间描述可以帮助我们睡个好觉吗?
- 设计如何使用多种形式——视觉,听觉,振动…… 来有选择地或一致地创建更有效的提醒?
- 当人们醒来的时候,我们怎么帮助他们感到快乐和精力充沛?如果我们用能量日历来取代时钟日历会怎么样?比如,不是安排“在下午2点时我要……”而是安排“当我感觉精力充沛时我要……”“当外面很好”或“当它安静时”。
- 我们如何利用技术使我们和时间节奏更有联系?
- 我们如何创建新的时间描述?
- 我们如何创造更好的社交时间描述?
人类是如何感知时间流逝的?
在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和神经科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它指人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这种感知来源于内部或者外部,外部感知可来源于昼夜长短、节气、太阳高度等等。内部感知可来源于我们的心跳、呼吸等等。
研究表明,人类的时间知觉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情绪、药物、年龄、体温、刺激、心理学效应等等。我关注这个的目的是因为,我非常在意现代的数码产品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地铁上的低头族,彻夜刷抖音……这些群体是真实存在且数量庞大的。
我非常认同 Great technology should improve life, not distract from it,我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使用产品,而不是被产品所限制住呢。
在此之前,我翻译了尼尔森的一篇有关人类使用数码产品时陷入时间漩涡之中的现象,即数字成瘾。接下来,我想谈一谈2018年互联网巨头们发布了些什么来防止人类沉迷手机。
Apple的 iOS12 推出了新功能「屏幕使用时间」,以减少屏幕中断,并让用户更加透明地了解他们如何在iPhone上花费时间。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也是如此。
还有一些例子:
- Google:收件箱(RIP)和 Gmail 允许用户暂停电子邮件服务以便日后使用。
- Bumble:允许用户暂停约会以进行数字戒毒。
- Google:已经推出了一个完整的福祉计划,和 Apple 的新功能类似。
- Instagram:会在用户看完最近的内容后提醒用户,以避免无休止的Feed滚动。
用户体验不仅涉及人们使用我们产品的时间,也涉及他们不使用产品的时间。在不断变化的智能手机和越来越苛刻的应用程序的时代,没有什么用户体验比让人安心更好了。最后,我引用 Amber Case 最近出版的关于Calm Tech的书(受到1995年Mark Weiser的论文“ 设计平静技术 ”的启发)中的一段话,概述了技术应如何注意其对用户生活影响的一些原则:
- Technology should inform and create calm
- Technology should make use of the periphery
- Technology should amplify the best of technology and the best of humanity
- Technology can communicate but doesn’t need to speak
- Technology should work even when it fails
- The right amount of technology is the minimum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 Technology should respect social norms
本文参考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 Tikker
- QLOCKTWO by Biegert & Funk
- sleepcycle
- Time Perception – Exactly What Is Time?
- The State of UX in 2019
- Why is clockwise Clockwise?
- Clock face – Wikipedia
本文由 @ 竹本一世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