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出手,互联网金融将去向何方?

3 评论 9401 浏览 32 收藏 11 分钟

最近一段时间,在互联网界比较热门的话题无疑是《三体》的获奖,它让诸多互联网信徒和三体迷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自豪感。

然而就在此消息之前,另外一则消息更加意义重大,那就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先后推出理财类APP产品——腾讯的微众银行,阿里的蚂蚁聚宝。又是微,又是蚂蚁的,看似好“小”的名字,却蕴含着巨大的杀机。巨头的出手意味着曾经蛮荒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火热的P2P市场,即将迎来一场血雨腥风的变革。

当下的互联网金融,被认为是互联网继信息业(百度)、商贸业(阿里)、社交业(腾讯)之外第四个将要深度影响的行业领域。这一领域一直以来都是诸侯争夺之地,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既有草根派自下而上,从传统线下的信贷业务开始进行数字化、电子化、互联网化业务改造,也有寡头派自上而下,降维打击一统江湖的局面。而在当下,寡头派的集体出手意味着草根派与寡头派最后的高下即将决出。

草根派开倒车的无奈

互联网技术便利,特别是其能够提高传统行业生产力水平及降低社会成本的作用被发掘后,民间力量发现了“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广阔发展空间。那些从事传统民间金融服务如传统线下借贷业务的民营资本等,纷纷进入民间金融的互联网化改造阶段,选择互联网金融作为转型的突破口。

曾经生活在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企业都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自己正身,寻找名分上的突破,于是它们抓住此次机会,从线下传统业务出发,拓展互联网线上业务,开始了真正的“触网”过程。

在此过程中,其追求的核心目标无外乎两个:一个是为自己赢得光鲜的身份,为自己的灰色地带业务正名;另外一个是努力拓展增量业务市场,由传统线下民间金融服务企业发起的任何形式的所谓线上P2P平台,几乎都拥有这样的诉求。

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一方面,其线下传统的民间借贷业务绝大部分是基于熟人关系和细分社群的小规模生意,在遭遇互联网冲击之前已经存在天然的天花板,无法实现固有模式的业务增量。

另一方面,企业以各种努力试图通过线上P2P平台建设实现业务增量突破,最终却陷入通过钱来换流量、再通过流量转化来吸纳社会资本的怪圈。相对于较低回报率所消耗的巨大成本投入,让企业深感成本严重超出负担范围。

同时,由于先天监管措施的存在, P2P平台吸纳的社会资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传统理财业务和债券融资业务增收,无法实现资金的自我掌控及自由投资,这使得线上P2P业务的利润率降低。互联网P2P平台也仅仅是一个吸收流量的前端业务员而已,而非整个商业逻辑的核心。

由于流量成本的付出以及现实中的中介身份,P2P平台无法直接管制资金形成规模较大的资金池。受困于投资手段和渠道过于单一,传统P2P平台在竞争优势上无法形成突破点,最终导致发展瓶颈的出现。

于是,为了提高收益率,部分稍微有实力的企业都选择突破监管的桎梏,开始进行资金池的沉淀,以期形成灵活多样的投资渠道;而部分企业选择以自有资金进行大规模地担保注入,实现资金的规模效应,突破利润率低的怪圈。

增加资本投入规模、进行规模化运作看似能够提高收益率,但实际上大量资金的使用只是增加了成本投入的规模,反而让整个P2P业务陷入到了大规模、低收益的怪圈之中。

民间金融力量就这样走上了一条历史倒车的轨道。本希望通过P2P平台降低成本,提高融资效率,然而现实中的种种不幸,让传统民间借贷企业出身的P2P平台受到了反作用。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在于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资本在时间空间层面流转的效率,减少担保机构等中间环节和中心点,做到交易成本和风险系数的双重降低。然而缺乏互联网技术支持以及平台入口的传统互联网金融企业,却在无奈之中选择了一条完全反向的发展道路。

寡头派出手势不可挡

阿里和腾讯的线上理财产品,无论是蚂蚁聚宝还是微众银行,本质上都解决了传统草根派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首先是他们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及能够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趋势;其次他们掌控大量涉及到普通C端(用户)和B端(企业级客户)的平台产品,流量的导入成本接近零边际成本;最后也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是他们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手段,已经从传统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规模化、资金池、担保、抵押等方式的局限里走出来,直接通过大数据实现高效的风险控制。至于具体融资理财产品的开发,对于寡头派而言更不是问题。

拥有巨大平台优势、用户优势、流量优势、大数据优势、产品研发优势的寡头选择进入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意味着普惠互联网金融以及更高层次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阶段已经到来。

拥有大量C端用户群体基数的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寡头企业,通过平台优势开发理财、保险、贷款等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业务产品,直接实现了普惠的金融。同时,掌握的大量的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的阿里,正在创新开拓基于传统B端用户的新型理财和融资产品,真正实现2B、2C的兼顾发展。

寡头的出手,意味着草根派生存发展挑战的到来。虽然草根派早于巨头进行投入和市场教育,但是由于核心问题解决过程的历史倒车困境,以及互联网寡头企业拥有的巨大平台优势,胜利果实最终将无法被早期草根派企业收获,而被互联网寡头直接收入囊中。

其中的本质原因依然是互联网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谁真正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社会效率,以降低社会成本,谁就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谁将拥有未来。

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上,但由传统线下金融服务企业转型而来的互联网金融P2P平台,最终仍无法通过线上业务的增量拓展,实现为自己的正名,达成占有互联网金融市场一席之地的目标。而且因为与寡头企业的业务用户有高度的重叠性,传统线下金融服务企业面临曾经教育的用户流失到大企业手中的危机。

就如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和电视,随着那些拥有忠实爱好的老年群体等存量用户不断离去以及新人类用户无法被高效吸聚,其直接面临的后果是市场空间的萎缩,继而只能服务那些无法真正成为寡头互联网企业用户的群体。那些基于熟人信任和区域细分人群的个性化市场的开发,表明想借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之机实现最终逆袭的道路越发艰难。

在传统互联网巨头掌握拥有绝对优势的平台流量入口和C端B端存量用户的前提下,民间草根群体即使偶尔有那么一点点的突破,但要实现逆袭或者崛起都变得越发艰难。寡头的真正出手,意味着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寡头割据新时代,曾经草根派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去不复返了。

互联网金融的明天已经十分明朗。寡头出发,草根被打回原形,互联网金融领域或许不会再出现过多的神话。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栾春晖(微信公众号:dogdaog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

    来自广东 回复
  2. 金融本质在风控。小平台不好做风控,而信用体系和数据又往往掌握在大平台手上,不靠高成本来弥补是没法生存的。
    而流量之类的是互联网行业的通病,与金融行业无关,但考虑到金融的资本效应,流量大的大平台可以有效分散资产端的风险,这个也是大平台的优势,但不是核心。
    说到底,不风控不金融,就算流量大,如果控制不好风险还是会亏的。
    对于巨头而言,金融并不是他们的专业领域,正如腾讯能做好社交并不代表就能做好O2O。它们的优势在于数据和流量,但其风控团队能不能用好这部分资源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来自上海 回复
  3. 其实不然的,为啥有银行却还有各种p2p的崛起,腾讯和阿里只是会占走一定的市场份额,完全垄断市场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能阻挡一些传统的金融企业的发展,各自都是有其优势,当然一部分不正规的当然是被淘汰,互联网金融将逐渐被规范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