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5省,采访近100案例后,我对大众真实社交观有了全新了解
社交是人类的天性,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不同群体的社交观念会有所不同。
春节前,我们团队一行进行了一场跨省的采访。综合近100个采访案例,我们终于对普罗大众怎么看社交这件事,有了点儿真实的理解。
问题1:你想交什么样的朋友?
我得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有趣、共同爱好、漫画、同龄、妹子、找对象、兄弟、吃鸡、老乡、陪伴、聊天、老公吃醋、闺蜜、三观、知己、人脉、对工作有帮助……
与受访人的年龄、学历层次等高度相关。真实世界中,人们的交友需求是广泛复杂的。
问题2:你对网上交友怎么看?
我们发现,越是认知水平高的人,对于网上交友的宽容度和接受度越高。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不同层面的人,认知水平不同,对网上交友的定义也不同。
认知水平跟受访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成长环境等高度相关,互联网圈里常说的下沉市场,也是我们此行最关注的人群,是指这样一部分人:整体占比约占中国网民的4成,其中社交属性较强的用户年龄以16-26岁为主。他们来自三线及以下城镇/乡村,大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学生、蓝领工人、农民工、务农为主,学历、收入偏低。
高认知水平的人倾向于将网上交友定义为:寻找有趣的朋友,认识不一样的人。他们能够清晰的阐述网上交友的利与弊。但下沉市场人群倾向于认为:网上交友=找对象,对网上交友的认识,停留在:约炮、找对象、网恋等层面。这可能需要归功于陌陌、摇一摇等1.0社交产品带给大家的根深蒂固印象。
举个例子,同样是15岁的高一学生:
长治市中心购物街上,提着蛋糕盒子的小哥哥告诉我们:他喜欢漫画,有时会在QQ群里跟同好者讨论漫画新番。但是很少一对一聊天,也不太想深度交往,对性别不很在乎。因为地理学得好,将来想做地理方面的工作,但是还没想好,高三再考虑。
常袋镇的街上,帮父母卖猪肉的小姑娘告诉我们:她没什么兴趣爱好,平时打游戏。想找小哥哥聊天,聊什么不知道。将来想做的工作,是坐办公室的,而且一定不做卖衣服的。
这两个孩子,由于地理区域、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认知。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不分阶层不分年龄,都高频率的提到一个关键词:不靠谱。这种不靠谱有多种解读方式:照骗、目的不纯、距离太远、隔着屏幕无话可说等等。但是针对这种“不靠谱”,不同阶层的人,应对方式截然不同。
高认知水平的人会从自身需求出发,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交友需求强,也相对清晰的知道自己希望找到什么类型的人。这类人倾向于去试一试,他们认为网络的虚拟会滋生骚扰和欺骗,这可能是一种难以完全避免的常态。应对骚扰和欺骗的方式有:拉黑、不理睬、举报。他们会把网络的人际关系界限划分的很清晰,这一点很有意思:
- 萍水相逢,聊过就算。有一个小哥哥的描述很有趣,他认为网上的朋友都是机器人:在我需要的时候,倾听我的烦恼和痛苦。至于对面到底是谁,长相如何,什么身份,不是很care。
- 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一起聊漫画、一起打游戏,在特定的话题和场景下,无话不谈。但除此之外,尽量互不干扰。对于关系的深化存在戒备心理。
- 寻找知己,聊得来的人。希望能够在三观一致,聊得来的前提下,发展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交友意愿弱。这一类人会比较佛系,不太使用交友软件,或者在接到网络搭讪的时候非常被动,不理不睬。
我们发现,高认知水平的人群中,尽管很多人没有专门去使用某一款交友软件,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尝试过网上交友:
- 玩吃鸡游戏,认识了一些常一起打游戏的人,但是平时不太联系;
- 我有个漫画群,在群里讨论新番;
- 我有时候会在知乎发影评,或者搜索感兴趣的八卦,看看别人怎么说,讨论一下;
但下沉市场的目标用户相对来说,缺乏了解自身需求,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他们倾向于从自身情绪和感受出发,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用。态度很两极化,而且性别差异明显。下面细细阐述,我们看到的的下沉市场用户。
下沉市场的男性用户画像
(1)缺少社交资本,但并不轻浮,其实真诚、坦率;
他们不擅长包装自己,以及包装自己的需求,追求交友效率,却对“交友套路”全然不知,非常的“直男”。他们常会用最直白的话描述内心所想,这种直白在初识者看来,是唐突的。但目标用户本意却并非出口冒犯。
描述一个真实发生在我们平台的聊天场景:
男:处对象吗?
我:不处
男:为啥?
我:我不认识你。哪有你这么直接问的?
男:那该怎么问?
我:反正你这么问肯定找不到,女生会觉得你流氓,得互相了解,熟了才行
男: 那我介绍一些我自己,我叫XXX,身高……
我:(打断)不是这么了解的……
男:哦,那要不玩一局游戏吧……
(2)低姿态特征更明显;
薪资水平、教育程度等,决定了目标用户群体在真实生活中较难获得尊重与认同。男女比例失调的大社会环境,更增添了目标用户男性在交友过程中的低姿态认知。
在面对一些不想回答的问题时,他们不会逃避或拒绝,常会苦思冥想给出答案,如果实在给不出,会表达出歉疚。而我们在济南的街上,遇到的帅哥,细细听完我们的问题后,高傲的一笑走掉了?
这种特征反应在与异性的交往层面,具体表现在:
- 不自信,不知道说什么;
- 会不断主动开口,寻找话题,不很在乎受到相对消极的反馈;
- 不会表达爱,觉得为女生花钱,是男生该做的事;
(3)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懒于思考,易受引导;
我的同事去上海的工厂调研,拍了几张集散中心内的资料照片,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海报上几个大字:没钱先进厂,兜里有钱选好厂!
面试攻略上写着:穿衣服要整齐,可以帅一点,但是不能穿背心。
这几句文案,实在是精炼纯粹,在部分读者眼里看来,甚至有点废话。但我们的目标用户需要这种简单直白、具有清晰执行路径的引导,来获取信息。过度修饰或者包装的词汇,在他们这里会被屏蔽掉。
下沉市场的女性用户
其实下沉市场的用户,整体来说,属于沉默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内部,年轻女性用户,更几乎是个隐身的存在。本次采访的过程中,深入到乡村小镇,在街头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男孩,却很难看到女孩的身影。她们的特征如下:
(1)矛盾体,思想传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心有疑虑;
在本次采访过程中,务工女性拒访率最高,看到话筒和镜头,几乎是以逃跑的方式遁走。她们的典型表现有两种,一是频频摆手笑着跑开,然后在远处捂嘴偷笑叽叽喳喳的讨论,观望,如果看向她们,她们会继续跑远;二是见了鬼一样冷漠的走掉,刻意忽视我的存在。
采访一位20出头的小姐姐,街边土豆粉店的老板娘,她最初是拒绝的,不断反复强调,我今天穿的不好、我应该梳理梳理头发。最终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答应接受参访。所抛出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 生活圈子很窄,渴望认识不一样的人。没有路径。
- 不会用陌生人社交产品,因为已婚了,不适合,而且老公不让。
- 如果有产品能帮助结识不同的人,可以尝试。
在我看来,这些行为和答案,互相之间都是冲突与矛盾的。这跟她们成长与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她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闭塞的,但她们接触信息来源的途径又是广泛的。
(2)业余生活匮乏,需要陪伴;
她们的工作内容相对枯燥乏味,电子厂上班、导购、卖衣服等等,工作带给她们的成就感,是很微薄的,手机是她们最常用的娱乐方式。
我在聊得得里,遇到这样一个女孩:16、7岁,不念书了,在亲戚开的理发店里当学徒,一个月2000块,上班的地方,离住的地方只有10分钟徒步的路程。她对我说:没什么可玩的,朋友们有时候会聚会。但是除了吃饭唱歌,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她觉得那种场合太乱,就常常不去。
(3)爱美爱漂亮,爱追逐小利;
这似乎是女孩子的天性,但在下沉市场用户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一点不多展开了,趣头条和拼多多商业模式的成功,跟抓住了下沉市场女性用户的的价格敏感属性密不可分。
这次旅程也验证了我们的一些想法。
- 社交是人性本质需求,真实世界的交友需求是广泛复杂的,交友≠约炮。
- 社交需求是有阶层划分的。高认知水平的人,需求清晰,已然分层。但下沉市场的社交需求,还处在蛮荒0阶段。
下一篇文章,从产品的角度出发,思考几个问题
- 社交产品,有阶层划分吗?
- “不约”的社交产品,出路在哪里?
- 如何跟大众对陌生人社交的常规误解做“对抗”?
- 如果真的有下沉市场社交产品,它该是什么样子的?
期待与大家进行沟通和讨论。
本文由 @小水betterm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很好!从上头给的案例里头,很真实很贴切生活。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