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iPhone福利擦肩而过的创业公司们

0 评论 1979 浏览 8 收藏 10 分钟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互联网创业的技术门槛在降低,但移动互联网的先发优势已经所剩无几,能做的就是探索,应用类型和用户需求的探索。

 

抓住机会不是投机,是一种能力,但那只不过是加速器。商业终究回归本质,那些曾一飞冲天的创业者,如果无法迅速补上内功,也难免一蹶不振。移动互联网是个放大器,好与坏都会被无限放大。

在梳理完那些抢到 iPhone 红利的公司后,我们也想梳理下那些没有抓住机会的明星公司。与前者相比,这些创业经历同样有意义。

工具红利时代的创业者

第一批真正抓住 iPhone 红利的那批工具类应用,有的至今全民耳熟能详。它们因功能简单而起,但产品简单往往商业化艰难。

他们普遍遇到过增长困境。

Camera 360 是中国最早的拍照类应用之一,全球用户已经超过 3.5 亿,巅峰时在 App Store 的排名一度超越 Instagram。到了 iPhone 4 时代,iPhone 拍照能力大幅提升,Camera 360 的功能正在受到冲击。后起的应用直接调用 iPhone 拍照、图像接口,增加了类似的功能,Camera360 的地位更加尴尬。为了打破用户增长的天花板,Camera360 也积极在海外寻求突破,但也无力打破商业模式的困局——云服务、智能硬件、冲印都没有大进展。一名 Camera360 的离职员工表示,广告营收还是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

早期工具类应用的命运基本都与 Camera 360 类似。普遍都是在做国际化、做电商、出周边硬件产。但产品功能过于简单,很难有突破。纵观国外,早期的移动端知名工具应用,也是举步维艰。C 轮难的背后都是商业模式难成型。稍有名气、用户、特色的工具,基本都卖身了,其他多关门大吉或苦苦挣扎。

即使如此,作为第一代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他们依然应该被铭记——他们走出了一条不完全同于互联网的创业道路。事实上,他们抓住了最早的 iPhone 红利,只是产品功能过于单一、可替代;创业者多是开发者,缺少管理经验。

同样是工具,后来猎豹成功在美国上市。和他们相比,猎豹采取的是产品矩阵。此外,面向海外扩大用户也是能保持增长的好办法。但他们依然要解决大规模盈利问题,现在他们正在搭建移动广告平台,本身的盈利工具变成了获取大数据的平台。

Image title

信息红利时代的创业者们

随着 App Store 推出,iOS 的应用数量大增。到 iPhone 3GS 发布前夕,iOS 上的应用数量就已经超过22 万,能够开发的工具类应用已经被开发完毕。

iPhone 3GS 增加了 3G 网络模块,用户可以浏览更丰富的图文内容,传统的无线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依赖内容分发的 SP 最受冲击,哀声怨道——看手机彩信报的人少了,看新闻 APP 的人多了;用振铃业务的人少了,听酷我、酷狗的人多了;看视频的人少了,看优酷、土豆的人多了…… 斯凯、五巨、快乐风、深讯、掌盟等,互联网时代赚得盆满钵满,面对这种趋势,也于事无补,纷纷转型,有些转战单机游戏发行,有些转战应用分发,有些则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斯凯网络。这家成立与 2005年 的公司,是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表面来看,这家公司和 iPhone 没有太大关系——以山寨机应用分发起家,以冒泡社区作为过渡,以安卓手机为转型契机。但最终在 iPhone 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浪潮面前,败阵下来。

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做了新尝试的应用,街旁则具有了一些悲剧性的意味。街旁之兴,来自 iPhone 3GS 的新模块——辅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位置” 开始被人们重视,LBS 概念出现,以签到为卖点的街旁兴起。但是位置,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功能,本身并不能成为内容,必须与场景结合才能有价值。

即使在今天看来,街旁对于 O2O 的探索也有积极意义,但技术不成熟,街旁的这种探索很难落地。

Image title

社交红利时代的创业者们

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用户开始觉得单向 Push 的内容没什么意思,开始追求互动。所以,这个时代享受到最多红利的是社交产品。这一阶段也兴起了一些内容类应用,不过,内容的产生是来自互动,而不是过去的 Push。

这一时期,微博兴起。天涯、猫扑 PC 时代大红大紫,移动互联网早期也能勉强坚持,这时也只能望着大势兴叹。今年5月,曾经捧红了奶茶妹妹、教授易小星,打造了虚拟明星小月月 的天涯,终于宣布带伤上市,16年 后估值大约在 10 亿人民币左右。

有人一笔带过天涯、猫扑的没落——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机遇,没有赶上新浪潮。本质上的原因,还是互联网用户的品位也已经变了。即使发力移动端,可能也没有办法逆袭。高管被新兴的内容互联网公司挖走,衰落已然是大势。

知名创业者许朝军,也许会认可这个观点。他总结点点的失败时说,它瞄准的只是文艺青年群体,对比微博它也是一个小众产品。豆瓣、点点都是超我追求,很难长大。后来寄予厚望的啪啪,也趋于沉寂,相比于声音,人们还在同时追求视频这样信息更丰富的媒介。

现在来看,天涯、点点都只是这一时期的创业公司代表,他们是这一时期移动创业大潮的一个代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互联网创业的技术门槛在降低,但移动互联网的先发优势已经所剩无几,能做的就是探索,应用类型和用户需求的探索。

Image title

消费红利时代的创业者们

2012年,App Store 里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 100 万。体现在产品端,就是所有你能想到的领域和长尾需求,都已经有人在做了。这时候,应用已经越做越重。创业者更多是在商业模式上寻求突破,比如 O2O。

这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我们还很难去做判断。只能通过千头万绪的信息去推断。我们感受到的一个趋势就是带有大数据、云属性的升级版工具产品,可能会重回人们的视野。Evernote、Dropbox 成为最先被唱衰的独角兽,有人预言 PPT 也许会成为下一个消失的符号,更多的公司是在回顾商业的本质,思考商业模式。

回望这些创业公司的兴衰,总会有人扼腕叹息。创业维艰,不成功本身就是常态,各种正确、利好的因素叠加,才有可能成功。从来没有失败的创业者,只有不成功的创业。

 

作者:小石头

来源:36氪

原文地址:http://36kr.com/p/5037309.html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