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做K12教育产品,先把握当前市场大环境

8 评论 12268 浏览 138 收藏 14 分钟

K12是基础教育的统称,是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本文将从K12教育的政策、市场、技术这三大环境,分别来看看教育产品当前的发展状况。

2019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那关注教育事业的同学们作何感想呢?想必,有同学跟我一样早有心思迈向K12教育,做一款有价值的K12教育产品。

有价值是何定义?我想,我们并不能仅用衡量互联网产品价值的权重来评判它了。

教育是让人成长的方式,是一种为自己创造价值的手段,那教育产品终究还是得以教育为导向。对此,评定一款教育产品是否有价值,那应该看这款产品提供的服务是否助力用户成长,是否让用户有更好的成长体验及效果。

或许,我们先不着急用互联网产品的思维去打造教育产品。而是更应该先了解清楚,教育产品所处的环境、用户属性及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

其实网传“懂互联网、懂教育的人,才能做教育产品”这句话我是赞同的,因为本身教育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本文主要讲述,从K12教育的政策、市场、技术这三大环境分别去看,教育产品推进与阻碍,教育产品市场格局,教育产品发展形态。

首先是政策层面

自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将“三通两平台”作为建设重点后,借助“优质资源共享,网络学习空间”的利好政策,互联网教育就开始涌现。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于2018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让发展“互联网+教育”持续得到重视与支持;而《计划》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更是互联网教育产品的福音。

随着企业不断涌入教育市场,为了防治教育产品良莠不齐、课外培训机构疯狂增长的现象,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这令互联网教育有了更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发展瓶颈。

时至今日,在深化应试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落地的政策影响下,K12教育或许又有了新变化;那“互联网+教育”又该如何破局?

其次是市场层面

K12市场规模及状况

(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

在利好的政策和资本青睐下,整个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呈现涨幅;而线下的市场份额却增长变缓,增长率持续下降。

那实现线上市场的增量,也不是单方面来自政策的利导,我觉得从微观上看还应该跟以下因素有关联:

  • 家庭经济好转,促进教育消费观念转变;从控制支出到注重时间及经济的投入。
  • 家长属性迁移,改变教育理念;从排斥电子产品到网络接受程度高。
  • 学生对网络的偏好持续高涨。
  • 互联网教育模式多元化,从单一的题库,在线辅导到直播、双师课堂多元发展。

尽管在线市场持续涨幅,但线下市场在整个市场中的占比率也居高不下,出现该情况主要是由于在线用户渗透率低,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吧:

  • 1.3亿的学生群体分布在三线城市及以下,而这里的很多城乡学校有数字鸿沟,没有合适的模式开发下沉市场。
  • 1.7亿的K12群体,小学生占1亿,而对于升学压力并不大的小学生,目前K12在线产品所提供的内容与之需要并不匹配。
  • 线下培训机构触及范围广,使得学习的经济成本及时间成本不高。
  • 学习试错成本高,线下有老师及同学、家长等熟人为学习效果背书,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而线上未形成品牌优势。

K12市场格局

如果单分析K12整个市场情况,而忽视K12市场潜在的细分领域,是不足以看清K12在线教育全貌及问题。对此,通过分析K12潜在的细分领域,进一步了解K12在线教育的格局。

业界在进行在线教育细分时,会将K12教育与素质教育、少儿英语等划分到不用的细分领域;但,从年龄属性来看,K12教育本应涵盖素质教育、少儿英语。

为什么不该将少儿英语、素质教育与K12教育区分开呢?一方面我觉得在政策的导向下,未来学校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单方面的以应试成绩高低来评定一个学生的优良。而会是形成一套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体系。

这样一来,素质教育及少儿英语中所培养的能力也将被量化成若干评估指标;所以素质教育与少儿英语也将成为“应试”的一分子。对此,现在以应试提分为主的K12教育,不应该忽视潜在的竞争,要积极探索、拓展业务。

另一方面我认为,当下小学生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会比较开放,他们不再是仅仅看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的管制者。他们也表现出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及投入更多的经济让孩子在课外培养自己的兴趣及素养。

这也从侧面印证,K12在线用户渗透率仅为11%的原因;所以K12教育也应该把少儿英语及素质教育列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在模式及内容上形成“应试+非应试”的联动,与线下产生差异化。

虽然,少儿英语及素质教育中主要的少儿编程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不过这会是K12挖掘小学生用户的入口。

最后是技术及产品层面

回到以应试为主的K12在线教育产品中,除了政策和市场的环境需要我们关注外,还有技术层面的大环境也是要格外重视。

不妨,我们从当前的产品形态切入,来了解一下教育融合技术后,哪一种“新产品”在未来更有机会顺应学校和用户的需求。

从目前典型的拍照搜题、海量题库、视频讲解、在线答疑、在线直播、社区交流等形式为主的产品,可将其划分为工具类、内容类、社区类、平台类等四种产品形态。

这几种形态中应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有,图像识别技术也就是OCR识别技术,再者就是实现内容生产及直播的底层技术,像基础设施技术、平台技术、云端技术等。

仅仅这些技术的运用实质不过就是把线下的资源整合到线上,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不受时空限制而已;也更多的是在练和测发生一些变化,在教与学上似乎还是遵循传统的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显然,这仅仅是发挥IT时代盛产的技术。

那,在数据无处不有、数据充分流动的DT时代,教育也该顺势而为了吧?但,数据怎么赋能教育呢,数据与教育结合会让学习更简单吗?

我们都知道数据的本质就是预测、描述、关联,个性化。也有很多事实也印证了数据的这些特性。

由此,我们想到的便是让学习也实现个性化。是的,正如我们所想,当前教育融合数据实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

是否可行,是否有效是我们的疑惑,而松鼠AI的智适应学习系统也用实际向我们证明,他们的产品取得成效。(松鼠AI共进行了六次人机大战,都大获全胜)

为什么有如此效果,我认为其实个性化学习就是让学习变得更简单了。所以,我想用一个类似的产品试着来印证一下,为什么个性化学习让学习变得简单,而简单为何可以提效。

这个产品是出行必备的导航。现在想想,导航为什么使我们更简单的到达目的地?不妨借助下图让我们捋捋;

首先我们的位置会被导航系统定位到,接着确定到达的目的地后,系统会根据我们行程方式、始终地点、路况给我们规划最适合的路径;

随后我们开始行走,而在行走中,系统会实时的跟踪和记录我们当前的位置,判断是否偏离预定的路径、判断是否到达相应的节点,对此做出对应的提示与预警;

而我们则是一路根据系统显示的行程状况与提醒,及时调整自己的行走路径,直至到达目的地。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导航主要帮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 将不确定的行程路径进行量化,呈现出可理解的信息。
  • 根据行程需要,规划适合的路线,并推荐最优的方式。
  • 引导我们行走,实时更新位置并及时反馈行程状况,保障行程准确。

可能这样的说明不够直观,不能与学习联系起来。那现在,让我们把导航系统实现的方式代入到下图,我们会发现图中学习系统的运作逻辑,大体跟导航系统很相似。

1. 都是先定位目标物;

2. 识别和分析目标物所需;

3. 系统再依需做出相符的响应并实时跟踪目标物状况;

4. 及时做出反馈。

两种方式旨在帮我们做引导,而其实引导就是让不确定、复杂的事,变得确定、简单。换个角度想,如果产品缺少“引导式”的交互,那用户该如何使用这款庞杂的产品。

简单有效就是学生的需求之一,那我们是否还可以大胆设想,未来(近期)也可以综合利用AI、大数据、VR/AR等技术,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丰满。

综述,我认为自适应学习的产品就是另外一种新形态的产品,是一种“私人订制”的产品。

写在最后:

环境是我们做产品需要时刻关注的因素,我们思路要跟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当然,不同环境下的用户,他们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所以,下篇会着重思考下,K12的学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对学习有何进一步的需求。

还在教育门前行走,请指教。如若想交流请联系,你们的建议与想法或许对我有帮助。

 

本文由 @不一样先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最喜欢的是导航和学习系统相结合的例子,学习了,感谢!

    来自广东 回复
    1. 相互学习

      来自广东 回复
  2. 下一篇呢???三个月了。。。 🙄

    来自北京 回复
    1. 🙄 取关K12教育一段时间了,等待再次投入吧。有什么想法可以随时交流呀

      来自广东 回复
  3. 这篇写的不错

    回复
  4. 一个字,超棒的

    来自北京 回复
  5. 数据时代,产品不是服务与一群人,而是服务与一个人,针对个人的产品才是教育产品的出路。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上至孔子下至今天各种教育理念,基本一致。文章能把导航和个性化学习相比较,很直观了。 😉

    来自北京 回复
    1.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经久不衰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