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决定学习“微信”,时代确实在发生变化

4 评论 4689 浏览 22 收藏 16 分钟

我曾经在Facebook的故事下,开始自己的第一次社交产品创业,他对我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当我得知 扎克伯格 决定学习微信时,感概万千。

仅将我的一些分析与你分享。

Facebook 决定学习“微信”,中国互联网崛起速度得到“实锤”

在2011年至2015年 ,你甚至可以通过多个国家的app store 账号获得一份产品经理的岗位——我们认为你对海外产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驱动力。

那时,关注海外产品的设计、策略,是一位专业产品经理必须做的事情。

随后的几年,“中国造” 开始越来越多,原创设计越来越多。

中国式的互联网,是建立在无数先烈的基础之上——我们没有平缓的过渡期,泡沫之声从未停歇:电商泡沫、社交泡沫、O2O泡沫、金融泡沫等等。

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市场竞争过于残酷,海外产品已经没有办法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参考标准;我们开始走自己的路,开始离开榜样去摸索,走出了我们自己的特点以及成绩。

这一次Facebook 学习微信的宣言,本质上是两个可以代表国家互联网实力的巨头,正面竞争形成的结局。

实际上,我们不仅仅有微信,还有移动支付等许多产品都成为了海外互联网的学习榜样——包括我们的新秀抖音,也遇见了海外的李逵:lasso。

用户粘性对企业战略的巨大影响

用户粘性对于产品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个数据指标,客观表现为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频率,使用频率越高,粘性则越强,反之则弱。

微信毫无疑问是国内最有粘性的产品。

根据艾瑞移动社交报告,用户平均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4次,有50%以上的用户,每天使用时长超过90分钟;而Facebook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长平均约为50分钟。

通常情况下,产品的功能越多,显得越杂乱;但是微信确是一只清流——不仅功能,业务繁杂,更是有非常多的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提供来自于第三方的服务。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从来没有为此感到混乱。大多数用户眼里,微信还是那个微信,还是那个聊天工具。

除了IM,朋友圈和微信支付,其他的业务似乎都被用户主动的忽略了。

大家不妨与我一起思考一个命题:什么样的条件之下,我们会忽略它的业务覆盖面积?

假如我将你带到了广州,路途中你都是蒙着眼的。换言之,你并不知晓我带你去哪里,你如何发现这里是广州?

答案是“看到广州塔”——足够强大的地标,能让你忽视周围的建筑、商业, 乃至人群。

IM+朋友圈,便是微信的“广州塔”,是微信的地标——它的粘性足够强大,足以让我们忽视掉其他的所有服务,尽管他的服务早已突破了四位数。

用户粘性对企业战略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我们每使用100次微信,或许会使用到1次微信支付;使用500次微信,或许只有1次会使用到第三方服务;而连续两次使用相同第三方服务的周期可能会超过数日,可能会超过千次微信使用。

对于一位普通用户而言,巨大的频率差距,足以让我们“忘记”曾经使用过“某服务”——除非再次遇上相同的场景。

实际上,我认为微信能承载若干服务,若干业务的核心原因便在于:微信本身对于用户的粘性极强,再加上对边界把握明确,才能完全不受业务数量扩张带来的负面效果影响。

小程序围绕场景出发,通过场景为用户提供服务。

背后还有一层含义:一旦脱离你的场景,用户就不再属于你。

为了避免小程序开发者在场景外让用户逗留和转移,直到现在,微信也没有将小程序与公众号完全打通。

因此,小程序的数量,完全不会影响微信本身对用户的粘性——这便是所谓的用户体验,属于微信的用户体验。

实际上,现在的微信就是我们所认知的“大而全”,什么功能都有;但用户只会认为微信越来越好用,并不会觉得微信越来越重了。

这些杂乱的功能并没有影响用户对微信的理解,并没有影响用户对微信的认知,不仅没有降低用户的粘性,反而还提升了微信的用户粘性。

现在,你可以尝试去做一款大而全的应用:

我们可以假设微信有1000个功能,而你要做的这款应用具备10000个功能。

可以说:微信有的,你都有;你有的,微信没有。

尽管如此,你依然没有办法取得成功。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极其强大的用户粘性,缺少足以让用户忽略其他功能的核心粘性业务。

巨大的粘性差距,才是微信的绝对优势,即使Facebook学习微信,开放更多的服务,乃至于移动支付,但在用户粘性上的差距也决定了Facebook很难成为第二个微信。

Facebook在前,微信在后,后浪推前浪

扎克伯格的公开信中称:

“在过去的15年中,Facebook和Instagram帮助人们在网络空间与更多人交往,发表意见或者分享兴趣,这种众声喧哗的场面相当于现实中的市中心广场。

但如今,人们在数字世界里越来越渴望私密的连接,这相当于在自家的起居室里和三五好友密谈。当我畅想互联网的未来时,我相信以隐私为中心的通信平台将替代今天的开放平台。

今天我们已经看到,私信、短故事和小群组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在线交流领域。许多人更喜欢与一对一或几个朋友进行沟通的亲密关系。人们更加谨慎地记录他们所分享的内容,而且我们都希望能够安全地进行网络支付。”

在Facebook诞生时,时代是封闭的,人们的信息是封闭的;因此Facebook截止到公开信之前,均是以让世界更开放作为自身使命,不断地为用户带来新的信息,新的人,新的故事。

这封公开信透露出一种时代变革的气息:

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开放了,陌生的信息已经足够多了,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更想要的是“自家的起居室”以及“三五好友”。

严格上来讲,Facebook并没有做错什么,或者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Facebook之后的时代,是建立在“让世界更开放”这一基础之上的时代。

相对于2004年(Facebook上线)而言,今天的时代已经足够开放了,我们甚至已经到了对信息进行筛选,探索精准匹配的时代。

当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匮乏且封闭的时代,我们自然想要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此时,我们对信息的诉求是存在且强烈的。

但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信息丰富,且比较公开的时代时,我们是否还对信息存在相同的诉求,或者这种诉求是否还是那么强烈。

人们对Facebook所提供的核心价值,正逐渐免疫;即使离开Facebook,也能轻易获得大量信息——Facebook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这就是Facebook的现状。

Facebook对用户的捆绑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用户并不是无法接受离开Facebook的日子——恰恰相反,人们很容易离开他。

Facebook的隐私泄露问题,如果发生在微信上,你是否能离开微信呢?

恐怕很难,除非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家人,你的同学,你的同事和你一起离开。

这就如同百度,尽管出现了各种负面新闻,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仍然离不开百度。

因为他们并不知晓还有其他选择。

一方面 Facebook提供的核心价值:让世界更开放,这一使命逐渐变得平常化,新时代出现了太多“开放类”的产品,不论是资讯,还是五花八门的社区。

另一方面,用户对信息的诉求正在不断降低,我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信息的质量,信息的精准性,我们开始在选择性的接受信息,而不是探索性的挖掘信息。

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是群居生物,当你知道一个新消息时,你是不是迫切的想要将这些信息告诉给一些人?

这是一种人性,我们将其解读为“炫耀”“晒”,这原本就是群居生物的一种特征。

当这个时代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开放的信息时,产生了另一种化学反应:相对于获取信息而言,我们更想要去炫耀自己获得的信息,更想与一些亲密的人分享这些信息。

在和小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便会发现:小孩子的表现极为明显。不论是难过,还是高兴,不论是受伤了,还是得到了一些小东西,都会在第一时间很迫切地找到自己的小伙伴、父母去寻求关心或者夸奖,但却会拒绝与陌生人分享。

这是我所说的人性:

第一,我们有炫耀的心理,我们是群居生物。

第二,这种炫耀不是盲目的,而是向我们所认为的亲密关系进行炫耀。

我们想获得的,实际上是某些特定的人给出的特定反馈。

在扎克伯格的公开信里,微信代表的是自家居室的三五好友,Facebook代表的是开放的信息。

如果微信在前,Facebook在后,或许微信也难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缺少话题,谈资稀薄;很难像现在一样,每时每刻都有层出不穷的新话题,新热点。

某种意义来讲,正是因为信息的开放,才导致了我们对微信的诉求;信息越多,我们与“三五好友”交流的频率越高,我们才能一直有“话题”可分享。

不能说微信比Facebook强大,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一点:Facebook是上一个时代的社交帝国,而微信是我们当前时代的社交帝国,Facebook在前,微信在后。

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诉求也发生了变化。

总结

国外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essica Lessin,7日在其个人脸书账号中,转发该媒体4年前发表的文章《Facebook想从微信学习什么》 ,随后,扎克伯格8日对其发表评论称:“如果我4年前有听取你建议的话…”(If only I’d listened to your advice four year ago…)。

正如,扎克伯格给Jessica lessin发表的评论,如果Facebook在4年前察觉大了时代的变化,也许现在的facebook已经完成了锐变。

对于4年后的今天而言,微信已经逐渐赶超Facebook的今天而言;毫无疑问,Facebook正在度过他的安全周期,开始走向暴风雨地带。

我们见证了社交帝国的崛起,惊讶于他的伟岸,在欧美市场,我们或许还能见证一场两大帝国的巅峰对决。

我将本文的观点总结如下,希望对你的阅读有所帮助。

  1. 中国互联网产品在局部市场已经超过海外,我们已经不再是欧美互联网的抄袭者,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特点,在某些市场,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海外互联网的学习对象。
  2. 在巨大的粘性优势下,一款聊天工具能够逐渐发展成“操作系统”,能对企业的战略规划产生巨大的影响。
  3. Facebook在前,微信在后,时代的变化,让人们产生了不同的诉求,对于信息已经开放的今天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微信,一个“自家居室”,而不是Facebook,一个信息广场。

时代在发生变化,人们的诉求也在发生变化;与“开放”的信息广场相对比的“封闭”的自家居室里的三五好友, 或许是值得互联网人仔细思考和观察的命题。

参考

MARK ZUCKERBERG《A Privacy-Focused Vision for Social Networking》

焦点分析 | 扎克伯格转向,Facebook将变得越来越像微信

互动问答:Facebook要向微信学习,除了模式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专栏作家#

枯叶,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充电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近9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擅长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

本文为平台独家约稿,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正版图库 图虫创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微信用户量和粘性太大了

    回复
  2. 从来都不缺人,如何掌握人及掌握了多少人才是至关重要,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不然也不会有粉丝经济、淘宝刷单、水军等。子弹短信的没落再次验证了微信的不可替代,微信满足了人们三五好友的需求,也给了人们心理安全感。现在有点被微信绑架的感觉,也不是不用不可,只是大家都在用,跟换号一样,一旦换号意味着要花时间通知朋友换号了,现在有微信只需要发个朋友圈就可完成告知,确实极大的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来自天津 回复
  3. 忽略了脸书和微信的本质区别,就是在扯谈

    来自广东 回复
  4. google、Facebook?不存在的。。不过我们的企业,更懂我们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