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计”vs“反算计”?年轻人让算法走出玄学、为我所用

0 评论 4209 浏览 3 收藏 17 分钟

我还真不清楚这是真的假的,App能通过手机麦克风偷听用户谈话内容,筛选关键词后再推荐商品到常用的应用里?感觉太玄了。不过我自己被算法‘算计’,倒真是很早就发生过了。

说起对算法的看法,英语讲师朝阳打开了话匣子,并且面带囧色讲起了一段往事。而他讲述的故事,也成为懂懂笔记最近关于“算法与我们”这一话题中,最为有趣的内容之一。

一、算法对面:有人享受有人烦

“应该算是两年前发现的吧,我有一次偶尔在网上购物的时候,多看了几眼情趣用品,当时也没太在意。”朝阳的笔记本电脑是单位和家里两头都用的,有天周末在家时,老婆用他的电脑上了这个网站买东西,结果浏览了几个页面后,老婆突然指着电脑面带讽刺地说到,“哟,看不出来你还琢磨这些东西哪!?”

朝阳看着网站页面上那句“您是不是想找:”后面的几条推荐商品,以及浏览其他商品内容时不断出现的“推荐链接”,满脸尴尬。好不容易糊弄过去,在打开搜索引擎时又发现,这上面的广告也是这些商品的推荐。这时候他才醒悟过来,自己被算法“算计”了。

“从那以后,我再去购物什么的,万一不小心又点了‘有趣’的用品,嘿嘿,我就刻意去打开好多其他数码和笔记本的页面,直到看不到相关推荐和链接。”至于为什么他老是在购物时不小心点击了那些商品,朝阳没有告诉懂懂笔记,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上网看啥都注意别留痕迹”。

算法可能会在无意中“泄露”用户的隐私,也可能被用作“大数据杀熟”,这让有些人颇为忌惮;更常见的情况是幼稚算法所推荐的垃圾内容,令人不厌其烦。算法水平的表现,已经成为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因此,也有不少人很享受算法来揣摩自己的喜好,为自己“跑腿”办事。有时,还能带来惊喜。

晓晴是一位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她告诉懂懂笔记,自己平时上下班坐地铁时喜欢听一些北欧民谣风的歌曲,英文或是国语的都喜欢,“我发现手机上这(应用)里面Sissel和Lene Marlin的歌曲有不少,打开直播,发现也会推荐一些类似的歌曲,我就不断点播其中一些相近的,现在登陆上去直接自动去播放推荐歌曲,一路上特别享受。” 为了让应用能够更懂自己,有时她甚至会刻意通过增加浏览和点击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反复“训练”算法。

不过晓晴也坦言,在某些时候会显现自己的另一面,比如在跑步和健身房,就更喜欢用一些House风格电子音乐来强化氛围,为此还专门区分了两个手机的APP使用场景。“我以前是两个注册号,另一个号登陆后就只点选这些电子舞曲,现在两个号各用一个手机,更方便了。”

实际上,类似在线音乐、点餐、订房这类应用,很多年轻人都在刻意训练App能够更懂自己的心意,更快地挑选出自己的“最爱”。晓晴的同学刚子就告诉懂懂笔记,他寒暑假常和朋友去南方的城市背包旅行,因为他们最喜欢工业风的民宿,所以在选定城市后,输入好价格区间,应用就会首先推荐他们喜欢的民宿到首选项,“这样省时省力,我也懒得一页一页去找,基本上看到风格很棒价格合适就定了。”刚子笑称,他的很多朋友在使用音乐类、短视频类应用时,都喜欢花些时间,去训练应用更“懂得”自己。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被算法惯得“变懒”。周捷就是一位坚决和“信息茧房”斗争的自媒体人。“我几乎订阅了所有的新闻资讯类应用,但是我很讨厌被算法框框住。”周捷平时的写作内容基于生活百态,经常写一写社会热点话题的评论,因此他的阅读量不仅大而且庞杂,在发现经常阶段性阅读一些热点话题后,很多应用的推送变得非常局限,让他觉得很不自在,他在自己的文章里也是经常对“信息茧房”进行批评,告诉别人“在应用里不要懒得翻页,要什么内容都看,避免被算法框住。”

在和不少身边、线上的朋友交流时,懂懂笔记发现,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的年轻用户,正在开始意识到算法的存在,并且有目的地与算法进行交互,或是“训练”,或是“反侦查”,目的都是让算法“为自己所用”。当手机、笔记本电脑成为生活中的必用品,工作与生活就必然被算法所渗透,徒劳地拒绝被算法“算计”?还是主动拥抱和改造这些算法?这些有想法的年轻人,正在不断呈现上面所说的精彩故事。

当然,这个现象如今并不普遍,而且这些与算法互相“算计”的群体,或许对数字世界更多的参与者,包括应用开发平台、网络公司和线上营销机构,能带来更大的启发和价值。

在这些用户而言,是想让算法“为我所用”,而对后者,何尝不是如此?

二、发现和拥抱这些“不将就”的聪明用户

信息爆炸时代,“猜你喜欢”的智能推荐,让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算法的存在和价值。

细述互联网世界里那些市值高达几千亿美元的巨头,又有哪一个不是在大数据和AI的助力下,与上亿用户进行着一场“我想了解你”的竞逐。谷歌手握Android、AlphaGo和Waymo等等好牌,从手机、网络、自动驾驶等等方面持续用技术推动创新;亚马逊从从网上零售开始,直到云服务和新零售,无不以数据作为驱动;Facebook以社交网络连接全球18亿“宅人”,阿里巴巴和腾讯从购物、消费、支付到娱乐,都在渗透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数据和算法,正在成为更多科技巨头、互联网公司、服务商以及品牌方与大众对话的工具。那么,这些主动站出来与算法打交道的用户,对于所有场内的“玩家”意味着什么,他们会对数字世界的沟通与交互产生哪些影响?他们会被注意到吗?

在华扬数字营销研究院(HDMR)新近发布的《2019中国数字营销行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同时《报告》对“知识青年”这个群体本身以及这个群体产生的影响,也做了相应分析。

虽然《报告》没有明确界定,但HDMR在针对年轻人群持续多年的研究中发现,“知识青年”在数字世界中积极学习新的视角和新的应用,并且常以“问答”的方式向网络求助和学习。

《报告》中提到,来自以色列的未来主义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在中国走红,其所著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吸引了不少人阅读,其读者群体的特征是——“年收入过百万的占 27.1% ;年收入 8-100 万的占 59.7% ,剩下 13.2% 为低收入人群(或学生群体);他们当中来自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电子游戏等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关注者相对较多;中青年居多,其中59.2% 都是男性。”

“这些年轻消费者群体,对于与信息化相关的事物更敏感、更活跃。”HDMR研究总监周本能告诉懂懂笔记,在以往大量的调研工作中,他们发现一些年轻消费群体在意识到算法的存在后,开始主动拥抱算法,帮助应用或者网络平台熟悉自己的习惯,以便更准确高效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产品或者服务。

“不要小瞧他们,更不要忽视他们,因为他们是一群懂得游戏规则的人。”周本能强调,这一群体从普通用户到资深用户,呈阶梯分布,他们具有训练算法 的意识,懂得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回报。

普通用户会通过训练来强化算法的某些行为,或是通过反向训练,来规避一些他们不需要或者讨厌的功能与服务。而一些资深用户群体,甚至能够左右一些平台、公司或者事件的发展走势。周本能举例,在成熟的“饭圈”里,会有一些专业的粉丝团队,也叫数据组,每天会去观察、收集和分析自己爱豆的线上数据表现,包括爱豆在各大榜单中的排名,舆情变化,比如积极和负面信息的情况。

平时他们就会给粉丝群体发布各种“行动指引”,通过符合规则的手段,去帮助爱豆刷榜、提升排名或是消除负面信息;如果爱豆榜单排名下滑,或者出现负面信息,则会推出更多针对性的“对策”。专业饭圈团队对算法规则的常态运用,也正是算法“为我所用”的一种群体表现。

周本能强调,无论是高阶还是普通用户,这样的群体对于应用开发平台或者互联网企业来说,都是应该重视和维护的重点对象。“因为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通过点击、播放、使用你的应用中的功能,来训练你的AI能力,通过输入或者交互留下自己的足迹,帮助互联网企业了解典型用户的需求,这是很有价值的行为,甚至可遇不可求。”

正是因为在意自己的使用体验,这些积极的“聪明人”在训练算法时,其实也在帮助企业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因为你的产品不完善,有一定缺陷,才会有用户主动做一些额外的动作,来训练你的产品。”周本能介绍,一些领先的互联网企业都非常重视此类用户群体,包括通过一些激励方式,与这些用户交朋友。听取他们的问题和需求,针对性地改善算法短板和发现新机会。

三、算法、AI,数字营销的智能化到来

从消费者与算法的斗智斗勇,到应用平台和品牌在营销中利用算法与“不愿将就”的这些用户增强交互,我们可以看到——营销智能化的时代正在到来到来。我们正在面对技术进步、竞争力挖掘以及门槛降低的机会。

周本能表示,首先在数字营销领域,大数据和AI正在成为变革的持续推动力。在内容创意,用户交互、智能推荐等应用场景,营销智能化正在迎来快速迭代,并逐步推进个性化营销的实现。在数字营销的新发展阶段,使用大数据和AI(算法),是进入智能化营销的基础。

其次:算法推荐正在成为数字媒体、电商平台、社交网络等机构和渠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身处智能化时代的营销人来说,一方面算法推荐实现了内容/商品的个性化推送,提高转化能力;另一方面,营销人也应该学习理解算法的逻辑,以实现更好的营销目的。尤其是,算法推荐也暴露出审核缺位的问题,辅以人工审核筛选才可以更好地降低风险。

最后,对于希望搭建数字营销体系的传统企业、品牌方而言,算法、AI正在走下神坛。周本能强调,算力、算法、大数据是在智能化营销领域是必备的基础条件,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技术应用门槛很高。不过随着带有AI能力的云技术和服务的普及,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难度正在大大降低。未来,在营销终端,企业不一定要懂人工智能的高深技术,“很可能只需像使用一个App应用,或是软件产品一样就可以轻松应用”。

算法、大数据已经大量投入实用,AI时代也已经到来。消费者、应用方平台、数字营销企业和品牌方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让算法在“为用户所用”的前提下,同时也“为自己所用”?

从追逐流量到重视流量价值和变现,从追求规模化增长到关注深层结构、效率和价值转化,数字营销的活力与焦虑、脑洞与迷思并存。懂懂笔记相信,未来随着平台化推动数字营销的新应用、新技术、新玩法不断落地,相关的底层技术和生态服务将会越来越完善。

面对AI和算法不断涌现的机会和热点,身处智能化时代的你:唯变不变,且行且看。

 

作者:秦言,公众号: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tP9-7MLom4K_NOTNZ-HHw

本文由 @懂懂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由@公众号:产品大峡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