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资本激情退却之后,汽车后市场能否重现昔日荣光?

0 评论 5134 浏览 17 收藏 14 分钟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如何正视汽车后市场的增长带来的红利诱惑,抛弃固有的“消费互联网思维”深入扎根于行业,才是能否分得万亿规模蛋糕的关键所在。

2008年-2018年国内汽车市场历经了“黄金十年”的飞速增长之后即将迎来存量时代,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最新数据,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4亿辆。与此同时,汽车后市场开始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规模从2015年的760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2900亿元。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汽车后市场也活跃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的身影,但互联网企业们要想在一个规模高达万亿的“柠檬”市场中掘金,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

万亿规模“柠檬市场”下的塔西佗陷阱

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主体部分,汽车维修“柠檬市场”的特征最为明显。传统的汽修行业分层特征,决定了行业参与者各自的地位。在整个汽车维修产业链条中,主机厂商、OEM厂商的上中游地位决定了整个行业的格局。

在国内汽车售后市场中,由于4S店与主机厂商具有利益一致性,来自于主机厂商和OEM厂商的优质资源则会首先向传统4S店倾斜。因此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为了保证利润率,许多快修店面甚至部分4S店使用高仿件、副厂件代替原厂件,再将原厂件高价卖出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久而久之整体市场环境恶化,从而陷入欺诈消费者蔚然成风的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汽车维修技术的专业性和行业透明度较低,车主和维修行业从业者中间存在着天然的信息壁垒,长此以往车主与维修行业从业者中间会长期存在信任危机,在缺乏强有力的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下这种信任危机则会进一步演进为塔西佗陷阱,从而陷入汽车维修需求和供给双方面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维修资源供给充足,另一方面车主维修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而互联网企业入局后的鲶鱼效应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没有深入了解行业之前就贸然进入汽车维修市场的互联网企业,最终必然会鸡飞蛋打、落得一地鸡毛。

2015年,VC资本热潮下的汽车后市场O2O模式火极一时,各种洗车、维修、汽车美容等O2O一涌而上,潮水退却后,大部分裸泳的汽车后市场O2O都死在了沙滩上,低频、非刚需的特点注定它们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二手车电商和汽车配件电商行业的部分互联网企业艰难存活了下来,如瓜子、优信、途虎养车等。

在诸多汽车后市场领域中,二手车市场也是目前互联网企业融合程度最高的领域。不可否认,二手车电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等行业痛点,但仍存在行业渗透率低、运营成本高、优质车源难以获取、交易平台实质上成为车商信息获取平台等诸多问题。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二手车电商交易量渗透率达到12.5%,预计2022年将达到28%左右。

  • 总体上看,二手车市场的电商渗透率仍在稳步增长,但总体占比仍然不高。
  • 从获客方式上看,以瓜子优信为代表的二手车电商仍高度依赖线上购买流量和广告曝光的方式获客,获客成本难以有效降低;
  •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优质车源仍然掌握在线下广大的二手车商手中,C2C模式下二手车电商难以持续发展,B2C模式与C2C并重成为二手车电商的必由之路。

2019资本寒冬来临之际,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传出“裁员”的消息,而人人车则直接流出了破产的传闻。从去年9月份开始,人人车就陆续关闭了全国50多个站点,相关员工或是遣散,或是参与所谓的“加盟计划”缩减人员。

如果说裁员是为了调整战略的话,那么广告投放严重缩水则更能显示出人人车目前的困境,相关人士透露,人人车在百度的投放从每周300万元缩水至80万元,长此以往缺乏流量的支撑交易量必将受到影响。

在笔者看来,人人车的困境也昭示着单纯的互联网模式并不能打破汽车后市场的“柠檬诅咒”,但值得庆幸的是,人人车如今的境地至少证明了一件事:轻资产运营逻辑和c2c模式不适用于纷繁复杂的汽车后市场。

互联网企业要想真正扎根汽车维修领域就必须抛弃以规模换市场的“消费互联网思维”深入扎根行业内部,彻底抛弃“轻模式”的运营思路。汽车维修是由车主深度参与体验的线下行为,所以对“产品体验”输出环节实现有效的把控也决定互联网+汽修必然是“重模式”运营策略。

相较于以上几个汽车后市场,汽车金融领域的秩序相对比较稳定。目前,汽车金融领域的玩家大概分为以下几类:传统保险公司、银行、社会金融机构、互联网汽车金融。

其中互联网汽车金融是近两年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分支,相比传统的汽车金融玩家,互联网汽车金融的服务更加多样化,以租代购等服务也满足了用户差异化金融需求。而且借助大数据风控技术,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控方面有着更明显的优势。

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李书福提案“有限度的改装合法化”,进一步拓展汽车后市场的空间。

目前,我国的汽车改装仍处于灰色地带。汽车改装一般情况下分为外观改装和动力改装,由于排放法规和安全法规的限制。目前世界上多数改装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都会限制动力输出和排气装置方面的改装,而国内的汽车改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只有简单的改色、贴膜、加装内饰等方面,悬挂及车身套件的改装并不被法律许可。目前汽车改装千亿级市场规模已然初现,如若政策放开,即使是有限度的开放,汽车改装领域将会成为一片新的资本热土。

协同效应下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破局之道

万亿规模的“柠檬”汽车后市场本身就是畸形的存在,深究其因,汽车后市场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本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以及强有力的从业者规范约束体系。

另一方面,行业从业者违规经营风险较低,车主合法权益无法有效得到保障也助长违法经营者的不良行为。行业标准规范的建立是汽车后市场正向发展的基础,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携手制定行之有效的行业准则规范可以从底层建筑上有效约束行业从业者的行为规范。

互联网企业想要在万亿规模的汽车后市场中大把掘金,破解“柠檬市场”是必由之路。不同于以往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的慷慨激昂,破局汽车后市场的“柠檬诅咒”更需要深入行业联合多方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解决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对于传统的汽车后市场而言,互联网力量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入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企业也更需要深入了解行业,明确在行业内的定位,借助资本力量的介入进一步帮助行业进行优质资源匹配和整合。

诞生于“轻资产运营”逻辑中的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在进入某个传统领域时始终采取“以规模换市场”的初期战略,如:滴滴、美团等,在初期用户教育阶段,使用大量资金投入来换取市场分额,以期在规模化效应形成后收割红利,从而实现资金的正向流转,在出行、外卖等领域这样“野蛮生长”的可行性已经被市场证实,但在汽车后市场领域,这种粗狂的发展注定无法获得成功。

在整个汽车后市场的产业链条中,由于主机厂以及配件生产厂商绝对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原因,任何试图进入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企业都无法规避传统4S店和供应链管理的问题。

以汽车维修行业为例:一方面,轻资产模式下必然产生对线下门店掌控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形成规模后通过规模化采购管控成本必然会带来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另外汽车配件SKU数量庞大,库存管理也是对互联网企业的重大考验。

另外,对于作为第三方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进入汽车后市场中需要面临着双边市场的处境,一方面是追求价格更低、服务更好的广大车主,另一方面则是竞争激烈渴望盈利的服务提供商。

以二手车电商为例:为了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必须保持足够的优质车源和良好的服务体验,另一方面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价格卖出车辆,因此如今二手车电商们纷纷暂停市场扩张,开始布局线下门店,将“轻模式”逐渐转换为“重模式”。

互联网企业在汽车后市场实现“重模式”的途径有两种:自营模式和加盟模式。由于自营模式前期资金投入量大,且风险较高,因此加盟模式或将成为行业主流。

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在提升行业效率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 一方面通过前端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实现配件仓储等方面的成本控制;
  • 另一方面将数据反馈至主机厂商等相关企业实现整个行业的协同效应。

届时,贯穿整个汽车后市场的物联网与大数据将成为互联网破局汽车后市场的一把利刃,互联网力量也将重塑传统汽车后市场的“柠檬”业态。

结论

国内的汽车后市场是一个及其罕见有着万亿规模的柠檬市场,方面国内数量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决定了庞大规模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柠檬市场的行业特性又有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需求痛点。而互联网企业在汽车后市场的尝试虽然有望解决诸多行业痛点,重塑行业格局,但要想破除这个万亿市场的“柠檬诅咒”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体来讲,目前国内的汽车后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的进步需要各方力量的合作,在互联网产业化的时代浪潮下,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无疑将极大促进汽车后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如何正视汽车后市场的增长带来的红利诱惑,抛弃固有的“消费互联网思维”深入扎根于行业,才是能否分得万亿规模蛋糕的关键所在。

#专栏作家#

刘志刚,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ID:VIPIT1),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36氪/钛媒体等多家专栏特约撰稿人,TMT领域深度报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