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偷窃:如何保护宝贵的注意力货币?

7 评论 3508 浏览 8 收藏 24 分钟

注意力比金钱更贴近“财产”,毕竟金钱的效用还依赖于人为制定的“契约”,但注意力,早在货币出现的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在履行价值兑现的职责了。

“帅哥,舞蹈瑜伽健身么?”

是不是很熟悉?在每天回家的路上,这句话我至少要听两遍。对,仅在短短的一条街上,他们就安置了不止一名健身卡推销员。

有时候想,如果每天路过时,他们用把刀架在我脖子上,要求我转账10块,那么我必然会恼怒并转账,离开后马上报警。但为什么,他们每天硬推,虽然扰民,却没人报警。

换句话说,人人都知道劫财违法,但为什么,违背他人意愿劫持其注意力却可以光明正大

你可能会认为这个想法既反常识又反常情,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将会发现,金钱与注意力的内在关联比我们猜想的更暧昧。

有人会说,劫财犯法,因为私人财物受产权法保护。

但事实上,注意力比金钱更贴近“财产”,毕竟金钱的效用还依赖于人为制定的“契约”,但注意力,早在货币出现的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在履行价值兑现的职责了。

一、注意力货币是原始的货币

虽然每个人对人生终极目标的定义不同,但你还是能在下面找到自己的坑位:

  • “道金斯-达尔文主义”追求的生存、繁衍;
  • “人文主义”追求的个人自由及价值实现;
  • “宗教主义”追求的磨炼灵魂(他们把人生当做不朽灵魂的历练场)

无论你的生存之道是什么,“注意力”始终是我们唯一能依赖的“原生资源”。

比如:获取食物、学习技能、寻觅配偶、风花雪月,或者是专注于深爱的事业,又或者是冥思、与神秘的灵魂对话,做哪一样不用“支付”你的注意力“本钱”?

马克思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反映,而价值取决于必要劳动时间。但我们别忘了,如果我们不事先投入“注意力”资源,“劳动”根本无从开展。

拿出我们初中时的数学基础,就可以推导:支付注意力兑现劳动力,支付劳动力兑现价值,而价值是金钱的前身与内涵。

虽然没人愿承认自身浅薄,但人类总喜欢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浅薄。

上述推导稀松平常,但无论法律、传统经济学家还是普罗大众,均只重视金钱的价值,对于“注意力”却不太在意,甚至肆意糟蹋。

如果你还不愿意接受注意力跟金钱的内在同质性,我们不妨一一罗列下金钱的属性:

(1)金钱可以用于交易,注意力同样可以用于交易

公司每个月定期发钱给你,既不是因为你出卖了灵魂,也不是你出卖了身体,纯粹是因为你售卖了自己的注意力。

(2)金钱能够用于投资增值,注意力同样可以投资

我们每个人收入不同,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单位注意力”价值不同,而我们的注意力价值恰恰是以前我们将注意力投资在自己身上的结果。

持有大量金钱能让人获得影响力、地位;吸纳大量公众注意力的人同样可以获得威望。(详细分析参考“互联网人抗思想病毒手册”)

最典型如名人、明星,举手投足都能触动公众的敏感的神经,甚至不择手段哗众取宠“成名”的“丑星”、“艳星”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3)人们可以自行“理财”,注意力同样可以“自由支配”

一个被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征服的人可以通过“买买买”获得短暂的快感,但一个自然人也可以简简单单的通过配置自己的注意力感悟生活而获得充盈的愉快。

甚至,金钱不一定能让人变得幸福(想象下家庭不和睦的富翁),但人要感受到幸福快乐,却一定得“支付”定额的注意力,比如:“心流”就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又比如:“感受幸福”其实就是用心体会生活、留意细节,这同样需要付出注意力。

当然,相比金钱,注意力既不依赖主权信用支撑,也不存在“通货膨胀”等贬值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注意力是一种更优质的“通货”。

……

或许你会说,你差点说服我了,金钱还有一点职能是注意力难以取代的:金钱可以用于储存(剩余)价值,但“注意力”却是以意识流的形式存在,就像时间,你“用”或“不用”它都在“流逝”,这种情况,怎么说?

比如:行走在路上,这段时间的注意力既不能够用于“赚钱”也不能够用于“投资”,将健身推销类比为“劫财”是否有点夸大其词?

乍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哪怕不需要任何脑神经科学理论的加持,我们仅凭着生活经验稍作分析,就知道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在所谓的“垃圾时间”中,比如,等人、走路、排队等等……我们依然拥有“有效支配”自身注意力的能力:

我们可以将这些时间的注意力资源用于思考问题,尤其对以我们这类依赖“创造力”工作的人,说是“一刻灵感值千金”完全不为过。但灵感一旦被突然打断,经常会永久性遗忘(创造型工作的朋友应该都明白这种无奈感),这里面的损失换算成金钱是多少?

*另有研究表明,思考的问题越久,被打断后需恢复思考的时间也越久。

我们也可以将这些时间的注意力用于听音乐、欣赏身边的美,我支付我的注意力换取愉悦的体验。甚至,我们大可任由“头脑空白”(发呆),看似“浪费时间”,其实恰好相反,如果我们要保持大脑的活性,必不可少就是让“思维留白”。

高效的注意力分配必然是一张一弛、有紧凑有宽松,这正是“冥想”的价值之一——释放大脑的意识,为了更好的恢复“注意力支付能力”。

反之,如果我们“思维留白”的任何时间,比如散步时的推销、电梯时的广告、甚至蹲厕所时某些应用的推送……都把我们的注意力劫持的一干二净,这只会让我们后续付出更大的“恢复代价”,换句话来说,他们无形中劫持了你“未来的注意力”

很多人体验过注意力“破产”的滋味——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别说思考,甚至上个厕所都忘了洗手。

……

至此,我们理清了“注意力资源”跟“金钱”的内在同质性。

二、注意力货币比金钱货币更珍贵

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可以更准确的解读,为什么像腾讯、Facebook、Google等互联网公司不计一切成本投入用户体验研究,却免费提供给广大民众使用。

而他们之所以市场估值惊人,通俗的说法是因为“流量”,其实这个解释不准确,归根结底是吸纳了海量注意力,注意力能带来流量,但流量不一定带来有效注意力(例如一线城市地铁、步行街)。

注意力是货币的原始形式,金钱能实现的目标,它同样可以(如果你认为不行,那只能说明你并没有对自己“支付”(投资)过足够的注意力)做到。但金钱做不到的事,比如幸福感、关爱、成就感,“注意力货币”还是能做到。

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在以货币为核心的经济学看来,市场可以做“大”,你赚了一万,世界不会因此消失了一万。

而注意力货币却是个典型的“零和博弈”市场,且相当公平,帝王将相也好,小猫小狗也罢,每个人的注意力货币都只是一生,每一天的有效注意力货币也就十来个小时。

你为抖音支付了两个小时的注意力,自然就只能从你支付给自己(自我增值)、支付给家人好友的注意力中扣除两个小时。

你笑这些互联网公司免费给你提供玩具,他们却笑你免费给他们提供注意力货币,他们赚的盆满钵满,你只留下一身空洞躯壳

注意力货币与金钱货币,到底谁优谁劣,谁更值钱,聪明的资本市场早在我撰写本文之前就已经给出答案了——看看那些高市值的公司名单,剔掉依赖国家垄断资源的企业,答案显而易见——注意力货币才是更稀缺资源。

讨论至此,已经能够充分证明法律系统、公众意识的严重滞后性了:我们立法保护相对没那么重要的金钱货币,但对更贵重的注意力货币却毫不在意

绝大多数人不会抢钱,但很多人对于“打劫”他人注意力却没有丝毫羞愧

这种现象每天都在大量上演:

  • 狭窄空间的刺激性广告
  • 大街上的硬性推销
  • 公众场合衣着裸露、奇装异服、大声喧哗
  • 图书馆、电影院、歌剧场手机不调静音
  • 学生宿舍不顾他人正常作息吵闹
  • ……

不过,相比互联网上对民众注意力的大额度“诱奸”,上述注意力劫持充其量只是零头:

  • 各种软件、应用的内容推送
  • 带暗示性诱惑、猎奇、哗众取宠的标题图文、视频
  • 以朋友之名求赞、拉关注、保险、信用卡
  • 带沉瘾设计的视频流应用
  • 假新闻(假传重大事件)
  • 伪科学医疗资讯
  • ……

如果说前者的注意力劫持属于“损人不利己”,那么后者的劫持则属于赤裸裸的劫财了——他们能从中获利。

但是,我们都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但“注意力货币”非常特殊,它既类似于物质的存在(在大脑中由生物能量转化过来),但又跟我们的脑神经元紧密捆绑在一起,换句话,被劫财,只是丢了身外之物,但被劫持了注意力货币,是否相当于被改造了身心的一部分?

确实如此。

三、被劫持的注意力,被微损坏的心智

后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普遍抱怨许多人变得更加冷漠、暴戾。

这其实恰恰验证了人们注意力被过度劫持的后果。

神经科学家马修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休闲状态”下会将注意力放在社会认知模式上,也就是说,它更关注人际关系,促进人类彼此的关爱、同情、理解、合作。

但随着我们的“休闲注意力货币”被线上各种“诱惑”榨取的所剩无几,人们的基本社交能力急剧下降,重度成瘾的网民变成了更名副其实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德国生理学家曼费雷德·齐默尔曼计算出我们的意识每秒只能接收40比特的信息,相比无意识100万比特的信息量处理能力,我们能自由支配的“注意力货币”实在少的可怜。

大概总量是多少呢?乐观计算,一个人活90岁,他终身能处理的意识信息也就238G左右,还不如你电脑的一块硬盘大。

更糟的是,现代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注意力货币被外部劫持(中断)的越多,后续我们需要支付“大额度注意力货币”的能力也越差。这就好比你想下载首音乐听,结果电脑提示硬盘已无法保存超1M的文件,所以尽管你有几百G的硬盘,但什么有趣的内容都保存不了。

在现实中的典型状况就是,当你需要高度专注去应付困难问题时,会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集中精神。(详细分析请参考“当有毒的知识遇上聪明的大脑”)

一个社会公众对注意力货币的态度,可以强烈反映该社会的文明程度

比如,在某欧美国家,人们看电影,如果有人(不得已)低头查看下手机短信,尽管是静音状态,但他们还是会感到非常羞愧,原因是这种行为会影响周边人观影的兴致。

与之类似,日本也是一个把“不要给别人造成困扰”挂在嘴边的民族,他们甚至连自杀都会选择特定的地方,以方便警察及家属善后……

以上分析,内容较多,我们简单总结下,为什么注意力货币远高于金钱货币的价值:

  • 绝对稀缺性——每个人只有“一生”的存量;
  • 能兑现成金钱,能买到金钱买不到的事物;
  • 增值潜力大,对自己“投资”注意力货币能获得成百上千倍增长;
  • ……

然而,它却有两个重大缺陷:

  1. 外人可以直接劫持你的注意力货币(并从中获利);
  2. 与个人“身心健康”高度交织,对注意力过度劫持可能会造成长期注意力货币的“贬值”。

讨论至此,我们可以把问题还原的更直观一点:对于一个毫无“注意力货币”自保意识的人而言,他就像背着一书包的金币,还开着口,每天傻呵呵的穿行在闹市中,口里念叨着“天下无贼”……

既然“注意力货币”如此重要,那么接下来的几年,相比金钱,人们看待注意力货币态度的整体趋势将会如何?

四、未来,人们对注意力货币的态度整体趋势如何?

我的观点是,未来,偏好注意力货币大于金钱的人将越来越多,而且程度会越来越深

我们可以从社会的各个层面找到蛛丝马迹:

  • 市场层面,前面有谈到,资本家们早已做出了选择,市值把荣誉的桂冠戴在了最吸引注意力的科技公司头上,而不是最赚钱的公司。
  • 政策层面,相比产业招商、企业经营优惠,各大城市近年已经意识到了,人(注意力的载体)才能源源不断产生“财富”,这也是“抢人大战”的原动力。
  • 观念层面,取决于人们是对金钱敏感还是注意力货币敏感,根源在于他们成长时的物质水平,俗话说,穷怕了的人特别在意钱。随着物质水平提升,这类对金钱敏感的群体人数会更少,典型的就是90后独生一代,大家留意下他们的消费习惯就明白了。
  • 教育层面,教育的本质是个人注意力货币的增值,整体上,教育水平越高,注意力货币越值钱,相比金钱,会更在意注意力货币。

当然,或许你会说,现在房价、通货膨胀惊人,双十一又要来了,我想买的东西那么多,收入那么低,怎么可能不在乎“钱”?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个是短视,不是钱没用,而是相比钱,注意力货币更值钱。如果你认为自己赚钱能力差,是因为(过去)没有给自己支付足够的注意力货币的结果

另外,就是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

我们的很多物质欲望都是市场精心培育的结果,这导致人们对金钱过度敏感,以至掩盖了注意力货币的价值。这个话题较复杂,后续再专题讨论。

实际上,经济学已经开设了一门注意力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这也间接辅证了人们将越来越重视注意力货币。

那么,不远的将来,我们的“注意力货币”会否在法律层面得到保护?

有点难。

一则“注意力货币”难以量化,且社会盘根交错的利益纠纷,无论依赖社会道德机器、还是立法推动注意力货币的保护,都是一件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共同发力。

那么,在此之前,我们不得不每天背着满袋耀眼的金币行走,没有法律系统会保护我们的注意力金币,而路过的人更不会认为掏走你的金币“违法”或“不道德”

我们唯一能依赖的就只有自己。

五、如何保护自己的注意力货币?

首先,我们先要强烈意识到“注意力货币”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这也是我上述详细分析的原因。

对注意力货币的清楚认知是保护它的前提,否则就会像过去拉丁美洲的土著,拿着大量黄金跟殖民地白人交换玻璃弹球。而现在,我们很多网民也在干着一样的事情

其次,学着尊重他人的注意力

你可能会奇怪,不是保护自己么?我保护别人的注意力干嘛?

我尊重别人,别人可未必尊重我。但你尝试这么做时,这已经不重要了。

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关系”,脱离了社会关系(想象下这个世界就你一人),你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退化成一种“存在”。

可见,他人即我,我即他人。每个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很多运动技能都离不开镜子

如果你说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但却从不尊重他人,这就像一个人说“我很爱你,但我不懂得自爱”一样虚假。

那么,如何尊重他人的注意力货币呢?

你只需稍微细心点即可,比如:公共空间不要影响别人、或者衣着暴露奇装异服;内容从业者不要以诱惑性(不实)标题或内容诱骗读者;沉瘾设计的产品、技术务必主动收敛……

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学着重新尊重自己,这就像借助特殊的镜子“看到”自己的注意力货币一样

注意力收放自如其实是注意力“交易能力”强大的一个体现。我们不妨将这种能力看作一种加强版的“财商”。反之,ADD(注意力缺失症,又称儿童多动症)其实是一种注意力货币“交易能力”丧失的体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注意力交易能力呢?

完全可以借鉴生活中的“理财”模型。

如果我们问,如何提升理财能力呢?

大家想法就很多了:我们可以进行记账,缩减高支出的预算;我们也可以积极投资,将低投入产出比的预算投入到高产领域。

把这个模型挪用到“注意力货币”领域:我们可以积极评估生活中各类活动的“时间开销”,重新对注意力货币进行优化配置。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学着积极评估各类事件的“意义”(价值尺度),因为注意力货币的终极兑换对象,其实就是生命价值

著名人际关系专家芭芭拉·安吉丽思在《活在当下》中谈到: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长度看似相似,但是在这相近数量的生命里,我们能够萃取的生命精华却是大相径庭。

生命的宽度与高度,完全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活。”

从哲学层面看,注意力是人性价值的实现单位,如果我们想保持人的尊严度过一生,就必须学着像重视金钱一样对待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学着重新关心自己注意力的流向,学着重视日常生活的细腻感受,而“感受与意识”恰恰构成了人之生命质量的核心。

所谓世界,就是我们穷尽一生精神所能达到的边界。注意力货币,将是我们踏向人生旅途的终极本钱。

#专栏作家#

李少加,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有硬套理论之嫌

    来自广东 回复
  2. 手游,短视频,资讯,社交偷走我们零碎时间(注意力),让我们放弃思考

    来自加拿大 回复
  3. 把全文的“注意力货币”换成“时间”,完全无问题。全文可总结成一句:时间就是金钱。

    来自北京 回复
    1. 其实不同,注意力、时间、金钱,是三种价值存在,这三种价值的重要程度排序也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举个例子:女朋友要求逛街;1、最高价值是带着注意力陪伴,全神贯注的陪着试衣服,给出真诚的建议。2、其次是时间陪伴,就是你想逛多久,我就陪你逛多久,买了衣服我给你提着,问我建议,不好意思,我在换衣间附近坐着玩手机呢。3金钱,这个就等而下之了,你想逛街?我没时间,给你1000块钱,自己买件衣服吧。
      这三种价值,代表了你的价值观和意愿,对方的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对方不需要你陪着,就像要钱,你也就会给钱,那说明你们价值观是相同的 ,很合适。三是有的女人和你一起不是要你给钱,是要你用心的陪伴与相处。那就是价值观不对付。很难长期在一起

      来自山东 回复
    2. 感谢代解释~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过度简化用固有的旧概念理解新事物,解释的很累了(摊手)

      来自广东 回复
    3. 首先,感谢愿意举例说明,理性探讨问题。其次,作者的回复中的不屑和傲慢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关于你的解释,把注意力和时间做拆分,从逻辑上,两者的颗粒度是不同的,同时把注意力这个概念放大了。例子中注意力的内涵除了注意力本身外,还默认包含了思考、经验、审美、态度、行动等要素:只有这些全都都具备,才能实现“全神贯注、给出真诚的建议”,单纯的注意力并无法等同于上述行动。

      来自北京 回复
    4. 哇 你怎么不写一篇文章出来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