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看国漫,谨慎中见乐观

0 评论 5306 浏览 8 收藏 14 分钟

资本高烧退去,政策监管收紧,市场趋于冷静,这让很多人禁不住问道,中国漫画市场是否已经过了最好的年代,时间窗口仍在吗?

一、国漫风口依旧在?

2019年杭州国际动漫节刚过,国漫又一次成为焦点。

2018年以来,内容文娱市场遭遇寒流,国漫置身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资本高烧退去,政策监管收紧,市场趋于冷静,这让很多人禁不住问道,中国漫画市场是否已经过了最好的年代,时间窗口仍在吗?

跟其他内容领域的生产规律一样,漫画行业目前正在进行大浪淘沙和洗牌,真正优秀的内容CP和平台方逐步被筛选出来,行业头部效应正在增强。中国的漫画消费市场正在上演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并非着眼于“资本层面”,只有这样的变化才是决定国漫市场未来能走多远的关键变量。

在回答国漫的局势之前,不妨让我们先梳理一下这几点变化。

二、国漫市场的四大变化

变化一:中国叙事的流行

当下中国漫画产业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中国叙事的流行。

现象上来看,这些年国漫强势崛起:内容生产上百花齐放,人群对国漫的兴趣和消费能力都在提升,特别是出现了一些非常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

但当下国漫的崛起并不仅仅是因为优秀作品的涌现,更深刻的原因是支撑国漫发展的叙事载体和故事内核都发生了而变化。

有意思的一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一点:近年来强势的西方漫画如迪士尼和漫威,也越来越注意到跟中国文化结合以取悦中国观众,虽然美国英雄依然让中国观众尖叫,但漫威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中国观众正在对更多的国产漫画感兴趣,他们已经开始对美国梦的叙事方式感到疲劳,漫威今年抓紧与网易等合作打造中国特色的英雄,在前不久的复联首映宣发中,还推出京剧脸谱等元素。

漫威洞察到的,正是中国人文化消费习惯的微妙变化,而反映到了漫画创作领域,中国文化题材的吸引力持续走强——以中国民间灵异故事为故事蓝本的国漫《一人之下》,放在5年前绝少有人敢重资本投入试水,但今天就可以跟顶级的日漫和美漫在同一档期单挑较量。

这些年坚持讲诸子百家故事的国漫佳作《秦时明月》,目前累计观看人次破4亿,在微博和腾讯视频上的话题讨论量甚至超过《权力的游戏》,美日和中国题材在中国读者心中的分量,正在此消彼长。

又比如快看漫画上目前人气第一的少女漫画《怦然心动》,讲述当代校园故事,收藏人数高达2000万人,单章评论高达29万条,剧情讨论屡上微博热搜。不少读者都觉得,这部作品对少女心理的拿捏和对中国漫画读者的吸引力,甚至超过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

微博微博等社交平台更是催生了丰富的“边缘”漫画创作群体,贡献了许多反映中国当下现实的作品,比如用阴郁笔法刻画都市人心的《不自然博物馆》系列、把西方艺术史做快餐化解构的顾爷系列,都具有极强的用户粘性。

中国故事内核的吸引力还表现在,部分国漫具备了长久的生命力,不再是一阵风的热捧而是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并被市场证明具备持久的IP打造价值。

文化开始强盛起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叙事方式更加自信。而对中国漫画市场来说,这一变化具有拐点性的意义。从过去美漫和日本漫画市场崛起的经验来看,只有本国的价值观具备了真正的吸引力,讲述本土化的漫画题材才会真正爆发,本土漫画CP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文化创作,真正繁荣的漫画供需市场才有可能形成。

变化二:用户代际更迭

近期杭州漫展期间,某视频平台高管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90后妈妈把两个不到5岁大的孩子放在自家站台,而自己则偷闲去看最喜欢的国漫作品。

中国漫画的主力消费人群,正在从80后向90后甚至95后、00后转移,后者成长于移动互联网崛起年代,对网生内容的消费已经拥有很强的认可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会愿意分享跟爱好相关的一切内容;而随着此前二次元人群聚集著称的B站,目前已转化为年轻人的知识学习阵地和生活分享平台,围绕二次元、漫画等消费,将不仅是偶发性的消费,而是渗透到他们生活角角落落、每时每刻的行为。

移动QQ最近的数据也显示了这一趋势:腾讯出品的《2019年00后用户社交行为数据报告》指出,该平台用户群体的日活和在线时长均稳定增长,支撑21岁以下用户增长背后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漫画内容为主导的qq看点。

这不仅意味着漫画的单次消费时长和频次增加,也将改变漫画消费的供需关系:目前80后人口数量为2.2亿人,90后和00后90-09后之间的人口数量为3.3亿人,加上10年之后出生人口,80年之后的人群占比已经达到一半,正如二次元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产品。

未来五年,随着95后00后逐渐进入社会,他们将释放强大的消费能力,并将漫画消费推向主流。

变化三:技术变革和产业融合

移动终端和相应技术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们消费漫画产品的方式。

漫画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类似“条漫”等新兴形式的出现,给网漫提供了更高效的传播载体。同时有数据显示,在漫画大国日本,地铁上看漫画纸质书的人数也在减少,改用屏读漫画的人更多了。随着5G和VR技术的成熟运用,漫画产品的消费形态进一步拓展,更具有沉浸感的漫画消费将成为常态。

漫画的消费也趋于社交化,随着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影响,中国的漫画家群体得以快速触达粉丝;特别是通过AI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广泛收集漫画用户需求的收集,加快“迭代”周期,以更精准地方式创作针对各个垂直圈层的个性化漫画作品。

变化四,商业模式丰富创新

国漫的消费,已经从简单地内容付费,转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了影视制作、衍生品售卖、粉丝经济等丰富一体化的生态系统。

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批漫画产业上下游都有话语权的独角兽,比如快看漫画。该平台总用户过1.7亿,月活破4000万的,其号召力一方面来自于内容版权建设,比如聚合了全网绝大多数最受欢迎的漫画作品,也来自于过去几年围绕国漫IP开发方面积累的经验和视野,其出品的漫画改编成电影获得近4亿票房(成本仅四千多万),成为2018年票房黑马。

在最近杭漫的一次活动上,快看漫画称,他们正在向Netflix学习长内容的智能分发,未来国漫在中国可能将同时形成Netflix和微博两轮驱动的模式,并形成CP、平台、用户联动的机制。

基于算法分发技术和创新的付费模式、用户策略,Netflix已严重撼动影视传统势力的定位;对比NETFLIX,类似快看漫画、腾讯动漫这样的模式,在内容方面也具备类似的颠覆潜力。

此外,中国动漫商业模式侧重社交玩法,这降低了漫画文化推广的流量成本,二次元社区将是凝聚精准流量、灵活变现的核心。

三、必须正视的问题

尽管拥有文化崛起、代际衍变和移动互联网的三股利好,但中国漫画产业依然需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起步晚、底子薄。这主要包括文化土壤和人才两方面的不足,而过去几年,资本催熟内容,这些问题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被进一步放大。

一是人才队伍,目前头部漫画创作者极为稀缺,腰部创作队伍和作品的发掘和孵化机制不成熟,青黄不接的情况严重,漫画内容供给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不仅仅是创作人才队伍,还包括管理人才,平台普遍缺少既懂内容创作又能敏锐捕捉市场需求,会进行版权管理和实现内容资产增值的管理型人才。

二是资本绑架内容的现象严重。

一方面,资本会催熟产业,但由于不懂漫画内容创作规律,以盈利为导向必然促使平台和创作者讨好用户,扭曲了漫画创作机,题材同质化明显,长远看不利于内容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部分资本会缺乏耐心,当国漫产业短期的变现能力达不到承诺,撤资等情况频现,这对行业生态的破坏性非常大。

三是版权问题重重,知名漫画IP的周边产品盗版猖獗,相比动画、网文、游戏等行业,国漫行业的社会关注度和国家扶持都相对少得多,管理模式也处在摸索阶段。

而面对动漫行业的种种浮躁,漫画从业者内心也会涌现几个困惑:

  • 如何在商业策略和内容生产规律之间保持平衡?
  • 如何在用户需求和创作理念之间保持平衡?
  • 如何在内容创作匠心和技术创新手段之间保持平衡?

四、谨慎中见乐观

以阅文和B站的上市来算,网络文学的爆发用了15年,二次元市场的爆发用了8年,而国产漫画市场的崛起只用了短短四年,而有网文和动漫周边市场的培养,中国漫画市场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迎来最好的时刻。

这里的想象空间在于:国漫有可能对标网络文学,拥有惊人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比如《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度大报告》显示,快看漫画月活已经达到4552万,已经超过QQ阅读的独立月活,而阅文的网文付费率5.1%已经被快看追上。

但是,任何文化现象都需要一个孕育到发展再到大繁荣的阶段。中国漫画的历史积淀太少,内容需求的爆发和资本的本性,导致大量泡沫被催生,给行业发展埋下了隐患。

对于中国漫画人来说,应该抱有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除了需要资本驱动,动漫产业更需要一大批打算埋头做内容的人,也需要尽快成熟起来的读者,和真正建设良性生产机制的探索。

 

作者:张子龙、张俊,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个人微信13385698365。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