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简史:一骗就是五千年

24 评论 11950 浏览 73 收藏 33 分钟

“每当你想要谴责他人时,千万别忘了,并非所有人都和你拥有一样的条件”。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你相信智力的存在么?你是否认为,某些人就是「先天」高智商,有些人「先天」比较笨?

如果是,那么你就跟绝大多数人一样。

令人惊讶的是,比起“不懂却深信不疑”的普通人,真正对智商有话语权的研究者,主要是“脑神经、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科学家,他们越来越多的对「智商」持否定态度。

为什么智力的概念会如此深入民心?

致命的是:

  • 有些人自律性差,不爱学习,他们以为问题在于意志力薄弱;
  • 有些人缺乏自信,遇难则退,他们以为问题在于性格缺陷;
  • 有些人工作迷茫,没有想法,他们以为问题在于思维方式不对;
  • ……

很遗憾,问题的根源在于,潜意识中对智力根深蒂固的误解。

那么,迷信智力,对我们自身的能力提升、职业发展、自我价值感等等到底产生了哪些阴暗影响?

要探寻智力的本质,我们一定要从它的社会属性说起。

一、智商的前身:神与人

一个机器人供你随意使唤,你愿意接受么?多数人会。

如果是一个陌生人免费帮你做家务,你会心安理得使唤他么?多数人会感到不自在、不舒服。

如果是你的好朋友让你随意使唤呢?我肯定你会觉得非常反感。

没错,作为一种爱听故事的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为很多事情找到合理的解释,尤其是涉及伦理道德、社会公平的时候。

人类的公平感是嵌在基因中的本能需求。

就好比没有人会心安理得的奴役自己的家人、朋友,因为我们坚信伙伴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平等、友爱”。这一点,无论是古代的君主贵族,还是近代的残暴殖民者也不例外。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心安理得”的统治甚至残害他人呢?

以殖民者为例:他们并不把殖民地的土著当同类,他们假借上帝的名义影射他们是“低等人”,更甚者,就像希特勒那样,将一些人看成“有罪的物种”。

不幸的是,人类偏又进化出了阶级社会这一形态(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隐含了一个扭扭捏捏的内在矛盾:无论是统治阶级、知识分子、还是普罗大众,人们总得为“人人生而不平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君主怎么能心安理得统治臣民、主人怎么好意思鞭打奴仆,老百姓怎么平静接受社会的不公?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社会,都创造出了各种蕴含神话宗教色彩的“阶级”故事:,柏拉图(Plato)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便提到上帝将人分为金人、银人、铜人、愚蠢的女人及低贱的奴隶(若此描述让柏拉图掉粉,我深感抱歉)。

古希腊的民主非常狭隘,其“公民”是排除了奴隶、女人等绝大多数人口后的群体。

又比如,古印度,一个人刚出生则则根据血统归属至祭司(婆罗门)、武士(刹帝利)、商人(吠舍)、农民(因陀罗)四类阶级之一,彼此不可通婚以免污染贵族血统。

即众所周知的种姓制度,时至今天还深刻的影响印度的政体、文化。

而我国古代,自轩辕黄帝起,每个朝代帝王新上任,必干的一件大事,就是为自己编造一个“七彩祥云,天子降生”的“出生记录”,且每一届都没太大创意。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故事既荒谬又可笑(印度除外)。但在识字率极低、宗教神权统治的年代、以及人类本能的心理需求综合影响下(参见“思维简史”),上述故事妥妥的征服了人类心智五千年之久。

理由就一个。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人们需要为阶级社会的平等性提供一个让所有人都舒服的解释。

在前科学革命年代,这个解释是:神、半神半人、高等人、低等人。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思想的普及,纸终难包住火。于是,得有一个旗鼓相当的“科学故事”来挑战“科学精神”。

自此,新一代的故事大师开始了新的创作。

二、智商的“现代化”:进化论的曲解

我们都知道,正是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没有给上帝的存在留下位置”,这意味着,以神权作为统治合法性的理由开始站不住脚。

那么,权贵阶级的存在合法性又该如何延续?社会不平等性又该作何解释?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进化论瓦解了神力,那么就由进化论再赋予新的合法性吧。尽管达尔文本人非常谨慎,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后继学者,尤其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保持同样的态度。

这些人对进化论进行了激进的解释,比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达尔文本人从未提过这个词)。

这暗示着,如果你穷困潦倒那是因为你基因劣质(被淘汰也别怨恨),而社会精英之所以享有更多资源,那是因为他们基因优秀。

我们现在不太清楚这些科学家是单纯基于自己的理解,还是受了某些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众所周知,这一派的极端观点被纳粹德国利用,引发了人类史上最愚蠢的惨剧。

颇为讽刺的是,达尔文的表弟,著名而富裕的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Galton),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开创了优生学,正式从基因遗传的角度研究个体的智力差异。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否认高尔顿在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主要是实验心理及心理量化),但也正是高尔顿给“人类智力”定下了基调:高智力是上层社会占据优势的“先天特质”,而这个理念还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尽管非常粗糙)。

这个理念意味着,如果你是农民,那是因为你先天就只有农民的智商,那么别想其他的,种好你的南瓜马铃薯就是了。

高尔顿的继承者们还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必须确保“孕育足够的优秀族群以防止社会衰退”,这个观点背后藏着深深的恶意。

20世纪初,这些继承者们开发了更多的智力测试方法,并大肆宣传“智力是天生”的观点,自此也开启了智力的“先天-后天”百年之争。

到了21世纪,“先天智力”的意识形态,被基因科学继承且取代。这些科学分支试图证明“基因决定头脑,凭基因就能解读出智力”。看似更加“科学”的智商测试由此成为社会风潮,在西方国家成为入学教育、人才选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当然,相比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关于“基因决定智商,智力是天生”这种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理层面留下的印记,影响更为致命

想象一下,如果智商测试表明你的空间思维、逻辑能力平庸,此后,每当你学习数学或物理遇到困难时,你是继续努力、迎难而上,还是会“我天赋不在此,没必要继续投入”?

任何明智的人都会选择后者。

但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学习任何学问,迟早都会遇到“困难期”。换句话说,那些智力测试“低”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更容易放弃,并产生“低自尊、低自律、低的自我效能”等一系列恶果,恶性循环。(自我效能低是导致学业成绩差的最大因素)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头戴科学光环的“学说”,比起古代胡编乱造的传说,对普通民众的信服力更强,影响也更大。

由于政治需要、历史巧合而衍生的“智力天生”的观念,正对芸芸众生产生了魔幻般的影响力。

在这一点上,我们马上会看到,比起科学,智商的概念其实更像迷信——执着的相信一些自己并不太了解的事物。

是的,人们对“智商”的实质其实根本就没多少了解。就好比我们阅读这篇文章到现在,我们都是直接默认“智力存在”而进入讨论,鲜有人会试图在脑海中反问:智力真的存在么?

与公众完全相反,学界对“智力”的看法就非常模糊。

心理学界有个老笑话,你问十二个心理学家什么是智力,就会得到十二个不同的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成熟”的智力理论(或者说基因智能),会在公众中大量传播,且轻易就说服了大众?

三、当代智商:利益与真理的博弈

科学家也是人,自然要面临是人都要考虑的伦理问题:是服务于财主,还是服务于真理。

想象一下,你是遗传基因领域的科学负责人,某财团向你斥资数10亿美元期待你寻找基因片段中与“智力”相关的“遗传力”,该财团的目标是利用基因工程为有钱人的孩童提供“基因疗法”。

但你们团队的研究结论是:目前没有任何严谨的证据证明人类智力的存在,你敢这样禀报么?相反,你会汇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有2%的基因差异与学习成绩存在相关”等模糊的结论。

但这就已经足够,有了权威科学期刊的刊登以及媒体的煽风点火,要说服普通大众就是干柴烈火的事儿。

上述故事并非我瞎编的。

比如:社会科学遗传学协会联盟自2013年以来,扫描并研究了数以百亿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后,研究人员声称发现了“少量与学习成绩呈数据相关的基因组。”

这里的少量是2%,科学界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媒体报道对“2%”只字不提。

但如此低的相关性究竟能说明什么?能够确定的是,我打个喷嚏也能跟大西洋飓风的成因存在少量相关系数。

就连长期鼓吹智慧基因的科学家特克海默(Eric Turkheimer),也在2015年公开承认,“科学家目前还没发现任何基因能够满足相应的标准进而被称为智慧基因、抑郁基因或外向性格基因。”

那么,为何普通民众比科学家更确定智力的存在(先天遗传且固定不变)呢?原因是,它更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直观的东西总是有说服力

智力似乎源自先天遗传的观点,存在太多“明显证据”:孩子的身高、肤色、头发、瞳孔颜色、五官等显然直接遗传至父母。而且,一般“书香门第”的孩子,成绩也普遍优秀。

有了这么多“肉眼可见”的证据,还用怀疑么?

但是,这些表象证据犯了一个基础假设的错误,即假定“人类智力”与“表观”(长相、肤色、骨骼结构等)是同一类事物。

事实上,两者完全不同。诚如上述所谈,“人类智力”是人为定义的抽象概念,跟姚明身高来自遗传完全是两码事。

再自傲的人也明白,你老板说你聪明,那是夸你的“智力结果”(即你过往努力塑造的智力),而不是夸你家的“基因好”。

那么,智力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四、智商的真相:双胞胎的误读

前面提到,科学界并没有对“智力”达成共识。有的人认为是认知能力、神经突触反应速度、思维力量、工作记忆、大脑皮层的复杂程度……无论是什么,我们姑且假定确实存在“智力”。

那么,为了通过科学手段验证智力到底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影响,该如何做实验?

当然,我们是人,不能够像孟德尔研究豌豆那样,选择不同的男男女女进行交配育种,控制变量,再进行测量……所幸的是,社会却已经为我们备好了“天然的实验品”——同卵双胞胎。

众所周知,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结构完全相同,他们本身就是由一个受精卵分类而成的两个相同胚胎。科学家们只需要对比:“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双胞胎”(通常是弃婴,被不同家庭领养)以及“在相同家庭长大的双胞胎”即可。

如果不同环境长大的双胞胎,其各维度智力的比值,与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双胞胎几乎一致,那么就可以断定环境对智商没有多大改变,智力确实是先天的。

这正是心理学界大名鼎鼎的双生子实验,由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布沙尔(ThomasBouchard)主导,该团队从1979年到2000年,持续研究高达81对双胞胎样本,并得出结论:智商的遗传力可界定在0.75左右。

换句话说,人类的智商基本上75%取决于遗传,后天能改变的非常少。

双生子实验影响深远,甚至已经被收录至“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必须强调一下,目前世人多数认为智力主要受遗传影响,正是这个实验造成的。

它的结论对很多中低阶级的人无疑是个炸弹:智力都无法改变,怎么改变命运?

记得第一次了解到这个实验时,我也惊呆了。或许是因为我本能排斥“宿命论”的观点,如果该结论坐实,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教育、人才选拨体系终究会重新评估、彻底整改。

尤其是当下人类社会已基本是经济导向的社会,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是否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智力评估,适合科研的就送去科研班,适合送快递的就去快递班,适合犯罪的就送去“基因改造”甚至人道毁灭……

这样的社会,像极了阿道司·赫胥黎(AldousHuxley)笔下的《美丽新世界》,光是想想就觉得胸闷气短。

如果你曾做过智商测试,不幸分数一般,或许就此将一蹶不振,因为“努力没有意义”……

所幸,所幸

随着各类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细胞与分子生命科学、表观遗传学、复杂及动力系统论等各学科的最新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智力是“动态且终生可塑”,基因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个结论显然跟双胞胎实验正面冲突,那到底,谁在“说谎”

*尤其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最新研究并没有获得多少媒体曝光(或许涉及利益),公众鲜有人知道!

五、智商的真相:环境的迷雾

后续研究者在搜集大量材料之后发现,“双子实验”存在大量瑕疵,由于证据较多,此处仅列举几项较为关键的:

  1. 这些“异地长大”的双胞胎,其实成长环境并非差异很大。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同一个大家庭中的不同小家庭领养,比如被兄弟间的家庭领养,住同一个社区,关系亲密,甚至学校中是同桌。
  2. 一些双胞胎在分离前共同相处了将近4年时间,后来彼此频繁联系,在参与实验前就已经熟识。
  3. 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作为对照组)的控制条件也存在大量问题。

比如,异卵双胞胎通常被父母区别对待,对心理学有基本了解的朋友就知道,父母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因此,兄弟姐妹纵然在一个家庭长大,也不能说是成长于“同样的环境”。

另一项研究中确定了同卵跟异卵双胞胎在身份认同、整体感、亲密感方面的差异是惊人的。

该实验样本数量本来就少(仅81对),再剔除掉“问题数据”后,实验结论已经大打折扣了。平心而论,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非常罕见,我们也必须对双生子实验的团队表示理解。

除此之外,更大的问题还在于我们进行智力测试的方法。

不信我们现场做一道题:

A属于B,那么B属于A么?

这道题你要多少时间来反应?

那么再做另一道问题:

逻辑学属于认识论,那么认识论属于逻辑学么?

完成了再做最后一道题:

男人都是人,那么人都是男人么?

绝大多数人做最后一道题的反应都是秒答,而对第一、第二题可能都需要思考一下(甚至答错)。

但实际上,这三道题的本质是一样。这就是智商测试的尴尬之处,测试题目与被测者的“文化相似度”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测试的结果,智商测试的题目也全然不是“人类认知系统”的使用方式

多数智商测试,其问题主要是根据“中产阶级偏好”来选择并加以抽象化,这自然对中产阶级的孩子有利。

一项追踪调查便表明,出身下层阶级的儿童被中产或上层社会家庭领养后,其智商在短时间内即上升了12~18分,如果智力是天生,这个现象又是怎么回事?

除了语言及文化背景外,我们还知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发挥很大程度受情绪、自我效能、自尊、压力等非智力因素影响。

对于从小在学校被老师说“你不是读书的料”的孩子,当他拿着极其类似“考卷”的智商测试题目时,你能想象他的各种负面情绪占据了大脑多大比例的CPU么?

除此之外,如果你做过智商测试的题目,就会发现那些高度抽象的空间、规律、逻辑等问题,其实相比现实中的问题,对于大脑的使用率是非常低的。

从认知复杂性的角度讲,实际生活中,你尝试让一个插队的人遵守排队规则,这所需要的认知要求都远远高于智商测试的题目。

与此类似,大量追踪实验表明,一个人的智商测试结果跟工作业绩的相关性几乎为零

医学院学生的成绩与其日后能否成为注册专业医师也几乎不存在相关性。顺带一提,一个人的面试表现跟工作业绩的相关性也微乎其微。

科学家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有些人就索性跳过测试,直接对大脑神经的生理情况进行“策略”,这样如何?

这会存在更多问题。毕竟,我们连智力的本质都还不确定,你怎么判断大脑中哪部分区域的“活跃程度”是与“智力水平”相关呢?

此外,这种实验实用的主要测量工具——磁共振成像扫描(MRI)技术,虽然能监测大脑细胞组织的活跃度,确定一些脑损伤问题等。但是,测试者接受扫描时所体验的环境——我们电影里常见的,圆柱形的封闭空间,这绝非自然状态下的常态环境。

据2007年的一项调查,43%的被测者在这一过程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头痛等副作用,连《毒液》中的怪兽都受不了……

我就想问,这种状态下还怎么好好回答“认知测试问题”?如果测试方法都存在问题,那么智商测试又有何意义?

讨论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大白话总结下智商测试了:智商测试是特定社会阶级(或者说文化背景)的相关性衡量手段。

比如:你测试分数高只能说明你的思维模式跟中产阶级思维类同。但对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需要的能力而言,毫无相关性。

如果你依然认为智力源自遗传,那么不妨再看几个确定的科学结论:

  1. 妊娠期压力大会使孩子更大概率患上压力综合征,这导致孩子抗压能力差、低自信、低自律等问题——低收入家庭通常面临更大压力,这可能对孩子智力形成负面影响,但这是环境所致。
  2. 幼年时光缺乏亲子互动、缺失安全感将削弱大脑认知功能的发育,使孩子对生存以外的问题缺乏好奇心,目光短浅——这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穷人思维”,是成长环境所致,没有所谓天赋差。
  3. 《科学》的一份报告指出:社会低层的父母对未来没有安全感、日夜为钱操心会让人耗尽心力,更倾向于采取对健康有害的方式行事,无暇顾及长远利益,这样家庭的孩子也会产生更低的自尊、失控感。
  4. 成长环境是否“丰富”,对孩子的认知成长帮助甚大(详述参见隐喻潜能——中产家庭的孩子阅历通常更为丰富,这导致贫困的孩子输在“起点上”,而到了学校,这种社会阶级“标记”自然会间接透过老师的态度传递给孩子。

心理学已经明确,家长、老师有意无意的“期望”(暗示)会强烈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

我都还记得,小玩伴中成绩不好的同学,普遍被骂过“你怎么这么笨”、“你不是读书的料”,也许孩子本人也意识不到,但这些责骂造成的创伤却非常深远……

心理学家爱丽丝·海姆(Alice Heim)在《智力评估》中得出结论:

如果家里能提供更好的食物和更多的书籍,与那些条件优渥的同龄人相比,贫穷的孩子在智力测试中同样能跟他们势均力敌。

可见,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确实道出了真理:

“每当你想要谴责他人时,千万别忘了,并非所有人都和你拥有一样的条件”。

——出自《了不起的盖茨比》

那么,智力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就目前人类智力发展研究的结论而言,科学家总结道(这部分描述涉及细胞互动、基因编码、神经元复杂系统等,过于晦涩,就不详述了):

人类智力是自我组织的动态系统,具备自发属性,具有终身可塑性,严格来说,智力的起点是准父母受孕前,而终点是——死亡

有位科学家说,生命即智力,智力即生命。这可能是对人类智能系统最意味深长的概括了。

至此,我们从人类社会组织、历史意识形态、进化论及优生学谈到了智力的起源、发展、混乱、曲解、以及最新认知。

你可能会问,少加你花这么多时间精力搜罗这些内容意义何在?我只想说:忘掉智力吧,它对我们,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伤害深远

尾声:是时候走出智力的阴霾了

简而言之,迷信“智力源自遗传”,只会起到一个作用: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无论对于财富积累还是知识积累,同样如此。

幸运的是,科学界将近百年来在人类智力系统研究的不懈努力,给到我们宝贵的启示:

(1)人类智能系统以能快速应对多变的环境而著称,大脑皮层具有终身发展可塑性——老年人通过简单训练都能对大脑产生结构性影响。

(2)人类智力并不像历史阶级意识观所认为的那样“源自遗传”且存在“先天差异”,认为一小段基因编码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智力,这无疑荒谬绝伦。大多数人生来就“足够优秀”,通过后天的自我教育,能适应各种社会活动。

许多人都将“自控力差、缺乏自律、专注力弱、喜欢逃避”等等归结为“性格、意志、遗传”等问题,而事实上,最根源的问题却在于潜意识中的“信念”——努力也改变不了天性(包括智能、才能、性格特质等)。

这种信念多数人形成于幼年时期,不打破这种错误信念,“劣习”就无法根除。而本文,就是为了纠正这个信念而写——别忘了,我们先人就创造了豪迈的语句纠正错误的信念,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人类智力的发展“与其运行所在的文化和环境分开是不可能的,人类智力是变化的主动创造者,只能通过动态文化过程来实现”。

我解释下这句抽象的话:

传统上认为,优秀的大脑应始终“冷静”,但事实恰恰相反,在认知学习方面,真挚的感情及情绪、对目标学习事物持肯定的意义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中,如此才能真正建构及开发自身的智力系统。

这也再次提醒我们,目前市面上大量散发着浓郁“机械式隐喻”的大脑学习观,比如追求效率、教条式刻意练习、记忆技巧、条条框框的知识管理、思维导图……等等,这些急功近利的教条方法,到底是让我们变得更智慧,还是变得更机械(愚蠢)?

事实上,我们只需要活的“更像一个真正的人”,就已经能让大脑神经处于更活跃的求知状态了:

  • 与亲朋好友保持亲密联系,少谈论收入,放下无意义的攀比,真挚对话;
  • 放下手机,进行体育锻炼,参与广泛的兴趣活动,保持身心愉悦;
  • 少点关注“私利自我”,探寻自己对事物(活动)的意义;
  • 保持务实,消解压力,对于可改变的努力去争取,对不可改变的大势(比如宏观经济)一笑而过;
  • 对一切未知或与旧有认知相抵触的观念保持彻底「开放」,持续寻求更深刻的解释取代旧有观念;
  • 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你会发觉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至此,我们该结束本文了。

有关智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阶级社会而作,一部充满宿命论、悲观主义甚至是纯粹“伪科学”的意识形态历史。

当然,你可以选择无视本文,无视一切研究结论,选择继续活在“被命运安排的琐务”中,但是,你也可以从此迈出全新一步——命运,是走出来的

正如1924年的传奇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当时登山装备和技术都非常原始,攀登珠穆朗玛峰更是惊为天人的想法。

当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攀越珠穆朗玛峰时,马洛里回答道:因为,山就在那里

#专栏作家#

李少加,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有点几点补充与思考,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想与作者探讨——
    0、主旨。我理解下来,作者的核心意思应该是,“命运”的结果是由过程决定的,人类抽象出来的“智力”二字不足以包含这过程的一切。
    1、概念。智力是对人的一些“智能”的抽象,只是具体指哪些智能,多数是用人类的生存所需来界定的,人们对“智力”二字的固有观念是“智力是先天性规定”是错误的。这点我是认同的。只是智力这个词本身就是人造的,用来解释人的一生不合理。
    2、本质。既然用词不太合理,其实这就有点像是,“道可道,非常道”,那我们倒不用纠结命名本身,我们倒不如回到作者写这个话题的本质,我的理解是,作者想启迪世人,不要相信智力决定论类型的宿命论。这点我仍然是认同的。
    3、观点。那我们估且用“基因”二字表达“先天规定性”,用“智力”表达世人指的生存发展所需的“能力”,为什么不直接论述:人生的结果是由什么导致的这话题就好?那么,基因是在我们有生之年几乎不会演化的,那么基因会决定能力的上限,智力是不同阶段生存发展需要的对基因的能力调度表达,最终形成不同的人生结果。只是,每一个人对基因的能力的调度都是很有限的,因为这个调度过程是为生存准备,所以才表征为每个人的智力异同。
    4、不同1。作者有反复提到真相二字,我的不同看法是,世界可能有真相,但我们不可触达,我们所谓的真相是认知框架的主观表达,作者的论述也是如此。
    5、不同2。“与亲朋好友保持亲密联系,少谈论收入,放下无意义的攀比,真挚对话”,关于这句话我的不同观点是,这都是人性的另一种本能表达,攀比也好,打扮也罢都是为了获得更强生存资源的一种表达方式,另外,在我国文化之下,更不可能出现绝对意义上的“真挚对话”,我国在儒学长达2000年的浸淫之下,“虚伪”也是一种本能的生存需要,直到现在仍是,因为旧文化未破,新文化未立。
    6、同。“因为,山就在那里”确实是一种很好地用制定目标的行为为自己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

    来自北京 回复
  2. 对比知乎上都是各种莫名其妙的宿命论:《智商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下的回复,看了真的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感谢作者的论述,我们更喜欢清醒的活着,而不是骗局之下。

    来自上海 回复
    1. (握手)我也特别反感宿命论。知乎现在都是小朋友们的地盘了,不用太在意

      来自广东 回复
  3. 最近刚好遇到一些家庭矛盾,听到很多亲戚都会用遗传、性格缺陷等词语去形容一个人,心里觉得不对劲但是解释不出来,看完有点幡然的感觉,其实就是智商、情商、意志力、性格等各种标签都可以在一个既定的逻辑下用对一件事或一类事物的认知来描述,没有那么抽象,而认知是终身可调整的,认知很中性,反而遗传、性格缺陷这样的词出口就有了贬义,矛盾会在沟通中循环往复。

    来自浙江 回复
  4. 用户的眼球不会翻倍,但是愿意为此等材料充实个性鲜明的文本驻足,

    回复
    1. 谢谢(握手) 😉

      来自广东 回复
  5. 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经意间也发现过“智力”陷阱,所以至今都时刻对它抱有警惕。幸好一路走来选择相信自己,但仍然没有系统的深究过自己警惕的“智力陷阱”也没有系统化的给出过结论。感谢作者整理与写出来,就我个人来说,对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感恩!

    回复
    1. 不客气,也很开心能给到你启示 😳

      来自广东 回复
  6. 生命即智力,智力及生命…此生完善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及智力“系统”,不知道这个是否妥帖,通过学习,体验,分享,交流…你最后的那段总结很棒,务实,开放,助人,到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感谢分享

    回复
    1. 也感谢你的补充~

      来自广东 回复
  7. 熟能生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教育),一万小时定律

    来自上海 回复
  8. 想到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大多数的成就都可通过后天的练习达到,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天生优势。

    来自四川 回复
    1. 其实我个人对刻意练习是保持高度警惕的 😀 ,之前做过一个专题研究,性与学习。有兴趣可移步我公号(少加点班)查阅

      来自广东 回复
  9. 就像你说的人往往会去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合理性。当我们懒惰或者不自律的时候总想着某种借口去解释。或许智力高不高不那么重要了,现在社会最重要的是手上的资源,智力的作用就是锦上添花。只要不是很笨,都是一般人,那有什么智力高低,思维方式不同罢了。

    来自陕西 回复
    1. 在理~

      来自广东 回复
    2. 你才写的有理有据,很清晰。我只是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叫不醒装睡的人,但不放弃叫醒打盹的人,挺好的!向你学习

      来自陕西 回复
    3. 保持多多交流哈~

      来自广东 回复
  10. 好文。宿命论成立的话,迷信就成立了。不过是为了心安理得把另一种迷信包装成科学。许多年过后,后人看来我们这些都是迷信。

    来自内蒙古 回复
  11. 高中时做过智商测试题,看了前两条,然后就没看了,方正做完会被归到低智商一类,还不如不做。
    文中有两句话。总觉得现在社会就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难道是错觉?
    还有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亲,您好,有的。。

    来自广东 回复
    1. 人类天性中就内嵌了马太效应式的思维,不过好在世界还存在“不确定性”制约

      来自广东 回复
    2. “不确定性”相当于幸存者偏差,在大环境下,马太效应尤为明显,不是嵌入了脑海,而是嵌入了时代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需要的是一种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这样做。

      来自陕西 回复
    3. 只是富的比穷的更容易富,拥有更多资源与机会。
      王侯将相,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
      不确定性太不确定了,现在社会很多事都挺确定的。
      就像楼下匆匆说的。

      来自广东 回复
  12. 非常严谨

    来自上海 回复
    1. 有些朋友因为“误认为”自己智商一般而郁郁寡欢,让人倍感难受。 😡 于是忍不住……成了此文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