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到底是个什么鬼?

12 评论 64656 浏览 268 收藏 12 分钟

说起中台,大家很容易想到阿里在16年提出的“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其实John现在也在思考搭建数据中台的想法,所以现在结合自己的思考来写写这篇文章。

中台价值就是——一切以快速响应需求为依归。

一、中台是怎样诞生的呢?

其实中台是想象出来的概念。中台和产品经理职位一样,中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基于“前台+后台”的架构发展演变的,先说下前台和后台。

前台:前台是系统的前端平台,是直接与终端用户进行交互的应用层。拿电商平台来举例,我们日常使用的app、H5端、pc端以及小程序都属于电商的前台系统。

后台:后台是指系统的后端平台,终端用户是感知不到他的存在的。后台的价值是存储和计算企业的核心数据。例如供应链管理系统存储商品及库存数据、客户管理系统存储用户信息。

产品经理都知道,用户的需求是瞬息万变的,用户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前台系统需要快速迭代响应用户需求,而前端的变化需要后端的变化来支撑,因此这就对后台的快速应变产生了要求。而后台设立之初核心目的并不是服务于前台,而是提升后端数据的安全及系统的管理效率。

举例来讲:随着业务的扩大后端存储大量的合同、商品、订单及用户等私密数据,因为安全性及缘故,这些数据无法供前台拿过来直接用,同样也无法快速的改造系统来响应前台的变化。因此,出现了“前台为了用户需求,期望系统不断的快速迭代”与“后台为了数据安全与系统稳定,期望系统趋于稳定”的矛盾局面。

在这一矛盾的局面下,为了满足前台的快速迭代需求和后台的稳定性需求,伟大的架构师们,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台”概念,核心是将后台的逻辑层拆出来,形成”前台(应用层)-中台(逻辑层)-后台(数据层)“的产品架构。在这一产品架构下,当前台需求来临时,中台能快速的进行响应,从而提升了研发效率,降低了创新成本。

(图片放大后再看哦)

传统“前台+后台”系统架构

“前台+中台+后台”系统架构

中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系统为适应需求的快速迭代而产生的。具体来讲,中台其实是将系统的通用化能力进行打包整合,通过接口的形式赋能到外部系统,从而达到快速支持业务发展的目的。比如:

业务中台,更多的是对业务的支持,比如客户信息,组织信息、产品信息等,这些都来自某一个系统,且分别支持多个系统的业务。各个系统有相关需求时,需要重新开发。而业务中台的作用就是省去开发,直接从中台获取相关功能。

数据中台,利用获取的各类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获取分析结果,然后提供给业务中台使用。数据中台的数据来自各业务系统或者数据湖,有源数据、关联数据、加工好的数据(已经整理的主题数据、算法、模型),再提供给业务中台使用。以购物网站的推荐为例,数据中台根据数据提供算法,然后业务中台基于算法的结果,支撑关联推荐。

从技术角度,中台是为了搭建一个灵活快速应对变化的架构,可以快速实现前端提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这也是复合敏捷开发理念。从业务角度,根据中台沉淀的能力,可以支持快速创新,业务更敏捷,以应对未来市场变化。相关业务板块已经做好,那么底层只要组合一下即可,更加灵活和快速。所以归根到底,我们必须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走出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中台之路。不能盲目跟风,为了中台而中台。

二、怎么做中台?

从产品层面,中台本质上是将后台的逻辑层抽象出来的一种系统模块,其目的在于快速的支持业务发展,因此,个人认为,中台实际上是站在“快速响应需求迭代”角度的一种产品设计思维。

当系统足够庞大时,产品、业务和用户的每个需求都会涉及到多个系统关联,尤其是针对多事业部的公司,这些系统都分布在不同的事业部,所以难免会有一些问题:

  1. 系统复杂,无法快速拿出产品方案
  2. 多重对接,沟通成本巨大
  3. 系统间耦合性较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基本上因为以上问题,新的业务需求无法快速满足。当一个业务诉求牵涉到系统较多时,需要对应配合的人数太多。因此,从产品/系统角度,我们就需要考虑以中台化的思维去进行方案设计:

通用性

对于业务需求,要跳出需求看本质,理解业务方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要跳出模块看全局,理解这个需求的实现,除了对消费者、商家的价值,要看到它对平台的价值。

例如之前负责的订单导出功能,其实用户需求很简单:快速导出数据,进行业务分析。但是站在平台角度,平台富有对用户数据保护的义务,因此需要考虑从数据及用户层面做权限控制;同时也考虑到商家不仅需要导出订单,后续可能导库存、商品及其他业务数据,因此需要考虑产品的通用性,以降低后续开发的成本。作为平台型产品经理,要通盘思考整体的结构,才能做到互不牵连。

结构化

在方案设计上,要做到通用性,需要将通用能力从解决方案中抽离出来,与业务场景进行解耦,从而实现“业务场景-通用能力”系统架构。

还是拿订单导出举例,刚开始设计订单导出时,权限控制,导出任务创建,导出数据下载,订单业务耦合,其他业务接入时费事费力,还有可能对现有业务产生影响。因此才将订单导出的通用能力从业务场景中解耦出来。

标准化

将通用能力与业务场景解耦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将通用能力进行打包,形成一套标准化模版,以接口化的形式赋能到外部的业务场景,供业务场景按照标准化的形式进行接入和开发,降低其他业务导出的开发成本。

以订单导出举例,我们将“权限控制”,“创建导出任务”,“下载导出数据”封装为不同的接口,形成导出中心,提供给不同的业务场景。

可拓展

到这一步,已经形成了“单通用能力对应多业务场景”的系统架构,若业务侧有定制化需求,可从业务场景角度进行单独定制,以致于不会对其他业务场景产生影响,也提升了定制化需求的研发效率。

John正在思考的数据中台

所谓数据中台,即实现数据的分层与水平解耦,沉淀公共的数据能力。

笔者认为可分为三层:数据模型、数据服务与数据开发。通过数据建模实现跨域数据整合和知识沉淀,通过数据服务实现对于数据的封装和开放,快速、灵活满足上层应用的要求,通过数据开发工具满足个性化数据和应用的需要。

这个图只是John思考的一个点,如何有效的讲数据打通,主体是建立更完备的用户画像。也许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总结

以用户为中心的持续规模化创新,是中台建设的核心目标。企业的业务响应能⼒和规模化创新能力,是互联⽹时代企业综合竞争⼒的核⼼体现。平台化包括中台化只是帮助企业达到这个目标的⼿段,并不是⽬标本身。

中台(⽆论是技术中台、业务中台还是组织中台)的建设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企业响应⼒困境, 弥补创新驱动快速变化的前台和稳定可靠驱动变化周期相对较慢的后台之间的⽭盾,提供⼀个中间层来适配前台与后台的配速问题,沉淀能⼒,打通并顺滑链接前台需求与后台资源,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用户响应⼒。

所以,中台到底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如何想方设法持续提高企业对于⽤户的响应⼒才是最重要的。⽽平台化或是中台化,只是恰巧走在了了这条正确的⼤道上。

当然,这篇文章只是John的思考,纯主观思考。也许并不是这么去解剖,但是过程中去快速试错,小步快跑或许能达到不一样的目的。那咱们去试试。

 

作者:John,产品狗一枚,微信公众号:产品狗聚集地。欢迎一起沟通交流。

本文由@Joh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简单理解,中台是做横向产品支撑的,适合多业务线需求相似的产品,通过中台统一服务节省资源。

    来自北京 回复
  2. 不要误人子弟

    来自广东 回复
    1. 给个正解

      来自江苏 回复
    2. 是的,文中太多错误了

      来自广东 回复
  3. 如果中台定义为适配器的话,中台就不可能复用。后台反而是可服用的。

    来自北京 回复
  4. 有没有做了中台的小公司?

    来自浙江 回复
    1. 看完觉得是一定体量的产品才比较需要中台业务,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
  5. 感觉像是将原先后台的 业务和数据这两个纬度的事项区分开;后台继续管理数据,而中台代替了原有业务上的一些功能

    来自北京 回复
  6. 我公司差不多就是这种模式,只是感觉被玩乱了

    回复
  7. 你这里描述的后台怎么跟数据库的概念怎么相同?后台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数据安全和管理效率,这不就是数据库的目的吗?

    回复
  8. 中台原来是这个意思

    回复
  9. 如果我要建双中台,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那数据中台是否必须管理界面

    来自陕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