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们为何纷纷加入网约车战场?

3 评论 6697 浏览 21 收藏 13 分钟

出行可以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付场景,当前,各大企业都在运用自己手中的资源,组建属于自己的网约车平台,未来或许又将迎来一场网约车大战。

2019年快过半了,滴滴还没重新上线顺风车功能,而哈啰顺风车逐渐在各大城市开放。最要命的还是几大车企也纷纷加入专车战场中,都想着分一杯羹,借助自家车企优势大力发展专车市场抢占份额。

吉利汽车的曹操出行,上汽集团的享道出行,这些车企早在前几年就攻占专车市场。而其他汽车企业看到后,自然不甘心,并且他们成功经验,让其他车企更加有信心,故加大投资,与其他企业合作投资,共同进入专车市场。

就在2019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有鹏出行,广汽的如祺出行纷纷上线试运营。这也就意味着,继上汽、吉利、广汽等车企巨头推出网约车业务后,造车新势力也正式以自建平台形式入局网约车。

那到底是有什么吸引力,让车企们去开拓自己公司所没有的市场,去投入竞争激烈的网约车红海中呢?

众所周知2018年的汽车市场比前几年都有所萎缩,车市低迷,众多消费者都是持币观望。这让各大车企都寸步难行,只能纷纷推出优惠折扣,降价销售。到了2019年上半年,车市也继续面临着去库存,承受各方压力前行,并且国五国六进入切换期、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在即,让车企的生意更加难做。

在各大城市为了刺激车市纷纷出台不同的政策,虽然新能源在购车和上牌上有优惠减免,但对于后期维护和电池维修成本,客户还是持观望态度。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购买汽油汽车,这让电动汽车的库存积压,让车企难以去库存。所以就让他们萌生出了让自己的汽车去服务更多的市民,把汽车投入到网约车,以自己车企的优势去发展市场。

那对于车企来说,他们进入网约车市场会有什么优势呢?

1. 车辆的优势

通过滴滴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企业为司机提供租车服务,可以让司机不再需要使用自己的车,只要每个月交付汽车的租金就可以了。这样企业可以向车企批发采购车辆,能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到同款车辆。

而司机租用车辆的费用能够作为车贷来给企业进行还贷,另一方面这样能够减少司机在车辆成本上的投入。司机即使做了1、2年后不想做了也可以全身而退,把车退回给公司就可以了。因为不是使用自己购买的车辆,即使剐蹭了,乘客把车辆弄脏,自己也不会心疼,这给司机减少了用车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他们的担忧。

而现在滴滴里面出租的汽车都是以纯电汽车为主的,据了解租一辆纯电汽车每个月需要月租4千左右。所以如果司机不努力去跑单,在扣除了租车费、充电费、保养费后,司机的收入将会比较低,所以也没有了之前轻轻松松就能月入万元一说了。

如果是车企自己生产提供的车辆,这将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没有了因为向车企购买车辆的支出成本。企业就可以降低车辆出租给司机的费用,让司机有更高的收入,这样将能够吸引更多的司机加入。

2. 提供定制网约车

车企拥有自己的车辆优势后,就能够对车辆进行网约车的定制生产,打造更多元化的乘车体验。现在车上提供手机充电,使用车载wifi进行冲浪,车上提供矿泉水,这些都是基本的用户服务。这时候如果能够打造更多差异化的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与众不同的服务,这将能够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有鹏的用户乘车过程中,还可以接入车载音响,听自己喜欢的歌。所以对网约车进行高度定制,也将是车企出行板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3. 低成本的宣传推广

在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下,越来越多的车企研发电动汽车。而正因为车市低迷,导致库存积压过多,这时候就需要加大推广宣传,增加广告的投入,吸引更多意向消费者。但随着广告成本的增加,投入过后未必能有成效,这就让许多企业对现有的广告投入有所减少。

而车企通过自己的专车在马路上一直走,在各个繁忙的路段行走。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很好的流动广告,能够让市民随时留意到。在不用自己投放较多成本的同时,能够达到一个宣传效果,这就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4.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和服务

通过专车,能够让潜在用户熟悉企业的车辆和服务。很多时候我们买车都需要通过试驾试乘,这样才能体验一辆车的优缺点。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让用户不需要到4S店去预约,自己就可以乘坐新款的汽车,体验到该品牌的服务。这样就能够开发出潜在的客户,当用户体验过汽车和服务不错后,当用户以后有购车的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该品牌了。

5. 收集大数据

能够根据用户的乘坐体验得到真实的反馈,对于一家车企来说,需要不断收集用户的反馈和意见,从真实的用户乘坐体验能够更好地收集到一手资料,为之后的车辆研发改进提供更多有用的数据,也能更好完善自己的服务。

机遇和挑战并存

虽然车企在打造自己的网约车服务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当今群雄逐鹿的市场下,挑战也是并存的。

1. 车辆的运营状况担忧

各大车企现在所投放的都是电动汽车为主,因为南北气候问题,在北方会面临电池衰减快,续航降低,司机需要频繁充电的问题。虽然说有鹏和广汽同属在广州的企业所以首先选择在广州作为试点这是无可厚非。但随着向外慢慢的拓展,这就要面临前面所说的问题,需要解决北方低温情况下电池的消耗和续航问题。不然的话只会增加司机的充电时间,减少运营时间,大大减少接单量。这将影响到在线运营的车辆数,会对用户的打车出行有所影响。而对于一些比较长的路程来说,也会对司机和乘客造成较大的影响。

2. 服务范围窄、运营车辆少

因为现在如祺和有鹏出行还在试运营阶段,并且投放运营的车辆都是以自家生产的车辆为主,对于用户来说现时正在运营的车辆有限,开放的区域较少。一些偏远地区还没运营无法打到车,难以满足用户出行需求。但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车辆投放到市场,开发的区域会越来越大。

3. 价格问题

要抢占用户最重要的就是价格,谁的价格优惠,提供的服务好,这将更好地俘虏到用户的心。

以我在广州为例,我通过对比滴滴出行、如祺出行和有鹏出行,在同一个上车和下车地点的预估价格,分别如下。

【吾日三省产品】vol.15车企们为何纷纷加入网约车战场?出行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支付场景

滴滴出行

【吾日三省产品】vol.15车企们为何纷纷加入网约车战场?出行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支付场景

如祺出行

【吾日三省产品】vol.15车企们为何纷纷加入网约车战场?出行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支付场景

有鹏出行

不难看出滴滴在价格上是有优势的,而如祺因为最近发布,所以正在通过优惠来吸引用户去下载使用,所以有6折优惠,那如果在没打折的情况下,我计算了一下需要大约37.8元了。有鹏的价格也是比滴滴高,并且现在这两家的车型只有一款,无法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所以对于车企来说这样的价格在滴滴面前没有优势。

一开始通过打折优惠,或者推出不同的新人优惠券来吸引新用户使用。当优惠期过后,用户是否会再次使用。这就要看后期在价格上是否有所调整让价格上有点优势,用户打车是否方便,车辆的舒服度和司机态度是不是更好。

对于用户来说如果车况比其他好,服务比别人好,那价格有点高,对于用户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展望未来

在最近也有报道高德的顺风车业务在小规模测试,各个大企业都正在运用着自己手中的资源组建属于自己的网约车平台。出行在生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付场景,一些商业模式也是十分清晰。在App内招商投放广告,车身、车内广告,这些都是一个可观的收入。能够为自己的品牌推广宣传产生效益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用户的数据,占领用户的生活出行,这将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和发展。

即便前路充满重重挑战,但并不意味着如祺出行、有鹏出行等毫无生机。新生的出行服务商遇到滴滴、神州、美团等老牌企业的“围剿”无法避免,进行区域性的精细化运作,打造差异化,才是存活的关键。或许,基于未来车辆、特别是定制车辆在供给端、资源端的地区性差异,提供区域性、场景化的专属出行服务,能够成为他们的一个突破口。

看来9102年又将会是一场网约车的竞争。滴滴能否继续保持行业的龙头,新生势力能否异军突起抢占市场更多份额,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肥小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可以私下交流吗,我是主机厂,也需要布局网约车业务。

    回复
  2. 如果用常规的专车收租金来作为企业目的的话,基本不会有公司做,利润太低,回报周期太长,还有运营一堆麻烦事。
    前几年电动车补贴高,1台200-300公里续航的A级车或A0级车,能有9万-11万的政府补贴(曹操的吉利电动车就是),基本就已经cover造车成本,甚至还能赚钱。但政府补贴有个要求就是如果是作为运营车辆,是要在一定时间跑2万公里才给补贴。所有很多造车公司要么自己开一个专车公司或分时租赁公司,来赚国家补贴的钱(当然私下还有很多直接刷里程赚补贴的)。但是明面上有专车和分时租赁公司显得自己是在做创新。
    你看最近补贴大退坡后,还用电动车做专车的基本都是先占个坑,做个好故事给资本市场看。谁也不指着它运营赚。

    出行是一个大领域,靠运营赚钱赚大钱基本不可能,现在还在做的我觉得有几点应该是他们要的
    1、给资本讲故事,融资或者金融市场赚钱,或者等着并购赚钱
    2、先占个坑,说不定多少年好自动驾驶成熟了,这就是一个躺着赚钱的行业了
    3、如果和车企有很紧密合作的或者就是车企自己做的,会看重资金运作(赚补贴、把某个企业财务数据做好了去融钱等)

    所以当一个业务,单看盈利模式利润很低还有人大规模做,那一定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要在别的地方赚钱(一般都是金融市场)

    来自北京 回复
    1. 谢谢分享。是的,后续可以根据打车这个场景增加其他的收入。为企业融资也是他们想做的。自动驾驶方面我觉得在这几年还是难以有很大的发展,毕竟国内的路况,还有旧车的保有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