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何处安放?印象笔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 评论 6567 浏览 19 收藏 10 分钟

印象笔记未来的发展趋势会集中在哪几个方面?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这篇文章,作者从印象笔记的发展、到对未来的畅想,都给出了不错的建议。

一、过去

2002年,当斯捷潘·帕奇科夫(Stepan Pachikov)创造出Evernote的时候,Evernote是一个承载他记忆事物的工具。之所以使用大象的Logo,是因为传说中大象不会忘记。

经过十几年间的快速发展,Evernote的使命在于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帮助人类连接一切媒介并方便地提取信息。在专业分工盛行的当下,再加上信息爆炸的背景,第二大脑的需求成为一种刚需,这也是Evernote十几年间全球用户增长到2.25亿的底层逻辑。

不过,这家已经近17岁的互联网公司,经历过一系列的产品失败和高管出走之后,越来越显垂暮之年的老态。

在2011-2015年间,Evernote曾经打造过Evernote Food和Evernote Hello两款产品:前者用于记录用户的美食时刻,后者用于记录联系人信息。

这两款产品要么逐渐与Evernotes自身功能重合,要么就是太过超前于市场,左右挣扎几年以直接关闭产品而告终。

高管方面包括CFO、CTO、CPO等关键职位都陆续出走。

所有人都在问,Evernote是不是快要挂了?什么时候卖?

西方不亮东方亮的谚语很好的总结了接下来的故事,有着Evernote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Evernote(下称印象笔记)在2018年6月6号与本土资本重组,从此与母公司正式分开,并独立运营印象笔记品牌。

东方的大象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下文以印象笔记为主体,分析它的优势和未来的走向。

二、现在

1. 商业模式

印象笔记的商业模式对于熟悉互联网的读者来说都很熟悉:对所有普通账户提供免费基础功能,对高级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并收费。

普通用户有免费使用的权限,包括60MB上传数据(大概是20张普通质量的照片),以及两台设备同步权限。

而高级用户则可以同步所有设备,并有10GB流量。

根据个人经验,免费账户的功能只有在轻度用户才能忍受,一般而言都需要高级用户。

(图片来自印象笔记官网)

由此可以总结营收转化的关键路径:用户在印象笔记上花费时间越多,笔记越多,就越容易转化成高级用户。

用户自己参与过的,会更加珍惜,并且产生情感联系,譬如宜家家居的DIY组装家具。

只有自己收集并且整理过的,才是自己的,否则跟微信收藏那样有什么区别?

不过,这些都只能说是印象笔记的卖点,而并非最有价值的部分。

2. 核心价值

印象笔记提供给用户的核心价值其实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连接一切,另一个是用户参与后的快速检索

印象笔记体系内的“高级用户”真正为之付费的是:在零碎的信息来源提供一个统一收集器,并且能够在用户搭建的知识体系中完成快速搜索。

前者连接一切应该很好理解,微信,豆瓣,知乎,微博,得到,喜马拉雅,以及一些重要新闻APP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分享到印象笔记完成记录。而这些,还不是普通的备忘录能够完成的。

后者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快速检索不就是Google和百度吗,为何需要印象笔记完成?

首先,应该问为什么人类最大的知识库维基百科并不等同于我们的脑袋?

因为我们没有经历“学习消化”的过程啊!

大脑记忆的特点是,记忆的时候越“难”,提取就越“容易”。这是为何通过长时间学习到的知识(例如主题阅读),我们很容易想起来,而通过日常快速刷手机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信息,当天睡之前就已经忘记了9成。

用户参与建立知识结构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标签,文件夹组织以及笔记内容编辑达到的。

不过,印象笔记团队对于他们的核心价值没有完全想清。

例如:售卖实体笔记本。无法连接互联网,也不能很好地让用户提取信息,还要让用户把“印象笔记”的品牌与价值相悖的习惯产生关联。

这是让用户的知识组织形式回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对自身核心价值的践踏大抵如此。

目前印象笔记联合Moleskine售卖的智能笔记本还算是一条正道,因为智能笔记本本质上与PC,手机等终端一样可以让印象笔记产生网络效应。

三、未来

1. 中国市场的机会

顺着核心价值的思路,再重新思考一下“人类的第二大脑”的价值主张,其实还有更广阔的空间。

人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印象笔记已经拥有很好的用户基础,其实在企业端做企业知识库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企业知识库是由员工贡献内容的资料库,华为有自建的知识库论坛,华为全部的工程师都可以在上面搜到大量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无形资产对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竞争力的价值是难以体现在财务报表中的。

在硅谷的企业服务企业已经竞争激烈,例如最近刚上市的Slack,同时还有微软Office 365,Facebook企业版和Google G Suite等都在发力B端市场。

中国的B端服务才刚刚开始获得资本的关注,市场相对空白,中国特色的市场规律尚未完全摸索清楚。

当前的主流模式是:以SaaS向企业员工个体为单位收费的。

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的数量是按直线增长,用户的数量可能是指数级增长,对于个人业务来说也是反哺的作用。而中国无论是企业数还是员工数都远超于美国,相应的估值也应该更高。

当下即是钉钉和企业微信的企业通信软件战争正在发生,基于企业的知识库的市场还算毕竟空白,行业整合度不高,可能是当年Evernote想做企业协作服务而重拾梦想的一个机会。

目前的印象笔记已经开展了企业版,但尚未有公开的数据说明其市场份额。

2. 思考

对于印象笔记来说,未来的挑战也许在于能够跟上媒介的变迁而保持良好的用户体验。

比如,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在线视频上,信息的载体改变了,印象笔记能否完成收集和检索功能?

一部电影,越来越流行切割一部分情节出来传播,又或者它里面的几句台词成为热议的内容,能否像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那么简单快捷的提取关键信息并保存?

另外,企业知识库能否跑在企业通信软件之前占领市场?已经占据大量企业文档管理的钉钉和企业微信也可以反过来切入这块市场。

最后,企业知识库能否提供公链数据服务?知识库本身能否定价?

也许不一定会实现,但做到肯定会很性感吧。

参考

【1】https://www.theregister.co.uk/2018/07/12/happy_10th_birthday_evernote/

【2】http://www.woshipm.com/it/2487066.html

 

作者:独思有疑,微信公众号:独思有疑,专注产品思维的商业分析。

本文由 @独思有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您的文章我每篇都看. 因为很多想法特别有共鸣. 我目前就在用有道云笔记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理由就像您说的, 一个统一的入口OneIsAll, 方便管理和检索.

    来自上海 回复
    1. 谢谢!收到像你这样的评论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几千人看过留一两知音也足矣。欢迎关注我公号,有不少文章在这里无法发布的上面都有。

      来自广东 回复
    2. 嗯, 已经关注您了. 希望你的思维火花激起我更多思考, 培养起更高效的思维方法, 让本质更清晰可触.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