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我们应该适应变化,还是追求不变?

2 评论 5688 浏览 5 收藏 43 分钟

哲科思维是在创业创新根基得多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过去实践出真知的思维方式,而相信基础理念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也是一种很重大的转向。

一、追求终极

我看过这么一段话,有一些学生去犹太教学校里面听一个著名的拉比做了三场演讲,人家问他说这三场演讲怎么样呢?

他说第一场演讲特别棒,我们听明白了拉比讲的东西,他自己也知道他讲什么。第二场比第一场更棒,我们不知道拉比在讲什么,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在讲什么。第三场,我认为是到现在最棒的,就是我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用这句话形容我接下来的这一部分非常恰当,我都不知道接下来这一部分我想表达的是什么。

我们之前在讲破界创新三部曲:

  • 第一步,打破隐含假设,如果隐含假设把把大众禁闭的越严,对创新者而言你就有机会。
  • 第二步,把基石假设下移重构一个更深的基石假设。
  • 第三步相对很容易了,用公理化方法就能推导出第一性原理出来。

第一性原理的关键是第二步,重构更加可靠的基石假设,可是请注意,基石假设是相对的,某一层级的基石假设建立在更大层级的基石假设之上。同样更高层级的基石假设建立在更更高层级的基石假设之上。

然后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能否跨越一层一层剥洋葱的模式,直接找到终极的逻辑奇点,来作为我们的基石假设,在此基础上重建我们的系统呢?

这个想法并不新鲜,2500年以前的古希腊人就是这么想的。

古希腊人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你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流变的假象,如果你想在流变的假象之上来建立事业的根基,它就跟流沙一样易碎。

我们一直相信眼见为实,可是2500年以前的古希腊人相信眼见为虚,他们一再提醒我们:

真正不变的是事物之后的支配力量,它决定着所有流变的现象。而那个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只有脑子才能看见。

所以古希腊有一个谚语叫“只有瞎子才能看得到真理”,眼见为虚,要用思想去看流变的现象不变的那个东西。所以他们探索一种终极原因或者要素,所有事物都由它而生。

希腊人认为,如果我找到了这个要素,就可以基于它来建设整个系统。

这个方式就是古希腊人最伟大的哲学贡献,叫做本体论——一种追究终极的方法论。

你要找到这个世界的本体以后,基于它来建立你的第一性原理,这就是本体论的思维。

1. 质料论

其中有一派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组成这些物质的最根本的单位是什么呢?那个最原初的那个物质是什么?这一派被称为质料论。

质料论的第一个人提出者是泰勒斯。

泰勒斯被称为狭义哲学之父,他没有留下任何的文献,他只留下一句话,就被称为哲学之父,就是这句话:“水是万物之源。”

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字对还是不对呢?这句话当然是错的,但是,这个错误一点也不重要,这种思维方式非常重要。

这个思维方式有几个思维路径:

  • 第一个思维路径是,它认为万世万物都有物质性,不是由超自然的力量立足。
  • 第二,这是一个演化论思维,万世万物都由一个原初的物质演化而来,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暗含在这句话里面来了。

所以我跟各位说,一些大哲学家也会犯错误,可是这个错误一点儿也不重要,只有它能帮我们打开一个新的思维路径出来就好了。比如:哥白尼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这句话对吗?当然是错的,可是这个错误一点儿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地球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我们应该往外看,这个思维特别重要,只要你往外看,你很快就知道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提醒人们从里面往外看这件事情,是哥白尼伟大的贡献,所以那个错误一点也不重要。

这一派最厉害的表述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说万世万物都由一个不可分割的东西组成的,那个东西给了名字叫原子。

整个世界就是原子加虚空。原子论就成为2500年以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奇点,基石假设。

以原子论为逻辑奇点,建立了几乎一切的近代自然哲学。

比如说:当物理学家从分子分解出一个更小的单位,他就认为自己找到了古希腊人当初所说的最小单元,称之为原子,整个自然科学随之前进了一步。可是后来他们又发现,原子不是最小单元,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是由夸克组成,今天物理学是由夸克组成的。

当然如果你相信超弦理论,超弦理论甚至认为电子和夸克都可以继续拆解,拆解成弦。

每当人们把自然界的细微的粒子再拆解一层的时候,都有几十个人跑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去领诺贝尔奖金,大批大批的诺贝尔奖金因为这件事情来获奖。

我再提醒各位一句,所有这一切居然建立在2500年以前古希腊人一个原子论的本体论之上,请你想一下,那一小撮古希腊人有多厉害,这种方式有多厉害?

基于原子论的还原论成为主要科学的方法论。

大物理学家费曼说了一句话:“如果让我选择一句话来概括科学中最重要的发现,我会选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

这是一个流派,希望各位明白哲学是非常有用处的,哲学是科学之母,希望我表达清楚了。

另外一个科学家盖尔曼,是夸克的发明者,他写了一本书叫《夸克与美洲豹》,书中他质疑:如果我们只是找到世界的最小组成粒子,是不是就了解世界了呢?可能未必。

他说,你看那美洲豹也是由夸克组成的,我们眼前的树木也是由夸克组成的,万世万物都是由夸克组成的,可是为什么他们的形态却如此不同呢?

这就是另外一脉古希腊人的思考方式。

2. 形式论

另外一脉古希腊人认为,组成世界最根本的要素其实不是基本粒子,而是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

事物本身会生老病死的,但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永恒的。

这一派最早的起步者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本原是数。他对数学高度推崇,他们认为数学表达出来的世界,才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原型。

他们对数学重视到什么程度?

给各位讲个故事,他们发现了无理数√2,引起了巨大的世界观的恐慌,如果数学里有一个数,你根本找不到它,天哪,这说明这个世界存在一个断点。

如果这个世界存在断点,那现实世界怎么解释呢?!这就引起了一场危机。

他们怎么解决这个危机呢?把发现无理数的人扔到海里去了。

这一派最后的集大成者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说世界是由不变的秩序、规律、逻辑等所决定的,而这些理念可以由数学来表达出来的。换句话说,你所在的万世万物都是可理解的,并且用理念、规律、秩序、数字、数学表达出来。

牛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说我想找到上帝创造宇宙的规律,这是对上帝荣光的彰显。所以他认为这个世界最本质的是规律,F=ma。

爱因斯坦也一样,爱因斯坦找到了E=mc²,这也是事物背后的规律嘛。当然,量子力学也找到了自己的规律,超弦理论又找到了另一个规律。

所有这一脉是以理念论为逻辑奇点推出来的,如果你不认为这个世界背后是由某个规律决定的,你怎么可能去找这个数学公式呢?

所以过去你学古希腊狭义哲学的时候,你会觉得没有什么用处,其实你想想看,古希腊的狭义哲学是其后2000多年自然科学的原起点。

怀特海说过一句话:“2000年的欧洲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的理念论做注脚。”

接下来我想换一个层面重新讲一下柏拉图。

李善友:我们应该适应变化,还是追求不变?

柏拉图有一个重要的引喻叫洞穴假设。

柏拉图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外面的光影子的投射到墙壁上去。我们在被绳索禁锢的地方,只能看到墙上的投影,然后我们就以为墙上的投影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我们不知道那只是外在世界在里面的投影而已,把我们禁锢在那的可能就是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概念。

然后柏拉图说,洞穴之外、阳光之下是真理。你只能看到那个投射,你看不到那个真理。理念世界就是外边的世界,洞穴里面是现实世界。这个隐喻非常非常重要。

李善友:我们应该适应变化,还是追求不变?

我上午画过我们认知的几个阶段,你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在哪儿呢?

有人会说理念世界可能是在第一性原理那边吧,我告诉你也不对,第一性原理也有bug,那理念在哪里呢?

理念世界高于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也要基于某种假设,我把它称之逻辑奇点或者基石假设。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他认为是实体。

任何体系、任何学科的第一性原理都有时空边界,而理念世界是超越时空边界的。第一性原理存在于现实世界里,它依然还在洞穴里面,而理念世界超越现实世界。

我再合起来说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是理解柏拉图理念世界的关键,当然全都不是我说的,是它自己的原话。

  • 第一,存在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
  • 第二,理念世界是独立的真实存在。
  • 第三句话,理念世界“相”优先于并决定着现实世界。

回到我们认知里面来,理念世界在哪里,理念世界在第一性原理的后边。

李善友:我们应该适应变化,还是追求不变?

各个学科的第一性原理找到源头就是理念世界的源头,已经再也不可能往后找的源头。

我相信我讲到这,你有点难以理解。我举个例子,跟柏拉图时代的东方也有一位哲学家,就是老子,他们两个人用了不同的词汇,但观念几乎不谋而合,我读一下,大家体会一下。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我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万世万物,在现实世界还没有的时候他就在了,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在现实世界之先就存在的那个东西。

再听第二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在天地人的秩序中是最高的秩序,天地人你可以理解为现实世界,道在现实世界之上。

再听第三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面的一你可以理解成第一性原理,而道把第一性原理生下来,道在第一性原理前面。

如果你跟上我的思路了,我请问各位道在哪里?它是能同现实世界里面,用经验归纳法得出来吗?

不能,它指的是现实世界外面有一个高的理念世界,柏拉图把它叫相,老子把它叫做道。但肯定有那样一个理念世界的存在,柏拉图和老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之前神学时代对神的信仰转换为对真理的信仰。

而且他们坚定的认为那个地方是有真理存在的,要么叫相,要么叫道。基于它来建构现实世界的第一性原理,作为逻辑奇点是你最可靠的元逻辑奇点,这是这个宇宙最大的秘密。

比如牛顿说,我发现了上帝创造宇宙的规律。你可以把“上帝”这个词换一下,他其实就是想讲现实世界之外有决定这个世界的规律。

爱因斯坦说,我只对上帝创造宇宙的思想感兴趣。这个思想也就是一张纸能够写出来的,同样他认为这些思想根基或者先于这个现实世界。

所以每一个顶级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都是普罗米修斯,他们从理念世界盗火,据此构建了各个学科的第一性原理。

比如说,达芬奇从柏拉图理念论里面获得知识和灵感,开启了欧洲文艺复兴。同样柏拉图也影响了爱因斯坦,开起了我们今天所在的当代科学革命。

如果说工业时代可以叫牛顿时代,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可以叫爱因斯坦时代。

二、爱因斯坦盗火

接下来我给各位讲一个案例,爱因斯坦盗火。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理性,什么叫理性精神。

没有任何文献,但我相信爱因斯坦,他的思考方式就是一个古希腊人。

柏拉图的伟大贡献就是发现现实世界背后或者之上有一个理念世界,而且理念世界里的相优先于现实世界中的实践和经验。

我们一直讲理性精神,请问各位什么叫理性精神?这个问题是我这一部分最重要的问题,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但是什么是理性精神最重要。

请允许我用我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我认为什么叫理性精神。

所谓理性精神,并不是你知道了某一个道理,而是你要知道某个道理和现实之间的顺序。

理论和现实之间的那个顺序才能代表理性精神,这个话你如果听不懂,你就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理性精神。比如我们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一下,如果有人问你说,如果实践和理论发生矛盾,你会放弃哪一个呢?

如果你用归纳法,从实践经验归纳出理论来,这个时候你会毫无犹豫的放弃理论。

那么爱因斯坦的答案是什么呢?爱因斯坦的答案居然是,如果理论和现实发生矛盾,那就改变现实

这句话的背后就是理性精神,他认为逻辑比事实更真实,认为理念比现实更真实,那样一种顺序感才叫理性精神。

爱因斯坦颠倒了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以爱因斯坦为分水岭,物理学研究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哥白尼式的转变。

常规科学研究是做实验,从实验里面归纳出一些理论出来。然后你会发现这些理论,很多不同的理论都符合一些规律的规律,叫做对称性。

对称性是规律的规律,就像公理一样,我做实验归纳出一些定律出来,产生就会这些定理符合特别根基的一些定律的定律,其中一个叫对称性。

有三组定律的定律,一组叫对称性,你会发现所有的物理学的定律都必须符合这三个定律:对称性、最小作用量原理和能量守恒原理。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一种对称性对应一种最小作用量原理,对应一种能量守恒,他们三个又是一回事,它是一回事。

其实这些规律背后的规律,公理背后的公理就很像理念世界的基础理念一样,你说不出为什么这样,但它就是这样。

爱因斯坦为什么会长于他人呢?

爱因斯坦认为,你们都去做实验,实验无非是做归纳,用眼睛或者仪器去观察,这个东西的边界太窄了,实验根本不可靠。那什么比实验可靠呢?爱因斯坦说,对称性。

基础的理念,理念背后的理念最重要。于是,他的研究方式发生了改变。他通过先观察分析找到一个十分可靠的对称性,从理念世界的对称性出发,然后要求新的理论具备这种对称性,再从数学里推导出它的方程,最后再用实践来检验它的理论是否正确。

在爱因斯坦之前,科学研究的方式是做实验,他反过来,先从规律的规律——对称性出发,用演绎法推导理论,推导出理论之后,他做出一个可证明的假设,跟大家说你们去证明吧,一定是符合我这个规律的。

所以,对称性从原来理论的副产品转变成决定理论的核心,实验这种原来的基础变成了验证理论的附加工具而已。比如说:他的狭义相对论的基石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广义相对论的基石假设是广义协变原理,也是对称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最根基的基石假设出发,来寻找对称性。

牛顿经典物理从1687年到20世界初,200多年时间里面成为物理学的根基,但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那一年爱因斯坦只是瑞士的一个专利局的三等技工,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个民科,这个民科那一年发表了三篇神级论文,开启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1. 狭义相对论

我接下来的时间,由于过于学术,我只讲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就不讲,各位不用听里面具体的概念,你要听我刚才讲的什么叫理性精神的秩序。

第一步是打破隐含假设。

如果我们想理解爱因斯坦以及其它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们必须理解一个词,叫第一性原理(unification)。

牛顿之爱因斯坦之前,有两次大统一:第一次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下的引力,第二次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力、磁力和光(麦克斯韦是物理学界里面仅次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第三大人物,可惜我们对他的了解不够多,他实际上是非常伟大的一个人物。)

打破隐含假设有一个方法,就是从逻辑上看隐含假设是否符合逻辑三洽:自洽、他洽和续洽。

我们再看爱因斯坦起步于什么地方?

牛顿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引力,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力磁力和光,但是爱因斯坦发现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不融洽。

麦克斯韦和牛顿力学之间的失洽,使得爱因斯坦开始置疑牛顿力学,促发了狭隘相对论的萌芽。

因此,此前体系里面逻辑失洽的地方,就是你开始建立理论的那个地方。绝大多数人不在这个地方下手,只有一小撮伟大的脑袋会从逻辑失洽的地方下手。所以打破牛顿体系的黑洞,成为年轻的爱因斯坦的使命。

从16岁的时候,他就在想这个问题,第一步发现此前体系的隐含假设,有可能出问题,我给出一个方法论出来叫做逻辑失洽。

第二步,重构基石假设。

难以想象的绝妙,狭义相对论建立在仅有两条基石假设之上——公理化方法。

第一条基石假设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定律的定律”:对称性。

第一条基石假设叫相对性原理:任何物理定律,在一切匀速参照系下都保持不变。

什么意思呢?对于一切匀速运动的观察者来说,所有物理定律都应该一样,这句话假如你不明白,那就不明白吧。

他讲的是把对称性作为对所有物理学原理的要求。狭义相对论的起步,他要求对于允许参照系来进行对称性。

如果你问爱因斯坦你凭什么说所有的物理的定律必须符合对称性原理呢?这句话就像你问基督教徒,你凭什么相信上帝一样,是不可问的。

他就认为这个基础原理是我们最可信仰的原起点,信仰真理这样存在的,这是第一个基石假设。

第二个基石假设,起始于爱因斯坦独有的思想实验。

爱因斯坦16岁的时候就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用光的速度去追一束光会怎么样呢?

如果你用牛顿的定律来看这些事情,你会看到什么,看到冻结在那不动的电磁波。

因为牛顿定律,你和光之间会保持静止,所以如果用光的速度去追光,按照牛顿的定律来讲,光相对你而言,你应该看到静止的电磁波。但是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光属于电磁波,而所有的电磁波有一个特性,光速不变,光永远是等于C的光速。

那这件事情困扰了爱因斯坦很多年,最后他取了第二个基石假设叫光速不变假设:光速在真空当中保持不变,跟光源的运动速度无关。

好,这两个就算你不明白没关系,我们接着往下推就很精彩了。

爱因斯坦用这两条推出伟大的狭义相对论,怎么推出来的呢?起步居然是两个基石假设之间是不相融的,不相融在哪里?一个悖论出来了。

  • 第一,根据光速不变假设,无论光源速度有多快,光的速度永远是C。
  • 第二,根据相对性假设,光速不变这个原理,对于所有以匀速运动的观察者来说都相同。

于是,快速运动的观察者和静止的观察者测量出来的光速都一样,无论光源速度多快,光的速度永远是C。

那根据光速不变的原理,对于所有以匀速运动的观察者来讲都相同,只要我以匀速运动,我多快的速度也是匀速运动,我静止也是匀速运动,只要以匀速运动来测光速,光速永远是光速。

于是一个悖论就是,我跑得特别快的时候,光速也是那个光速,我静止在这,光速还是光速,这是个大悖论。

悖论在哪里?大家想想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你固定时间里跑的距离。

换句话说,速度等于你跑的距离除以你用的时间,如果那个测量者自己跑的速度足够快的话,它的距离应该长,它测量的速度应该快。

我稍微顿一下,让你的思想跟上我,这就是我想讲的狭义相对论,特别重要的地方就在这里。速度特别快,我测量光速是光速,速度特别慢,测量光速还是光速,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想把这个谬误解决掉,办法只有一个, 26岁那年有一天下午,爱因斯坦跟一个朋友喝咖啡,喝着喝着咖啡他突然想明白这个问题,然后哈哈大笑,扬长而走。

晚上回到家里写了非常短的几页就是伟大的狭义相对论论文就写完了。

最后一篇论文是说,感谢我的朋友某某某,他跟我的谈话过程当中启发我想出了狭义相对论,那个人根本不懂物理,却出现在物理学最伟大的论文里面。

答案是什么呢?对于快速运动的人来说,时间变慢了。“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光速运动,时间静止。”这就是狭义相对论所谓相对论的内涵,指的是时间的相对性。

在现实世界,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结论,在牛顿力学的经典世界里,时间是绝对的存在,与任何外在事物无关

2. 重新定义基础概念

但是当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的时候,你相信谁呢?

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理论。所以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之下,爱因斯坦悍然宣布:绝对同时性根本不存在,时间是相对的。

这是那年的第一篇论文,而且他的观点已经被科学实验所证明了。

我在说什么?仅凭思想实验,没有任何观察,只是纯逻辑推导,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说。

纯逻辑推导需要一个元起点,那个元起点就是理念世界的一条相对性,所有理论都应该符合相对性。他就相信这句话,然后推出所有这一切。

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我说,所有物理学定理都应该符合对称性,你觉得是这个原理的力量大,还是你眼睛看到的现实力量大呢?

我绝大多数人都会相信眼睛看到,眼见为实嘛。所以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跟你的运动状态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居然不知道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

你要想想,这个普遍质疑的精神究竟深刻到何等地步,而他绝对不是毫无道理的随便去怀疑,因为他基于一个更加深刻的元奇点,才敢挑战现实世界当中固如磐石的时间的概念。

如果你还没跟上,我再举个例子,我只是想让你感受一下时间、空间这个概念,我想表达的是:什么都是可以质疑的,只要有你更深的逻辑奇点。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引发了严峻的时空观危机,结果时间和空间变成了相对的概念,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这个概念已经被取消了。但是如果把时间和空间合为一体,即spacetime,那spacetime这个概念,在任何匀速惯性里都保持不变,非常有意思。

时间是相对的,空间是相对的,时空却是绝对的。

于是爱因斯坦提出四维时空观,不是简单的把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而是从概念上升级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实体叫时空。

空间和时间变成时空概念实体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并且时间和空间可以用精确的数学来相互转换。所以理解相对论的实质,是把三维空间升级为四维时空。

所以我们再用这张图给各位解释一下。

李善友:我们应该适应变化,还是追求不变?

牛顿力学基于三维空间,他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独立的存在。而爱因斯坦认为不对,空间不是独立的存在,时间不是独立的存在,什么是独立的存在呢?时空是独立的存在。

而时空是四维的,这成为新的逻辑奇点,然后基于四维时空观就导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来了。

这一段如果你听不明白里面具体的内容,你就重复一下,它的逻辑过程我交代得非常清楚了,重大的突破——把三维空间突破为四维时空,然后带来了狭义相对论。

故事还没结束,大家继续听,什么叫理性精神?

爱因斯坦接着意识到,如果空间和时间能够被统一,那么逻辑上说,用时间和空间测量的一切东西都会发生变化,比如质量和能量。那根据狭义相对论,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质量越大,然后他问了一个问题,他说质量越大,所以速度最慢吗?那质量来自于哪里,只能来自于能量。

然后26岁的爱因斯坦发表了第4篇论文,得出科学史上最著名的方程,E=mc²,这个方程是了不起的方程。

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世界里,质量和能量是两回事儿,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而爱因斯坦打破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边界,他认为质量和能量是一回事,它是一个更高实体的两面。

有一个名著,如果各位有时间,我建议看一下,它会改变你对科学的观点,叫《科学革命的结构》。

在一般人的眼中,新发现是科学的标志,但是几乎所有真正的科学革命都不是新发现的革命,而是概念的革命,重新定义已有的事实。

爱因斯坦研究问题,花的钱极少,他根本不要做任何的实验,就是拿一个铅笔在纸上算,他做的事情是重新定义了基础概念。

我再讲一遍,什么叫做创新,无需外求,只要内求。原因在这里。

此前所有的概念认知,被爱因斯坦打破了,然后带来科学界巨大的进步,这是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也一样,同样是从对称性假设出发。

只是狭义相对论为什么叫狭义,它的对称性要求比较浅,爱因斯坦其实想把这个理论放到更大的范围里面去。他说,所有物理学定律在任何不同的加速参考系里面都一样,他把这个对称性的要求更加加强了。

于是从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推出伟大的广义相对论来,依然是基于公理化方法。

我们再用破界创新的方式来看一下,牛顿认为物体运动是因为引力,而广义相对论会说,大质量的物体会让周围的时空上弯曲。所以物体沿着弯曲的时空上运动,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内涵。

李善友:我们应该适应变化,还是追求不变?

就像这张图一样,大质量的物体造成周围的时空上弯曲,连光从太阳周围过的时候,都会发生弯曲。

爱因斯坦从理论里面得出这一点之后,他悍然宣布说:“光从太阳周围宣布的时候都会弯,甚至给了那个弯的角度都给出来。”

然后他告诉天文学家们,说你们去测量吧,你们只要去测量,就能测量出这个角度出来。

结果英国天文学家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去测量,在日全食的去测量,果然跟晚上测量的角度有偏差,那个角度偏差跟爱因斯坦说的一样一样的,一点都不差。

这是爱因斯坦从脑子里想出来的,是基于基本原理想出来的,自然规律在高维更简单,统一了时间和空间,统一了质量和能量,认为质能引发时空弯曲,解释了引力。

然后爱因斯坦用他的广义相对论居然推导出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切,都用广义相对论那个公式推导出来了。

李善友:我们应该适应变化,还是追求不变?

他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调动智慧储备余量最深刻的一个人,把人类带到今天的核能时代和信息时代。

3. 理性精神

这里,我再问各位一句话,这个故事不重要,我这个问题最重要,什么叫理性精神?

所谓理性精神,你要找到比现实世界里面更根基的矛盾理念,你要相信那个理念和你现实世界之间有一个优先序,那个优先序叫理性精神。

如果你有理性精神的话,你就当然应该去寻找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了。

理念世界决定了现实世界的自然规律,找出这些自然规律以后,你才去指导实践去,这个顺序叫理性精神。尽管你知道再多的道理,但是你不知道这个道理和现实之间绝对性的顺序,你也不具备理性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爱因斯坦就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爱因斯坦就是一个走出柏拉图洞穴的人,盗了一些光,盗了一些火,又回到我们现实世界里面来,帮助了我们。

爱因斯坦传记里面有一段话特别的打动我,他说,他26岁跟他的朋友喝咖啡那一天,当他想明白运动速度快的人之所以对你光速不变,是因为对于运动速度快的人来说,时间变慢了的那一时刻,犹如宇宙有一束光,来射到爱因斯坦的脑子里,同时也照耀了我们这个时代。

杨振宁老先生特别受爱因斯坦的影响,杨振宁最主要的贡献是他和他的学生米尔斯两个人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个是主干物理学里面主干的基础理论。

杨振宁几乎是中国人里面唯一的一个在物理学的主干道里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那个人。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是量子力学标准模型的基础,量子力学标准模型有什么用?宇宙只有四种基本作用力,标准模型统一了三种基本作用力。

杨振宁注意到爱因斯坦把对称性作为发现理论的根基之后,他也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式,他先去找对称性,说应该存在什么对称性,存在什么最小作用量,存在什么守恒定律,通过这个东西他推导理论,然后再去做出验证。

这个思想方式完全是向爱因斯坦来学过来的。所以,杨振宁做出特别了不起的贡献。

讲到这儿,你是否感受到理念论和哲科思维的力量呢?

我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引申一下,我们能不能把科学界的理性精神推行到商业里面去呢?

我再讲一下什么叫做理性精神,就是基于基础理念,相信基础理念,并以商业实践更有道理的那种精神叫理性精神。

过去我们大家在创业的时候,基本属于实践出真知,我们并不是理性精神。

我今天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跟各位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种理性精神能够帮助杨振宁,能够帮助爱因斯坦,能够帮助那么多大科学家实现一种在科学研究界哥白尼式的进步,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东西带到我们创新界里面来。

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基于哲科思维去创业和创新。

所以当我讲哲科思维点亮创新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讲的就是这句话。

哲科思维是在创业创新根基得多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过去实践出真知的思维方式,而相信基础理念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也是一种很重大的转向。

如果你同意,我们一起来共创一下,你认为在商业当中有可能有用的那些哲科思维是什么呢?

我讲爱因斯坦的故事,讲柏拉图的故事,不是为了讲爱因斯坦,柏拉图,而是为了讲什么叫理性精神。我再强调一下所谓理性的精神,不是你知道什么道理,而是你要相信某些基础道理对于你现实实践来讲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你真的相信这句话的话,你应该调转你的学习方式,不要再现象世界里面去着力,而转过来应该在理念里面去着力,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我讲的有可能是错的,休息一下,谢谢各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内容来源:2019年6月23日下午,在主题为“哲科摇滚,点亮创新”的混沌大学2019年度大课上,李善友教授进行了以“哲学思维点亮创新”(理念世界)为主题的精彩分享。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讲者简介:李善友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6x7F61G4eLP3Ax3EHpabTg

本文由@笔记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很喜欢

    来自浙江 回复
  2. 这么好的文章竟然没有人收藏?

    来自北京 回复